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周楠故居,雨中情怀的叙述…

徐州无言言

<p class="ql-block">今早晨睡到自然醒,出门首选看天气,可是又发现鱼塘过滤器又脱落了,鱼塘里水少了许多!抢救鱼吧,可天又热又闷,毛毛雨时小时大,赶快放水没有商量,此时发现还好,去世了一条约八九公分长的小鱼儿!毛毛雨也骑不了车!</p> <p class="ql-block">别无选择至九点了,发觉阴天,有时有雨!带上雨衣出门啦!</p> <p class="ql-block">出发首选择解放路!路过帝都大厦与和平路交叉口拍照记录我出来遛遛~</p> <p class="ql-block">跨过市中心淮海路了,继续向北呗!</p> <p class="ql-block">解放北路是主城区贯通南北的主干道之一。今年初,解放北路从二环北路至淮海东路段被列为城建重点工程改造,其中,坝子街桥作为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改造成功通车了</p> <p class="ql-block">一场大雨降临了…也没有阻挡我的骑行乐趣!停下车来穿雨衣,继续向北…</p> <p class="ql-block">坝子街桥,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也承载了几代徐州人的记忆。坝子街桥,位于黄河故道上,其名因北至闸口东、西街的坝子街而得名。上世纪30年代,延平路修通后,人们向北通行要跨黄河故道,于是多方筹款建成"泽民桥",也叫"延平桥",后更名为"坝子街桥"。1968年前后,原坝子街桥拆除改建。1996年前后,桥面加宽,原桥面用作机动车道,加宽部分用作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沿用至今。一座桥记载了城市的变迁,承载着城市与外界沟通的使命,也见证着新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当年至今还在的陇海铁路立交桥,曾经的红彬树桥…如此的今天显的这么</p> <p class="ql-block">此时雨真大,马路上有积水了!为了安全!下水道疏通暗沟!小心翼翼的骑行,找找雨中骑行的味道呗!</p> <p class="ql-block">徐州百多天没有下雨历史,今天终于划句号了!这才叫下雨,我已经雨中骑行到北三环了…</p> <p class="ql-block">北三环的丁万河!呵呵这会子不下雨了,一直沿着北三环向西骑行!</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马路湿漉漉的记录,也甩泥巴,慢慢的骑呗!并不是赶路,休闲的骑行!</p> <p class="ql-block">呵呵周楠故居找到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间平房,一间坐北朝南,另一间是坐西朝东,外墙的下半部分多用大块的石砖砌成,而上半部分则是灰砖堆砌,能看出来这座房子已经有不少年了。周刚先生一边仔细端详着房子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边感慨地说:“每次回来,我总能找回不少儿时的记忆,虽然已经离开70年了,但我总能在梦中回到这里。”周刚先生离开徐州已经有近70年了,但他一口的徐州话却仍然说得很地道。“1937年的时候,我就出生在这个院子里,这里装载了我整个童年的快乐和成长。后来我读于徐州万寨小学。”据周刚先生介绍,他的父亲周南(原名周振寰)1936年下半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在徐州参加第五战区动员委员会,先后担任宣传部干事、青年救国团秘书长和组织委员,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上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周南故居破损比较严重。到了1996年,由我市古建专家孙统义先生负责修缮,并恢复了门楼,院门向东。周南故居修缮好后,就作为李沃医院使用,为附近居民看病诊疗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座老房子,81年前我就出生在这里,我的童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近日,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站在位于徐州李沃的一处老房子边,寻找着自己童年的回忆,老泪纵横……他就是曾先后担任过中国驻马来西亚、中国驻巴基斯坦、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中国驻印度大使的周刚先生。</p> <p class="ql-block">周刚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他这次携夫人邓俊秉女士来到家乡徐州,,就是想来看看自己70年前曾住过的老房子,探望自己儿时的玩伴和父老乡亲。徐州北郊的李沃医院附近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周刚先生和他的夫人邓俊秉教授。周刚先生告诉记者,这家医院的两间平房就是他儿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是两间平房,一间坐北朝南,另一间是坐西朝东,外墙的下半部分多用大块的石砖砌成,而上半部分则是灰砖堆砌,能看出来这座房子已经有不少年了。第六次回徐州,据周刚先生介绍,自从他12岁那年(1949年)离开徐州后,一直到1992年才第一次返乡。“那是我第一次回到离别40多年的家乡,回到多次在梦中看到的地方……这么多年来,虽然我去过很多地方,很多国家,但这里始终是我的家,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周刚先生说,“自从那次以后,我每隔几年便会回徐州一次,有时候是来开会,也有时候是来做报告,这一次应该是第6次回家乡徐州了。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每一次回来都会惊喜地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和迅速进步,道路变得干净宽敞了,城市变得美丽文明了,到处郁郁葱葱,天蓝水净。这次来徐州,我感到家乡的空气都是甜的。”“我在国外那些年,最想吃的还是咱徐州的辣汤、家乡的馓子和烙馍,还有我小时候最爱吃的蜜三刀和酥糖。”</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周楠故居,在中山北路隧道里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沿着中山路一直向南!</p> <p class="ql-block">庆云桥始建于日占时期。桥梁竣工时恰逢当时徐州市伪市长张云生六十大寿,为表庆祝取名“庆云桥”。绝大部分徐州人并不知道张云生,却不可能不熟知庆云桥。</p> <p class="ql-block">目前,有徐州称为五省通衢有依据的说法始于清代后期的嘉庆年间,在徐州庆云桥东的黄河故道南边,耸立着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牌楼正中横匾北面书“大河前横”,南面书“五省通衢”,这座牌楼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黎世序倡建的。</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五省通衢匾额见于徐州古黄河南岸的老牌楼,指清代徐州府城北门外是通向北方五省的大道。老牌楼立于徐州北门武宁门外、故黄河南岸,是河道总督黎世序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所建,为庆祝治理黄河成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楼北面一侧有黎世序所书“大河前横”四字匾额,“大河前横”意为黄河横在徐州北门之前,运河从来都不流经牌楼那个位置,经过那里的是汴水和黄河。</p><p class="ql-block">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水少难以行船故多走海运,徐州段京杭大运河南北断流。光绪九年(1883年),徐州道台赵椿平重修黄河牌坊时,在匾额南面又书写了“五省通衢”四个大字,所以说“五省通衢”和水运是没有联系的。据徐州学者王茂飞考证,“五省通衢”指的并不是徐州这座城市,而是指通向北五省(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的徐州北门,陕西分出甘肃,有时也合称“北六省”,如《雍正剑侠图》里面说:“往北走,来到徐州铜山,来到山东又到了北六省。”可见所谓的“五省通衢”,仅仅是说徐州和北方五省的通达度。</p> <p class="ql-block">老牌楼立于徐州北门武宁门外、故黄河南岸,是河道总督黎世序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所建,为庆祝治理黄河成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楼北面一侧有黎世序所书“大河前横”四字匾额,“大河前横”意为黄河横在徐州北门之前,运河从来都不流经牌楼那个位置,经过那里的是汴水和黄河。</p> <p class="ql-block">骑行过黄河后继续向南,进入解放路后结束了我的骑行!</p> <p class="ql-block">解放南路上…</p> <p class="ql-block">行者记录了我的轨迹数据!天气大雨中体验一下!速度也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