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肉体中的磷发光 修饰黑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羊子新诗集《岷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 浪激天涯</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 - 2013)说,诗歌的高贵在于“想象力在反抗现实压力”。<br><br>诗人是异常敏感的。对现实世界的美好与丑恶,其感知总会来得比较尖锐激烈,再与无限的想象叠加,很容易像岩浆一样引发内在的风暴,最后将自我价值与判断宣泄于笔端以求得心灵天枰的平衡。诗歌即诗人的情感艺术品。<br>于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 1986)说,“每当我们读诗的时候,艺术就这么发生了。”<div><br><div>很早以前就读过羊子的博客诗歌,之后一直陆陆续续地读他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诗作。<br>羊子是羌族人,他的诗歌总会毫不避讳且不做作地显现着羌人的文化底蕴。他以淬过火的语言写羊,写碉楼,写白石,写岷江,写昆仑,写大山外的世界……<br>系统地读,是他的新诗集《岷辞》电子版。读完之后似乎有很多想表达的,但又久久未能下笔。他的诗总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站在巍巍昆仑(岷山),倾听涛涛岷江,放眼悠悠长空,千里万里,宇寰之内,写不尽的是羌人的豪迈与骄傲。<br><br>《岷辞》包含一百多首诗,分成两部分:精华版、新诗版。<br><br>《岷辞》这个书题不难让人联想到屈原的楚辞。就是说,既有屈原的情怀,也有诗体的变异。<br><br>果然。一读到正文里的精华版,瞬间被弓形诗拦住,其“反常”的形式让人诧异的同时,更是耳目一新。至于情怀,则无需刻意寻找,遍布每一首诗,或明示,或若隐。“肉体中的磷在发光,修饰黑暗。”<br><br>一、弓形诗<br><br>羊子命名的“弓形诗”,也即,以段落为单元,第一行顺从习惯从左至右,一行末端直接垂直下滑至下一行再与上一行反向移动,像一个“弓”字,一段诗句连续不断,“行转、意进、思无隙”。<br>精华版包含三十多首俱呈这种新书写形式的诗。这些诗因为形式的变化,让读者陡然有了视觉上的陌生感、阅读上的连贯感。<br></div></div><div>我们早已习惯了从左至右,一行一行折断视线 。这个习惯已进入我们的潜意识,成为一种阅读本能。到了一行的最右端,近乎条件反射式地不加思索就回到下一行最左边的第一个字。<br>因此,开始对弓形诗的阅读并不顺畅。读完一行,视线很自然地换行回到下一行的最左端,却突遇一个断崖,不觉“哎呀”一声。在读完几首之后,新的习惯就生成了,一种视觉流畅的舒适渐渐浮起,阅读效果明显更好。这让我想起藏族舞蹈里的一种身体扭动,以腰做支点,整个身体涟漪般荡漾。也像盘山路,一截一截来回绕行而不间断。思无隙。<br><br>这种新形式可以被看做是一次冒险的实验。至少我被震慑住了。对其大胆的尝试,先是有目瞪口呆的惊讶,继而是肃然起敬的思索。<br><br>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 1980)说,如果我们不能颠覆社会秩序,那么就让我们颠覆语言秩序吧。<br><br>诗的形式原本不止一行一行,从左至右、从上到下这一种形式。三角形,菱形,圆形……但,恕我孤陋寡闻,弓形是第一次见到。<br><br>三角形,菱形等等,只是装诗的框不一样,内质还是一行一行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弓形诗的新颖在于,词语附着在框上,随框的样貌而变,框就是诗句本身。<br><br><br>这种尝试,表面看是诗形式的变化,但稍微一细究,就会发现形式背后的责任与“叛逆”。<br><br>因受文化习惯、语言形式的束缚,上百年的新诗,其形式已然“固化”,几乎大同小异,那么,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值得关注。<br>弓形,是一种形式上的突破,它迫使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因此会更加吸引视觉注意力,提升“看”和“见”的相关性,进而提升阅读效能。<br>不经意间,这个形式变化引起的阅读效果提升契合了今天脑神经科学的结论:当注意力被吸引时,神经元的灵敏度提高,“看”到的会被更多地“见”到。<br><br>那么,弓形诗的探索意义,不是很值得关注吗?<br></div> <b>二、忧心若渴,读一首弓形诗</b><div><br></div><div>《我很急》<br><br>这首诗的视野非常宏阔,可大可小。既像望远镜扫视远方,又像显微镜细察自身。秋天就要来了,为什么远远近近那么多令人焦虑的物事?