鏖战莲花山

吴咏翔

<p class="ql-block">  1980年初,也就是我从温州军分区机关下派榴炮二连任指导员的那年冬天,距春节只剩一个多月了,突然接到军分区命令,连队除安排两人(含一名老病号)留守外,其余官兵全部参加援建温州电视台莲花山发射塔盘山公路。</p><p class="ql-block"> 时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温州地(市)上下正全力贯彻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之际。大政方针既定,正需舆论先行,凝心聚力,发展经济。为保证全地(市)干部群众能及时收看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就亟待解决温州电视台信号弱,老百姓长期看“雪花牌”电视的落后局面,同时也能改变多年来省电视台中继能力弱小,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地(市)领导决定在温州南郊的白云山脉海拔近七百米的主峰莲花山顶修建一座大功率电视发射塔。当时温州财力窘困,捉襟见肘之下,只能勉强安排出15万建设资金,而这点钱连买设备都不够。</p><p class="ql-block"> 刚从分区机关转业到温州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不久的吴军(原温州市人武部政委)主动请缨,并受温州地(市)领导委托,向军分区求助。时任温州军分区司令员刘绍毅、政委张启良、副司令(华东一级战斗英雄)李经章等都是我华东野战军内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虎将。深知拥政爱民既是我军光荣传统,也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所向无敌的法宝。对此,军分区领导的回复干净利落:地方党委政府有求,我们责无旁贷!</p> <p class="ql-block">  根据分区政治部下发的宣传动员提纲,我们组织全连做了简洁的战前动员。主要讲了三点,一是要充分认识援建莲花山电视发射塔盘山公路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为了及时传播党中央的声音。必须严格质量标准按时修好这条盘山公路。二是施工期间务必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觉遵守群众纪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得损害群众利益,做到秋毫无犯。三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做到令行禁止,规范操作。炮兵部队以往执勤训练从未接触过榔头、钢钎、雷管、炸药之类。从现在起,就要虚心学习,注意安全,不懂就问,尽快掌握开山放炮、驳坎筑垻的技术要领,个个都要成为行家里手。最后强调,全体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先,危险在前。</p><p class="ql-block"> 元月6日时值周末,施工部队开拔到位于莲花山脚的慈湖乡林场扎下营盘。早一天,各连打前站的同志已经明确了所分配的任务路段和宿营地点。榴炮二连和另一个连队被统一安排到养殖场的一间大仓库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日适逢小寒,</span>湿漉漉的泥土地坪,铺上一层薄薄的稻草,再铺上薄布床单就当床了。晚上九点熄灯就寝,窗外寒风凛冽,风声呼啸着像鬼哭狼嚎。雪霰子打在窗玻璃上,炒豆子似的响。南方部队统一配发的四斤棉被根本抵御不了零度左右的严寒。官兵们挤在一块互相取暖,终于熬到破晓,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睡着,是几点睡着的。</p><p class="ql-block"> 起床号一响,官兵们一骨碌翻身起床,朝窗外一看,发现一夜漫天大雪,此刻目光所及,莲花山漫山遍野已披上了厚厚的积雪,远处村庄也被皑皑积雪覆盖。据当地人说,这是温州有史以来极少见的下雪天。</p> <p class="ql-block">  用了早餐后,指挥部一声令下,官兵们便拿着钢钎、榔头、撬棍、工兵锹;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背着大米、锅盆刀铲、饮食用水浩浩荡荡上山了。任务路段分在山脚的连队很快就开始作业。而二连和另外几个连队的任务路段都在半山腰或山顶,此刻首先要翻过一道道山梁,才能到达自己的施工地点。</p><p class="ql-block"> 莲花山五百多米高的山腰有一座叫“无量寺”的寺庙有点名气,平日方圆数十里的香客常翻山越岭过来化缘烧香拜佛。上山的人多了,就有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石阶路。此刻石阶路早已被大雪覆盖得不见踪影。我安排几个从山区入伍的战士在前面探路,其他人跟在后面往上爬。刚开始几天大家很不适应,出发时天寒地冻,人人都穿着棉衣。等爬到一百多米开始脱衣服,爬到两三百米处,都脱了只剩下一件汗背心。那时我才二十八周岁多一点,比战士们大五六岁,到了工地时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就这样每天从山下爬到工地都得耗去一个多钟头。