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金木水火土</p><p class="ql-block">到化学元素周期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在纪元前,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东西都能够分解成一些简单的物质。例如:我们中国的前辈们有着“五行阴阳”之说;希腊人认为这些简单的物质是水、火、空气和土。印度人还提出由水、土、火、空气、以太、时间、空间、灵魂和感觉九种东西组成的万物理论。在过去很多的时间里人们公认是这些东西组成了世间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到十六世纪,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当时元素的认识可以用当时最著名的阿拉伯炼金家贾伯的思想来概括,他认为所有的金属都是由贡和硫混合而成。其实他的言论并不是无所依据的,他得出这个结论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的职业所影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六世纪,化学进入医药化学时期,此时著名的瑞士化学家把拉塞尔士认为一切物质由汞、硫和盐组成,并且称这三种“元素”为物质的“三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六世纪中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首次提出了关于元素的现代思想。但是他的理论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元素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化学家们对燃烧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解释燃烧现象,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等人提出了“燃素论”。所以“燃素”这个虚无缥缈的物质加入到了元素这个行列里。甚至这个错误的“元素”影响了人们百年之久,从而导致了拉瓦锡的《元素表》中混入了两个假的“元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末,被后世尊称为"现代化学之父"的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编著了世界近代第一本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在这本书中他重新提出并定义了元素的定义和概念:证明一种物质是元素时,每当它变成新物质时质量一定会增加。根据这个定义,在1789年编著了惊人著作—《化学大纲》,在此书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表》,在表中他将当时人们已知的33种元素(光、热、氧、氮、氢、硫、磷、碳、盐酸基、硼酸基、氟酸基、锑、银、砷、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石灰(氧化钙)、苦土(氧化镁)、重晶石(硫酸钡)、钒土(氧化铝)、石英(二氧化硅))分为四大类,其中包括光与热和一些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化合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是化学探索发展的“黄金期”许多天然元素被证实,新元素接二连三的被发现仅仅1789年到1804年这短短的15年内氯、铌、钽、钯、铑、锑和铱都被化学家们所提取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00年伏特发明电池以后,英国化学家戴维从威廉-尼克森和安东尼-卡莱尔电解水实验中取得灵感,在短短时间内使用电解法得到了纯净的钾、钠、钙、锶、钡和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182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54种元素,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发现了元素的他发现了几组元素,每组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并且,在每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表示,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发现了62种元素,但是元素周期表排布之谜一直没有得到解决。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提出了关于元素性质就是数的变化的论点,于是他创造性地将当时人们一直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后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5年,纽兰兹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但是纽兰兹并没有认识到在已知元素间有未发现的元素,因此“八音律”存在着很多的矛盾。1866年纽兰兹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发表了“八音律”的见解,可是却引起了哄堂大笑,甚至有人嘲讽到“你怎么不按元素字母排列呢?”可以说但时的纽兰兹受尽了嘲讽和不公平待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年后,也就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工作时对其的理论进行了订正、修改、分析和概括,成功的对元素科学的分类。并且他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于是绘画出了第一张真正的元素周期表,并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填入表中。而且门捷列夫还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的未知元素(即后来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为其留下了对应的空位。若干年后门捷列夫的预言都得以证实,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分别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p> <p class="ql-block">化学及其分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学专业是大学的一种专业。化学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有八大分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p><p class="ql-block"> 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的方法及其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p><p class="ql-block"> 分支: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重量分析(Gravimetry)、电化学分析(Electrochemical Analysis)光谱分析(Spectroscopu Analusis)、波谱分析(Wave Spectrum Analysis)、质谱分析(Mass Spectroscopy Analusis)、热谱分析(Heat Spectrum Analysis)、色谱分析(Chromatography)光度分析(Absorption Spectroscopu-Analusos)、放射分析(Radiometry)、状态分析和物相分析 ( State Analysis And Phase Analysis)、化学计量学(Chemonetrics)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p><p class="ql-block"> 生化是一门学习化学药品(Chemicals)、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和化学置换(Chemical Interaction)应用于生物体的学科。</p><p class="ql-block"> 分支:若以不同的生物为对象,生物化学可分为动物生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若以生物体的不同组织或过程为研究对象,则可分为肌肉生化、神经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学等;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无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p><p class="ql-block"> 是一门研究无机物质一般指除了炭以外的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及相关理论和应用的科学。</p><p class="ql-block"> 分支:元素化学(Elemental Chemistry)、配位化学(Coordination Chemistry)、同位素化学(Isotope Chemistry)、无机固体化学(Inorganic Solid Chemistry)、无机分离化学(Inorganic Separate Chemistry)、无机合成化学Inorganic Synthesis Chemistry]、物理分离化学(Physical Inorganic Chemistry)、生物无机化学(Biorganic Chemistry)、金属有机(OrganoMet.Chemistry)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p><p class="ql-block"> 是碳化合物的化学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是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有关理论的科学。</p><p class="ql-block"> 分支:有机化学(Element Organic Chemistry)、天然有机化学(Oranic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有机固体化学(Organic Solid Chemistry)、有机合成化学(Organic Synthesis Chemistry)、有机光化学(Organic Photochemistry)、物理有机化学(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生物有机化学(Biorganic Chemstry)、立体化学(Stereochemistry)、理论有机化学(Theoretical Organic Chemistry)和有机分析化学(Ornagic Analytical Chemistry)。</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p><p class="ql-block"> 由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物质结构)三部分组成。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以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以及化学反应中的机理。而结构化学则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研究原子、分子、晶体内部的结构以及物质性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分支:化学热力学(Chemical Thermodynamics)、化学动力学(Chemistry Dynamics)、结构化学(Structural Chemistry)、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胶体与界面化学(Colloidal and Surface Chemistry)、催化学(Catalyzing Chemistry)、热化学(Thermochemistry)、光化学(Photochemistry)电化学[Photochemistry] ,磁化学(Magneto Chenistry),高能化学(High Energy Chemistry),计算化学(Calculational Chemistry),晶体化学(Crystal Chemistry)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理论化学 Theoretical Chemistry</p><p class="ql-block"> 主要是通过非实验性质的推理去解释或预言化学现象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分支: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计算化学(Computational Chemistry)、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7、核化学 Nuclear Chemistry</p><p class="ql-block"> 研究原子核(稳定性和放射性)的反应、性质、结构、分离、鉴定等的一门学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8、材料化学Materials Chemistry(包括高分子化学和纳米科学等研究领域)</p><p class="ql-block"> 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设计、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科学。</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公元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00一前6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期已有陶窑及手制、模制的陶器。</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为铜,石并用时代,铜器由天然红铜锤锻而成。</p><p class="ql-block"> 约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00一前3000年,埃及人已熟悉酒、醋的制法,冶金术、陶器制造及颜料染色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3000年,埃及人已用金银作饰物。</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2500年,埃及人已用砂和苏打制取玻璃。</p><p class="ql-block"> 据《尚书•洪范篇》,中国夏朝已有五行学说。</p><p class="ql-block"> 据《左传》,中国夏朝已开始铸铜。</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2000年,埃及人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2000年,埃及已有镀金、包金、镶金的各种器件及刺绣用的金丝。</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2000年,埃及已用古铜做兵器、镜、瓶等物。</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2000年,希伯来人已会酿制葡萄酒。</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700年前,埃及人已会制珐琅。</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1500年,埃及人已发现汞。</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00年前,中国殷朝已能合理使用金、铜、锡、铅四种金属。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并出现镀锡的铜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00年前,中国殷朝已有釉陶。</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1000年,埃及人已用石灰鞣革。</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00一前600年,从西周到春秋,中国劳动人民已掌握丝帛的各色染法。</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货殖列传》,中国周朝制盐业已相当发达,百官中设有“盐人”,专管制盐之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约800年,中国周代《易经》上有关于石油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万物之源是气的主张(古希腊阿那克西门尼)。</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主张(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年的《墨子•经下》中,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端”及物质变化的“五行无常胜”的观点(中国 墨子)。</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已广泛流通,除饼金是黄金外,其余都是青铜。</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认为万物主要有干、冷、湿、热四性,元素是四性结合之表现,故可以互相变换(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朴素的原子说,认为万物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中国战国时《周礼•考工记》中,载有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该书是记载中国古代工艺最早的一部著作。</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中国战国的《庄子•外物篇》等书中,有“木与木相摩则然”、“钻木取火”等语,记载了古人燧木取火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据《左传》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已会铸铁。从出土文物可以肯定,公元前五至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掌握冶炼生铁的技术,早于欧洲1500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五至前三世纪,中国战国时,《庄子》一书中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三世纪,中国秦始皇令方士献仙人不死之药,炼丹术开始萌芽。</p><p class="ql-block"> 据《汉书》,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时已有关于纸的记载,当时纸为丝质纤维纸及麻质纤维纸,多为宫廷所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史记》中载有西汉武帝时关于李少君的炼丹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武帝时,桓宽著《盐铁论》中,记载了盐,铁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及炼制技术。汉初冶铁、制盐、铸钱已成三大行业。</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刘安招宾客方士著《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白青(即硫酸铜)得铁则化为铜”,这是金属置换反应的早期发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一世纪,中国西汉出现用含锌矿石炼制铜合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一世纪,中国西汉时,《汉书•地理志》已载有石油的早期使用。煤也已开始使用。</p> <p class="ql-block">公元元年~1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世纪,《博物学》共37卷问世,末5卷讲述了当时的化学(罗马 普利尼)。</p><p class="ql-block"> 二世纪时,中国东汉末已掌握制瓷的技术,品种主要是青瓷。</p><p class="ql-block"> 二世纪,中国西汉以后已采用热处理法变白口铸铁为可锻铸铁,解决了铁器脆硬易折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据《东规汉记》,二世纪,中国东汉时期,已用树皮、破布、渔网等物来造纸(如蔡伦等)。造纸开始成为独立的行业。</p><p class="ql-block"> 二世纪,东汉末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著作,涉及汞、铅、金、硫等的化学变化及性质,并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比例的重要性(中国 魏伯阳)。</p><p class="ql-block"> 三世纪,出现“点金术”,蒸馏、挥发,溶解等已成为熟悉的操作(古希腊 佐西马斯)。</p><p class="ql-block"> 三、四世纪,中国东汉三国时张揖著《广雅》一书中有鋈即白铜(铜锌镍的合金)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三,四世纪,晋朝的《抱朴子•内外篇》在“金丹”、“仙药”,“黄白”三卷中涉及药物几十种。发现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以及金属的取代作用,并掌握了如升华等操作技术(中国葛洪)。</p><p class="ql-block"> 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的炼丹士,已用炉甘石即碳酸锌矿石及铜炼得黄铜。</p><p class="ql-block"> 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发明冶炼灌钢的方法,这是一种半液体状态的炼钢方法和热处理技术,到六世纪,被綦毋怀文推广使用。</p><p class="ql-block"> 六,七世纪,中国隋唐时代出现了以高温度烧成的真瓷,质坚、细致、半透明,和近代瓷器相似,是我国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p><p class="ql-block"> 八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p><p class="ql-block"> 八世纪,点金术获得发展,认为金属皆由硫及汞两元素组成,以两元素论作为点金术的理论基础(阿拉伯 格伯)。</p><p class="ql-block"> 八世纪,学会制硫酸、硝酸、王水、碱和氯化铵等,为溶解贵金属提供了溶剂(阿拉伯 格伯)。</p><p class="ql-block"> 八世纪,酒精已获应用。</p><p class="ql-block"> 据《道藏,真元妙道要略》,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的炼丹士发现火药,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化学史上三大发明之一。</p><p class="ql-block"> 九世纪,中国瓷器传入埃及。</p><p class="ql-block"> 十世纪左右,中国宋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胆水(胆矾溶液)浸铜法,并用于生产铜。这是水法冶金技术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公元1000~17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86―1093年,宋代《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当时的化学工艺,第一次使用石油这一名称(中国 沈括)。</p><p class="ql-block"> 十一世纪,中国宋初曾公亮等编《武经总要》一书中,有火药用作武器的最早确实记载。</p><p class="ql-block"> 十二世纪,阿拉伯和希腊出现“智者石”之说,认为“智者石”可使贱金属变为贵金属。</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火药传入伊斯兰教国家。</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瓷器传入欧洲。</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纪,认识到空气为燃烧所必需的物质(英国 罗杰•培根)。</p><p class="ql-block"> 1250年,以雄黄和皂制出化学元素砷(德国马格纳斯)。</p><p class="ql-block"> 中国明代已大量生产金属锌(当时称倭铅),早于西方四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1450年,发现化学元素锑(德国 索尔德)。</p><p class="ql-block"> 十五世纪,提出金属的“三原素”说,认为金属是由硫、汞、盐三原素所组成,而硫指颜色,硬度,亲和力,可燃性;汞指光泽,蒸发性,熔解性,延展性,盐指凝固性,耐火性等(德国 瓦伦泰恩)。</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纪,化学从金丹时期逐步进入制药时期,中国以明代(1596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标志,西方以瑞士的帕拉塞尔苏斯为代表,毒剂已用作药物。</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纪,辨认出胃汁中有酸,胆汁中有碱,水玻璃中有矽石,发现碳酸气不助燃,认识到火是极热气体之外形等(其著作于1648年出版)(比利时 范。