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籍:收藏与保护这样做(上)</p><p class="ql-block">元尚 文/图</p><p class="ql-block">显示所有大图</p><p class="ql-block">知古籍爱古籍护古籍</p><p class="ql-block">在北京收藏古籍自古得天独厚,据记载明清时代,北京就有古籍图书市场,而北京历史上收藏古籍的著名人物,数不胜数,最早的是《韩诗外传》作者韩嬰,西汉燕人,所藏古书,虽不传,但从《韩诗外传》可以见出,其所藏之书当以儒家为主。清代北京著名学者藏书家朱筠,将上乘古籍藏书献进四库全书之中。古籍的典藏保护是北京十分悠久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古籍典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古书。有人可能会反对说书是用来读的,没错。按照藏书界的习惯规则,典藏之书,如需要阅读通常是要另购副本。副本可以是原书,或新印本。这也是古籍保护的一个通例。典藏的含义,“典”最初的意思是给贵宾奉上甄好酒的酒杯,以示敬重。那么典藏古籍,就是要待书如贵宾,要敬重有加,百倍呵护,所以我认为古籍典藏,即保护。这样才能与简单储藏古书区别开来。</p><p class="ql-block">说起古籍,人们的一般印象是这样的,书,一摸一掉渣儿。焦黄颜色,满身是灰尘。对于典藏来说,什么是古籍,是首先要了解的。简单说古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籍指所有古代著作文献的作品,不考虑出版年代。比如2022年出版的《论语》,一般人们把阅读它也叫读古籍。就典藏而言它这样的属于新印古籍,对此一般爱护就可以了。狭义上的古籍,其中有两类:</p><p class="ql-block">一类是严格意义上的古籍,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所有书籍,文献,地图,家谱族谱等等。如清版《粤雅堂丛书》《知不足斋丛书》等等。另一类是1949年以前出版的线装、平装古籍。1911-1949年之间出版的古籍由于日本侵略造成的破坏,导致大量书籍毁于战火,所以其存世数量反而很少,存世的这一时期的古籍,不论线装书,还是平装书,很多书籍在版本上拥有较高价值。作为文献它们又是那个时代文化的证物。此间的代表作有线装本《四部丛刊》,聚珍版《四部备要》。案头正好放着“四部备要”版《东原集》,可大家可以从中看出书的风格来。这一时期的石印大字本,也比较珍贵,如我所藏《大字足本汉魏丛书九十六种》,为上海大通印书局出版。</p><p class="ql-block">古籍典藏,应该以狭义的古籍为核心,其中又当以1911年以前的古籍为主体。</p><p class="ql-block">古籍典藏的价值取决于版本,装帧,纸张与内容。一般民间收藏,要先了解版本,它是典藏与保护的基本依据。人们一听版本两字,可能会觉得很复杂,其实通常情况下,最基本的掌握按年代划分版本的方式即可,即简单,又实用。比如宋版,指宋朝的书。明版,指明朝的书。为什么说简单,因为宋元版古书根本不常见。明清版,很多书前都有“牌记”,就是今天的版权页。比如寒舍所藏清版《说文凝锦》书名页牌记为“嘉庆丁已岁刊 泽经堂藏版”。什么时间,谁出版的一目了然。当然不是遇上的古籍,牌记都保存完好如此书。完全遗失了牌记页的古籍,就需要甄别了,到了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收藏经验和鉴别眼光。需要细心保护的就是这些我们常常能遇上的古籍。</p><p class="ql-block">打扫卫生,去除灰尘,面貌一新</p><p class="ql-block">元尚居所藏清版《粤雅堂丛书》《知不足斋丛书》《学津讨源》诸本,均得自北京中国书店,都经我亲手为其打扫,珍藏三十年以上,了无新尘。藏书里有一句顺口溜,它暗示着一个很深的道理。“平装书,怕油,不怕尘;古籍怕油又怕尘。”平装书,过去也叫洋装书,即这种装帧方式是清末时候引进来的,在古代的书中是没有的。