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桃红、宋歆、赵二化、李秀华工作室联盟系列活动之十二

RBH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6月23日,是中考的第二天,这个对初中教学来说较为特殊的日子里,下午3:00,丁桃红、宋歆、赵二化、李秀华工作室联盟,在腾讯会议室举行了第十二次线上系列活动。</p> <p class="ql-block">  会议由杨帆老师主持。</p> <p class="ql-block">  会议邀请濮阳市第十中学孙素伦老师做了专题讲座《“双减”之下如何做好单元复习》</p> <p class="ql-block">  复习对于学习有重要作用。从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学和习是两回事。所谓学习是指接受新知识,复习是进一步的理解、归纳、总结和记忆学过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不习,学习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复习和我们讲新课不太一样,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在教学的方法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有必要探讨复习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在孩子心目中的东西,会很快地被遗忘。为了不让孩子将必要的知识遗忘。甚至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有必要再次的学习和复习。从心理上,或者说从孩子的记忆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也有必要进行复习。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知识再次的一种刺激。其次,从记忆方面来说,也是需要我们在复习课上,有必要跟孩子们再次进行交流。孩子之间的差别也较大,成绩相对较好的孩子,几乎不会在同一个知识点上犯两次同样的错误。相对而言,成绩相对薄弱的孩子,会在同一个错误上反复试错,他错一次,不足以让他改正,所以复习很有必要。进行复习的过程,就是进行知识系统的一个再加工,还能从学习中,获得前面学习中未曾学到,或者未理解,或理解不深的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在复习课上,整个单元的阅读时间,二十到二十五分钟。复习要讲效率的,我们的时间有限,要在单位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打开你的脑回路,去使用大脑,边思考边往前走,知识梳理要求的是精准和高效。</p> <p class="ql-block">  阅读完后,师生集体对本单元进行回顾。在回顾的过程中,第一,让学生去回顾每一节的重点,分析每一节的重难点,以及考点与易错点。去剖析这一节我们考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经常考什么?第二,这每一节过完之后,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每一节课之间,在学习的方法上,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一节课,四个字:回归课本。</p> <p class="ql-block">  回归课本以后,要绘制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去对比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关注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学习方法上,在脉络之间,进行类比,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链条。</p> <p class="ql-block">  当堂练习,实行面批面改,写完一个交一个,在班里,边走边批改。如果孩子有错的话,当时就改。对于计算方面,我们用的是这个半张作业本的小页子,便于纠错。</p> <p class="ql-block"> 在面批面改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急不躁。让孩子们踏踏实实的在课堂上练习,认认真真当成考试一样去完成自己的练习。孩子们就可以暴露出来他们的错误,回到座位上就进行订正。练习的过程,再加这个改错的环节,我们就可以在不同的题目之间发现学生出错的一个共性。找孩子们共同出错的地方,可以用投影仪去交流展示,去剖析错在哪了,是什么样的原因出错了,是哪一个单元,哪一个知识点。对没有出错的孩子,也是一种引以为戒的好机会。进行的基础练习,也不会特别难,然后就是巩固提升。</p> <p class="ql-block">30分钟分钟左右的随堂练习,加上两节课的真题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p> <p class="ql-block">错题本的使用,很规范,梳理错题都有很实用的格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错题总结和再做,是对题目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箭头指向,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源自于孩子们在切切实实的解决问题中获得。</p><p class="ql-block"> 李向清老师在交流时,对孙老师关于错题本的要求和使用,给予高度评价。学生准备这个做题本非常的细,黑色笔,红色笔,最后还有要有一个考点分析,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啊,状元为什么会产生呢?因为状元这次的错误,在下一次考试不会再发生。有些孩子就成不了状元,是因为这次做错了下一次还会错。</p> <p class="ql-block">  宋歆老师在交流中说,孙老师这次讲座,分享的都是我们大家需要的有经验性的东西。复习课,确实是来说非常难上。上不好的话就对知识的一个罗列。要把复习课上成一个有质量,有巩固和提高的一个过程。复习题要精心准备,从知识梳理,再到专项练习,错题本使用,都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经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大单元教学单元复习,并不是在一节一课的复习,而是这个知识点,在这一章,在整个数学中到底处在什么的地位?