赫尔蒙脱)。</p><p class="ql-block"> 1556年,发表《冶金学》一书,细载冶炼金、银、铜、汞、钢等方法(德国 阿格里科拉)。</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纪,汞齐冶金法在墨西哥获得使用。</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纪下半期,掌握将磁釉固着于陶器上的技术(法国 帕利西)。</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纪,靛蓝、胭脂虫等染料从东印度输入欧洲。</p><p class="ql-block">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p><p class="ql-block">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p><p class="ql-block">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p><p class="ql-block">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p><p class="ql-block">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p><p class="ql-block">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p><p class="ql-block">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p><p class="ql-block">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p><p class="ql-block">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p> <p class="ql-block">公元1700~18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p><p class="ql-block">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p><p class="ql-block">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p><p class="ql-block">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p><p class="ql-block">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p><p class="ql-block">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p><p class="ql-block">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p><p class="ql-block">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p><p class="ql-block">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p><p class="ql-block">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p><p class="ql-block">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p><p class="ql-block">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布莱克)。</p><p class="ql-block"> 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p><p class="ql-block"> 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p><p class="ql-block"> 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p><p class="ql-block"> 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p><p class="ql-block"> 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p><p class="ql-block"> 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卢瑟福)。</p><p class="ql-block">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甘)。</p><p class="ql-block"> 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p><p class="ql-block">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p><p class="ql-block">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p><p class="ql-block"> 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 拉瓦锡)。</p><p class="ql-block"> 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p><p class="ql-block"> 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p><p class="ql-block"> 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p><p class="ql-block"> 1783年,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p><p class="ql-block"> 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p><p class="ql-block"> 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p><p class="ql-block"> 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p><p class="ql-block"> 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查理)。</p><p class="ql-block"> 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p><p class="ql-block"> 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p><p class="ql-block"> 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p><p class="ql-block"> 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p><p class="ql-block"> 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p><p class="ql-block"> 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p><p class="ql-block"> 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李希特)。</p><p class="ql-block"> 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p><p class="ql-block"> 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p><p class="ql-block"> 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p><p class="ql-block"> 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p><p class="ql-block"> 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p><p class="ql-block"> 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p><p class="ql-block"> 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p><p class="ql-block"> 1800年,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p><p class="ql-block"> 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 威•尼科尔逊)。</p> <p class="ql-block">公元1801~1849年</p> <p class="ql-block">公元1850~189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0年</p><p class="ql-block"> 用旋光计研究了糖在不同浓度、温度和酸催化下的转化,得出转化速度的数学表示式,并指出其他同类型反应的方程形似也相同,开始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法国 威尔汉密)。</p><p class="ql-block"> 制得醚,认为醚、醇、酯、酸都属于水的类型,提出复合类型论,从而证明水的最简化学式。开始用“中间物”的概念来解释硫酸在从醇制醚过程中的作用,它是研究反应机理的一个重要观念(英国 威廉逊)。</p><p class="ql-block"> 1850―1852年,提出元素分类的公差说,从有机同系物的思想出发,认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在化合量上具有近于确定的公差(德国 佩坦柯费,法国 杜马)。</p><p class="ql-block"> 1851年</p><p class="ql-block"> 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发现酵母可转化醣为醇(法国 拜特洛)。</p><p class="ql-block"> 1852年</p><p class="ql-block"> 证明朗伯特光吸收定律也适用于溶液,并指出光吸收与浓度的关系,为比色分析法奠定基础(德国 比尔)。</p><p class="ql-block"> 1853年</p><p class="ql-block"> 发展有机结构的类型论,它属于一种机械的分类法(法国 热拉尔)。</p><p class="ql-block"> 从锑、砷、磷、氮仅能结合确定数量的有机基团出发,认识到一个元素原子能和另一个元素原子化合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这是初步的原子价概念,是经典价键理论的开端(英国 弗兰克兰特)。</p><p class="ql-block"> 发现电解时,不同离子的移迁速度是不同的,否定了格罗杜斯各种离子等速移动的看法,并称为离子的迁移数(德国 希托夫)。</p><p class="ql-block"> 1854年</p><p class="ql-block"> 研究了氢加氯形成氯化氢的光化反应,发现氯化氢的生成正比于光强与曝光的时间,以及被吸收的光正比于化学变化的光化吸收定律,并注意到光化学的诱导效应。提出碘量分析法(德国 本生)。</p><p class="ql-block"> 1856年</p><p class="ql-block"> 从煤焦油中获得第一个人造染料――苯胺紫,从此煤焦油工业逐步形成(英国 珀金)。</p><p class="ql-block"> 1857年</p><p class="ql-block"> 用分子和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观点来解释电解质的导电现象(德国 克劳修斯)。</p><p class="ql-block"> 提出混合状式说,证明沼气是甲烷(德国 凯库勒)。</p><p class="ql-block"> 1858年</p><p class="ql-block"> 确定碳原子为四价,并提出碳―碳可以自行相连成碳链,碳链学说成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开端。开始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英国 古柏,德国 凯库勒)。</p><p class="ql-block"> 提出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准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分子学说(意大利 坎尼柴罗)。</p><p class="ql-block"> 1859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每一化学元素具有特征光谱线,为元素发射光谱分析奠定基础,并用以研究太阳的化学成分,证实太阳上有许多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说明天体、地球在化学组成上的同一性(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p><p class="ql-block"> 1861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肯定分子结构的可知性,解释了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的结构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并预示合成的途径(俄国 布特列洛夫)。</p><p class="ql-block"> 1859―1861年,利用分光镜发现化学元素铷和铯(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铊(英国 克鲁克斯)。</p><p class="ql-block"> 提出制造纯碱的氨碱法(比利时 索尔维)。</p><p class="ql-block"> 1862年</p><p class="ql-block"> 进行液体扩散的研究,提出胶体概念,区别了溶液和胶体之间的不同。开始了胶体化学的研究(英国 格累姆)。</p><p class="ql-block"> 1863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铟(德国 赖赫、希•李希特)。</p><p class="ql-block"> 制得第一个偶氮染料(德国 格里斯)。</p><p class="ql-block"> 提出元素的螺旋图形分类法,图中按原子量排列,相似性质的元素能有规则地重现(法国 坎柯图)。</p><p class="ql-block"> 1864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化学元素的八音律分类法。指出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第八个元素重复第一个元素的性质(英国 纽兰兹)。</p><p class="ql-block"> 1865年</p><p class="ql-block"> 人工合成第一个热塑性塑料赛璐珞(德国 派克儿)。</p><p class="ql-block"> 1866年</p><p class="ql-block"> 设计了本生灯,利用灯焰的不同部分来检定许多矿物的组分(德国 本生)。</p><p class="ql-block"> 1867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及摇摆式的假说(德国 凯库勒)。</p><p class="ql-block">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同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质量作用定律以及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等概念(挪威 古德贝克、伐格)。</p><p class="ql-block"> 发明安全的烈性炸药――三硝基甘油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瑞典 诺贝尔)。</p><p class="ql-block"> 1868年</p><p class="ql-block"> 从煤焦油中首次人工合成香料――香豆素(英国 珀金)。</p><p class="ql-block"> 1869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指明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有周期性的变化,并预见了周期表中空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周期律成为物质结构科学的重要基础(俄国 门捷列夫)。</p><p class="ql-block"> 从煤焦油人工合成第一个天然染料――茜素(德国 格雷贝、利伯曼)。</p><p class="ql-block"> 从原子体积和原子量的关系说明化学元素的物理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德国 尤•迈耶尔)。</p><p class="ql-block"> 用燃烧弹卡计广泛研究了有机物的燃烧,证实化学热效应恒定定律。并提出用反应热来测量化学亲和力的假说。对气体爆炸反应的传播速度进行了研究(法国 拜特洛)。</p><p class="ql-block"> 应用卡诺原理建立最大功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首次把热力学用于化学(德国 霍斯特曼)。</p><p class="ql-block"> 1870年</p><p class="ql-block"> 从乙炔、乙醇、乙酸等简单物质通过热管首次制得苯、苯酚、萘等,在实验室人工合成这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法国拜特洛)。</p><p class="ql-block"> 1871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一种气体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了许多有机物的分子量,在高温条件下测定了许多无机物的气体密度,证明汞、镉气体是单原子,卤素在高温下也是单原子等(德国 威•迈耶尔)。</p><p class="ql-block"> 发现转化酶,转化蔗糖为两个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发现卵磷脂(德国 霍普•赛勒)。</p><p class="ql-block"> 开始生产使用照相底片(英国 斯万)。</p><p class="ql-block"> 1872年</p><p class="ql-block"> 从石炭酸和甲醛合成第一个热固性塑料―酚醛树脂(美籍比利时人 巴克兰特)。</p><p class="ql-block"> 1874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由于碳的四个价键上取代基不同,导致了光学异构体,并预计了异构体的数目,也指出双键的存在将引起顺反异构,这是立体化学的开端(荷兰 范霍夫,法国 勒贝尔)。</p><p class="ql-block"> 1875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镓(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p><p class="ql-block"> 用铂石棉催化制造硫酸,为硫酸接触法的工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德国 文克勒)。</p><p class="ql-block"> 发现有机反应中烯烃和含氢化合物的加成定向法则(俄国 马尔柯夫尼可夫)。</p><p class="ql-block"> 1876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染色物质的生色基团理论,指出不饱和原子团是生色基,而有些基团如羟基则是辅色基(德国 威特)。</p><p class="ql-block"> 引入热力学位(即化学位)的概念。热力开始广泛应用于化学,为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化学平衡提供了根据(美国 吉布斯)。</p><p class="ql-block"> 提出盐溶液的电导可以从加和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活动性来推算(德国 柯劳许)。</p><p class="ql-block"> 1877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异双丁烯具有两种结构形式的反应,开始认识到互变异构现象的存在(俄国 布特列洛夫)。</p><p class="ql-block"> 发现在强酸性金属卤化物催化下脂肪烃、芳香烃的烷基化反应,也可制备芳香酮(法国 费莱德尔,美国 克雷夫兹)。</p><p class="ql-block"> 1878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确定多相体系平衡条件的相律(美国 吉布斯)。</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镱(瑞士 马利纳克)。</p><p class="ql-block"> 1879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钐(法国 布瓦培德朗)。</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钪(瑞典 拉•尼尔逊)。</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铥和钬(瑞典 克利夫)。</p><p class="ql-block"> 提出毛细电渗现象是由液体界面形成双电层引起的假说 (德国 赫尔姆霍茨)。</p><p class="ql-block"> 1880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钆(瑞士 马利纳克)。</p><p class="ql-block"> 1881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实在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荷兰 范德瓦尔)。</p><p class="ql-block"> 1882年</p><p class="ql-block"> 首次人工合成靛蓝(德国 约•拜耳)。</p><p class="ql-block"> 提出稀溶液的冰点下降、沸点升高定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引起的冰点下降反比于它们的分子量,提供了测定不挥发、可溶性物质分子量的新方法(法国 拉乌尔)。</p><p class="ql-block"> 1883年</p><p class="ql-block"> 制得锰钢,经淬火变得超硬,用于粉碎岩石、金属切削及钢轨,正式引入“合金钢”一词(英国 哈德费尔德)。</p><p class="ql-block"> 1884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压力、温度对化学反应影响的平衡变动原理(法国 勒夏忒列)。</p><p class="ql-block"> 1885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钕和镨。利用氧化钍、氧化铈制得白热灯罩芯(奥地利 威斯巴克)。</p><p class="ql-block"> 1885―1886年,提出稀溶液理论,将稀溶液中溶质分子和理想气体的分子相对应,解释了稀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并推得用电极电位来求化学平衡的公式(荷兰 范霍夫)。</p><p class="ql-block"> 1885―1890年,完成晶体构造的几何理论,奠定了经典结晶化学的基础(俄国 弗德洛夫)。</p><p class="ql-block"> 发现电位与汞的表面张力成正比,得出迅速的滴汞与电解质不显示电位差,后被用作滴汞电位计(德国 赫姆霍尔茨)。</p><p class="ql-block"> 1886年</p><p class="ql-block"> 通过冰晶石降低氧化铝熔点的方法电解制铝,制铝发展为工业(美国 查•霍尔,法国 赫洛特)。</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镝(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锗(德国 文克勒)。</p><p class="ql-block"> 首次人工合成生物碱――毒芹碱(德国 莱登伯格)。</p><p class="ql-block"> 1887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电解质的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正、负自由离子,溶液性质是所有离子性质的加和函数。提出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概念。解释了电解质反常的渗透现象。这一学说不能解释强电解质及浓溶液的一些性质(瑞典 阿累尼乌斯)。</p><p class="ql-block"> 首次应用热分析法(德国 勒夏忒列)。</p><p class="ql-block"> 通过催化酯的水解和醣的转化速度,测量了三十多个酸的亲和常数,从该常数比例于电导的活度系数得到电解质活度与化学活度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电离学说。用滴汞电极法证实了伏打电堆的电流起源于化学原因(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p><p class="ql-block"> 发明用金属氧化物从石油中除硫精制汽油的方法(美籍德国人 弗雷许)。</p><p class="ql-block"> 1888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弱酸的稀释定律(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p><p class="ql-block"> 发现胆甾醇苯酸酯于145.5摄氏度为混浑粘性的熔体,到 178.5摄氏度转为澄清,后即证实是由于液晶结构引起(德国 赖阴尼策)。