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317第十七天

大山无语

<p class="ql-block">  早上下雨我看不大六点半就雨中出发了,到九点多基本不下了,下午七点骑行到马尔康市直波村委扎帐住下,缴费十元,骑行110公里,共计1858公里。</p><p class="ql-block"> 早上把昨天熬稀饭喝了出发,天下着雨,看天气预报近期天天有雨,不能等,继续昨天爬坡,慢坡慢慢骑,陡坡骑不动就推,上午十点又饿了,来一大碗捞面条,继续爬坡,昨天夜里扎帐在路边,不断有大货车过,没有睡好,上午就瞌睡,那就随便睡一会继续爬坡,骑行到鹧鸪山隧道爬升到海拔3265米,昨天海拔2517米,隧道四公里多,今天大坡基本爬完了,下坡到一个三家寨大桥和428国道并线,进入大渡河上游,一路到马尔康市 ,这里住宿有些贵,看见旅馆就问,最低一百元。一直过了市区到村镇,经过就没有便宜的,只好还是扎帐了,交了十元。</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骑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之中,真是天然氧吧,心情自然不错,再苦再累也心甘。</p> <p class="ql-block">三家寨大桥广场雕塑秃鹰。</p> <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红军在此经历了长征中最为艰难、悲壮的岁月。草地行军,是红军长征途中非战斗减员最为严重的一段征程。草地广袤无边,杳无人烟,气候极端恶劣,红军无法获得任何补给,因饥饿、寒冷、高反、疾病,尤其是沼泽等因素,长眠于草地的战士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1960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草地艰难行军及川西北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作出的巨大贡献,周恩来总理将这里命名为——红原县,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p><p class="ql-block">红军过红原草地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红军过草地的选择同过雪山相似,是为了出敌不意,打破蒋敌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获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线。蒋介石曾判断红军可能东出四川,也可能向西北行动。如出西北,他认为红军是不可能走松潘西北草地的,突围路线一条是从毛儿盖、松潘经腊子口出甘南,另一条是从理番(今理县薛城镇)出平武、青川、碧口沿阴平故道,再出文县、武都。蒋介石命令薛岳部与胡宗南部联防,防堵红军北上,还调集川军主力,封锁岷江,妄图困死红军。“松潘草地乃北面天然地障,飞渡不易,因此北堵南追,集中主力封锁,红军插翅难逃。”薛岳也曾说过红军要想“通过软沙没人之草地,势有不能。”然而,红军偏偏选了从草地经过。毛泽东说:胡宗南在松潘地区的漳腊、龙虎关、包座一带集结了4个师;东面的川军已经占领了整个岷河东岸,一部分已经占领了岷河西岸的理县,追击我们的刘文辉部已经赶以懋功并向抚边前进;薛岳、周浑元部集结于雅州,敌人判断我们会东出四川,不敢冒险横跨草地,北出陕、甘这一步棋;但是敌人永远摸不着我们的底,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毛泽东决定横跨草地,北出甘南,实在是大大出乎敌人的意料!</p><p class="ql-block">《长征》剧照</p><p class="ql-block">《长征》剧照</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过阿坝州红原县主要路线</p><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初,党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一部及中央直属众队从马尔康卓克基一带出发,在刷经寺翻越亚口夏雪山到黑水,后经毛尔盖翻越麦朵岗,穿越色地坝和年朵坝过草地到达若尔盖班佑地区。</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上旬,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陈昌浩等率领红军左路军,由红一方面军五、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三十一、三十三军等组成。在卓克基、马塘、刷经寺一带集结后,沿壤口曲北上经龙日坝、安曲和江茸一带向阿坝进发。</p><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穿越红原草地,北出陕甘。左路纵队一部从阿坝县出发经瓦切乡格央附近渡过嗄曲(白河)后,穿越日干乔大沼泽、色地坝和年朵坝,到达若尔盖包座地区;另一部从阿坝县出发经阿木种畜场日柯附近渡过嗄曲(白河),沿阿木柯河北上穿越色地坝和年朵坝,到达若尔盖包座地区。中路纵队从阿坝查理寺地区出发,经安曲一带渡过嗄曲河,进至红原上壤口、龙日和阿木柯河,后翻越麦朵岗,穿越色地坝和年朵坝草地,到达若尔盖包座地区。右路纵队则循一年前红军右路军路线,经刷经寺翻越亚克夏雪山进入黑水,过毛尔盖翻越麦朵岗,穿越色地坝和年朵坝草地,到达若尔盖包座地区。</p> <p class="ql-block">  初夏的马尔康,淘气得像个孩子,短时间内的晴雨交替现象成为了常态,就像孩子时而哭闹时而欢笑。造就这样的现象是马尔康所具有的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这样的气候,也为四五月的马尔康造就了独特的美景,远处的山峰上依然白雪皑皑、半山的松林深邃,山脚的新绿盎然,溪边的花朵五彩,一副一山四时景、十里不同天的画卷映入眼帘,梦幻般的景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这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铭记着那段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1935年春至1936年夏,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先后进入阿坝州,辗转停留长达16个月,作出了红军北上的战略决策,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马尔康作为红军长征的“北上驿站”,在历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红军在马尔康境内经过、停留和往返达一年之久。在马尔康停留期间,向各阶层人士和广大藏族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在不少村寨书写錾刻了许多革命标语,它是红军在马尔康英勇斗争的特征,是宣传红军长征光辉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红军撤离马尔康境地区,反动势力向人民猖狂反扑,各族人民同他们进行了长期不屈的斗争,谱写了壮丽的篇章。