都因为“我什么都没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什么都没有,还谈什么收获?冬天之后的春天又与我何干?无助、无奈!<br><br>都是熟悉的事物,熟悉的词汇表达。但它们仅仅是“芝麻开门”一样的“咒语”,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跟随它们深入到一座富矿腹地。而这矿藏,不宜宣讲。<br><br>当然也可以把这些词汇当作特别隐喻。但文学评论家玛乔丽•佩罗夫(Marjorie Perloff,1931 - )说,“拿文学当借口谈论伊拉克战争,就无趣了”。<br><br>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很纠结。诗句给我的强烈的忧心感受那么明白却又那么让你不能坦言。<br>“我会急吗?”当然会,但我却从来没有如此诗意地表达过,而很多事又不能任你直抒胸臆,因为“我什么都没有”而“你什么都不缺”,于是纠结丛生。<br>后来我将这首诗翻译成了法语和英语(羊子 :我很急)。翻译的过程让我更深入地领会了诗句的内涵,于是更加纠结。<br><br>今天再读,我仍然着急,或许更着急,但……<br><br>英国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1688- 1744)曾说,我们在诗歌中发现的是那些“经常被想到,却从来表达不好”的东西。<br><br>一首成功的诗歌应该经得起反复阅读。也即每一次阅读都会产生新的意趣。<br>这首诗的表面是感性的,但内质是坚硬的理性。既给人阅读的激情,又给人沉思的素材。其延伸的自由度非常开放多面。<br><br>纯感性的诗写必然停留于抒情的表面,纯理性的诗写则难免流于说理。既有理性又不受制于理性,理性与感性交互作用,才能使诗歌既有可读性又有思考余地还有汩汩冒泡的激情。<br><br>这首诗里既有脱缰的野马,也有任它放肆的宏阔草原,甚至丛山峻岭。但那根若隐若现的丝线游刃有余地统筹牵引着这每一个“道具”。<br><br>撇开“抒情言志”的老生常谈,作者追求的是以反复锻打之后的“新”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其感受生活的情感的一致性。读者追求的则是对诗歌包含的情感与自我生命经验在反复“比对”中的重叠。作者的欣喜在于让内在的风暴外显从而消解,用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 1965)的话说就是“卸下灵魂背负的重担”。读者的欣喜既在于在阅读过程中不时碰到的“新”语言的挑战,更在于与“新”语言讲和之后纵观全局而产生的“共鸣”及信任。而这个“新”并不具备阶级差别,它就像一个隐居多时的朋友,一旦碰面却不难沟通,甚至有重获“故交”之感。<br><br>读者和诗歌之间,就此生成隐秘的同谋链接。<br></div> <b>三、超越大山,读一首现代诗</b><br><br>作者的人生转折无疑得益于高考。看看作者是如何写他《参加高考》的。<div><br><div>山山山山我山山山山,<br>山山山山山山我山山。<br>……<br>山山山山山山山,我,<br><br><br>多么“反常”的开篇!<br><br>“山”“我”。重重叠叠的山,孤孤单单的我。原初的我,抬起头的我,越过“我”的我……<br>这是简单的汉语词汇的垒叠吗?不!这是一幅画,一场与地理、生理、精神惯性的拼搏。是 “我”从懵懂少年到渐渐想要逃离“我”的成长历程。<br><br>这种写法何其奇谲?大胆且危险。大胆在于其实验性,危险则在于其被接受度。<br><br>这几句不能当普通的汉语言词汇来读,他不具备语言上的连贯性,也不具备一个句子的语义完整性,即使是诗语言的跳跃,隐忍也没有。但它们具有音乐性,具有画面感,有节奏有层次。这是一般意义的汉字难以抵达的。<br><br>罗兰巴特说“写作是:语言之种种醉境的科学”。<br>这几句让我们看到了写作中的作者在其“科学”探索中觅到的陶醉情态。<br><br>山山山山我山山山山,<br><br>我面对的是山,转身,还是山。一种急迫压抑扑面而来,读者不由得替作者感到窒息。同时,有一种本能的来自大山的安全感。<br><br>许多字词不一定能说清楚的状态,诗人“画”一行就足够了。这样的一行就像火山的出口,是内在长久积储酝酿的突然爆破。这样的诗行可能是狡黠的技术性处理,更可能是灵感的闪现,瞬间而至,也可能是诗人反复斟酌权衡的策略性选择。而它,终究是符合诗学规范的一种新的语言姿势。<br>它打破了我们的阅读惯性,超出了阅读预期。<br>一个被大山严实包围的原初的“我”,原本会毫无悬念地遵从遗传而来的安全感,像祖辈一样,草一样在大山间生,树一样在大山间长,再石头一样泯然于大山。但“高考”二字如直射进大山深处的一束光,紧张陡峭,激起少年天然的好奇,给了我想去山外看看的诱惑,“山那边有没有住着神仙?”<br><br>山山山山山山我山山。<br><br>于是,我蠢蠢欲动的心在此已然启程。一个不再满足于大山、要冲出大山的“我”正在长成。一个句号,表达的是对自己的感受的肯定、确认,也是决心。