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东西尽平生

芮永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要讲的,是一位热爱中国,毕生为发展中西方友好关系,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加籍华人林达光先生和他妻子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林达光 (1920-2004)祖籍广东新会,他父亲林佐然(林佐文)在“人头税”时代进入加国,成为圣公会的牧师和著名的早期侨领,为华工做了很多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林达光生于温哥华,作为加拿大土生的第二代华裔,在备受种族歧视的环境中成长,却从不自卑。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最终成为国际知名的国际法学者和历史学家,并将东西方交流作为自己的终身志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林达光年轻时从未去过故土,但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对自己的中国根、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怀有强烈的爱。战争年代,作为学生的他,奔走美加两地,为中国抗战呐喊;内战时期,他反对国民党独裁,为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诞生呼号;他同情共产主义运动,被美国媒体指责为颠覆分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东西方冷战时代仍未结束,林达光毅然携全家踏上故土,投身新中国建设,这在当时可算是非常罕见的来华加拿大学者。(同时,也是为了躲避美加当时“麦卡锡”事件的迫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林达光上面有两个哥哥,林氏三兄弟:达威、达文、达光,老二林达文是孙中山孙女孙穗英的丈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而林达光的夫人陈恕,1924年出生在中国,15岁的时候就去美国留学,毕业于密西根大学,后到加拿大求学,获麦吉尔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并任图书馆馆员。在麦吉尔大学和林达光认识,1944年在美国喜结连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陈恕出身世家,其父亲是国民政府央行副总裁陈行(陈健庵),其表哥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附注:陈恕的母亲蔡卓民和姚依林母亲蔡亦民是嫡亲姊妹;陈恕有个哥哥叫陈觉(陈融生),由叶剑英和姚依林介绍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是一名红色特工,在1946年9月“张家口保卫战” 爆发前因送出重要情报而立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此,林达光陈恕与宋庆龄有着长久而深厚的友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宋庆龄的引荐下,林达光很快便得到了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国际新闻局《每日英文简报》的新闻主编,以后转到中央广播事业局英语广播任艺术指导,以及福建华侨大学教授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1950年至1964年,林达光陈恕一家在北京生活,一呆十五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4年,国家出台一项新政策,只要华侨认为他们可以在出生国生存,都可以回去。宋庆龄得知后,动员他说:“不仅你该回去,家人都该回去”。那年他的大儿子林凯19岁,老二林潮15岁了,老大已经到该读大学的年龄了。宋庆龄随即打电话给廖承志,要他协助安排林达光回加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林达光是幸运的,他躲过了后来发生在大陆10年文革动乱冲击的风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回到加拿大之后,林达光顶着“红色学者”的压力,在麦吉尔大学担任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历史等课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令人津津乐道的是,轰动世界的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最早牵线人,正是林达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70年1月12日,一个叫厄恩斯特 ▪ 温特的悄悄来到蒙特利尔,找到了林达光,介绍说,受国务卿基辛格所托,欲摆脱美国国务院牵制,想暗地里秘密访华,希望得到林先生的帮助,牵线搭桥。林达光不负重托,借参加国际会议之际,只身飞到法国向中国大使黄镇转达了美方的口信,并拿到签证。尔后等妻子和孩子赶到巴黎会合之后,一家人踏上了回国的旅途,一到北京,就向有关部门传递了美方信息,顺利完成了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样,在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于中国建交事宜上,林达光也推波助澜,以至于被英文媒体说成是总理派往中国的“密使”、加拿大驻中国大使的“第一人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附注:1970年10月13日中国和加拿大建交,时任加拿大总理是老特鲁多,不是现任的小特鲁多,两人是父子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林达光陈恕身在加拿大,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建设和时局,以及发生的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网上有《宋庆龄与林达光陈恕夫妇往来函(45封)》(1950-1980),时间跨度很长,兹摘录其中4 封,从中可以略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附注:信中林达光即保罗,陈恕即艾琳,陈太太即蔡卓民,定居美国。