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读历史 第五十五章 王致和:莫因诗卷愁成讖

吃货一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吃货读历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十五章:王致和:莫因诗卷愁成谶</b></p><p class="ql-block"> 美食之中有一物,虽臭而掩鼻,但且吃且香,此为何物?对喽,臭豆腐也。臭豆腐南北皆有,譬若南有湖南长沙火宫殿臭豆腐,北有河北廊坊邢营臭豆腐。但臭变大江南北,京城内外,还飘臭于海外华人超市,最有名的臭豆腐当属王致和。当然,作为百年中华老字号,如今的王致和主打酱菜腐乳等调味品,臭豆腐只是其中之一。&nbsp;</p><p class="ql-block"> 据传,王致和创立于清朝康熙年间。安徽举人王致和在康熙八年进京赶考,受盘缠所困,落第不归,寄居在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会馆。为了维持生计,做过豆腐的王致和重操小时旧业,一边做豆腐贩卖,一边苦读备考。话说盛夏时分,他担心豆腐腐坏,就用盐水花椒等佐料将没有卖掉的豆腐腌至缸中。王书生忙忙碌碌,把这东东给忘了底朝天。秋风起,小哥猛然间想起来还有一缸豆腐在家。打开一看,青青的豆腐,臭味难闻。王小哥不忍丢弃,大胆尝了一口,竟然口有余香,别有风味。小哥兴奋不已,分享给邻里品尝,满巷臭气熏天,但大家无不称奇点赞。王致和仕途不顺,屡考屡败,屡败屡考。到了康熙十七年,他索性丢下读书人的斯文,专心经营起臭豆腐酱菜等,并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自此,王致和历经三百多年,延续至今。吃货我赞曰:莫因诗卷愁成谶,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只是王致和起源的传说之一,有个好故事,买卖也好做不是?买卖不成仁义在,生意不成故事在。不过,这个故事里,所谓王致和寄居在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会馆,应该是杜撰过了头。 安徽会馆应该在如今的前后孙公园胡同,而非羊肉胡同。而且,安徽会馆始于同治年间,是安徽来的达官贵人留宿聚会之地,王小哥虽是举人,还是不够资格进入这个高档名流会所。王致和如果是真有此人,他生活的康熙朝,这个安徽会馆还不是安徽会馆,而是明朝崇祯进士后来归附大清的孙承泽之府第。孙承泽因为投降了大清,虽官至二品大员,仍然被写进了《贰臣传》。但这位孙爷挺厉害,生财有道,在世时有多处宅子,其中这个孙府有花园还有大戏台。就在康熙朝,王致和生活的年代,这个大戏台上,曾经上演过一出大戏,该剧后来风靡一时,流传后世,在中国文学戏剧界有重要地位,该剧作者因这次演出,还丢了功名,差一点丢了卿卿性命。</p><p class="ql-block"> 话说康熙二十八年,孙家这个大戏台前人群攒动,京城不少达官贵人也来捧场,大家都来观赏一出新编大剧--- 长生殿。此剧是曾经在国子监呆过,屡试不中的落魄书生洪昇创作。大幕拉开,伶人出场,唐明皇与杨贵妃现实与浪漫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如痴如醉,大快朵颐。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这就是最好的文化食粮啊。</p><p class="ql-block"> 天偶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剧演出恰逢孝懿皇后去世才一个多月,尚未除服。最关键的是,这帮观看演出的官员里南党居多,当时朝堂之上,有南北党争,北党的头就是满族大员明珠。南党为汉人抱团取暖。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有傻瓜才会放过。于是,北党派给事中黄六鸿就充当了搅屎棍,上书康熙,认为国之大丧期间,竟然有人“国恤张乐”,此乃大不敬也。士可忍叔叔我不可忍!康熙对佟皇后那也是很亲爱有加滴,亡妻去世正在悲痛不已之中。吃货我有诗为证,请看康熙悼念亡妻之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康熙看了黄六鸿的奏折作何感想,你动动脚趾头都知道了。于是,观看演出的官员们被革了职,洪昇则被下了刑部大狱。时人有云: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据说,这句话暗指出身官宦世家的赵执信,他时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执信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年轻有为,风头正劲,因为这场大戏,从此官运嘎然而止,终身不仕。</p><p class="ql-block"> 这场风波最倒霉的还是洪昇。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搞了一场错误的演出。出狱后,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像极了几百年前的柳永,纵酒吟诗,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知今宵酒醒何处。同时期的“老名士”尤侗这样描述:洪子既归,放浪西湖之上,吴、越好事闻而慕之,重合伶伦,醵钱请观焉。洪子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俨然一副破罐子破摔模样。</p><p class="ql-block"> 康熙作为一代明君,还是晓得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何况区区一出戏?康熙三十四年,洪昇的大作《长生殿》付刻,实际上也就是康熙网开一面,让《长生殿》再次重生,并成为达官贵人宴席觥筹交错中观看之剧。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黑白总是难辩,因为是人最难辩。到了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搞了一个大爬梯,邀请了各路名流显贵,演出原生版《长生殿》,据说历时三昼夜方歇,足见其场面之大。就在这场盛会上,曹寅给足了洪昇的面子,让他居于上座。也许是玩得太嗨,从江宁返家途中,洪昇依旧酗酒为乐,且酒后登船,不幸落水而死,时年刚好人生一甲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提到洪昇,不能不说孔尚任,南洪北孔,一时瑜亮。请看下一章 桃花面: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