</p><p class="ql-block"> 1888―1889年,开始生产与出售照相机,应用了赛璐珞作照相底片,照相术才获得广泛应用(美国 伊斯特曼)。</p><p class="ql-block"> 1889年</p><p class="ql-block"> 首次合成硝酸纤维人造丝,并投人生产(法国 查唐纳脱,德国 约斯特、卡多雷特)。</p><p class="ql-block">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式,并提出反应过程中形成活化络合物和反应活化能的概念(瑞典 阿累尼乌斯)。</p><p class="ql-block"> 提出电离溶压理论,从热力学导出电极电位公式。提出盐的溶度积理论,用以解释沉淀现象(德国 能斯脱)。</p><p class="ql-block"> 1890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液晶概念并把液晶分为晶状液体,液态晶体两大类 (德国 雷曼)。</p><p class="ql-block"> 人工合成葡萄糖,认识到葡萄糖、果糖、乳糖、山梨糖等化学式相同,但有醛糖与酮糖之分。指出糖有D、L两种,生命组织中的都是D型。确定了嘌呤的结构(德国 埃•费歇)。</p><p class="ql-block"> 1891年</p><p class="ql-block"> 1891―1893年,提出分子结构的配位学说,是无机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结构理论的开端(德国 阿•维尔纳)。</p><p class="ql-block"> 1891―1893年,铜铵纤维人造丝试制成功,用作纤维及白炽灯罩芯(德国 弗雷梅里等)。</p><p class="ql-block"> 提出物质的各组分在平衡的两液相中的分配定律(德国 能斯脱)。</p><p class="ql-block"> 1892年</p><p class="ql-block"> 发明高于3,500摄氏度的高温反射电炉。用于制备电石、铝、钨、金刚砂等重要难熔物质(法国 莫伊桑)。</p><p class="ql-block"> 发现含烃基的有机物具有相同的红外辐射光谱,这是红外辐射谱用于分子结构分析的开始(荷兰 朱利叶斯)。</p><p class="ql-block"> 利用隔膜法电解食盐制备氯碱(英国 哈格里佛)。</p><p class="ql-block"> 发现除一氧化碳外的异氰酸酯和异氰化物等“二价”碳的稳定化合物,和凯库勒的四价碳学说有矛盾(美国 尼弗)。</p><p class="ql-block"> 发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的空间位阻效应(德国 威•迈耶尔)。</p><p class="ql-block"> 1893年</p><p class="ql-block"> 研究成磺酸纤维素(粘胶丝)的制造方法,并投入生产(德国 克鲁斯、贝范、毕特尔)。</p><p class="ql-block"> 1894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氩,认为它是属于周期表中最后的一族惰性元素族中的一个元素,预计了其他惰性元素的存在(英国威•雷姆赛、瑞利)。</p><p class="ql-block"> 1895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氦(英国 威•雷姆赛)。</p><p class="ql-block"> 提出“唯能论”,认为“物质仅仅是各种能量的空间集合 (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p><p class="ql-block"> 发现苹果酸在反应时的维尔顿转化,对研究有机物的―体化学及亲核型反应有重要意义(德国籍俄国人 维尔顿)。</p><p class="ql-block"> 1897年</p><p class="ql-block"> 1897―1900年,用还原镍粉催化乙炔及苯的加氢反应,该法在转变劣质汽油为高辛烷值汽油及变低熔点脂肪成高熔点脂肪中获得应用,是有机氢化催化工业的开端(法国 萨巴梯尔)。</p><p class="ql-block"> 1897―1899年,建议用氢铂电极作为标准零电位电极,用汞―氯化亚汞电极作为方便的参考电极(德国 能斯脱)。</p><p class="ql-block"> 1898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氪、氖和氙(英国 威•雷姆赛、特拉弗斯)。</p><p class="ql-block"> 发现放射性化学元素钋和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法国 比•居里,法籍波兰人 居里夫人)。</p><p class="ql-block"> 1899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解释双键反应能力的余价学说(德国 悌勒)。</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锕(法国 德比尔纳)。</p> <p class="ql-block">公元1900~192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0年</p><p class="ql-block"> 美籍俄国科学家冈伯格,从分子量测定首次发现自由基三苯甲烷,自由基是电子出于激发状态的分子或分子碎片,具有自由价,化学性活泼。</p><p class="ql-block"> 法国科学家格林雅尔德,制得金属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有机合成中的中间体。</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多恩,证明镭射气是一种新的惰性气体――氡。</p><p class="ql-block"> 法国科学家维尔纳,试制成功人造宝石并投入工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美国科学家兰米尔,通过氢分子在钨丝上分解,制得氢原子喷灯,可产生近于太阳表面的温度,开始了气体在金属表面上吸附及催化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英国科学家霍普金,发现蛋白质有两种,一种能维持生命,一种不能维持生命如明胶。</p><p class="ql-block"> 1901年</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而不出现在最终产物中,认为所有反应都可以进行催化,并指明催化剂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法国科学界德马尔塞,发现63号化学元素铕。</p><p class="ql-block"> 美国科学家吉•路易斯,提出逸度和偏克分子的概念,并统一活度概念,使原来根据理想体系条件求得的热力学关系式仍适用于实际体系。</p><p class="ql-block"> 1902年</p><p class="ql-block"> 英国科学家泡帕,用12年时间制得氮、硫、硒、锌等化合物的光学异构体,后也获得不包含不对称原子的、因空间位阻而造成的旋光异构体。</p><p class="ql-block"> 1903年</p><p class="ql-block"> 瑞士科学家齐格蒙第,发明观察胶体粒子运动的超显微镜,它也是直接观察平衡涨落的直观仪器。</p><p class="ql-block"> 法国科学家比•居里、英国科学家威•雷姆赛、索迪,居里等观察到镭盐水液有气泡逸出,索迪等证实这是辐射引起的水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这是辐射化学研究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1904年</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艾贝格,用五年时间从惰性元素稳定性和元素周期律分为八族出发,首先用电子观点来解释价键。认为一个原子可以被电子占据的位子数是八;一个元素的最大正负价总和常为八,这即为艾贝格定律,是电价学说的“八偶律”的萌芽。</p><p class="ql-block"> 日本科学家高峰让吉,首次人工合成激素――肾上腺素。</p><p class="ql-block"> 英国科学家哈顿,分解得到非蛋白质小分子“辅酶”,这是酶催化不可缺少的物质。</p><p class="ql-block"> 1905年</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科学家斯佩西亚,利用温差籽晶生长法制备水井,成为人造水晶技术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美国科学家科布伦兹,将红外光谱和各类有机分子的结构系统的联系起来,使红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上获得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塔曼,首先提出玻璃为过冷的液体,对晶体的晶核生长和发展作了系统研究,研究晶核数目及晶核发展速度与过冷度之间的关系。用热分析法研究合金,为现代金相学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美国科学家玻特伍德,从铀矿中铀的衰变指出,铀衰变的最终产物是铅。首次提出了从铀矿的含铅量及铀的衰变速度来测定地球年龄。</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提出胶体是物质多分散聚集状态的观点,把胶体化学发展为表面化学。</p><p class="ql-block"> 1906年</p><p class="ql-block"> 英国科学家巴拉克,从X射线的散射和吸收,发现化学元素的特征X辐射。</p><p class="ql-block"> 美国科学家波特伍德,在铀的残余物中发现化学性质和钍相同的新放射性物质,这是第一次发现同位素。</p><p class="ql-block"> 俄国科学家兹维特,发明层析分析法,为分离性质相似的复杂混合物提供了重要方法。</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博登斯坦,发现链式反应,并提出有关机理。</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维尔斯坦特,用色层分析法,研究叶绿素的化学结构,从而知道Mg存在于叶绿素中,而铁也以同样形式存在于血红素中。</p><p class="ql-block"> 1907年</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艾•费歇,经过五年研究,证明蛋白质是由简单的氨基酸相连而成,首次人工合成由十八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这是蛋白质结构与合成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美国科学家吉•卢意思,提出任何物质膨胀系数与压缩系数的热力学关系式,以及他们与热容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法国科学家乌斑和德国科学家威斯巴克,各自独立发现化学元素镏。</p><p class="ql-block"> 1909年</p><p class="ql-block"> 丹麦科学家塞雷森和德国科学家哈伯,引入pH表示酸度,设计一种玻璃电极,用以迅速测定溶液酸碱度。</p><p class="ql-block"> 俄国科学家谢•列别姐夫,首次人工合成橡胶。</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发明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p><p class="ql-block"> 美国科学家兰米尔,在白炽灯中充入惰性气体,改善钨丝在真空中的挥发和氧化,延长了灯泡的使用寿命。</p><p class="ql-block"> 德国科学家华莱赫,对大量重要天然产物,尤其是香料等进行结构测定,发现它们都具有萜的结构,称为异戊二烯规则。</p><p class="ql-block"> 1910年</p><p class="ql-block"> 英国科学家索迪,提出同位素假说,后又提出放射元素位移法则,放射化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p><p class="ql-block"> 法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提出高能辐射的初级化学过程全是形成离子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惰性气体放电,开始生产霓虹灯。</p><p class="ql-block"> 1911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电解质离子在半透膜两边平衡的理论,这种平衡是生物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英国 唐纳)。</p><p class="ql-block"> 发现用特种细菌可以合成丙酮、丁醇等化合物,这是微生物合成的早期工作,以后被用到合成配尼西林、维生素B12等 (以色列、英籍俄国人 维茨曼)。</p><p class="ql-block"> 推得球形粒子流体力学的粘度公式,即被用于胶体(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p><p class="ql-block"> 1912</p><p class="ql-block"> 发现硫化锌晶体X射线衍射,证明了X射线的波性,促进了近代结晶化学的发展(德国 冯•劳厄等)。</p><p class="ql-block"> 提出范德华力是偶极间引力的学说(德国 刻松)。</p><p class="ql-block"> 1911―1913年,确立了有机物的元素碳、氢、硫、氮、磷等几毫克的微量元素分析法(奥地利 普雷格尔)。</p><p class="ql-block"> 提出光化当量定律(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p><p class="ql-block"> 1913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由 粒子散射求得的原子核电荷,可能决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后即为摩斯莱所证实(荷兰 范德布洛克)。</p><p class="ql-block"> 从X光谱发现原子序数定律,是周期律的一个重要进展,并从而开始建立了X射线光谱学(英国 摩斯莱)。</p><p class="ql-block"> 1909―1913年,发明氨的铁催化合成法,投入生产。并以合金钢代替碳钢,解决了高温高压下钢材脆裂的问题(德国 哈伯、波许)。</p><p class="ql-block"> 1913―1918年,开始用示踪原子于无机化学分析,测定了最难溶无机铅盐的溶解度(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p><p class="ql-block"> 分离出花色素――花青甙,并阐明了花色素因酸、碱条件不同而引起花的颜色的变化(德国 威尔斯塔特)。</p><p class="ql-block"> 发现组成可变的金属间化合物――“柏托雷体”(俄国 库尔纳可夫)。</p><p class="ql-block"> 发明晶体反射式X射线谱仪,提出X射线反射公式,用于结晶的结构分析。证实在氯化钠晶体中并没有单个的氯化钠分子,而仅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英国 布莱格父子)。</p><p class="ql-block"> 重新精确校定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从不同矿石中,测得铅原子量不同,支持了同位素理论(美国 理查兹)。</p><p class="ql-block"> 发现存在于脂肪中的维生素,从此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美国 麦克可仑)。</p><p class="ql-block"> 镍、铬不锈钢开始获得实际应用(英国 哈德费尔德)。</p><p class="ql-block"> 发明高压加氢催化法,使重油、煤转化为高辛烷值的燃料、优质润滑油、甲醇等,并实现工业化。发明裂解木材成简单分子,进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醇和糖(德国 伯戈斯)。</p><p class="ql-block"> 1914年</p><p class="ql-block"> 发展了精确测量X光波长的技术,从而发现每个元素 X光谱,支持了波尔的原子壳层模型(瑞士 西格朋)。</p><p class="ql-block"> 1915年</p><p class="ql-block"> 1915―1917年,分别制备战争用毒气,如氯气、光气、芥子气等(德国 哈伯,英国 泡帕)。</p><p class="ql-block"> 1916年</p><p class="ql-block"> 发明粉末法照得X射线干涉图来测定晶体结构,后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荷兰 德拜、谢勒)。</p><p class="ql-block"> 提出经典价键理论的电子学说,以惰性元素外壳电子“八数群”或“八偶律”为基础,指出两原子化合时等或不等地共享电子对,以满足2、8的惰性电子壳层,开始以电子论统一了共价键与离子键(德国 柯塞尔,美国 吉•路易斯)。</p><p class="ql-block"> 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理论(美国 兰米尔)。</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带极性基团烷基同系物表面能的测量,提出表面膜的分子定向说(美国 兰米尔)。</p><p class="ql-block"> 发现加钴的钨钢具有强磁性,开始了新型磁合金的研究,后即制得具有强磁性、耐蚀、耐震、耐温度变化、价廉的铅镍钴磁钢(日本 本多光太郎)。</p><p class="ql-block"> 1917年</p><p class="ql-block"> 发现化学元素镤(德国 哈恩、迈特纳,英国 索迪等)。</p><p class="ql-block"> 1918年</p><p class="ql-block"> 1918―1923年,提出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英国 沃•路易斯)。</p><p class="ql-block"> 1919年</p><p class="ql-block">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和碳化物碳化学公司从石油裂化气制造异丙醇,是石油化学利用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提出链反应理论,认为在链式反应中每个反应的活性中心,可以连续地引起许多分子(如一万到百万)的反应,用以解释光化、爆炸,以及后来的加成聚合等许多反应(丹麦 约•克里斯琴森,德国 能斯脱)。</p><p class="ql-block"> 将共用电子的观念推广到配位化合物(即络合物),指出配位键的两个电子可以来自同一个原子(英国 西奇维克)。</p><p class="ql-block"> 引入电子等排物的观念,认为有同数目电子的分子可有基本相同的电子结构,这是分子轨道概念的雏形(美国 兰米尔)。</p><p class="ql-block"> 1920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高分子长链的概念,认为淀粉和纤维由葡萄糖失水,蛋白质由氨基酸失水缩聚而成,打破长期以来把高分子看成由许多小分子缔合成胶束的观点,促进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德国 斯托丁格)。</p><p class="ql-block"> 提出范德华力是诱导偶极间引力(荷兰 德拜)。</p><p class="ql-block"> 发现乙烯能自行结合成四碳、六碳的化合物,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橡胶性质的巨大分子,对支持斯托丁格高分子理论及发展合成橡胶起了重要作用(美籍比利时人 诺威兰德)。</p><p class="ql-block"> 1918―1920年,发明极谱分析法,它可以对多种可氧化,还原物质同时进行灵敏的定性定量测定,可应用于水液、非水极性溶剂及熔盐。于1926年,与志方益三发明自动极谱仪(捷克 海洛夫斯基,日本 志方益三)。</p><p class="ql-block"> 发现重要香料麝香和香猫酮为16及17元的大环化合物,大环形化合物的环可以不在一个平面上,打破半个世纪前拜耳(1883年)提出的有机物只能形成平面小环的假说(瑞士籍南斯拉夫人 拉齐卡)。</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代左右,发现非液晶分子溶于液晶物质时,溶质分子会和溶剂分子一样,处于排列成行的状态(德国 沙普)。</p><p class="ql-block"> 提出氢键的概念,认为氢键是一种较弱的“键”,用以解释水等物质的性质(美国 莱悌默)。</p><p class="ql-block"> 1921年</p><p class="ql-block"> 1921―1923年,从研究酸和碱的催化作用,提出共轭酸碱的理论(丹麦 勃朗斯台特)。</p><p class="ql-block"> 提出电解质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计算法(美国 吉•路易斯)。</p><p class="ql-block"> 发现四乙基铅为良好的汽油燃烧抗爆剂,开始了抗爆机制的研究(美国 米吉莱)。</p><p class="ql-block"> 1922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所有催化过程形成临界络合物,由络合物的形成和分解决定反应的速度,并推得反应方程式(丹麦 勃朗斯台特)。</p><p class="ql-block"> 将液晶分为三大类:向列相液晶、胆甾相液晶、近晶相液晶(德国 基•费莱德尔)。</p><p class="ql-block"> 1923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认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每个离子被带异性电荷的离子氛包围,从而影响了离子的运动及其他性质,由此推出离子的活度系数是离子强度的函数(荷兰 德拜,德国 休克尔)。</p><p class="ql-block"> 首次确定辅酶的结构,认识到维生素及铜、钴、镁、钼等人体所需的微量金属都是辅酶的部分(瑞典籍德国人 欧拉•钱儿宾,英国 哈顿)。</p><p class="ql-block"> 用X光分析法,发现化学元素铪(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德国 考斯特儿)。</p><p class="ql-block"> 开始用放射性铅来跟踪它在植物组织体中的吸附和分布,确立了研究有生命过程的放化分析原则,但因铅有毒未被应用(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p><p class="ql-block"> 1924年</p><p class="ql-block"> 提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即波尔―梅因史密司―斯通纳构造原则,使周期律的解释建立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丹麦 尼•波尔,美国 梅因史密司,英国 斯通纳)。</p><p class="ql-block"> 发明超离心法(十万倍于重力),研究胶体粒子和高分子的大小及分布,首次测定了蛋白质的分子量(瑞典 斯维特伯格)。</p><p class="ql-block"> 确定罂粟碱、尼古丁等重要生物碱的结构,并开始了从简单分子合成复杂天然有机物的工作(英国 鲁滨逊)。</p><p class="ql-block"> 从光谱发现双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状态相似于原子中的电子状态(德国 索末菲)。</p><p class="ql-block"> 提出软球分子模型的吸引、排斥近似位垒公式,广泛用于推导物态方程及计算原子、分子问的作用(英国 林纳•简斯)。</p><p class="ql-block"> 以醋纤代替硝纤(1889年开始用的)作照象底片,解决了底片易燃的问题(美国 伊斯特曼)。</p> <p class="ql-block">公元1925~196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5年 确定吗啡的结构式(英国 鲁滨逊)。 提出分子价电子的能级在所有主要方面与原子价电子的能级基本相同(美国 儿•贝尔格)。 发现化学元素铼,属周期系中最后一个稳定元素,以后发现的均为放射性元素(德国 依•诺台克、瓦•诺台克)。 1926年 1910―1926年,确定醣类具有五环糖和六环糖两种基本结构(英国 霍沃斯)。 提出活化中心的吸附催化假说(美国 兰米尔、塔勒)。 提出中介论,认为有些分子的真实状态不能用任何一个经典结构式来表示,而是介于两个或多个“极限结构”之间的中介状态(英国 英果尔德)。 分别提出磁性盐低温去磁法(美国 吉奥寇,荷兰 德拜)。 1927年 提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理论(荷兰 德拜,美国 盎萨格)。 提出支链反应的理论,用以说明燃烧爆炸过程(苏联 谢苗诺夫,英国 欣谢尔伍德)。 通过X光分析,证实液体的结构是分子近程有序,远程无序,液体分子间存在着利于分子运动的空穴(荷兰 德拜)。 用原电池过程来解释金属的多相催化反应,并用极化和去极来说明催化毒物及催化促进剂的作用(英国 阿姆斯特郎)。 1928年 提出范德华力是色散引力的见解(德国 弗•伦顿)。 提出氢分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的近似处理法,进而推广到其他分子结构的研究,首次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德国 弗•伦顿、海特勒)。 提出多相催化的电子假说(苏联 罗金斯基)。 1926―1928年,分别对分子中的电子状态按原子轨道进行分类,并初步得出选择分子中电子量子数的规律(美国 马利肯,德国 洪德)。 用原子轨道的线性加和法讨论了氢分子的电子状态,这是分子轨道法的原形,并用轨道重叠的大小来判断键合的能力(美国 鲍林)。 提出处理多电子原子体系问题的“自洽场”近似方法(英国 哈特里)。 1928―1939年,从氮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等近二十种单质及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量热数据,分别求得熵的结果相符,使热力学的统计理论得到有力的支持(美国 吉奥寇)。 发明二烯合成反应,是从链烃合成环烃的重要反应(德国 阿德儿、迪尔斯)。 人工合成氯丁橡胶,是最早切合广泛实用的橡胶,在战争中开始大量代替天然胶(美国 卡罗瑟,美籍比利时人 诺威兰德)。 1929年 分离得两种维生素K,并确定其结构(美国 多伊赛)。 提出晶体场理论,认为在离子晶体中,由于周围离子形成的晶体电场,引起中心离子电子轨道的变化,导致晶体的稳定(美籍德国人 贝蒂)。 