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蓝色海洋路(1):卧龙岗及其周边

大千一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蓝色海洋路(Grand Pacific Drive)</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悉尼的南部,有一条称作“蓝色海洋路”的自驾旅游线路,很多路段紧贴着海岸线,是风光壮美的海滨车道。全长约180 公里,始于悉尼国际机场,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杰维斯海湾。有一张蓝色海洋路的导游图标注了沿途各地区的主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些著名景点,我们以前大都去过,而且有的还去过不止一两回。2020年疫情管控开始后,因为不能远行,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光顾这条“蓝色海洋路”的时候,突然发现,其中有很多不起眼的景点,却也非常精彩,值得细细游览。于是,从2020年6月开始,我们把注意力又集中到这条经典的旅游线路上,并做出规划,拟沿海岸线由北向南逐一推进。时至2021年6月德尔塔来袭致使出游中断之前,我们已陆陆续续完成了对植物学湾国家公园、皇家国家公园、海崖大桥等景区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卡迈植物学湾国家公园(Kamay Botany Bay National Park)</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蓝色海洋路”的起点是悉尼国际机场,而悉尼国际机场的三条跑道,有两条就是修建在植物学湾的海上。所以,植物学湾国家公园就是蓝色海洋路的起点和第一个景区。</p> 植物学湾国家公园很大,分成海湾北岬的拉佩鲁斯景区(La Perouse Area)和海湾南岬的库内尔景区(Kurnell Area)两部分。植物学湾国家公园,我们前后共去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公园南岬北部游览了库克船长登陆纪念地(Captain Cook's Landing Place);第二次是在公园南岬的中部,游览观鲸胜地的索兰德角(Cape Solander)和海崖洞穴民居(Criff Cave Dwellings);第三次是在公园的北岬,游览秃岛(Bare Island)、麦考瑞瞭望塔(Macquarie Watchtower)和班克斯海角(Cape Banks headland)等;第四次是在公园的最南端,由南向北一直走到贝利角灯塔(Cape Baily Lighthouse)。 更多游览细节和图片,详见:<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hy7b1m3?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植物学湾国家公园徒步记</a><br></div> <div><b><br></b></div><b>皇家国家公园(Royal National Park)</b><div><br></div><div>从植物学湾国家公园往南,越过克罗纳拉海滩和哈金港湾,有一个更大的国家公园,其历史仅次于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是澳大利亚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这就是悉尼皇家国家公园。</div> 同样,我们先后去了四次,才基本上把那里的主要景区走到,其中有三趟是沿着海岸步道分段走往返。皇家国家公园最有名的景点有:8字湖(Figure Eight Pool)、鹰嘴岩(Eagle Rock)、婚礼蛋糕岩石(Wedding Cake Rock)、吉本原住民岩雕(Jibbon Aboriginal Engravings),等等。 更多游览细节和图片,详见:<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c1cn5sk?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悉尼皇家国家公园巡礼</a><br></div> <div><b><br></b></div><b>海崖大桥(Sea Cliff Bridge)</b><div><br></div><div>过了皇家国家公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蓝色海洋路”,因为公路紧贴着海岸线,边开车就能边欣赏到蓝色海洋的壮美风光。特别是那一段海崖大桥,蜿蜒曲折,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另一边是无边的太平洋。 