红军在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也为各族人民以后的自身解放锻炼造就了骨干,奠定了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历史绵延、山水沧桑、文化积淀,让马尔康这座城市处处是故事,处处是传奇......</p><p class="ql-block">天宝又名木尔加·桑吉悦希,男,藏族。1917年3月出生在马尔康县党坝乡石果坝村。</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路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歌唱红军的歌声响彻阿坝草原,当时一位18岁的藏族贫苦僧人脱下袈裟,参加了红军,成为第一批藏族红军战士、第一批藏族共产党员。与他一起,参加红军北上抗日的优秀藏族儿女还有:杨东生(协绕顿珠)、扎西旺徐、沙娜(姑姑)、胡宗林(仁钦索朗)、袁效刚、孟特尔、罗得干、王寿才等。此后,他们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一神圣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去,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他,就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四川省委原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天宝。其实,刚参加红军时,他名叫木尔加·桑吉悦希。“天宝”这个名字,是毛泽东主席帮他取的。</p><p class="ql-block">1936年,桑吉悦希随红四方面军历尽艰险,抵达陕北。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延安这段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他开始了近10年的学习和实践。起初,桑吉悦希被安排到红四方面军党校学习。后来,中央党校成立了少数民族班,他又与其他少数民族同志被并入中央党校学习。班里有20多位少数民族学员,大部分经历了长征。桑吉悦希被任命为班长,兼学员党支部书记和学校党总支委员。</p><p class="ql-block">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常到党校为学员讲课。一次,毛主席来讲课。桑吉悦希记得,毛泽东主席讲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统一战线,由浅入深、风趣生动。课后,毛主席仔细询问每个少数民族学员的情况。当问到桑吉悦希时,党校领导介绍说,他是少数民族班的班长。主席问:“叫什么名字?什么民族?”桑吉悦希回答:“叫桑吉悦希,藏族。”主席又问:“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桑吉悦希回答:“桑吉是佛爷的意思,悦希是宝贝的意思。这是活佛给我取的名字。”主席听后边点头边说:“不得了哇,又是佛爷,又是宝贝。”然后转向全体学员说,你们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贝,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担负起国家的大任。主席又对他说:“汉族有句古话,叫物华天宝,也就是和你那个‘桑吉’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p><p class="ql-block">从此,“天宝”这个名字被深深地印在了中国革命史册中。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曾在其作品《西行漫记》国赞誉天宝是“藏族革命的先驱者”。</p><p class="ql-block">在马尔康这片土地上,红色的旗帜从过去一直飘扬到现在,红色的精神也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图片由马尔康文体旅局提供</p><p class="ql-block">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马尔康市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开发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非遗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尘埃落定·嘉绒圣地”马尔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推马尔康市“一城一市三地”建设。同时,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有着峥嵘岁月历史和传奇故事的马尔康,成为了铭记红色记忆、发扬长征精神的“活标本”。</p><p class="ql-block">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摸排了革命遗址,挖掘红军在马尔康留驻16个月中,红军与百姓间的感人故事,编印了《红军长征过马尔康》《红色记忆--红军长征在四土》《马尔康红色遗址》等史料;拍摄制作书籍,制作了《藏族老红军天宝》《红军长征在四土》口述历史片,收集整理编印出“木棒上的信和哈达”“地里的钱币”等10个红色小故事。</p><p class="ql-block">聚焦“红旅融合”,实施了卓克基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卓克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在阿坝浮雕墙、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长征文化主题公园提升改造等文化工程项目,利用3D影像、VR等现代科技方式,以革命历史为线索精心布展,建立线上解说系统体系,推动红色文化场景化展示与活态化传承。通过“文化+创意+销售”,在柯盘天街游客中心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组织演出团队在景区表演锅庄藏戏,现场制作并销售藏织藏绣、唐卡绘画、嘉绒酿酒、藏香、藏银首饰等民族特色产品,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拓展红色文化的承载和传承方式。</p><p class="ql-block">瞄准红色体验,制定了雪马山景区→红军坪→查各寺→纳足村→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西索红军石刻标语→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树→州博物馆→婆陵甲萨遗址→长征干部学院→胡底纪念碑→松岗直波碉楼→直波村→莫斯都岩画→天街→马尔康县城的红色旅游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