提出多相催化的多位假说(苏联 巴兰金)。 确定硅酸盐结构可形成一维长链、二维网格和三维网格(美国 鲍林)。 1921―1929年,逐渐确定正铁血红素的结构是由四个吡咯环所组成的复杂分子(德国 汉•费歇)。 1909―1929年,发现核糖(五碳糖)存在于某些核酸中,发现脱氧核糖,它存在于另一些核酸中,认识到核酸就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这两类(美籍俄国人 勒温)。 发现天然氧是氧的三种同位素的混合物。从此物理学上改用氧16作为原子量标准,而化学上仍用三种同位素的平均值作标准,到1961年国际上改用碳12作为统一标准(美国 吉奥寇)。 1930年 通过大量二元酸与二元胺的缩合,合成高分子纤维丝,而证实高分子长链的结构理论(美国 卡罗瑟)。 1930―1932年,发现偶氮磺胺化合物百浪多息的抗菌性,开始了对这类药物的研究(德国 多麦克)。 首次提出高分子结晶的织构模型,认为高分子的结晶不同于小分子的结晶(德国 赫曼、杰恩格罗斯)。 发现化学元素钫(美国 阿立生、麦非)。 确定全部叶绿素的结构(德国 汉•费歇)。 制得二氟二氯甲烷(氟里昂),开始了有机氟的研究(美国 米吉莱)。 将霓虹灯涂以荧光物质后发展了日光灯,逐步代替白炽灯(法国 克劳德)。 1931年 提出分子结构的共振理论,认为有些分子的结构是多个价键结构式共振的结果(美国 鲍林)。 对芳香和共轭体系,开始引入非定位价键的量子力学处理(德国 休克儿)。 首次实现全人工合成的纤维,强度大于粘丝,称为尼龙,于1938年投产,人工合成纤维从此开始(美国 卡罗瑟)。 确定维生素A的结构,在一九三三年合成(瑞士 卡勒,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建立第一台放大400倍的粗糙的电子显微镜(德国 拉斯卡)。 1932年 提出高分子高弹行为(即橡胶弹性)的分子运动理论(德国 库•迈耶尔、苏西奇)。 提出液体的似晶格模型,即将液体看作不完善的固体,并推得一维空间疏松堆叠的解(苏联 弗朗克尔)。 分别发展分子结构的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相似于原子轨道进行构造,并分为成键和反键轨道两种,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加和近似计算,对多原子分子开始引用非定位分子轨道概念念(美国 马利肯,德国 洪德)。 1931―1932年,提出把定域的单键和多键分为 键和 键两类(德国 洪德)。 发现重氢――氘(美国 尤里)。 1932―1935年,应用阿累尼乌斯的活化络合物概念,提出绝反应速度理论(德国 佩尔泽,美国 艾林)。 1932―1935年,确定了多种雌、雄激素的结构,并进行了部分合成(德国 布坦能脱,瑞士籍南斯拉夫人 拉齐卡)。 1933年 人工合成维生素C(英国 霍沃思)。 1933―1939年,分别提出不同的电化学动力学的假说(苏联 弗鲁姆金,日本 堀内寿郎,美国 艾林)。 1931―1933年,发展了完全无规混合的正则溶液理论(美国 斯卡查、海儿德勃朗)。 制得重水,后用作反应堆的减速剂(美国 吉•路易斯)。 1934年 提出高分子长链的统计理论(德国 维•库恩)。 发现核反冲的化学效应,是“热原子化学”的开端(美籍匈牙利人 西拉德等)。 发现人工放射性,是制备人工放射元素的开始(法国 弗•居里夫妇)。 用离子与激发分子丛簇的观念以及由离子和激发分子形成的自由基来说明辐射化学的初级效应与次级效应(美国 艾林、蒙德)。 1935年 人工合成第一个离子交换树脂(英国 比•亚当斯、伊•霍尔姆斯)。 用质谱仪发现铀的重要同位素铀235(美籍加拿大人 丹姆斯特)。 首次引用重氢和氮的同位素于生物化学研究,发现贮藏在机体内的脂肪酸、氨基酸与食物中的不断发生交换,否定了储藏在机体中脂肪通常不动的看法,是同位素研究生命代谢的开始(美籍德国人 桑恩海默)。 1930―1935年,陆续得到结晶的胃朊酶、胰朊酶、胰凝乳脘酶,都证明是蛋白质(美国 诺塞洛泼)。 证实磺胺药有药效的是磺胺部分,磺胺药开始大量生产(德国 陶麦克,意大利、法籍瑞士人 波维特)。 人工合成维生素B2(瑞士 卡勒,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确定维生素D的结构。提出用紫外光照射食物如牛奶等以增加D含量(德国 温道斯)。 1936年 发明场发射电子显微镜,限于研究高熔点金属及合金的表面,气体的吸附及晶体的缺陷等(美籍德国人 欧•缪勒)。 首次用固体晶胞的模型来描述液体,后发展为液体的晶胞理论(美国 艾林)。 1937年 首次人工合成元素周期表中空位的元素――43号的锝(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勒,美国 佩里埃)。 确定三种维生素E的结构,于1938年合成(瑞士 卡勒)。 发展放大7000倍的可供科学研究的电子显微镜,人类的视野开始进入病毒和蛋白质的世界(美籍加拿大人 海勒)。 从大量小晶体取向以代替大晶体的光学效果出发,制成人造偏振片,代替了尼科尔棱镜。发展二元色彩色新体系,修改了托•杨和赫尔姆霍茨三元色理论(美国 兰德)。 明确维生素参与辅酶部分而发挥生化功能(美国 爱尔维杰)。 1935―1937年,发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作两类,一类对营养无效,一类约二十余种是营养物中基本氨基酸,但对不同动物体基本氨基酸也不同(美国 维•罗思)。 1938年 发现聚四氟乙烯,开始了含氟聚合物的研究,到五十年代正式投产(美国 杜邦公司)。 发现一些简单的磷酸酯对温血动物具有剧毒及强烈的杀虫作用(德国 施拉德)。 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多分子吸附理论(美国 布伦瑙尔、埃米特,美籍匈牙利人 特勒)。 首次分离得到纯净的维生素B2(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1939年 人工合成维生素K(美国 菲泽)。 1939―1942年,提出联合制碱新法(中国 侯德榜等)。 提出多相催化的活性集团假说(苏联 柯勃谢夫)。 1899―1939年,分别对非碳四面体元素硅有机物的研究,制得含硅高聚物(英国 刻宾,苏联 安德利扬诺夫)。 1935―1939年,试用在1873年合成的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于治虫,1942年工业生产(瑞士 保•缪勒)。 1940年 分别实现用中子和氘轰击铀238,发生衰变以制备超铀元素的方法,制备了93号镎、94号钚,指出超铀元素的性质都相似于镧系稀土元素(美国 西博格、艾贝尔森、麦克米伦)。 人工合成元素周期表中另一空位元素85号的砹(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勒)。 提出用六氟化铀,通过热扩散法分离富集铀235(美国 艾贝尔森)。 以气体扩散法从铀238中分离铀235(美国 尤里)。 分离得到长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碳14,用于生物化学、地质和考古(美籍加拿大人 卡门)。 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石油开始化学综合利用,用于生产各种有机物、塑料、纤维、橡胶等。 1909―1940年左右,对有机硼化合物进行研究,在高能燃料,耐辐射材料等方面开始获得实际应用(德国 斯托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发展了离子树脂交换法,对十四个稀土元素进行分离,“稀有金属化学’开始迅速发展(美国 斯佩丁)。 1942年 应用离子树脂交换法分离得到纯铀二吨,用于制备第一颗原子弹(美国 斯佩丁)。 1942―1950年,由于原子反应堆的建立,辐射化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发展分子结构的立体构象分析理论(挪威 哈塞尔,美国 巴顿)。 1942―1951年,提出高分子溶液的晶格模型理论,并由此推出高分子稀溶液粘度的近似公式(美国 弗洛里等)。 1943年 分得纯青霉素,被用于医药(英籍奥地利人 弗洛利)。 发明分配色层分析法,广泛用于分离少量复杂混合物,在胰岛素结构和光合作用等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英国 马丁、辛格)。 1943―1950年,分得纯链霉素、金霉素、地霉素,四环素等,开始统称之为抗菌素(美籍俄国人 瓦克斯曼)。 1944年 用中子轰击钚和 a粒子轰击铀制得95号超铀元素镅,用 粒子轰击钚制得96号超铀元素锔(美国 西博格、乔梭)。 用斜喷金属膜的方法,使电子显微镜可见到三维立体图象(美国 维可夫)。 人工合成奎宁,这是不经过天然中间体而从简单化合物合成的复杂有机物(美国 伍德沃德)。 1945年 发现电子顺磁共振现象,是研究自由基等的重要途径(苏联 柴伏依斯基)。 1934―1945年,用X光结构分析法,确定了碳碳单键,双键、叁键、共轭键以及氢键的键长(英国 杰•罗伯森)。 分别用磁共振法和磁感应法实现核磁共振,测量核磁矩,推进了原子核磁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谱开始用于化学结构分析(美国 珀塞尔,美籍瑞士人 布洛赫)。 确定配尼西林的分子结构(英国 鲁滨逊)。 1946年 确定马钱子碱的结构(美国 伍德沃德,英国 鲁滨逊)。 证实宇宙射线导致的氚,也存在在大气与水中,用它可以测定古代水和酒的年龄(美国 李比)。 194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钷(美国 马林斯基、格兰顿能)。 约1930―1947年,实现测古化石年龄的技术。可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龄达45,000年,从而确定最晚冰河期为10,000年(美国 李比)。 人工合成二磷酸腺甙(ADP)及三磷酸腺甙(ATP)(英国 托德)。 1948年 分别发现酞菁类有机染料具有半导体性质,开始了有机半导体的研究(英国 埃利,苏联 伏尔坦扬)。 提出多相催化的半导体理论(苏联 伏尔肯斯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p><p class="ql-block"> 1949―1955年,用脉冲闪光分解法引起气体低压放电,通过气体平衡的破坏和恢复,研究10亿分之一秒中发生的超速化学反应,从此开始了超速反应的研究(英国 诺里许、泊特)。</p><p class="ql-block"> 用氧18示踪原子,发现植物光合时放出的氧来自水而不是来自二氧化碳(美国 吉奥寇)。</p><p class="ql-block"> 1950年</p><p class="ql-block"> 发展籽晶熔体引退法拉制元素半导体单晶锗(美国 蒂尔等)。</p><p class="ql-block"> 用 粒子轰击镅和锔制得97号、98号超铀元素锫和锎(美国 西博格、乔梭)。</p><p class="ql-block"> 首次建议纤维状蛋白质分子可以以螺旋的一级形式安排,随后即得大体证实。从血液疾病的研究引入“分子疾病”的观念,认为这是由于蛋白质中反常结构引起(美国 鲍林)。</p><p class="ql-block"> 英、美等国有机磷化物用作农药,并大规模投入生产。</p><p class="ql-block"> 对化合物型硫化铅半导体的机制作了分析(英国 盖比,斑伯雷等)。</p><p class="ql-block"> 1951年</p><p class="ql-block"> 人工合成新型结构的化合物――二茂铁,促进了对这类化合物特殊化学键的研究(英国 基利、波森)。</p><p class="ql-block"> 人工合成类固醇,属非聚合型的复杂化合物,如胆甾醇,皮质酮等,为有机合成的新进展(美国 伍德沃德)。</p><p class="ql-block"> 发明场发射离子显微镜,分辨率2.5埃,第一次照出金属面上的各别原子(美籍德国人 欧•缪勒)。</p><p class="ql-block"> 1952年</p><p class="ql-block"> 用无坩埚区域熔融法提纯元素半导体单晶硅(美国 浦凡)。</p><p class="ql-block"> 发现锑化铟化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开始了三五族、二六族、二四族、二五族、五六族、六三族以及三元化合物型半导体的研究(德国 威尔刻)。</p><p class="ql-block"> 提出络合物结构的配位场理论(英国 欧格耳)。</p><p class="ql-block"> 人工合成吗啡(美国 盖兹)。</p><p class="ql-block"> 提出气液色层分析法,广泛用于分析分离各种气体混合物(英国 阿•马丁、詹姆斯)。</p><p class="ql-block"> 用微生物促成甾体氧化物,解决了人工合成可的松、激素等的困难(美国 振特森、穆赖)。</p><p class="ql-block"> 1953年</p><p class="ql-block"> 引入重原子如金、汞等到蛋白质中,用X射线法确定血红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这是确定复杂分子结构的新进展(英籍奥地利人 佩鲁茨)。</p><p class="ql-block"> 1953―1954年,通过温度、压力、电场的瞬时扰动平衡法研究水介质中的“超速”离子反应,可达0.1微秒(德国 埃根、李•迈耶尔)。</p><p class="ql-block"> 1953―1954年,确定脑叶催产素中八个氨基酸排列的次序,并进行合成,这是第一个合成的蛋白质激素(美国 杜维格尼奥德)。</p><p class="ql-block"> 1950―1953年,用碳和氮轰击镎和铀,制得99号超铀元素锿;用中子轰击钚制得100号超铀元素镄(美国 乔梭)。</p><p class="ql-block"> 1954年</p><p class="ql-block"> 确定活泼的“二价”碳化合物作为中间体而存在,用以阐明了有关化学反应的机理(美国 多林、埃•霍夫曼)。</p><p class="ql-block"> 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用半导体硅制成第一个太阳能电池。</p><p class="ql-block"> 用齐格勒有机铝及钛的组合催化剂首次合成立体定向高分子(德国 纳塔)。</p><p class="ql-block">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正式生产泡沸石,即俗称分子筛。</p><p class="ql-block"> 提出多相催化的链反应理论(苏联 谢苗诺夫)。</p><p class="ql-block"> 人工合成马钱子碱、羊毛甾醇、麦角酸、麦角诺文等(美国 伍德武德)。</p><p class="ql-block"> 1955年</p><p class="ql-block"> 1955―1962年,制备大量胆甾相液晶和向列系液晶与研究它们的相变温度效应,并开始研究胆甾相、向列相、近晶相液晶在温度、压力、电场等外界影响下的光学效应。(英国 格雷等)。</p><p class="ql-block"> 从理论上探讨可以存在非阻尼振荡的化学反应,后即发现大量的生物学振荡反应和温度、浓度、电化学的化学振荡反应(比利时 普里皋金)。</p><p class="ql-block"> 1953―1955年,发明原子吸收光谱仪在定量分析上得到应用(澳大利亚 沃尔许)。</p><p class="ql-block"> 用 粒子轰击锿制得101号超铀元素钔(美国 西博格)。</p><p class="ql-block"> 1953―1961年,首次确定蛋白质(牛胰岛素)的分子氨基酸顺序结构(英国 桑格)。</p><p class="ql-block"> 确定核甙酸结构与合成低分子核甙酸(英国 托德)。</p><p class="ql-block"> 确定维生素B12(氰基钴氨)的分子结构(英国 霍琪金)。</p><p class="ql-block"> 1956年</p><p class="ql-block">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发明第一个可以和纤维进行化学结合的活性染料。</p><p class="ql-block"> 确定垂体后叶激素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子中氨基酸顺序,证实人类生长激素的氨基酸组成,到1970年合成了这个激素(美籍中国人 李樵豪)。</p><p class="ql-block"> 1957年</p><p class="ql-block">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利用瑞典人利安德1953年的发明和美国人哈•霍尔1954年的发明,开始生产人造金刚石。</p><p class="ql-block"> 分别获得高分子单晶,提出褶叠链的片晶是高分子晶体的基本结构。从此褶叠链和织构链成为高分子结晶的两大基本类型(德国 依•费歇,美国 梯尔、凯勒)。</p><p class="ql-block"> 1947―1957年,发明微晶玻璃,并投入生产。在晶核剂诱导下,通过光或热的作用控制微晶的生成。有晶,区别于玻璃;晶细,区别于陶瓷,具有许多优良性能,是硅酸盐化学的―个进展(美国 司徒基)。</p><p class="ql-block"> 1958年</p><p class="ql-block"> 人工合成取代基不同的多种青霉素类似物,用于医药(英籍奥地利人 弗洛利)。</p><p class="ql-block"> 分别用碳和氧轰击锔和钚制得102号超铀元素锘,用氮轰击锔制得103号元素铹(美国 西博格,苏联 弗略罗夫):</p><p class="ql-block"> 1959年</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美国林德公司利用美国人盖奇的发明将等离子体用于化工合成,这是高温化学研究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发现丙二酸在铈或铁或锰催化溴化时的化学振荡反应(苏联 别洛索夫)。</p><p class="ql-block"> 1960年</p><p class="ql-block"> 从1960年开始,利用等离子体工业生产一氧化氮、乙炔,氰化氢、联氨等(美国 卡茨等)。</p><p class="ql-block"> 提出对某些产生多原子分子的反应,化学能可以直接转为分子的振动能,造成各能级分子集居数的反转,以产生化学激光。于1965年实现了这类化学激光(加拿大 珀兰尼)。</p><p class="ql-block"> 证实球状蛋白如肌红朊和纤维状蛋白相同也具有一级螺旋结构(英国 肯德鲁,英籍奥地利人 佩鲁茨)。</p><p class="ql-block"> 从不同途径人工合成叶绿素(德国 斯特雷尔,美国 伍德沃德)。</p><p class="ql-block"> 通过巴氏棱菌无细胞提取液实现固氮,使生化固氮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展到无细胞水平(美国 卡那恩)。</p> <p class="ql-block">世界杰出十大化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化学发展史上,无数化学家为化学的发展献身,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化学家,这里盘点了十位影响人类进步的化学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波义耳</p><p class="ql-block">近代科学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波义耳(1627年1月25-1691年12月30),英国化学家。他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使化学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把化学从炼金术和医药学中分离出来,使化学成为一门阐明化学过程和物质构造的科学;他提出了确切的元素定义,使化学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化学史家把以他所撰写的《怀疑派化学家》问世时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拉瓦锡</p><p class="ql-block">现代化学之父</p><p class="ql-block">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化学家、生物学家。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创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阿伏加德罗</p><p class="ql-block">分子假说提出者</p><p class="ql-block">阿伏加德罗(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意大利化学家、物理学家。1811年,他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定律,创立分子的概念,阐述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这是对原子论的有益补充和重要发展。但直到1860年,分子论的观点才被科学界接受。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把1mol物质所含有的微粒个数命名为阿伏加德罗常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4.鲍林</p><p class="ql-block">两度获得诺贝尔奖</p><p class="ql-block">鲍林(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化学家。他将量子力学方法引入化学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学科的面貌。化学键开创性的研究,使化学更精确,更严谨。1939年,《化学键的本质》一书出版,奠定了其一代宗师的地位。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5.门捷列夫</p><p class="ql-block">发布第一张元素周期表</p><p class="ql-block">门捷列夫(1834年2月7-1907年2月2),俄罗斯化学家。他在《元素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终于被合理有序的排列,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如今,化学教科书后面都会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本身就是对一位科学家无以复加的赞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6.勒沙特列</p><p class="ql-block">化学工程技术专家</p><p class="ql-block">勒沙特列(1850年10月8日-1936年9月17日),法国化学家。他一生投身化学工程技术,从他研究的内容也可看出他对科学和工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以及怎样从化学反应中得到最高的产率。他对乙炔气的研究,致使他发明了氧炔焰发生器,迄今还用于金属的切割和焊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7.道尔顿</p><p class="ql-block">近代化学之父</p><p class="ql-block">道尔顿(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化学家。近代原子论的提出者,开创了现代化学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为他发现了色盲现象,他提出了分压定律,可是这些重要成就和原子论相比都不值一提。当我们今天把原子论当成常识而熟视无睹的时候,请不要忽略,在两百年前敏锐地发现这个真相并论证这个观点的人是何等的天才,正是他奠定订了近代化学认识发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8.诺贝尔</p><p class="ql-block">最广为人知的化学家</p><p class="ql-block">诺贝尔(1833年10月21-1896年12月10),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炸药的发明者。一位杰出的化学工程师,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大概是化学领域名气最大,设立了诺贝尔奖。他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安全炸药,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同时,这项伟大的发明也被广泛用于战争。诺贝尔,一个传奇,因为科学成就而获得大量财富,因为处理财富的伟大方式而不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9.凯库勒</p><p class="ql-block">成功的老师</p><p class="ql-block">凯库勒(1829年9月7日-1896年7月13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最早论证了苯的环状结构,为以苯环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是有机化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另外,他也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他的学生之中,有三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0.范特霍夫</p><p class="ql-block">立体化学开创者</p><p class="ql-block">范特霍夫(1852年8月30-1911年3月11),荷兰化学家,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1875年,他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这些观点成为立体化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也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理论领域颇多建树。</p> <p class="ql-block">诺贝尔化学奖</p><p class="ql-block">越来越不像化学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诺贝尔化学奖有人将其戏称诺贝尔“理综奖”,为什么会有此说法?</p><p class="ql-block">充分说明了“生物和化学不分家”、“生物的基础是化学”等。不难看出学科之间越来越难明确区分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John B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M. stanley 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9 was awarded jointly to 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 and Akira Yoshin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8年,美国科学家Frances H. Arnold, George P. Smith和英国科学家George P.Winter,他们利用进化的力量为人类造福。