若论辈分关系,宋庆龄和孙穗英林达文是祖孙辈的,应称奶奶,由于陈恕父亲陈行与宋子文是同窗同事,亲如手足,是同辈,宋庆龄在信里便以“阿姨”谦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4封. 宋庆龄致林达光 </p><p class="ql-block"> 上海 </p><p class="ql-block"> 1962年12月24日 </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艾琳和保罗: </p><p class="ql-block"> 来信虽早收到了 , 但由于我的关节痛得厉害 ( 包括手指 ) 未能早复 , 而我又想给您们亲自执笔 。 首先 , 我要对你们的来信表示我最深切的谢意。来信使我对海外的情况和人们对中国的各种态度有了较透彻的认识 , 有助于我对时局的评估 。 明春我很可能要回到北方去 , 届时希望能和你们促膝长谈 , 多了解些有关情况。 </p><p class="ql-block"> 最后 , 要多谢你们从海外带回来的纪念品 , 还有你双亲、穗英和达文以及陈太太托你们带给我的礼物 。 我对陈太太的印象一直很好 , 因为她是 1 9 2 6 年北伐到达汉口时我第一批认识的朋友 。我即将给她去信然后请你转给她 , 可能她不便收到直接从中国寄来的信。 </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们在这里需要什么 , 请尽管告诉我 , 我十分愿意替你们办到 。</p><p class="ql-block"> 还有 , 林国材的父亲病了, 他准备赶回香港 。我还没有见到他 , 但希望在他走以前见见他 。很想听听关于治平和治强(是孙穗英的两个哥哥,即孙科的儿子——编者注)在那里的情况。 </p><p class="ql-block"> 致以挚爱 </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8封. 宋庆龄致林达光陈怒夫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京 </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18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亲爱的保罗和艾琳: </p><p class="ql-block"> 几天前收到了你们送我的可爱的表 。坦白地说 , 我感到很不好意思 。 你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家庭 , 那里的物价要比这里贵得多 , 为此你需要相当多的 “ 维他命M ” 。 你们的慷慨又一次深深地感动我 。希望我能做些什么以回报你们的热情。 请接受我最诚恳的感谢。 </p><p class="ql-block"> 这个月事情很多: 五一劳动节的活动 、络绎不绝的来宾访问 、正在进行着 的文艺界整风 , 当然, 还有原子弹试爆成功等 。</p><p class="ql-block">......(省略)</p><p class="ql-block"> 请向艾琳的母亲致以诚挚的问候 , 祝她身体健康 。 还有向保罗的双亲问好。 向你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并感谢你们的好意。 </p><p class="ql-block"> 永远是你们的</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p><p class="ql-block"> 又及:11月后我将回到我在上海的家, 地址是: 上海市淮海中路1843号。 </p><p class="ql-block"> 上星期我见到了艾琳的哥哥(即陈觉——编者注) , 他陪同英国新闻工作者斯图亚特 .盖尔德夫妇来见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6封. 陈恕致宋庆龄</p><p class="ql-block"> 1967年2月16日</p><p class="ql-block"> 最亲爱的孙夫人: </p><p class="ql-block"> 祝新年欢乐 。</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您送给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正是我们所想要的精神物品。我们收到两包一百周年纪念徽章和邮票 、您和孙博士的著作选集 、小红书以及各种出版物 。今天我们又收到您2月6日写的短信, 以及夹在一大包阅读材料中的一张卡片。 我们非常感激又极为感动 。 我们每天都听到各种谎言和遥言 , 而 您寄来的信和物品成为我们力量、 鼓励和指导的源泉 。但愿我们没有给你造成 太多的麻烦。我们没有看到什么大字报 , 倒很想能看到一些 。再次向您表示感谢。 </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天气非常寒冷。 两天前降到零下2 0 度 。 想来北京也仍很冷 。 孙夫 人 , 您身体好吗?务请好好保持身体健康 。 您如有什么需要 , 请告诉我们 。 我们非常乐意为您办妥 。 </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在农历新年时给我们打过电话 。她要我们转达她对您的最亲切的敬意 。 她于去年年底来我们这里住了两个月 。 她已高寿 8 8 岁 , 而她的脑筋却非 常清晰灵敏 。 对一 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比过去明智得多 。 我们上班期间她就看很多书 。 她和我们一起住的那一阵 , 就看完了孙博士的著作 , 四卷选集 , 和两本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 她觉得她看了这些东西 , 收获很大 。 我们送了她一 个纪念章 。 她非常珍惜这枚纪念章 , 尤其因为是您送的 。 </p><p class="ql-block"> 达文去年秋天来和我们度了一个短短但很愉快的周末。 他没有和穗英同去香港 。我已将你的圣诞贺卡转给他们 。 </p><p class="ql-block"> 梦醒近来好吗? 我们已很久没有她的信息了 。 她一定也很忙。 她的身体并不很健壮。 祝她安康 。 请转致我们的爱意 。 </p><p class="ql-block"> 孙夫人 , 再次感谢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 </p><p class="ql-block"> 谨致以挚爱 。 </p><p class="ql-block"> 您的</p><p class="ql-block"> 艾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9封.宋庆龄致陈恕 </p><p class="ql-block"> 1967年3月12日 </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艾琳: 前些日子用平邮寄给你几张大字报的样张。 刚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 。请不要让别人看。</p><p class="ql-block"> 最近脑膜炎在几个省传染得很快 , 我很担心 。这是不讲卫生的红卫兵导致 的 , 他们到处串联 , 在街上随地吐痰 。 他们往后可能会制造更多麻烦 , 比起目前的苦难 , 我倒反而不太在乎了 。</p><p class="ql-block"> 请多多保重 。 </p><p class="ql-block"> 致以挚爱</p><p class="ql-block"> “ 阿姨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林达光的长子林凯在美加边境因车祸身亡,这个事故定性为“交通意外”,但这个年轻人刚刚给妈妈打过电话,说他感到正在被跟踪,接着事故就发生了。尽管警方做了调查,但调查报告却交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手中,林达光从未被允许看这份报告。(据怀疑是国民党特务下的黑手,用来作为对他的警告和报复。)</p><p class="ql-block"> 1973年5月,加中协会成立,其宗旨是促进加中两国人民友谊,林达光任会长。</p><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15日,邓小平会见林达光教授和夫人陈恕时发出了决定派中国学生去西方留学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的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加拿大等来访客人,在回答林达光的提问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1981年,林达光与夫人陈恕创办“加拿大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作为一个非营利的志愿结构,该基金会通过实施数十个有关儿童健康、教育、福利的项目,资助中国贫困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资助幼儿教师等到加拿大接受技术培训和交流。</p><p class="ql-block"> 1986年,林达光从麦吉尔大学退休,经常往返于美国和中国大陆,为教育和慈善事业奔波,后受邀去澳门东亚大学当校长。</p><p class="ql-block"> 1988年由于林达光在发展加中关系和服务国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获得了加拿大总督授予的加拿大勋章 。</p><p class="ql-block"> 1993年5月,加拿大宋庆龄儿童基金会名誉主席林达光博士、主席陈恕(女)专程赴沪,就建立“中加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领导成员进行商谈。双方一致同意该中心着重进行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和中外幼儿教育的比较,同时开展学前教育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p><p class="ql-block"> 1998年12月8~13日,林达光和夫人应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之邀访问上海。分别会见了上海市副市长周慕尧,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主席汪道涵,中国福利会副主席李储文、杜淑贞。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许德馨、副秘书长靳新华就两会合作项目和进一步拓展在儿童文化、妇幼保健等方面的学术交流进行了会谈。</p><p class="ql-block"> 2001年,林达光、陈恕夫妇捐赠19万加元(约合19.4万美元),发起建立“林达光陈恕永久基金”,每年将所得利息作为“永久基金助学金”发放给中国贫困地区的高中生。经过基金会多年努力募捐和热心人士的支持,永久基金已积累近40万加元(合约40.9我美元),每年可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加拿大宋庆龄儿童基金会的中国贫困地区高中生助学金计划已帮助宁夏、安徽、河北和内蒙古等地6所高中的500多名学生完成3年高中学业。</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受助学生考取了中国各地大专院校。陈恕对记者说,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一名受助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其母校内蒙古乌丹一中任教。</p><p class="ql-block"> 2004年7月4日晚,林达光病逝于加拿大温哥华医院,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恕在丈夫生前全力辅助他从事促进中西方交流的志业,林达光过世后,倾心完成两人合著的回忆录《走入中国暴风眼》的原稿编辑工作(2011年英文版、2013年中文版)。该书从一个海外知识分子的角度叙述了1949年以后,海外的海归们如何为新中国服务的,同时也披露了当时中国和西方联系、建交时的“暴风眼”中的一些史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达光小儿子林潮, 出生于美国纽约,在中国北京长大,1962年就读于北京35中初中。