我们怎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提高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赵二化老师在交流时提到,孙老师的单元复习,在我们的平常的复习当中也经常采用。知识点让大家先回忆,不会背可以拿着书来读。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练习,难度略微比平常练习程度要高一点儿。赵老师也高度评价了孙老师在培养学生使用错题本中的做法,有时候学生坚持不下来,就是我们老师要求不到位。学生纠错的过程,就是二次学习提高的过程。在离期末考试剩下没有几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把错题本拿出来,再看一看,学生对知识吃的就比较透彻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丁桃红老师做了总结。</p><p class="ql-block"> 丁老师首先赞扬了孙老师在复习过程中回归课本,还有学生从入了校之后,开始教孩子去绘制思维导图,一直到后来,八年级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做到绘制出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这个绘制思维导图的这个过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个人的想法不一样,知识和知识之间建构的这个关系,也是富有个性化的,所以每一个孩子,他的想法从思维导图里边就可以反映出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看了学生的思维导图,也能学到很多东西。</p><p class="ql-block"> 其次,基础练习和巩固提升这个环节,孙老师也有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再者,在专项基础练习这个方面,孙老师不仅让学生有一段时间的练习,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又教会了学生一些策略性的。这是很关键的。我们知道,知识是最浅层次的,主要是通过知识学习这样一个载体,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处理某一些事情的时候的一些方式和方法,这就是策略性的知识,因为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交给孩子。那么学生呢?肯定他的能力,是在离开了老师之后,自己遇到陌生问题的时候, 迁移前面学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处理陌生问题中训练出来的,这个才是孩子的本领。而这个本领是老师,一步一步一点一点需要通过知识学习这个载体去教给孩子之后,他才能掌握的。这种迁移的方法,然后处理陌生问题的时候才能用得着。这个是很多的老师在复习过程中不在意的地方。觉得复习就是复习知识,把知识掌握了就可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所以孙老师在这个专项即使练习里边,对于策略性知识的这种训练。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有一个是错题本的使用,这一点孙老师做的也非常具有自己独到的这种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丁桃红老师给大家的建议:</p><p class="ql-block">第一,在复习的方式方法上,要有一些创新。复习时,在内容这个处理上,我们要做到细,得有一定的时间保障,才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这个内容。在方式方法上也要考虑。怎么样考虑怎么样创新,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题组训练。这个题组,就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类知识点。你可以采用一组有五个题,这五个不是并列关系的,是一个有易到中,再到难,有拓展的相关内容的梯度,学生还没有适应老师的这种复习方法的话,试题可以由老师来筛选,筛选的同时,要教孩子怎么去选。按照合作小组以组为单位去主题,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训练,孩子们以组为单位,利用集体的智慧,慢慢地可以有四人小组变成两人小组。再由两人小组变成独立的来筛选题,再往后,慢慢就学会了独立,能力逐渐递进,这样的就是一种方法方面的这种创新。</p><p class="ql-block">第二,复习效果的评测问题,也需要老师们去做一些创新。很多老师弄一张试卷。然后让学生测试一下,这是一种方式,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众筹的方法。什么是众筹?就是你、我、他,大家都在这个领域里边各自贡献自己的试题,最后组成一套题,这一套题,可以换组来做。就是你这个组组的这套题可以有另外的组来做,组之间来推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组题的质量,也是一种提高。这种众筹的方法,也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历练。他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需要老师们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有易,再到难。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去教孩子的过程。所以这就是给老师们提供了这样的两种建议第一种是在复习的方式方法上,我们要有所创新要。学生的主题地位。给他凸显出来,学生才是学学习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备课不要光闷头自己闷着头去做,也要转变一下角色,老师转变为学生。让学生也转变一下角色,去做老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件事情,当一个人觉得这是他自己的本分的事情的时候,他会很操心,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所以希望下一步大家在,课堂教学这个方面呢,也要有所改变,有所创新。</p> <p class="ql-block">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我们作为老师也需要终身学习,让我们利用线上学习,一路学习,一路思考,一共同成长!教育教学的路上,让我们且行且教,且行且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任保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