获奖的内容分别是研究酶的定向进化("for the directed evolution of enzymes")和研究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for the phage display of peptides and antibodies)而获奖。获奖内容估计生科院毕业的同学都知道,因为这是生物化学课程、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点恍惚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7年,瑞士科学家Jacques Dubochet, 美国科学家Joachim Frank 和英国科学家 Richard Henderson获奖,获奖成果为“研发出冷冻电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7 was awarded to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and Richard Henderson "for developing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or the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biomolecules in solutio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6年,法国科学家Jean-Pierre Sauvage,英国科学家Sir 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科学家Bernard L. Feringa获奖,获奖成果为“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6 was awarded jointly to Jean-Pierre Sauvage, Sir J. Fraser Stoddart and Bernard L. Feringa "for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olecular machine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5,瑞典科学家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科学家Aziz Sancar获奖,获奖成果为“DNA修复机制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5 was awarded jointly to 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 and Aziz Sancar "for mechanistic studies of DNA repai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4年,美国科学家Eric Betzig、德国科学家Stefan W. Hell和美国科学家William E. Moerner获奖,获奖成果为“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4 was awarded jointly to Eric Betzig, Stefan W. Hell and William E. Moern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3年,美国科学家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和Arieh Warshel获奖,获奖成果为“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3 was awarded jointly to 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 and Arieh Warsh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2年,美国科学家Robert J. Lefkowitz和Brian K. Kobilka获奖,获奖成果为“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Robert J. Lefkowitz and Brian K. Kobilka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 Shechtman获奖,获奖成果为“发现准晶体”。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1 was awarded to Dan Shechtman "for the discovery of quasicrystal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0年,美国科学家Richard F. Heck、日本科学家Ei-ichi Negishi和AkiraSuzuki获奖,获奖成果为“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0 was awarded jointly to Richard F. Heck, Ei-ichi Negishi and Akira Suzuki "for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couplings in organic synthesi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9,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获奖,获奖成果为“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9 was awarded jointly to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nd Ada E.Yonath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8年,美国科学家Osamu Shimomura、Martin Chalfie和Roger Y. Tsien获奖,获奖成果为“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was awarded jointly to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and Roger Y. Tsien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7年,德国科学家Gerhard Ertl获奖,获奖成果为“表面化学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7 was awarded to Gerhard Ertl "for his studies of chemical processes on solid surface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6年,美国科学家Roger D. Kornberg获奖,获奖成果为“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6 was awarded to Roger D. Kornberg "for his studies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5年,法国科学家Yves Chauvin、美国科学家Robert H. Grubbs和Richard R. Schrock获奖,获奖成果为“烯烃复分解反应”。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5 was awarded jointly to Yves Chauvin, Robert H. Grubbs and Richard R. Schro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Irwin Rose获奖,获奖成果为“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4 was awarded jointly to 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 and Irwin Rose "for the discovery of ubiquitin-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3年,美国科学家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获奖,获奖成果为“发现细胞膜通道”。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3 was awarded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channels in cell membranes" Jointly with one half to Peter Agre "for the discovery of water channels" and with one halfto Roderick MacKinnon "for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of ion channels".</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2年,美国科学家John B. Fenn、日本科学家Koichi Tanaka和瑞士科学家Kurt Wüthrich获奖,获奖成果为“生物大分子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1年,美国科学家William S. Knowles和日本科学家Ryoji Noyori和美国科学家K. Barry Sharpless,获奖成果为“手性催化氢化反应”和“手性催化氧化反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0年,美国科学家Alan J. Heeger、Alan G. 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Hideki Shirakawa获奖,获奖成果为“导电聚合物的发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五大化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成果辉煌,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增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墨子——原子的提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著有《墨经》。</p><p class="ql-block">他在该书中说到: “非半不昔斤 则不动,说在端。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端,是无间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早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刘安——置换反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刘安,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他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 胆矾中加入铁可以得到铜。</p><p class="ql-block">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 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葛洪——化学反应可逆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葛洪,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p><p class="ql-block">他曾谈到: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p><p class="ql-block">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HgS + O2= Hg + SO2↑</p><p class="ql-block">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Hg + S = HgS</p><p class="ql-block">③黑色HgS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S。</p><p class="ql-block">这一事实说明葛洪 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了解在当时化学还处于萌芽时期是很了不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蔡伦——造纸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蔡伦,桂阳人(今湖南来阳县)。我国东汉和帝时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p><p class="ql-block">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用便宜的材料: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经过精工细作, 造出优质纸,被称为“蔡伦纸”。</p><p class="ql-block">然后相继传给了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沈括——“石油”的提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括,北宋仁宗进士,杭州钱塘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p><p class="ql-block">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本书中 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p><p class="ql-block">沈括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后来世界各国也基本上采用了“石油”这一名称,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十大著名化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20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李远哲,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中国人 。1959年李远哲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 ,并于1961年获得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次年去美国深造,196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卢嘉锡,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 ,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黄鸣龙,有机化学家。1898年7月3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鸣龙还原用于合成女性激素己雌酚黄鸣龙,成为了第一位将自己的名字写进有机化学人名反应的中国人。有机化学的各种反应中,各种国外人名中,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黄鸣龙还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地孕酮,是他的第一个成果,更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口服避孕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国际上在进行羰基还原成亚甲基的反应时,基本都用的是“黄鸣龙还原”。他的名字,被写进了各个国家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柳大纲,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盐湖化学的奠基人,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柳大纲开拓了中国盐湖资源及其化学基础的研究,组织综合队伍考察,并组建了青海盐湖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勘测研究了察尔汗盐湖区富藏的钾、镁资源,发现了柴旦盐湖区柱硼镁石资源以及柴达木盆地若干点的锂资源等,提出了从盐湖卤水分离制钾和直接提取硼锂资源的有效工艺,为盐湖开发和西北地区建设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黄子卿,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从事过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曾精确测定了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水的三相点,并在溶液理论方面颇有建树。他毕生从事化学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培育人才。他是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蒋明谦</p><p class="ql-block">有机化学家,四川蓬溪人。毕生致力于理论有机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研究结构性能定量关系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提出诱导效应指数,提出同系因子,发现同系线性规律,随后又发现了共轭基团的结合规律,在理论有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杨承宗</p><p class="ql-block">杨承宗(1911.09.05~2011.05.27),男,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元勋、原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学院名誉校长。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徐光宪</p><p class="ql-block">徐光宪(1920.11.7-2015.4.28),浙江绍兴上虞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1944年,徐光宪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3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1980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主任;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王琎</p><p class="ql-block">王琎(1888-1966),字季梁,黄岩宁溪人,中国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毕生致力研究中国化学史,擅长经典微量分析。用古钱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解决正确区分汉、三国、晋、隋五铢钱,中国用锌的起源与进化,镴的化学成分与铅、锡、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议,是中国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浙江省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浙江分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五铢钱的化学成分》、《古代应用铅锌锡考》、《中国古代金属化学》、《丹金术》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张青莲</p><p class="ql-block">稳定同位素学科奠基人,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张青莲专长是无机化学,是我国 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防现代化事业方面,他 对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重要作用,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国防化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他 主持精密测定5种稀有金属元素的原子量,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这是我国对化学元素自然常数测定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856人</p><p class="ql-block">其中化学家137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新于2022年3月底。</p><p class="ql-block">1。数学物理学部(159人)</p><p class="ql-block"> 艾国祥 白以龙 蔡荣根 常进 常凯 陈彪 陈和生 陈佳洱</p><p class="ql-block"> 陈建生 陈木法 陈难先 陈十一 陈式刚 陈恕行 陈松蹊 陈仙辉</p><p class="ql-block"> 陈永川 陈志明 崔向群 邓小刚 杜江峰 鄂维南 范海福 方成</p><p class="ql-block"> 方复全 方忠 封东来 甘子钊 高鸿钧 高原宁 葛墨林 龚昌德</p><p class="ql-block"> 龚新高 郭柏灵 郭尚平 韩占文 何国威 何祚庥 贺贤土 洪家兴</p><p class="ql-block"> 胡和生 胡仁宇 霍裕平 江松 姜伯驹 解思深 景益鹏 邝宇平</p><p class="ql-block"> 李安民 李邦河 李大潜 李德平 李家春 李家明 李骏 李儒新</p><p class="ql-block"> 李惕碚 励建书 林海青 林群 刘仓理 龙以明 陆夕云 罗俊</p><p class="ql-block"> 罗民兴 吕敏 马余刚 马余强 马志明 莫毅明 欧阳颀 欧阳钟灿</p><p class="ql-block"> 潘建伟 彭实戈 曲钦岳 阮勇斌 沈文庆 沈学础 史生才 石钟慈</p><p class="ql-block"> 苏定强 苏肇冰 孙昌璞 孙斌勇 孙鑫 孙义燧 汤涛 汤超</p><p class="ql-block"> 唐孝威 陶瑞宝 田刚 万宝年 万哲先 汪承灏 汪景琇 王鼎盛</p><p class="ql-block"> 王恩哥 王广厚 王乃彦 王诗宬 王世绩 王小云 王迅 王贻芳</p><p class="ql-block"> 王玉鹏 王梓坤 魏宝文 文兰 吴岳良 武向平 席南华 夏道行</p><p class="ql-block"> 夏克青 向涛 谢心澄 邢定钰 熊大闰 徐红星 徐叙瑢 徐至展</p><p class="ql-block"> 严加安 杨福家 杨国桢 杨乐 杨应昌 杨振宁 叶朝辉 叶叔华</p><p class="ql-block"> 叶向东 于渌 袁亚湘 詹文龙 张殿琳 张恭庆 张焕乔 张杰</p><p class="ql-block"> 张继平 张平 张平文 张仁和 张淑仪 张维岩 张伟平 张裕恒</p><p class="ql-block"> 张肇西 张宗烨 赵光达 赵红卫 赵政国 赵忠贤 郑厚植 郑晓静</p><p class="ql-block"> 周光召 周恒 周向宇 朱邦芬 朱诗尧 邹冰松 邹广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化学部(137人)</p><p class="ql-block"> 安立佳 白春礼 包信和 卜显和 曹镛 柴之芳 陈洪渊 陈军</p><p class="ql-block"> 陈俊武 陈凯先 陈庆云 陈小明 陈新滋 陈学思 陈懿 程津培</p><p class="ql-block"> 迟力峰 戴立信 丁奎岭 段雪 樊春海 方维海 房喻 费维扬</p><p class="ql-block"> 冯守华 冯小明 高松 郭子建 韩布兴 何国钟 何鸣元 洪茂椿</p><p class="ql-block"> 侯建国 胡英 黄本立 黄春辉 黄乃正 计亮年 江桂斌 江雷</p><p class="ql-block"> 江龙 江明 黎乐民 李灿 李洪钟 李静海 李景虹 李亚栋</p><p class="ql-block"> 李永舫 李玉良 林国强 刘买利 刘元方 刘云圻 刘忠范 陆熙炎</p><p class="ql-block"> 马大为 马光辉 麻生明 马於光 麦松威 倪嘉缵 彭孝军 钱逸泰</p><p class="ql-block"> 任詠华 沙国河 沈家骢 沈之荃 施剑林 宋礼成 孙世刚 谭蔚泓</p><p class="ql-block"> 唐本忠 唐勇 唐有祺 田禾 田昭武 田中群 佟振合 涂永强</p><p class="ql-block"> 万惠霖 万立骏 汪尔康 王方定 王佛松 王夔 王梅祥 吴骊珠</p><p class="ql-block"> 吴奇 吴新涛 吴养洁 吴云东 席振峰 谢素原 谢毅 谢在库</p><p class="ql-block"> 谢作伟 徐春明 徐如人 严纯华 颜德岳 杨金龙 杨万泰 杨秀荣</p><p class="ql-block"> 杨学明 杨玉良 姚建年 姚守拙 俞飚 余国琮 于吉红 俞汝勤</p><p class="ql-block"> 俞书宏 袁权 元英进 岳建民 张存浩 张东辉 张洪杰 张锦</p><p class="ql-block"> 张礼和 张锁江 张涛 张希 张玉奎 赵东元 赵进才 赵宇亮</p><p class="ql-block"> 赵玉芬 郑兰荪 支志明 周其凤 周其林 周翔 朱道本 朱起鹤</p><p class="ql-block"> 朱清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5人)</p><p