1964年随父母去了加拿大,1976年获得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行星形成、结构和演化,行星系统动力学,原行星盘等。如今已是天文学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专家,2002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2007年他毅然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IAA)首任所长。2011年捐赠36547美元成立“林桥基金”,以纪念其父亲一生为建立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桥梁而做出的贡献,该基金用于支持北大学生进行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交流。</p><p class="ql-block"> 2015年,他因对天文学研究和推动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杰出贡献,获得太平洋天文学会颁发的布鲁斯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达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移民海外去谋生,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拿大于1885年通过华人移民法,向超过8万名中国移民征收每人50至500元不等的人头税,当年500元约等于一个华工两年的工资。其用意在阻扰低层华人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完工后继续向加拿大移民,但加拿大仍欢迎负担得起人头税的华人富商移民。华人缴纳完“人头税”后获得移民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加拿大政府1918年向华人征收“人头税”的票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9年4月,陈觉(后排左三)、姚依林(后排右三)、陈恕(第二排左一)、林达光(第二排右一)与亲人在北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达光夫妇陪同父亲及继母拜访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林达光一家在北京生活期间,自左起:林凯、陈恕、林达光、林潮。(1964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达光教授热爱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加建交、促进中加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林达光教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和邓颖超会见林达光夫妇(左6左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姚依林会见林达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庆龄题赠的《孙中山选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宋庆龄逝世,右二至左:宋庆龄的孙女孙穗英,孙穗华,外孙女戴成功和其他亲属张家恭,陈恕,林达光等守候在宋庆龄的遗体前做最后的告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庆龄骨灰安葬时孙女孙穗英、孙婿林达文敬献花圈的挽联飘带,上有“沉痛哀悼亲爱的祖母 孙女孙穗英孙婿林达文率子林俊傑女林淑真敬挽”两行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庆龄骨灰安葬时林达光夫妇敬献花圈的挽联飘带,上有“沉痛哀悼亲爱的宋妈妈 林达光陈恕率子林潮媳黄大黎女卓华子凱民宇民敬挽”两行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达光(左2)和陈恕(左一)在家接待客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林达光代表东亚大学向基辛格颁发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林达光(中)与基辛格(右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入中国暴风眼》,林达光回忆录(林达光陈恕合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恕的侄女,也即陈觉的女儿陈美痕与姚依林合影。上世纪60年代,陈老师是我就读的“化三校”教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美痕与叶剑英合影,她是叶帅的干女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潮,林达光的小儿子,天文物理学家。(3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星人”离我们有多远?天体物理学家林潮:“我们不孤单”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纵观林家三代,情系华夏,近百年来,为推动中西方交流搭建友谊桥梁,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功绩卓著,善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感于此,遂记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少量图片由同学好友提供外,其余都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完</b>)</p><p class="ql-block"> 202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