<br><br>山山山山山山山,我,<br><br>读到这里,有一座山已矮下去,与生俱来的身份束缚被我踩在脚下,变成我人生的一个逗号。但与“我”的醒悟同时到来的还有犹疑与愧疚。对山外世界的未知的焦虑,对祖辈的“背叛”生出的忐忑,与好奇交织纠缠,那是人生的另一个逗号。<br><br>阅读与我们熟悉的思维定式一致的诗句,会产生休闲式的轻松快感,比如读着这句就能猜到下一句,但这种快感也会如微风拂过水面,有涟漪轻漾但会很快消匿仿佛什么也不曾发生过。<br><br>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 - 1996)曾断言,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他还说,诗歌是对语言的“俗套”和人类生活中“同义反复”的否定。<br>于是,诗歌的责任之一就是在保持语义的逻辑自洽性的同时,叛逆语言常规,打破阅读者的思维定式,让读者的思维兴奋被“叛逆”的语言姿势所激发,在更深入地思索之后获得“恍然大悟”的快乐。这份经由自身努力而获得的快乐犹如刀子划过岩石,留下明显刻痕,让人获得充分的满足感而经久回味。“艺术就这么产生了。”这个“恍然大悟”并非一定要契合作者的本意,或者说正是文本在保证自身的“合法”性的基础之上,带给读者的“千人千面”才是其艺术价值所在。也即罗兰•巴特在其《作者之死》一文中所意指的去作者中心化。作品一旦面世,作者就隐退了,作品是独立自由的,其自身具有立体多维的开放性阐释空间。读者即该空间(读者也不具备权威性),文本或阐释都是开放性阅读的产物。<br><br>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秩序,既需要战略布局也需要战术的精微。<br><br>要想像大鹤冲天就必须收紧麻衣长衫,像鹰一样起飞。对山村的少年而言,高考无疑就是第一次振翅。<br>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尤其经历过最初那些年的高考的读者,体验过长期被幽闭、在能够推窗呼吸时,精神上的贪婪比生理上的来得更强烈。读这样的诗歌,强烈的代入感即刻产生。跟随诗句,当年的豪情壮志及焦虑不安再次被唤醒,深藏心底的珍贵画面,一帧一帧在文字间跳跃,对白更是此起彼伏。读者自己就是那满怀激情奔出大山,奔赴考场的少年。<br><br>我们都是走出“大山”、“背叛”祖辈的孩子。<br>但这个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这个背叛是为了更高地超越。<br></div></div> <b>四、结语</b><br><br>罗兰•巴特的去作者中心化并不是真正地彻底忽略作者,而是为了让作者断断续续地回归。<br><br>《我很急》的作者和《参加高考》的作者是羊子吗?是同一个羊子吗?是,也不是。它们是羊子的不同表现体。每一首诗里都有羊子的一个片段。于是,我看到他是大山,是大河,是山花,是祭祀,是……羌的传人,他忧心、畅怀、粗犷、细腻……他是敏感的复合体,有诗意,有情怀,有远方又烟火氤氲。<br><br>“我既欢乐又悲伤,同时并举,尽管两者相互悖逆。”<br><br>玛乔丽•佩罗夫说“文本带来的纯粹快感——文学(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中所有不同的价值蕴含的纯粹的快乐——这些在我看来是最伟大的事物。你越了解它,越好。”<br><br>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彻底读懂一首诗,那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同样,我们更不可能彻底读懂一个人,但不影响我们去欣赏他/她的某个片段。如此,生活处处有新奇。<br><br>《岷辞》带给我的新奇,让我的一个片段涟漪四起。<br>这,还不够吗?<br><br>2022-06-20<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诗集作者简介】<br><br>羊子,男,本名杨国庆,羌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诗《汶川羌》、《静静巍峨》、长诗集《汶川年代:生长在昆仑》、诗集《一只凤凰飞起来》、散文集《最后一山冰川》等多部作品。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中美文化交流。作词《神奇的九寨》获全国优秀歌曲奖、四川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音乐》。</font><br><br><font color="#167efb">【作者简介】<br><br>浪激天涯,女。法国某大学机器人学博士。现供职于法国某集团公司。喜欢写作新诗,诗评,及随笔。著有诗集《超弦之玄》。</fon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