class="ql-block"> 卞修武 曹文宣 曹晓风 常文瑞 陈国强 陈化兰 陈可冀 陈霖</p><p class="ql-block"> 陈润生 陈晓亚 陈孝平 陈晔光 陈宜瑜 陈宜张 陈义汉 陈竺</p><p class="ql-block"> 陈子江 陈子元 程和平 邓子新 董晨 窦科峰 段树民 樊嘉</p><p class="ql-block"> 方精云 方荣祥 高福 葛均波 顾东风 桂建芳 郭爱克 韩斌</p><p class="ql-block"> 韩济生 韩家淮 韩启德 郝小江 贺福初 贺林 赫捷 洪德元</p><p class="ql-block"> 洪国藩 侯凡凡 黄荷凤 黄路生 季维智 蒋华良 蒋有绪 金力</p><p class="ql-block"> 鞠躬 康乐 匡廷云 李季伦 李家洋 李劲松 李林 李蓬</p><p class="ql-block"> 李振声 梁栋材 梁智仁 林鸿宣 林其谁 林圣彩 刘新垣 刘耀光</p><p class="ql-block"> 刘以训 刘允怡 陆林 骆清铭 马兰 毛江森 孟安明 裴钢</p><p class="ql-block"> 蒲慕明 钱前 戚正武 强伯勤 饶子和 尚永丰 邵峰 沈岩</p><p class="ql-block"> 沈允钢 施一公 施蕴渝 石元春 舒红兵 宋保亮 宋尔卫 宋微波</p><p class="ql-block"> 苏国辉 隋森芳 孙大业 孙汉董 孙曼霁 唐崇惕 唐守正 滕皋军</p><p class="ql-block"> 童坦君 仝小林 汪忠镐 王大成 王恩多 王福生 王松灵 王文采</p><p class="ql-block"> 王以政 王正敏 王志新 王志珍 魏辅文 魏江春 魏于全 吴常信</p><p class="ql-block"> 吴祖泽 武维华 谢道昕 谢华安 谢联辉 徐国良 徐涛 许智宏</p><p class="ql-block"> 阎锡蕴 杨福愉 杨焕明 杨维才 杨雄里 杨正林 姚开泰 叶玉如</p><p class="ql-block"> 尹文英 印象初 曾益新 翟中和 张春霆 张克勤 张明杰 张启发</p><p class="ql-block"> 张旭 张旭 张学敏 张亚平 张永莲 张友尚 赵国屏 赵继宗</p><p class="ql-block"> 赵进东 赵玉沛 郑光美 郑儒永 郑守仪 种康 周琪 朱玉贤</p><p class="ql-block"> 朱作言 庄巧生 庄文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地学部(141人)</p><p class="ql-block"> 安芷生 常印佛 巢纪平 陈大可 陈发虎 陈俊勇 陈骏 陈晓非</p><p class="ql-block"> 陈旭 陈颙 陈运泰 程国栋 成秋明 丑纪范 崔鹏 戴金星</p><p class="ql-block"> 戴民汉 戴永久 邓军 底青云 丁国瑜 丁林 丁仲礼 窦贤康</p><p class="ql-block"> 冯士筰 符淙斌 傅伯杰 高俊 高锐 龚健雅 郭华东 郭正堂</p><p class="ql-block"> 郝芳 侯增谦 胡敦欣 胡瑞忠 黄建平 黄荣辉 贾承造 焦念志</p><p class="ql-block"> 金振民 金之钧 李崇银 李德仁 李德生 李曙光 李献华 李廷栋</p><p class="ql-block"> 林学钰 刘宝珺 刘昌明 刘丛强 刘嘉麒 陆大道 吕达仁 马宗晋</p><p class="ql-block"> 莫宣学 穆穆 欧阳自远 潘永信 彭建兵 彭平安 朴世龙 秦大河</p><p class="ql-block"> 邱占祥 任纪舜 戎嘉余 邵明安 沈其韩 沈树忠 石广玉 石耀霖</p><p class="ql-block"> 舒德干 苏纪兰 孙和平 孙鸿烈 谈哲敏 陶澍 滕吉文 童庆禧</p><p class="ql-block"> 涂传诒 汪集旸 汪品先 王赤 王成善 王德滋 王会军 王水</p><p class="ql-block"> 王铁冠 王焰新 王颖 魏奉思 吴福元 吴国雄 吴立新 伍荣生</p><p class="ql-block"> 夏军 肖文交 肖序常 谢树成 徐冠华 徐义刚 许志琴 杨经绥</p><p class="ql-block">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姚檀栋 姚振兴 叶大年 叶嘉安 殷鸿福</p><p class="ql-block"> 於崇文 于贵瑞 袁道先 曾庆存 翟明国 翟裕生 张国伟 张宏福</p><p class="ql-block"> 张经 张弥曼 张培震 张人禾 赵柏林 赵国春 赵鹏大 赵其国</p><p class="ql-block"> 郑度 郑永飞 钟大赉 周成虎 周卫健 周秀骥 周志炎 周忠和</p><p class="ql-block"> 朱敏 朱日祥 朱彤 朱永官 邹才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信息技术科学部(106人)</p><p class="ql-block"> 包为民 陈桂林 陈国良 陈翰馥 陈俊亮 陈星旦 褚君浩 崔铁军</p><p class="ql-block"> 戴汝为 丁赤飚 段广仁 董韫美 房建成 冯登国 干福熹 龚旗煌</p><p class="ql-block"> 顾瑛 管晓宏 郭光灿 郭雷 郝跃 何积丰 侯朝焕 侯洵</p><p class="ql-block"> 怀进鹏 黄琳 黄民强 黄如 黄维 简水生 江风益 姜杰</p><p class="ql-block"> 金亚秋 匡定波 雷啸霖 李启虎 李树深 李未 黎湘 李衍达</p><p class="ql-block"> 李陟 林惠民 刘国治 刘明 刘盛纲 刘颂豪 刘益春 刘永坦</p><p class="ql-block"> 陆建华 陆汝钤 陆元九 吕建 毛军发 梅宏 彭堃墀 钱德沛</p><p class="ql-block"> 乔红 秦国刚 沈绪榜 宋健 谭铁牛 王怀民 王家骐 王金龙</p><p class="ql-block"> 王建宇 王立军 王启明 王巍 王圩 王阳元 王永良 王育竹</p><p class="ql-block"> 王越 王占国 王之江 吴朝晖 吴德馨 吴宏鑫 吴培亨 吴一戎</p><p class="ql-block"> 夏建白 相里斌 徐宗本 许宁生 薛永祺 杨德仁 杨芙清 杨学军</p><p class="ql-block"> 姚建铨 姚期智 尹浩 于登云 张钹 张景中 郑建华 郑婉华</p><p class="ql-block"> 郑耀宗 郑有炓 郑志明 周炳琨 周巢尘 周兴铭 周志鑫 朱鲁华</p><p class="ql-block"> 祝宁华 朱中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技术科学部(158人)</p><p class="ql-block"> 蔡其巩 曹春晓 常青 陈光 陈维江 陈云敏 陈祖煜 成会明</p><p class="ql-block"> 程耿东 程时杰 丁汉 都有为 段进 段文晖 范瑞祥 范守善</p><p class="ql-block"> 方岱宁 高德利 高镇同 葛昌纯 顾秉林 顾宁 顾诵芬 顾逸东</p><p class="ql-block"> 郭烈锦 郭万林 过增元 韩杰才 韩祯祥 何满潮 何雅玲 胡海岩</p><p class="ql-block"> 胡文瑞 胡聿贤 黄克智 贾金锋 贾振元 姜培学 江涌 姜中宏</p><p class="ql-block"> 金红光 赖远明 冷劲松 李东旭 李杰 李述汤 李依依 李应红</p><p class="ql-block"> 林皋 刘宝镛 刘昌胜 刘广均 刘维民 刘竹生 柳百新 卢柯</p><p class="ql-block"> 卢强 路甬祥 雒建斌 毛明 蒙大桥 南策文 倪晋仁 欧阳明高</p><p class="ql-block"> 欧阳予 潘际銮 彭练矛 彭一刚 齐康 邱大洪 邱勇 任露泉</p><p class="ql-block"> 芮筱亭 申长雨 沈保根 沈志云 宋家树 宋振骐 孙家栋 孙钧</p><p class="ql-block"> 孙军 唐叔贤 唐志共 陶文铨 滕锦光 田永君 汪耕 汪卫华</p><p class="ql-block"> 王崇愚 王大中 王淀佐 王光谦 王立鼎 王秋良 王希季 王锡凡</p><p class="ql-block"> 王曦 王自强 魏炳波 魏悦广 温诗铸 闻邦椿 吴承康 吴良镛</p><p class="ql-block"> 吴硕贤 伍小平 吴宜灿 邢球痕 熊有伦 徐建中 徐世烺 宣益民</p><p class="ql-block"> 薛其坤 闫楚良 严陆光 杨孟飞 杨叔子 杨伟 杨卫 杨槱</p><p class="ql-block"> 姚熹 叶恒强 叶培建 叶志镇 于起峰 余梦伦 俞大鹏 俞鸿儒</p><p class="ql-block"> 翟婉明 张楚汉 张清杰 张统一 张卫红 张兴钤 张佑启 张跃</p><p class="ql-block"> 张泽 赵淳生 赵天寿 赵阳升 郑平 郑泉水 郑时龄 钟万勰</p><p class="ql-block"> 周国治 周孝信 周又和 周远 朱荻 朱静 朱美芳 朱森元</p><p class="ql-block"> 朱位秋 祝世宁 祝学军 庄逢辰 邹世昌 邹志刚</p><p class="ql-block"> (姓名按音序排列)</p> <p class="ql-block">获得科学技术奖的化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获得2000~202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行业化学科学家:闵恩泽(石油催化)、徐光宪(稀土萃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闵恩泽</p><p class="ql-block">1924.2.8-2016.3.7,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闵恩泽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进入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2016年3月7日上午5时5分,闵恩泽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20世纪60年代主持开发了制造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提出了铂重整催化剂的设计基础,研制成功航空汽油生产急需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主持开发成功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等新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闵恩泽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策划指导开发成功化纤单体己内酰胺生产的成套绿色技术和生物柴油制造新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徐光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主任;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1944年,徐光宪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3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4月28日上午,徐光宪院士逝世,享年95岁。</p> <p class="ql-block">哪些中国大学化学系很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化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虽然现在多数化学类专业就业前景较差,但化学依然是一门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较为实用的学科。</p><p class="ql-block">化学学科包含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工、材料化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专业方向,其中多数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一般,但化工专业还不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参考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我国化学学科实力较强的16所大学名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化学实力A+大学3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所大学的化学实力目前是我国最强的,北京大学是文理科顶尖名校,清华大学是理工科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理科名校,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3所大学都是我国理科顶尖的大学,化学无论是学科实力还是学生质量都是我国最好的,尤其是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的化学系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该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所有化学二级学科均为重点学科” 的化学学院,并成为化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并且培养的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最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化学实力A大学4所:</p><p class="ql-block">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4所大学的化学学科实力为A,也是我国化学实力前7的大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其中复旦大学出了人文学科强外,理科实力也很强,理科实力在我国说是仅次于清北和中科大这类大学也不过分,加上其学生质量十分优质,化学实力在4所大学中也靠前。</p><p class="ql-block">吉林大学虽然在4所大学中录取线较低,但其化学却非常有名,在全国实力很靠前,适合搞科研,也出人才。南开是文理科都不错的一所大学,厦大化学实力也不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化学实力A-大学8所:</p><p class="ql-block">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8所院校化学实力学科评估为A-。</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是华东五校成员,学生质量在8所大学中是最好的,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分别是985工程名校,福州大学仅是211工程大学,但化学是该校最强的学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化学学科未进入A类但实力非常强的大学1所:兰州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的是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的化学系曾是我国最强的化学系,尤其是有机化学方向,恢复高考后兰大化学系共走出8位两院院士,其中6位出自有机化学,有一所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有机化学方面,兰大造院士的能力堪称无冕之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兰大化学化工学院截止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2014-2018年完成科研项目611项。虽然近些人才有所流失,但其化学系依然很强。</p> <p class="ql-block">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简史</p><p class="ql-block">1919~196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9年青岛维新化学⼯艺社(青岛染料⼚前⾝)成⽴,主要⽣产硫化⿊,被称为“民族染料第⼀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2年范旭东在塘沽创办黄海化学⼯业研究社,这是中国最早成⽴的私⼈化⼯研究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3年天厨味精制造⼚成⽴,是中国第⼀家国⼈⾃⼰创办的味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6年永利碱⼚⽣产出优质的“红三⾓”牌纯碱。同年,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质奖章,被誉为“中国⼯业进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年天原电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该⼚是中国第⼀家电解化学⼯⼚,被视为中国⾷盐电解⼯业的⿐祖。</p><p class="ql-block">得利三酸⼚总⼚于天津河东建成,是我国⾸家民办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中央⼯业试验所在南京成⽴,试验所初期设⽴化学组和机械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永明漆”成为中国涂料⼯业的第⼀个名牌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新疆建⽴独⼭⼦炼油⼚,采⽤单釜炼制原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永利化学⼯业公司南京铔⼚硫酸装置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民族化⼯史上的第⼀座合成氨联合化⼯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肃⽟门开始⽯油勘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永利化学⼯业公司将侯德榜研究成功的新法制碱命名为“侯⽒碱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东北⼈民政府接收沈阳、辽西地区各化学⼯⼚,合并哈尔滨油脂⼚、酒精⼚和吉林化⼯⼚、四平化⼯⼚,组成东北⼈民政府⼯业部化学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央⼈民政府政务院设⽴燃料⼯业部、重⼯业部,⽯油⼯业和化学⼯业分别由这两个部门主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全国范围的对外贸易专业总公司——中国进⼝总公司成⽴,该公司为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设的上海炼油⼚年加⼯原油10万吨的常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永利化学⼯业公司南京铔⼚建成我国⾸个化肥催化剂⽣产车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业部化学⼯业局在北京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东北⼯业部化⼯局接管⼤连曹达⼚(即⼤连满洲曹达株式会社)并更名为⼤连碱⼚,产量突破⽇伪时期最⾼年产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营第⼀橡胶⼚研制出防弹⾃补轮胎,并⽣产600条供中国⼈民志愿军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在⼴东、⼴西、云南和福建种植橡胶树,海南地区开始军民合⼒从事天然橡胶种植和加⼯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酸、碱、染料⼯作会议,通过了《关于三酸的决议草案》《关于碱及漂⽩粉的决议草案》《关于染料问题的决议草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病⾍药械⼚成功投产六六六,标志着我国有机合成农药⼯业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西化⼯⼚建成我国第⼀套⽔银法烧碱⽣产装置,我国开始有了纯度较⾼的烧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中央决定撤销各⼤⾏政区机构。原属东北、西南、华东化⼯局领导的⼚矿,划归重⼯业部化⼯局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燃料部东北⽯油管理局将所辖东北地区⼈造油和炼油企业整编为10个⽯油⼚。次年,东北⽯油管理局撤销,东北各⽯油⼚划归燃料部⽯油管理总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重⼯业部化⼯局改名为中华⼈民共和国重⼯业部化学⼯业管理局(简称中央化⼯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商⾏政管理局以“发字1号⽂”给侯⽒碱法颁发发明证书,有效期为5年,发明⼈为侯德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1⼚⾸创中国冶炼烟⽓低浓度制酸⼯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p><p class="ql-block">1954年,苏联政府⼜增加15个项⽬,在156个援助项⽬中,有化学⼯业、⽯油炼制、化⼯及⽯油设备制造项⽬13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油炼制⼯业部门第⼀个专业科研机构——抚顺⽯油研究所成⽴,主要从事⼈造⽯油和⽯油炼制的科研⼯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重⼯业部化⼯局提出化学⼯业第⼀个五年发展计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业部成⽴化⼯地质矿产公司,负责领导化学⼯业的地质、勘探和矿⼭⽣产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年经重⼯业部化⼯局批准,永利、久⼤两公司实⾏合并。原永利碱⼚、久⼤精盐⼚合并后改称“公私合营永利久⼤化学⼯业公司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业部化⼯局颁发重⼤技术成就奖,其中化⼯系统有6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联援建的“156”项⽬中的三项⼯程兰州化肥⼚、兰州合成橡胶⼚、兰州热电站组成的兰州化⼯区开始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阳化⼯综合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锦西化⼯⼚建成年产230吨⽣产装置,⽣产出中国第⼀批有机玻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利宁⼚研制成功C4型中温变换催化剂。1956年经改进成为C4-2,即B104型,1965年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天津农药⼚开始建设,这是中国第⼀家采⽤本⼟技术建设的有机磷农药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州炼油⼚动⼯兴建。这是中国第⼀个年加⼯能⼒100万吨的⼤型炼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碱⼚研制出以氨⽔制备母液循环连续作业法⽣产碳酸氢铵新⼯艺,该⼚成为中国第⼀个⽣产碳酸氢铵的⼚家。该成果获国家新产品试制成果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届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40次会议决定,将原重⼯业部化学⼯业管理局、轻⼯业部医药⼯业管理局、橡胶⼯业管理局合并,成⽴中华⼈民共和国化学⼯业部(简称化⼯部),任命彭涛为化学⼯业部部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利宁⼚⾃主研发了中国⾸个硫铁矿沸腾焙烧技术,并以此技术新建两台沸腾炉⽤于年产8万吨硫酸装置,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会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利宁⼚试制中国第⼀台多层包扎式⾼压氨合成塔,经耐压、强度、破裂压⼒试验,获得成功,该项成果受到国务院奖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化学⼯业会和中国化学⼯程学会合并,成⽴中国化学⼯业与化学⼯程学会(简称中国化⼯学会)筹备委员会,侯德榜任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从苏联引进的3套氮肥装置之⼀的吉林化肥⼚建成试⽣产。同时引进的兰州和太原两⼚于1958年、1961年相继投产。兰州化肥⼚产品为硝铵等,太原化肥⼚产品为硝铵和尿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建成,单槽产量提⾼10倍,电耗降低23%,该项技术接近世界先进⽔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部制订了《发展化学⼯业第⼆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58~196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吉林肥料⼚、吉林染料⼚、吉林电⽯⼚三个企业全部或部分投⼊⽣产。为此,《⼈民⽇报》发表题为《我们要建设强⼤的化学⼯业》的社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国家决定建设13家不同规模的氯碱⼚,总投资6.45亿元。