这是“蓝色海洋路”的地标景观,也是这一百多公里滨海公路中最美的一段。</div> 以前曾多次陪同朋友来“海崖大桥”打卡,通常是把车停在桥头的停车场,到桥上走一走。或者来到秃山观景台(Bald Hill Lookout),远远地观赏这蜿蜒曲折的公路大桥。去年年初对海崖大桥又有了新的发现,观赏海崖大桥,除了平视和遥视,还可以对它进行俯视和仰视,那是完全不同的视觉震撼。 <div>更多游览细节和图片,详见:<br></div><div><br></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g9bzh01?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海崖大桥的网红新视角</a> <div><br></div><b>迈克·德怀尔保留区(Mike Dwyer Reserve)</b><div><br></div><div>在2014年陪同朋友游览海崖大桥之后,还顺道来到这个悬崖顶上的迈克·德怀尔保留区。迈克尔·德怀尔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当地教师,也是致力于为公立学校提供更公平资金的坚定活动家,并将公立学校资金问题提升到了国家议程的顶端。园地中心有一座船雕,美观雅致,居高临下,是对迈克·德怀尔老师的纪念。<br></div> 从迈克·德怀尔保留地,可看到科尔代尔海滩(Coledale Beach)。 <div><b><br></b></div><b>布利观景台(Bulli Lookout)</b><div><br></div><div>今天是6月23日,中断整整一年之后,我们又再续“蓝色海洋路”,将接着往南游览其余的景点。我们首先来到布利观景台。这里距离新南威尔士州的第三大城市卧龙岗约20公里,从观景台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卧龙岗城市的全景以及卧龙岗海岸线的17个海滩。<br></div> 布利观景台入口。 在观景台上,我拍摄了一幅卧龙岗城市全景图(相机四张接片)。 因为以前曾多次去过卧龙岗城区,所以有一些地标性建筑和景点从全景图上能一下子辨认出来。 在观景台景区里,有一处许愿井(Wishing Well),人们向井中丢入硬币,并许下自己心愿。看来,不同种族的地球人都信这个。 <div><b><br></b></div><div><b>全景斋(Panorama House)</b></div><div><br></div>在景区入口的悬崖边,有一个叫“全景斋”的酒店。该酒店的位置处在海拔283米布利山口(Bulli Pass)的伊拉瓦拉(Illawarra)悬崖之上,使酒店的客房和宴会厅都拥有180度的海岸线全景观赏大视角。这里也是举行婚礼和宴会的理想场所,它的功能团队(Function Team)能提供全套婚典服务。 <div><b><br></b></div><b>卧龙岗市(Wollongong City)</b><div><br></div><div>卧龙岗这个名字源自土著居民语言中的“woolyungah”一词,意思是五个岛屿。截至2018年6月,卧龙岗的城市人口为302739人,是新南威尔士州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悉尼和纽卡斯尔,也是澳大利亚人口第十大城市。卧龙岗占据了一个狭窄的沿海平原,处在十多个连续的冲浪海滩和被热带雨林覆盖的悬崖之间。它是一个以重工业闻名的城市,有着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城中的卧龙岗大学约有3.8万名学生。<br></div> 以前几次来卧龙岗城区,通常是吃饭、购物、逛街,还有一次是代表学校到访卧龙岗大学。2019年2月13日的那次一日游是专程游览卧龙岗海边的景点,下面的几张照片都是在那次一日游时拍摄的。 拱形海滩(Cove Beach) 卧龙岗防波堤灯塔(Wollongong Breakwater Lighthouse) 卧龙岗海港灯塔(Wollongong Head Lighthouse),建于1936年,位于旗杆山顶端,故也叫旗杆点灯塔(Flagstaff Point Lighthouse),与相邻的防波堤灯塔的距离不足300米。这座白色的灯塔边有三尊黑黝黝的古炮,炮口指向大海。 卧龙岗海滩(Wollongong Beach) 在卧龙岗城市的南部是一个工业园区和肯布拉港。 卧龙岗前滩公园(Wollongong Foreshore Park)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教堂(St Francis Xavier Cathedral)是天主教卧龙岗教区的主教座堂。该堂是伊拉瓦拉地区最古老的教堂,创建于1836年。 卧龙岗火车站(Wollongong Railway Station),于1999年4月2日入选新南威尔士州的遗产古迹名录( New South Wales State Heritage Register)。 