就保护来说,平装书沾上油污,除掉比较难(但有办法去掉),但落上尘土则很容易去掉,拿起来到院子里拍拍,立刻干净,而书却依然完好。平装书装订结实,纸张韧性大,强度比较好。</p><p class="ql-block">拍几下不会损坏(特殊情况的平装书不适用)。可是如果换成线装古籍,沾了油污非常难于处理,尤其年代久远的古籍,几乎无法处理,除非忍受一定程度的修复伤害。就像我开始说的那种,一模就掉渣的古籍,去掉其沾上的油污,起码翻动过程,去油过程,会有很多处破碎掉落。古书的品相很难保全。</p><p class="ql-block">古书去油,有一种土法是古旧书店的一位老先生告诉我的。九十年代初,买古籍几乎是买疯了。一个月挣的几十块钱几乎全拿去淘了古籍。记得老先生是中国书店负责审读的。我问他如果遇上有油的书页粘连的古籍用什么方法可以修复。</p><p class="ql-block">老先生把我从书堆旁拉一边去,慢慢跟我说,告诉你一个不需要专业家伙就可以解决的办法。用家里最常用的蒸馒头蒸米饭的蒸锅,把粘油污书页粘连的书放在笼屉上蒸蒸,书页自然变软,然后再小心一页页打开,可以很少损坏书籍。油污用软纸,老先生推荐镜头纸。铺在油污处,反复轻轻按摩镜头纸。可以吸走一部分油污。最后我问老先生贵姓,只告诉我“免贵,姓孙。”</p><p class="ql-block">我按照这个方法处理好了几部古籍,保护效果的确杠杠的。这里有两个小窍门要注意。第一,蒸锅里的水不能多,多了就成煮古籍了。我第一次修复就“煮”坏了一本书,心疼得不得了。第二,去除严重油渍,最好趁书籍比较热乎的时候,用棉纸敷在油污处,轻轻按压棉纸,反复几次,严重的油污会减少很多。我一直用的就是老先生推荐的镜头纸。</p><p class="ql-block">古籍除尘是古籍保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可以叫做首要的事情。线装古籍与现代平装书,最大不同就是,不论我们如何挑选,书上的尘土都会比较多。远的不说,就是清中期的古籍传到今天,尘土也积了二三百年。尘土对于线装古籍的破坏作用最大,一个是会使纸张变得越来越脆弱,一个是尘土本身更是蛀虫滋生的培养基。我们看那些被蛀虫蛀得千疮百孔的古籍,都是满身灰头土脸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我最早淘古籍的时候,很少注意这个现象,结果吃了很大亏。因为那时候主要目的是为了看书中文字,所以遇上古书,只要兜里钱够,就买。结果十几年下来发现,原本虫蛀很轻的书,渐渐虫眼儿多了。后来借到一本讲图书病虫害预防与清除的小书,书里讲的是图书馆古籍预防与维护,但给我的帮助却非常大。书中说旧书,尤其古籍虫害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经年累月积累的尘土。明白了原因,也就有了办法。</p><p class="ql-block">典藏要无尘古籍,几乎不可能。那么我们保护古籍的途径就只有入藏前给古籍打扫打扫卫生。我上初中的时候,隔壁院子里住着一位老北京的退休教师。解放前老人在北京教语文,解放后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于是赋闲在家。他家收藏了不少古籍。人很和蔼跟所有的人关系都很好,为人非常低调,如果不说从前是老师,一般见了会以为就是一个上岁数老头。我常去他那个院子里找小伙伴玩。看见过几次,老人用鸡毛掸子给拿出来的几本古书打扫卫生。我开始藏古籍之后,回想老人的那种日常办法,很妙。不伤书又除尘。</p><p class="ql-block">说给古籍除尘,现在很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办法不是鸡毛掸子,而是吸尘器。不过我要说的第一忌讳就是吸尘器。我一个三十年交情的书友,当年用吸尘器给一套民国版《学海堂皇清经解》吸尘,洗坏了其中两册,导致一套书成了残书。《学海堂皇清经解》民初上海单行石印,它不像常见的双栏三栏的小字缩印,看上去很舒服。字体虽然不是很大,但也绝非如小米粒的那种本子可比。这么些年过去了,书友跑遍了北京城的旧书店,去外地淘书十几次,总想配上那两本破碎的书,但至今没有如愿。