到1959年,⼤部分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润华染料⼚红光黄投产,该产品为中国第⼀个活性染料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磷肥⼚40万吨/年、太原磷肥⼚20万吨/年的粒状过磷酸钙装置分别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设计、建设⼤型磷肥⼚的能⼒,由此也奠定了国内现代磷肥⼯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第⼀套16万吨/年联合制碱⼯业化装置在⼤连化⼯⼚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开发建设的2000吨/年氯丁橡胶⽣产装置在长寿化⼯⼚建成投产,⽣产出国内第⼀批合成橡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批准化⼯部筹建北京化⼯学院(现北京化⼯⼤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批准化⼯部筹建北京化⼯学院(现北京化⼯⼤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国务院关于合成纤维⼯业发展归化⼯部负责的原则,经化⼯部、纺织部协商决定,北京合成纤维⼚移交化⼯部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部决定调整勘察设计机构,将氮肥、基本化学、有机化学3个设计院合并,在北京建⽴化⼯设计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个2000吨/年合成氨、8000吨/年碳铵的县级氮肥⽰范⼚在上海化⼯研究院投⼊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西化⼯⼚3000吨/年悬浮聚合法聚氯⼄烯⽣产装置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套聚氯⼄烯⼯业化⽣产装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西化⼯⼚年产1000吨苯酚法⼰内酰胺(即聚酰胺-6纤维的单体)⽣产装置建成投产。所产⼰内酰胺经锦州合成纤维⼚纺丝成功,命名为“锦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定电影胶⽚⼚开⼯建设。1959年,该⼚101车间⽣产出中国第⼀批⿊⽩电影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中国⾃⾏设计的58型4.3⽶顶装焦炉于北京焦化⼚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此后28年使⽤4.3⽶焦炉为主体的炼焦阶段的起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化⼯部、纺织部党组《关于将⼈造纤维⼯业划归纺织部管理的报告》,明确了化学纤维中的合成纤维仍由化⼯部管理,⼈造纤维划归纺织部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州合成橡胶⼚建成投产,⽣产出国内⾸批丁苯橡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染料涂料所、化⼯部天津化⼯研究院涂料室研制成功聚醋酸⼄烯类乳胶涂料,标志着建筑乳胶涂料在国内正式问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部决定将兰州化肥⼚、兰州合成橡胶⼚等单位联合组成兰州化学⼯业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批准成⽴化⼯部⼆局,负责国防化⼯⽣产管理⼯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部党组作出《关于800吨/年合成氨⼚⽣产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增加⼩化肥⼚技术措施以及设备维修、备品备件、原材料的供应。</p> <p class="ql-block">1961~198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化肥⼩组《关于加速发展氮肥⼯业的报告》。《报告》提出,中央已经决定把加速氮肥⼯业的发展列为⼯业⽀援农业的重要任务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兰州化学⼯业公司年产5000吨的炼⼚⽓裂解、分离装置建成投产,在国内第⼀次以⽯油⽓为原料⽣产出⼄烯。</p><p class="ql-block">⽯油部在北京召开炼油新技术座谈会,决定集中各⽅⾯技术⼒量,独⽴⾃主地开发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被誉为中国炼油⼯业的“五朵⾦花”。</p><p class="ql-block">在国家科委的统⼀组织下,化⼯部编制了《化学⼯业科研1963~1972年长远规划》,化学⼯程成为中国技术科学门类的⼀个独⽴学科。</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丹阳化肥⼚建成。该装置连续攻关,突破技术关、经济关,1963年达到设计⽔平,转亏为盈,为⼩型氮肥⼚实现⼯业化⽣产提供了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3年国务院批准化⼯部引进以天然⽓、轻油、重油为原料的⽯油化⼯装置16项。分别在抚顺炼油⼚、兰州化学⼯业公司、泸州天然⽓化⼯⼚等企业开展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西东乡磷肥⼚3万吨/年钙镁磷肥⽣产线建成投产。1964年,国家科委授予这项成果技术发明⼆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北京有机化⼯⼚,主要产品为聚⼄烯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涂料研究所试制成功306有机氟涂料,应⽤于⽕箭发射,为国内⾸创。</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涂料研究所试制成功306有机氟涂料,应⽤于⽕箭发射,为国内⾸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年上海⼤中华橡胶⼚研制出国内第⼀条9.00R20全钢丝⼦午线轮胎。</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共中央备战备荒为⼈民和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精神,化⼯部党组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是,突出备战,加强国防化⼯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化⼯部成⽴中国医药⼯业公司、中国橡胶⼯业公司,对全国医药⼯业、橡胶⼯业实⾏集中统⼀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批准化⼯部第⼀批三线建设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化⼯部调整设计机构,北京化⼯设计院改名化⼯部第⼀设计院;太原、兰州、南京、吉林四个化学⼯业公司的设计研究院的设计部分,定名化⼯部第⼆、第五、第七、第九设计院;淮南化⼯设计院、中南氮肥设计院、北京化⼯设计院七室、西南化⼯设计研究院的设计部分,分别定名为化⼯部第三、第四、第六、第⼋设计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化⼯部化肥公司组织召开“纯碱技术⾰命会战会议”,这是中国纯碱⾏业历史上⼀次空前的⼤会,⽼少四代制碱⼯作者同堂讨论并通过了“纯碱技术⾰命纲要”,纯碱技术⾰命会战在中国纯碱⼯业技术发展中起了重要作⽤。</p><p class="ql-block">国家科委、⽯油部、化⼯部联合组织顺丁橡胶技术攻关会战,以锦州⽯油六⼚为主要现场,开发成功以丁⼆烯为原料制顺丁橡胶,并建成1000吨/年顺丁橡胶的⼯业装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7年国家计委批准在北京建设东⽅红炼油⼚。</p><p class="ql-block">中国⾃⼰设计建设的第⼀座年加⼯量为250万吨的常减压蒸馏—硫化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型联合装置,在⼭东胜利油⽥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国务院批准⽯油部、化⼯部和北京市关于综合利⽤⽯油⽓⽣产化⼯产品的报告。胜利、向阳、东风、曙光4个化⼯⼚开始筹建,连同东⽅红炼油⼚,组成北京⽯油化⼯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各部建⽴党的核⼼⼩组和⾰命委员会的报告》,决定由煤炭⼯业部、⽯油⼯业部、化学⼯业部合并组成燃料化学⼯业部(简称燃化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染料⼚开创了中国合成靛蓝的发展历史,还原靛蓝投⼊⼯业化⽣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阳化⼯研究院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个内吸性⼴谱杀菌剂多菌灵,成为中国防治农业病⾍害的⼀个主要品种,中国杀菌剂的重要品种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燃化部制订《国防化⼯科学技术第四个五年计划赶超规划草案》。规划提出,要集中优势兵⼒打歼灭战,突破重点,攻克难关,迅速取得重⼤科技成果,拿出产品,满⾜国防⼯业的需要。《⼈民⽇报》发表题为《⼯业学⼤庆》的社论。⼤庆油⽥的开发和建设,是中国⼯业史上⼀次伟⼤的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燃化部决定成⽴中国燃料化⼯成套技术进出⼝公司,承担燃化部援外成套项⽬和成套设备的引进⼯作。</p><p class="ql-block">197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增加设备进⼝,扩⼤经济交流的请⽰报告》。其中燃化部成套引进以油、⽓为原料的13套⼤型化肥装置以及4套化纤装置和1套年产30万吨的⼄烯装置。国家计委批准建设乌鲁⽊齐⽯油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4年燃化部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炼油⼚布点的请⽰报告》,安排建设镇海、⽯家庄、九江等新的炼油⼚。维⽣素C两步发酵新⼯艺通过技术鉴定,这项新⼯艺获得国家发明⼆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第四届全国⼈民代表⼤会第⼀次会议决定,将燃料化学⼯业部分为煤炭⼯业部、⽯油化学⼯业部(简称⽯化部)。康世恩任⽯化部部长。康世恩任⽯化部部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青岛染料⼚成功研制⽣产出3个⾼档油溶性彩⾊电影胶⽚,呈⾊剂黄5381、品5381和青5381,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第五届全国⼈民代表⼤会第⼀次会议决定,撤销⽯油化学⼯业部,设⽴化学⼯业部、⽯油⼯业部。任命孙敬⽂为化学⼯业部部长,宋振明为⽯油⼯业部部长。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引进重油制合成氨装置的请⽰》,同意再进⼝3套重油制氨设备,分别建在浙江镇海、新疆乌鲁⽊齐、宁夏银川。引进的⼀套以煤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及配套硝酸、硝酸磷肥装置,建在⼭西潞城。镇海⽯油化⼯总⼚炼油⼚、乌鲁⽊齐⽯油化⼯⼚炼油装置分别建成投产。化⼯部引进30万吨/年⼄烯及配套化⼯装置的合同签字,分别安排建在南京、⼭东、⼤庆和上海。我国⾃⾏设计、制造成功容量最⼤的C47-I型⾦属阳极隔膜电解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安徽化⼯研究院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了“⽔相悬浮压⼒法”⽣产氯化聚氯⼄烯新⼯艺,成为全国⽣产氯化聚氯⼄烯的主要⼯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国务院决定,化⼯部医药局移交国家医药总局,并更名为中国医药⼯业公司。化⼯部、国家物价局发出《关于下放部分化⼯产品定价权限的决定》,⾃1980年1⽉1⽇起执⾏。上海吴泾化⼯⼚以轻油为原料,全部由国内⾃⾏设计、制造设备建设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年产24万吨尿素装置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化⼯部环境保护司成⽴。中国向太平洋发射第⼀枚运载⽕箭,采⽤化学⼯业部第⼀胶⽚⼚⽣产的160⼄⽚拍摄获得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贺电。</p> <p class="ql-block">1981~199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油炼制、⽯油化⼯、化纤⼯业统⼀规划、综合利⽤问题的会议纪要》,决定成⽴⽯油化⼯、化纤综合利⽤规划⼩组,对⽯油炼制、⽯油化⼯、化纤⼯业的综合利⽤实⾏统⼀规划。</p><p class="ql-block">中国氯碱⼯业协会在沈阳成⽴。作为全国第⼀家正式成⽴的⼯业类⾏业协会,受到社会⼴泛关注。</p><p class="ql-block">1982年中国海洋⽯油总公司成⽴。</p><p class="ql-block">中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箭成功,化⼯部为运输⽕箭提供了燃料及其它化⼯配套材料,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停产六六六、滴滴涕农药的报告》,决定从当年开始停⽌滴滴涕、六六六等⾼残留有机氯农药的⽣产。</p><p class="ql-block">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油化⼯总公司。</p><p class="ql-block">中国第⼀套52万吨/年尿素合成塔在南化公司机械⼚制造成功。</p><p class="ql-block">《化学⼯业第六个五年计划》发布。</p><p class="ql-block">1984年化学⼯业部决定:除国务院已经规定扩⼤企业⾃主权的⼗条外,再下放部分⽣产计划、产品分配、价格制定等8项权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川银⼭磷肥⼚、成都科技⼤学合作开发的4000吨/年料浆浓缩—喷雾⼲燥法制磷铵中试装置,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该成果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型料浆浓缩法磷铵国产化装置项⽬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p class="ql-block">成果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型料浆浓缩法磷铵国产化装置项⽬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p class="ql-block">1985年化⼯系统⾸批944家合格企业获得有效期为5年的⽣产许可证。</p><p class="ql-block">顺丁橡胶⽣产新技术的研发成果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p><p class="ql-block">西南化⼯研究院等单位开发的“⽤四塔⼀次均压式变压吸附⼯艺从合成氨驰放⽓中回收氢‘七四三’⼯程设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p class="ql-block">南化公司磷肥⼚建设20万吨/年硫酸装置——南化七系统,引进各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启了中国硫铁矿制酸装置⼤型化的进程。</p><p class="ql-block">中国⾃⾏设计、研制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在上海⽯油化⼯总⼚涤纶⼆⼚建成投产,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年产涤纶短纤维1.5万吨。</p><p class="ql-block">1986年中国第⼀套万吨级固体磷酸⼀铵⽣产装置,在湖北⽼河⼝市光化磷肥⼚通过技术鉴定。该装置将对利⽤中低品位磷矿,发展⾼浓度复合肥料⽣产起到⽰范和推动作⽤。</p><p class="ql-block">化⼯部发布《“七五”时期化学⼯业发展纲要》,并提出坚持把改⾰放在⾸位,推动化学⼯业管理体制改⾰等10条⽅针。</p><p class="ql-block">化⼯部在化肥⼯业研究所主持召开煤的转化技术——⽔煤浆加压⽓化“七五”攻关审议论证会。会议认为,这项技术进⼀步完善后,可使煤种评价和基础设计、⼯程设计⽴⾜国内,节约外汇。</p><p class="ql-block">青海钾肥⼚⼀期⼯程动⼯建设,该⼚是我国“七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之⼀。</p><p class="ql-block">TS-系列冷却⽔处理药剂的研制与应⽤、⼤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获得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p><p class="ql-block">1987年北京化⼯机械⼚引进⽇本离⼦膜电解槽技术,制造出国产离⼦膜电解槽,填补了这⼀核⼼技术的国内空⽩。</p><p class="ql-block">在第15届⽇内⽡国际发明和技术展览会上,晨光化⼯研究院研制的室温固化耐⾼温⾼强韧性环氧结构胶黏剂获⾦奖。</p><p class="ql-block">化⼯部发出《关于化⼯企业进⼀步改⾰、搞活的意见》,确定1987年化⼯企业深化改⾰、增强活⼒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向多层次、多格局发展;在企业经营机制上进⼀步体现“两权”分离,加快企业领导体制改⾰,全⾯推⾏⼚长负责制等。</p><p class="ql-block">化⼯部星⽕化⼯⼚年产1万吨国产有机硅⼯程开⼯建设,该⼯程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是中国第⼀套万吨级有机硅⼯业试验装置。</p><p class="ql-block">国家决定“⼋五”及“九五”期间引进11套⼤中型磷复肥装置,配套引进世界先进的湿法磷酸⽣产⼯艺。</p><p class="ql-block">国务院重⼤技术装备领导⼩组召开表彰会,化⼯部组织制造的年产52万吨⼆氧化碳⽓提法尿素装置被表彰。</p><p class="ql-block">化⼯部成都有机硅应⽤研究中⼼落成。该中⼼由联合国⼯业发展组织资助援建,是我国以有机硅化⼯新型合成材料研究为主要⽅向的综合性科研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法磷酸——中和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艺和乐凯100⽇光型彩⾊胶卷(Ⅱ)获得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p><p class="ql-block">1989年七届全国⼈⼤常委会第⼋次会议决定,任命顾秀莲为化学⼯业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化⼯部印发《化学⼯业贯彻〈国务院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实施办法(试⾏)》,提出当前化学⼯业内部的产业发展排序为⽀农化⼯产业、原材料化⼯产业、精细化⼯产业、橡胶加⼯产业。</p><p class="ql-block">化⼯部在吉化公司召开全国化⼯系统进⼀步开展学吉化第⼀次现场会上,作出了《关于进⼀步开展学习吉林化学⼯业公司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年产52万吨⼆氧化碳⽓提法尿素装置机械设备、萘氧化制苯酐流态化催化反应器和催化剂及其系统新技术开发和应⽤获得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p><p class="ql-block">1990年⽔煤浆加压⽓化技术,在化⼯部化肥⼯业研究所完成长周期运转考核和煤种试验,达到“七五”攻关要求。</p><p class="ql-block">化⼯部颁发《化学⼯业部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化学⼯业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安徽铜陵华兴公司应⽤国内先进的⼯艺技术和装备建成⼤型硫铁矿制酸装置,该装置是中国第⼀套⾃⾏设计、国家“⼋五”⼤型硫酸装置国产化攻关项⽬的依托⼯程,产量达20万吨/年。</p><p class="ql-block">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成⽴,该公司由上海农药⼚、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与杜邦中国集团公司合资组建。这是中国农药⾏业第⼀个⼤型合资项⽬,⽣产磺酰脲类除草剂“农得时”。</p><p class="ql-block">锦西化⼯研究院、浙江⼤学、⽆锡电化⼚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微悬浮糊树脂聚合⼯艺技术开发”通过部级鉴定。该项成果已建成年产2000吨⽣产装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外先进⽔平。</p><p class="ql-block">乐凯牌YZ-21型彩⾊相纸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 <p class="ql-block">1991~2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由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等5家单位联合研制成功的紫外光刻胶,通过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化⼯部等单位组织的鉴定验收。</p><p class="ql-block">化⼯部主持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染料和染料助剂技术开发”通过国家验收。</p><p class="ql-block">“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新型复合材料研究取得重⼤成果,碳纤维、芳纶已突破制造技术难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部主持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涂料新品种技术开发”,在北京通过国家验收。该课题经过攻关,开发了近百种汽车涂料、建筑涂料、⼯业防腐涂料、节能低污染涂料等新品种。</p><p class="ql-block">七届⼈⼤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规划和第⼋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确定,今后10年,要对基础⼯业和基础设施实⾏适度的投资倾斜政策,有计划地新建、扩建和改建⼀批⼤中型化⼯项⽬。</p><p class="ql-block">化⼯部成都有机硅应⽤研究中⼼研制成功新型环氧胶黏剂,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中国成达化学⼯程公司承包建设的印度尼西亚15万吨/年联碱项⽬签定合同,这是中国第⼀套⼤型化⼯成套出⼝项⽬。</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三届⼋中全会《关于进⼀步加强农业和农村⼯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发展农⽤⼯业,保证化肥、农药、农⽤薄膜供应量不断增加,有计划地新建⼀批⼤化肥⼚及化学矿⼭,加快改造中⼩化肥⼚。</p><p class="ql-block">1992年上海染料化⼯⼋⼚成功开发投产活性黄KE-4RN、活性黄M-2RE和活性艳蓝KE-GN,填补了国内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YD型冷激式氨合成塔内件”技术推⼴汇报会在北京召开。该项技术获1991年中国专利⼗⼤⾦奖,并被国务院⽣产办公室列⼊“⼋五”国家重点新技术推⼴计划。</p><p class="ql-block">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化⼯对外开放⼯作会议。会议确定了90年代化⼯外向型经济的奋⽃⽬标:化⼯⾏业利⽤外资累计100亿美元,实现出⼝创汇100亿美元,形成10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的外向型化⼯企业或企业集团(简称“三个⼀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氯碱总⼚改制。该⼚总股本8亿元,向社会发⾏B种股票2.4亿元,A种股票8000万元,国家股4.8亿元。</p><p class="ql-block">化⼯部西南化⼯设计研究院研制出拥有⾃主知识产权的甲醇低压羰基合成制醋酸专利技术。</p><p class="ql-block">四川省⾃贡市化学试剂⼚建成投产的中国第⼀套150吨/年聚苯硫醚⼯业性实验装置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该装置开发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性能新型⼯程塑料领域取得了新成就,打破了西⽅的垄断。</p><p class="ql-block">1993年国内⼤型国产化⼦午线胎⽣产线在⼭东荣城橡胶⼚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南轮胎⼚⽣产的“⼋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型⼯程机械轮胎”通过国家验收并开始批量⽣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平。</p><p class="ql-block">国家⼯程技术研究中⼼第⼀次会议宣布,由国家科委领导并批准组建的国家⼯程技术研究中⼼已有39个,其中化⼯系统有13家。</p><p class="ql-block">北京燕⼭⽯化公司研究院研制开发的年产200吨银催化剂⼯业⽣产装置在该公司建成,这项成果已在中国和美国获得专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部请求解决化肥农药淡季储备资⾦问题的请⽰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对保证化肥⽣产,特别是保证春耕化肥供应起到了显著作⽤。</p><p class="ql-block">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发⾏股票上市,沙隆达是农药⾏业⾸家同时在A、B股市场上市的公司。</p><p class="ql-block">化⼯部在⾸届全国化⼯科技成果交易会上推出⼗项最⼤科技成果,包括A301型氨合成催化剂、缔置法硫酸钾技术、碳酸氢铵⼀步合成法尿素新⼯艺、杀⾍剂双原粉⽣产技术、新型⾼效组合式换热器、⾼温热管蒸汽发⽣器、新型⼯业结晶技术、新型⾼效填料塔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4年国务院决定对化肥、农药等农业⽣产资料流通体制进⾏重⼤改⾰。