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渭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膝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我排名第五,妹妹小我三岁,哥哥姐姐们比我们大好多,大哥大我20岁,二哥大我17岁,姐姐大我14岁,三哥大我9岁(三哥抱养给别人了)。在家一般父母宠着,哥哥姐姐对我和妹妹也是关爱有加。不像别家姊妹争东抢西,好的紧着我们吃。当然,我们也不是不懂事,因为祖上是大户人家,尊老敬大,人情世故,礼节常识等还是没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哥是我们的榜样,文革前的大学生,大嫂和他是同学,他们恩恩爱爱,孝敬父母。大嫂回家过春节从不摆架子,不以城里人自居,和我们一起大扫除,一起洗衣做饭。每年过春节的新衣服都是大嫂为我和妹妹做的,我们穿着大嫂做的衣服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它时尚、合身,和同伴的就是不一样,走到那都能招来羡慕的目光和啧啧地称道声音。有夸赞衣服的,有夸赞大哥大嫂的,也有夸赞父母和我们家的。真是穿在身上,暖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秋收夏播,或者开学季,总能听到绿衣邮递员在家门口的高叫声。那不是鸿雁传书,那是哥嫂节衣缩食寄来的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我的大哥大嫂,他们有三个孩子,那时工资不高,双方都有父母健在,生于农村,除了自己的小家,还有我们这个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有一年大哥回家帮父母收小麦,我那时上初中,晚饭后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大哥说让我好好学习,缺什么给他说。我那时不知搭错了哪根筋了,竟敢不管不顾家规礼节,顶撞大哥,随口就来:“不劳你大驾,谢谢你还能记起我,我没你的孩子金贵”,说着还哭起来。当时的哭有委屈,也有怕父母责备。母亲赶快制止,父亲抽着旱烟没有吭声,二哥他们无语,本来丰收后的农家晚饭后的快乐让我给搅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听母亲说,大哥说我是个有个性的人,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大了,应该是懂事了,不应是说话不经脑子,不换位思考,只想自己的事。是的,大哥是我的大哥,他有孝敬父母的义务,对于姊妹,这不应该是他的责任吧?况且,他们没有那样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真的长大了,要结婚了,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也是在外边工作的人,要向你大嫂那样,孝敬公婆,善待姊妹。我点头说记住了。后来才知道,我的点头不是一个轻易的许诺,成家后一堆堆事儿接撞而来,在大家和小家的应不应该上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想起来,大哥大嫂,那时候承担的真的事太多太多了:除过工作,还有三个孩子,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好小家,又不能忽视大家。这心里的承受能力得多大,还有那经济上是多么的不允许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那时候大哥大嫂是怎样处理双方大家庭这个关系的,不知大嫂是怎样想的,不知大嫂是否抱怨过我们这个有拖累的大家。我也不知大哥是怎样说服大嫂的。其实,抱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人只有满足了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才能是他人。当然,我们不是他人,但也应该是在其此次吧。或许,大嫂从来就没有抱怨过,只是很无奈、、、、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我的记忆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我们那里是人人称赞的,用现在的话说使人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哥,我为少不更事的我向您道歉,您和大嫂永远都是我心中的榜样。从你们那儿,我懂得了承担和责任,理解了爱和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你们,我敬爱的大哥大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该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