卧龙岗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建校于1951年,是澳大利亚的一所以教育、工程、科技、商学、自然科学为主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第一次到卧龙岗大学,是在2006年2月8日,应邀访问卧龙岗大学机械学院,参观他们的实验室。 并与机械学院院长(Prof. A. Kiet Tieu)交流合作意向及合影留念。 <div><b><br></b></div><b>肯布拉港(Port Kembla)</b><div><br></div><div>今天的行程,重点就是卧龙岗南部市郊的肯布拉港。该地区包括一个海港,一个工业园区,一个前滨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小型商业区。<br></div> 肯布拉港最初在1817年是一个被称为伊拉瓦拉农场的地方,到1883年,在肯布拉山发现了煤炭,并建立了一个港口,还建了一条从矿井到港口码头的有轨电车,以便在山区矿井和海港之间高效地运输煤炭。1892年,该地区开始采用“肯布拉港”这一名称。 <div><b><br></b></div><b>肯布拉港防波堤(Port Kembla Breakwater)</b><div><br></div><div>在19世纪末,肯布拉港建立了一个焦化厂。1898年开始建造两个防波堤,为使用港口的船只提供保护,但工程耗费巨大,每一英尺防波堤需要使用100吨岩石。<br></div> 肯布拉港东防波堤 我们行走在东防波堤上,全长1160米。 走到防波堤的尽头,铁轨的终结处标着“1160”的数字。 <div><br></div><b>防波堤炮台博物馆(Breakwater Battery Museum)</b><div><br></div><div>防波堤炮台是1939年在肯布拉港建造的沿海防御炮台,目的是保护肯布拉港免受敌方潜水艇的袭击,有装备两门6英寸口径Mk XI型海防炮的炮台以及相关的地下设施。</div> <div><b><br></b></div><b>肯布拉港海滩(Port Kembla Beach)</b> <div><b><br></b></div><b>肯布拉港工业园区(Port Kembla Industrial Complex)</b><div><br></div><div>肯布拉港工业园区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工业综合体之一。</div> 肯布拉港的游艇码头,进进出出地,看上去挺忙碌的。 鹈鹕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 转瞬间又一飞冲天。 忽然看到码头上有一小孩钓到了一条大鱼,赶紧把镜头对准了他,但只拍到他父亲帮他摘鱼钩的场景。 看到小孩钓到了鱼,鹈鹕也赶紧过来凑热闹。 <div><br></div><div><b>佛光山南天寺(Fo Guang Shan Nan Tien Temple)</b></div><div><br></div>卧龙岗周边去过最多的景点就是南天寺。佛光山南天寺是南半球最大的佛教寺院,1995年10月8日建成,由星云大师主持开光典礼。我第一次是2000年去的。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12月,陪同上海朋友游览“蓝色海洋路”一线,从杰维斯海湾返回时顺路看了一下。 <div><br></div><b>伊拉瓦拉飞天树顶探险(Illawarra Fly Treetop Adventures)</b><div><br></div><div>卧龙岗市的周边还有一个景点,号称能“在树梢上行走”,所以,我们一直都想去看看。今天终于付诸实施,体验了一把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树顶漫步。<br></div> 景区游览示意图。 树顶探险步道是一条1.5公里长的平缓环路。 走进钢架步道,首先看到高架缆索飞行,这是澳大利亚最高的滑索项目。 还有距离森林地面约35米的树上平台之间的行走吊桥。 滑索和吊桥是另外收费的活动项目,我们的普通门票只能在钢架步道上漫步。这些钢架步道高出森林地面约20-30米,在树干和树梢间穿行。 钢架步道的中心位置有一高塔,叫骑士塔( Knights Tower),是一座螺旋状的离地45米的高塔,塔顶观景台位于海拔710米的高空。我快步登上高塔,远眺远方,把热带雨林、沿海城镇,一直到太平洋,尽收眼底。 在塔顶观景台,我拍摄了卧龙岗市、肯布拉港和伊拉瓦拉湖以及大海的全景照片(两张接片)。 钢架栈道上还有两条悬臂梁结构。 钢架栈道的出口处有一条雨林步道,可做一次荒野的冒险。看这条步道完全是原生态的灌木丛,我们没有进去,仍然按游览示意图的环路返回。 景区的出入口有游客中心和咖啡馆。 下一集是《再续蓝色海洋路(2):壳港市及其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