</p><p class="ql-block">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二时,在北京中国书店正门东侧,当时是内部书店,没有单位介绍信进不去,我去过好几回,不管怎么软磨硬泡,都不让进,渐渐和看门的就熟了。初二放暑假时,还真就让我进去瞜了好一阵子。满屋子都是古籍,线装居多,民国平装“古籍”大约有整整两个书架。第一眼看上的是一套袖珍本清刻《文选》,标价五元。的确没看错,就这个价。可惜一个孩子家家的,当时兜里能有几毛钱已经是很不错了。我兜里的钱是夏天妈妈给我让我上下学路上买冰棍吃的。我一直没有舍得买,只想买线装书。</p><p class="ql-block">因为这之前有个事,让我一直痛心。之前在西单商场中国书店门市部门口,人们排队卖书,我去找机会看书,从队尾一直随着卖书者排到收书柜台,书虽看不全,但很过瘾。记得看过一册“唐诗三百首”(后来和一些专家描述该书的情形,他们说起码是清中期刻本。),队快排到的时候,我舍不得放下,那是我平生第一次亲密接触线装古籍。哪位卖书的先生跟我说,书送你了。一路捧着回了家。不久邻居的一个大哥哥看见了,说借走看看,一星期后就还。这一借如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当我看见眼前这套《文选》时,那个高兴劲,翻来覆去的看。我上初一时就知道了这书。</p><p class="ql-block">不过兜里钱太少,只好回家跟妈妈要。这回妈妈没有给我,爸爸也不同意买,说这种“四旧”别人想扔都来不及,你还往家里买。五块钱那时真的是大钱了。没有办法,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又去了书店一回,用兜里的四毛钱买下民国版丛书集成初编本《禅月集》,书因稍微变形不平,灰尘较多,所以比平整的灰少的便宜一毛,一共四毛。</p><p class="ql-block">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古籍”身上的灰尘,那时是为了卫生,无意间保护了它。那时使用纯棉布轻轻擦拭,浮土全无。变形不平的处理办法,是借鉴了当时压裤子的方式,当年裤子洗好晾干,叠起来压在床上,坐在上面聊天玩耍,一两天裤子倍儿平。这部“古籍”就是这么处理平装的,只是时间长了很多。</p><p class="ql-block">据我几十年摸索收藏古籍的经验,个人典藏首要要做的维护事情就是去掉书上的沉灰。如何摸索的不赘述了。直接分享干货。</p><p class="ql-block">第一是工具,别以为工具一定要专业,要高级。我说的工具,人人都能找到,且没有什么成本。给线装古籍打扫卫生的家伙,一把软毛刷子,一只毛笔,狼毫羊毫均可。一个吹气皮球。就这三样,可以把你典藏的古籍,打扫的干干净净,呵护的好好的。</p><p class="ql-block">第二是方法,别小看给古籍除尘这事,以为可以手到擒来。方法不是现成的东西,现成的方法只是教科书。方法是做这个事情中形成的,古籍上的灰尘情况非常复杂,所谓复杂不是说尘土复杂,而是古籍本身的情况复杂。明朝的古书与民初的古籍,存留环境不同,收藏者情况不一,都会使书染上灰尘。粗粗的说给明朝的古书除尘,与给民初的古籍除尘。绝对不能用一种方式。比如用软毛刷子,同等的彻底刷掉灰尘。那么明朝的书,可能在除尘过程中就会遭到毁坏。尤其是纸张已经很脆弱的古籍,反复刷一样会把书刷成渣儿。而民初的古籍,只要纸张装帧保存完好,就可以清理的彻底一些。</p><p class="ql-block">清以前的古书,我的经验是,以清理表面浮尘为主。目的在于完好保护,不致人为损坏。另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保留住原汁原味的古籍岁月感。超过百年的古籍,灰尘已经“吃”到纸里面去了。过渡清理只能损坏书籍。所以用软毛刷子轻轻将浮尘去掉,就收手。装订丝线附近的尘土用毛笔去掉,就行了。</p><p class="ql-block">古籍,打扫完卫生后,一定要放在书柜里,这样可以做到最大限度防尘。</p><p class="ql-block">首发于《北京纪事》2022年5月。发表时有删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