</p> <p class="ql-block">  那时连队每人每天伙食标准是四毛五分。在营区时连队精打细算,养猪种菜,炊事班精心安排,尚能保证一日三餐有饭有菜。到了工地,体力消耗增大,养猪种菜也不具备条件,每天就是干饭加榨菜汤,有时候能买点豆腐冬瓜咸菜之类的配饭就算改善伙食了。但官兵们在山上吃得特别香,什么菜都不要,两大碗干饭三下两下就扒拉完了。每天中午在工地就餐,早晚两餐在山下驻地吃。我交代炊事班到附近农家买了两头小猪仔,圈在炊事班隔壁养着,能把每顿的剩饭剩菜吃光,不会造成浪费。</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炊事班头天上山带了几桶饮用水,心想烧饭烧菜需要水,工地上还要供应一整天开水。上了山后才发现,山坳里、石头缝里,甚至石阶路边都能找到水源,而这种水烧出来的饭菜还特别香!听山上老人说,山多高,水就有多高。大家听了似信非信。我一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地壳运动过程中,常伴有断裂、升降和偏移,雨水便顺势向地下渗透。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水压差,从而在某一地点涌出,形成山泉。地下水与地表水在适当条件下可相互转换,高山上水的转换则更加频繁。自然降水也会形成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山上的径流过程中,又会转化为泉水。地下水含有大量有利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神秘莫测。</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天气的逐步转暖和作业技术的熟练,施工进度不断加快。每天上山后,一部分人负责打炮眼,另一部分人负责驳坎筑坝,运填沙石。打炮眼有相当的危险性,一人扶钢钎,另一人(或两人)挥榔头使劲砸,砸一次扶钢钎的都得挪动一下钢钎的位置。作业时,必须双方配合默契,思想高度集中,分秒不差,稍有闪失,轻则砸断手臂,重则粉身碎骨。碰到花岗岩类的坚固山体,一个炮眼要打两三个钟头。到了五六月份,天气渐渐热了,一口气几十锤砸下来,衣服像从水里捞起来,能挤出一大滩水。到了后来,开工不一会,大家就干脆脱得只剩下一个短裤衩。可一旦太阳晒出来,又晒得浑身皮肤像被火烫过,过两天开始褪皮,最后一个个都成了棕褐色的“印度人”。</p><p class="ql-block"> 莲花山施工,要说最危险的当属排哑炮。指挥部规定,每天下午四点半前完成装填炸药,安放接续雷管后,施工人员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只等指挥部一声令下,按事先规定的时间段从下到上逐层起爆。每层起爆前,负责人都要清点各自当天共有多少个炮眼,如果有十五个,起爆时一定要数到十五声炸响,如果少了一声响,则说明有了一个哑炮。</p> <p class="ql-block">  二连每次排哑炮,我都会指定(通常都是自告奋勇)一个党员班长随我同往作业。两人匍匐到哑炮口外,先小心翼翼清除掉附近杂物,仔细观察分析未能起爆的原因。是导火索的问题?还是导火索与雷管松脱,抑或是雷管与炸药接续不牢固。然后对症施策,将雷管与炸药彻底分离,然后逐一从炮眼内取出。稍有不慎就会弄响以致粉身碎骨。所以凡是独生子女站出来的,我都会问一句:你怕不怕?对方回答不怕!又问,万一弄响了,有没有什么事要交代父母?对方总是打断我说:指导员你放心,排哑炮的窍门就是四个字——胆大心细。只要炸药和雷管分离就不会炸。果然,整个施工历时两百多天,从大雪封山到盛夏酷暑,不仅我们榴炮二连,整个莲花山工地均未发生事故。</p><p class="ql-block"> 班师回营那天,正是七月流火的天气,两只小猪仔已经长得肥墩墩的足有两三百斤。我让炊事班将猪弄上车斗,随连队从慈湖林场朝瑞安凤岙营区开去。仅仅不足二十公里路程半小时左右就到了。进了营区,放下车厢挡板一看傻了!由于天气太热,其中一头已中暑,口吐白沫死了。炊事班长问我咋办?我说,还能咋办?热死的又不是病死的。宰了!多放点生姜老抽和红糖,做成红烧肉,这半年多大家辛苦了,该好好犒劳犒劳!</p><p class="ql-block"> 当天,全连美美地吃了一顿久违的红烧肉。炊事班还悄悄留起一部分腰腿肉,第二天全连又包了一顿饺子,那味道真叫一个爽!</p><p class="ql-block"> 十二年前的2010年,温州电视台做了一期纪念莲花山发射塔盘山公路竣工三十周年的专题活动,把我和当年曾参加过施工的几个战友也请去座谈。有人问我,对当年援建温州电视台莲花山发射塔盘山公路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作为驻温部队指战员中的一员,能在温州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用自己的汗水造这么一条盘山公路,而且这条路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我也是这条路的受益者之一。每当打开电视,就会想到莲花山上这11.6公里的盘山公路,想到曾和我一起在这里连续奋斗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战友们!当年的汗水没有白流,我觉得无上光荣,也无比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