</p><p class="ql-block">国务院确定100家国有⼤中型企业,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规,进⾏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其中化⼯系统有8家企业。</p><p class="ql-block">1995年燕⼭⽯化MTBE裂解制聚合级异丁烯⽣产装置建成投产,为⽣产丁基橡胶提供了经济可靠的原料来源;1999年12⽉引进意⼤利PI公司技术的3万吨/年丁基橡胶⽣产装置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我国丁基橡胶完全依赖进⼝的局⾯。</p><p class="ql-block">第⼀套万吨聚氯⼄烯糊树脂国产化⼯程在沈阳化⼯⼚试车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部提出“九五”期间化学⼯业发展⽬标。即到2000年,化⼯⾏业的⼯业总产值达到7400亿元(其中化⼯系统37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9%。</p><p class="ql-block">1996年鲁南化肥⼚研究开发成功的⽔煤浆加压⽓化制合成氨新⼯艺重⼤化肥科技成果,获得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p class="ql-block">武汉双虎涂料集团公司改制,“双虎涂料”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为涂料上市企业第⼀家。</p><p class="ql-block">国家科委发布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新农药创制研究与开发(组建国家南⽅农药创制中⼼)和新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两项在列。</p><p class="ql-block">上海漕泾化⼯园区宣布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漕泾化⼯园区宣布成⽴。这是中国改⾰开放以来第⼀个以⽯油化⼯、精细化⼯为主的专业开发区。</p><p class="ql-block">化⼯部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在北京签订有关技术交流、技术转让、市场开发、双边贸易等⽅⾯的合作协议。</p><p class="ql-block">沈阳化⼯研究院开展的溶剂法合成2-羟基-3-苯甲酸的研究、氯代苯甲醛和分散⿊EX-SF300%三个项⽬的研制获“⼋五”国家科技攻关重⼤成果奖。</p><p class="ql-block">燕⼭⽯化建成万吨级溶聚丁苯橡胶(SSBR)⽣产装置,是我国第⼀套溶液聚合法丁苯橡胶装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关于深化⼤型企业集团试点⼯作的意见》。《意见》确定63家⼤型企业集团参加第⼆批试点(即由57家扩⼤到120家),其中有巨化集团公司、上海天原(集团)有限公司、⼭东海洋化⼯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华东理⼯⼤学和鲁南化学⼯业(集团)公司⽔煤浆⽓化及煤化⼯国家⼯程研究中⼼联合开发的“新型⽔煤浆⽓化喷嘴”,通过化⼯部组织的技术鉴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中国⽯油天然⽓集团公司和中国⽯油化⼯集团公司正式宣告成⽴。</p><p class="ql-block">《国务院机构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6号),决定不再保留化学⼯业部,将化学⼯业部与中国⽯油、中国⽯化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油和化学⼯业局。国家⽯油和化学⼯业局于4⽉1⽇正式挂牌办公。</p><p class="ql-block">柯达宣布投资超过12亿美元与中国感光⾏业进⾏全⾏业合作,在中国⽣产和销售感光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并设有厦门和汕头分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的通知》。《通知》规定,国家对化肥流通的管理由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发挥市场配置化肥资源的基础性作⽤,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由化肥⽣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主进⾏购销活动。</p><p class="ql-block">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国务院批准的《淘汰落后⽣产能⼒、⼯艺和产品⽬录(第⼀批)》。《⽬录》涉及⽯油和化⼯⾏业的项⽬有20个,这些项⽬⼤部分要求在2000年以前完成淘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经贸委等8部委《关于清理整顿⼩炼油⼚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p><p class="ql-block">国家计委发布《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涉及⽯油和化学⼯业及相关领域的有饲料添加剂,⾼效、低毒、安全新农药,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新材料等20余项。</p><p class="ql-block">2000年国家级⽕炬计划项⽬揭晓,共评出1047项,其中化⼯项⽬108项,约占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油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在柏林举⾏南京扬⼦—巴斯夫⼀体化⽯化基地(IPS)项⽬合资经营合同签字仪式。</p><p class="ql-block">国务院批准建设青海盐湖⼯业集团有限公司30万吨/年氯化钾反浮选冷结晶⾼技术产业化项⽬,该项⽬是被列⼊国家西部⼤开发“⼗⼤⼯程”的青海100万吨/年钾肥的先导项⽬。</p><p class="ql-block">中国第⼀套⼤型国产化聚酯装置在仪征化纤股份公司涤纶⼀⼚顺利建成投产,产量为10万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1~20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经贸委及其内设机构再次进⾏重⼤改⾰和调整。包括国家⽯油和化学⼯业局在内的9个委管国家局被撤销,有关⾏政职能并⼊国家经贸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油和化学⼯业协会成⽴。</p><p class="ql-block">国家经贸委发布化⼯⾏业“⼗五”规划,规划中确定的化⼯、⽯油、⽯化三⼤⾏业的发展重点是农⽤化学品和精细化⼯,保障国家油⽓供给安全,提升炼油和发展⼄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内⾸套低压临氢脱硫醇100万吨/年航煤加氢装置在镇海炼化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2年“MCI柴油加氢改造新技术及⼯业应⽤”项⽬获国家技术发明⼆等奖,“⼤庆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成套技术开发及⼯业应⽤”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中国第⼀套1000吨/年芳纶Ⅱ⼯业装置在四川省德阳市奠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东输⼯程举⾏隆重的开⼯典礼。西⽓东输⼯程西起新疆塔⾥⽊盆地,东⾄上海⽩鹤镇,是国内迄今⼝径最⼤、压⼒最⾼、输量最多、距离最远的⼀条天然⽓管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中国⼯程院组织的“20世纪我国重⼤⼯程技术成就”推荐评选活动揭晓,其中纯碱⼊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清洁⽣产促进法》颁布施⾏。</p><p class="ql-block">2003年中国⾸创⽣物农药宁南霉素1万吨/年项⽬全⾯开⼯建设,是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p><p class="ql-block">“浙江龙盛”股票在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这是国内染料⾏业⾸家上市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型⼯业企业1588家企业中(按新标准划分),北京化⼯集团公司等200余家⽯油、⽯化和化⼯企业榜上有名。</p><p class="ql-block">经公司申请并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商⾏政管理总局核准,中国化⼯进出⼝总公司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化⼯集团公司成⽴,是由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昊华化⼯(集团)总公司等原化⼯部所属的5家企业重组新设⽴的国有⼤型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化洛阳⼯程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世界第⼀套万吨级(⽇处理甲醇50吨)甲醇制烯烃⼯业性试验装置,于2006年完成了⼯业性试验,为中国建设百万吨级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型⽰范装置提供了技术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开⼯建设。该项⽬是世界上⾸个煤直接液化项⽬,于2008年12⽉30⽇投产,产量为108万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华鲁恒升30万吨/年合成氨国产化⼤型装置投产,为我国第⼀套拥有⾃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国产化合成氨装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中国⼯程院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闵恩泽主持开发完成的“⾮晶态合⾦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艺的创新与集成”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淘汰甲基溴国家⾏动计划项⽬正式启动,由秦皇岛市领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于⼟壤消毒的甲基溴⽣物替代技术培训与推⼴》项⽬得到了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的批准和资助,从⽽使我国成为第⼀个开发此类⽣物替代甲基溴技术的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海洋⽯油总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和⼴东省政府合资兴建的位于⼴东省惠州市⼤亚湾的中海壳牌⽯油化⼯有限公司的80万吨/年⼄烯裂解装置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MDI⼤型装置在宁波⼤榭岛⼀次试车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套1万吨/年DMTO(甲醇制取低碳烯烃)⼯业化装置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中国化⼯旗下企业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投⼊4亿欧元全资收购法国安迪苏集团,在⽐利时正式签署交割协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炼油⼯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烯⼯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发改委发布《精对苯⼆甲酸(PTA)“⼗⼀五”建设项⽬布局规划》《对⼆甲苯(PX)“⼗⼀五”建设项⽬布局规划》</p><p class="ql-block">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下发《“⼗⼀五”⼗⼤重点节能⼯程实施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油和化学⼯业协会正式推出《中国⽯油和化学⼯业“⼗⼀五”发展指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7年中化集团与中国种⼦集团公司(简称“中种公司”)重组获国务院批准,中种公司成为中化集团全资⼦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颗探⽉卫星“嫦娥⼀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成功发射升空。为探⽉⼯程直接配套的中国化⼯企业有⼏⼗家,间接配套的有⼏百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氯碱(烧碱、聚氯⼄烯)⾏业准⼊条件》。2008年6⽉1⽇,国家标准委发布实施《烧碱单位产品能耗限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MDI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东三⾓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赛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巨型⼯程⼦午线轮胎成套技术与设备开发项⽬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中国⼯程院院⼠、中⽯化⽯油化⼯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闵恩泽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科学技术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发展改⾰委员会、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2008年1号公告,全⾯禁⽌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5种⾼毒农药在国内的⽣产、流通,禁⽌其在国内以单独或与其他物质混合等形式使⽤,同时废⽌这5种⾼毒农药的农药产品登记证、⽣产许可证和⽣产批准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第⼀套以⾼硫煤为原料⽣产清洁能源甲醇的装置在⼭东兖矿集团国宏公司建成投产,这将促进每年减排4万多吨的⼆氧化硫烟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州⽯化公司10万吨/年丁苯橡胶装置化⼯投料开始⽣产。这是国内⽣产规模最⼤,完全依靠⾃有技术建设的丁苯橡胶装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青海盐湖股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实施的青海100万吨/年钾肥项⽬通过国家竣⼯验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0万吨/年的国投新疆罗布泊钾肥项⽬⼀期⼯程成功投产,标志着同期世界最⼤规模的硫酸钾肥基地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发布通知,要求除神华集团公司煤炭直接液化项⽬和宁夏宁东煤炭间接液化项⽬外,⼀律停⽌实施其他煤制油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出台《关于进⼀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的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化齐鲁分公司建设的丁苯橡胶⽣产装置投产,全⼚丁苯橡胶装置年总年产能达23万吨,为当时国内最⼤的丁苯橡胶⽣产基地,该装置全部采⽤国内⾃有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中国蓝星⼭西合成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亚美尼亚依⾥特公司共同出资筹建的中亚两国最⼤的合资项⽬,3万吨/年氯丁橡胶⽣产装置⽣产出SN232型合格的氯丁橡胶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油兰州⽯化公司5万吨/年丁腈橡胶⽣产装置建成投产,该装置全部采⽤国内⾃主知识产权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东岳集团100%国产化的全氟离⼦膜在万吨级规模氯碱⽣产装置上获得成功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东⽟皇化⼯有限公司8万吨/年顺丁橡胶⽣产装置建成投产,这是国内民营企业建成的第⼀套规模化合成橡胶装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南煤化⼯集团煤制⼄⼆醇⼯程开⼯建设。该项⽬为国内⾃主研发,世界⾸创,投产后产品产量20万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三友集团研发成功电⽯渣浆回收⼄炔技术,攻克了氯碱⼯业的⼀⼤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茂名鲁华化⼯有限公司建设的1.5万吨/年异戊橡胶⽣产装置建成投产,该项⽬全部采⽤⾃主研发技术,填补了国内异戊橡胶⽣产的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对外公布了2010年焦炭、电⽯、酒精、味精、柠檬酸、化纤等18个⼯业⾏业208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油和化学⼯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现⾏价格),位居世界第⼆。其中化学⼯业产值达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全⾏业有20多种⼤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p> <p class="ql-block">2011~202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神华集团包头煤化⼯分公司煤制烯烃⼯业⽰范⼯程正式开始商业化运营,标志着中国煤制烯烃⼯业化⽰范⼯程取得成功,该⼯程煤制烯烃60万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和化⼯⾏业“⼗⼆五”科技发展指南》发布,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提出了全⾏业5年的发展⽬标、六⼤战略。</p><p class="ql-block">标、六⼤战略。</p><p class="ql-block">中国及亚洲第⼀条年产1000吨含氟活性染料⽣产线在湖北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填补了国内含氟活性染料的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华宁煤集团研制出甲醇/⼆甲醚⾼选择性制丙烯 (MTP)的催化剂,拥有⾃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企业对煤制烯烃关键技术的垄断。</p><p class="ql-block">中国化⼯集团以24亿美元收购以⾊列马克西姆-阿⽢公司60%股份完成交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2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规划》明确要求:⽯化及化学⼯业按照⼀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多联产发展模式,从严控制项⽬新布点,加快推进炼化⼀体化新建扩建项⽬,统筹建设⼀批具有国际先进⽔平的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烯炼化⼀体化基地等。</p><p class="ql-block">浙江⼤学⾼分⼦系⾼超课题组采⽤纳⽶级氧化⽯墨烯⽚纺成数⽶长的宏观⽯墨烯纤维,为国内⾸例。</p><p class="ql-block">⼯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化和化学⼯业“⼗⼆五”发展规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世界⾸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业试验装置通过⽯油和化学⼯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此,中国成为全球⾸个以煤为原料⽣产⽯油化⼯产业链全部产品的国家,在新型煤化⼯产业的技术应⽤和创新⽅⾯⾛在了世界前列。</p><p class="ql-block">1.5万吨/年反式异戊橡胶装置建成投产,这是全球⾸套万吨级⼯业化⽣产装置。</p><p class="ql-block">2014年中国第⼀张⽣物航煤⽣产许可证落户中国⽯化。</p><p class="ql-block">“千万吨级⼤型炼油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在长岭炼化通过验收并⽰范推⼴,结束中国千万吨炼油⼯程完全依赖国外控制系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全国⼯业能效指南(2014年版)》,⾸次系统地梳理归纳了钢铁、有⾊、⽯油、化⼯、建材、电⼒等六⼤重点耗能⾏业的能效⽔平和节能标准,给出了各项指标的限定值、准⼊值、先进值、标杆值等。</p><p class="ql-block">2015年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获得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等奖。这是煤化⼯⾏业⾸次获此殊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发展改⾰委员会印发《关于进⼝原油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炼⼚在淘汰⼀定规模落后产能或建设⼀定规模储⽓设施的前提下使⽤进⼝原油。随后商务部《关于原油加⼯企业申请⾮国营贸易进⼝资格有关⼯作的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原油加⼯企业可以获得原油进⼝资格。</p><p class="ql-block">农业部发布《化肥使⽤量零增长⾏动⽅案》和《农药使⽤量零增长⾏动⽅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化肥农药⽤量实现零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部发布“2014年第⼆批不予备案新增农药⽣产企业的函”,明确原则上不再新增农药⽣产企业备案。</p><p class="ql-block">中国化⼯集团公司旗下⼦公司中国化⼯橡胶有限公司以52.9亿美元收购意⼤利倍耐⼒集团公司(近60%股份)。</p><p class="ql-block">千吨级氢化丁腈橡胶装置在浙江嘉兴建成投产,结束了氢化丁腈橡胶依赖进⼝的历史,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主知识产权⼯业⽣产氢化丁腈橡胶的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项⽬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成为第三个全⾯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中国化⼯集团公司宣布,通过公开要约收购瑞⼠农化和种⼦公司先正达。</p><p class="ql-block">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长江黄⾦⽔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严控在长江中上游沿岸地区新建⽯油化⼯和煤化⼯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部发布《⽯化和化学⼯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规划提出,“⼗三五”期间,⽯化和化学⼯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重⼤进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向⽯化和化学⼯业强国迈出坚实步伐。</p><p class="ql-block">型升级取得重⼤进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向⽯化和化学⼯业强国迈出坚实步伐。</p><p class="ql-block">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范项⽬出油。这是⽬前世界上单套投资规模最⼤、装置最⼤、拥有⾃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3年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p><p class="ql-block">2017年恒⼒⽯化2000万吨/年炼化⼀体化项⽬开⼯,该项⽬是国家对民营企业开放的第⼀个重⼤炼化项⽬。</p><p class="ql-block">⾦川集团40万吨/年烧碱项⽬投产运⾏。</p><p class="ql-block">中国⽯化巴陵⽯化分公司2万吨/年SEPS⽣产装置建成投产,填补了中国SEPS产品研发⽣产空⽩,该装置拥有完全⾃主产权,为国内⾸家,全世界第三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化成功⽣产特⾼分⼦量聚⼄烯,此为国内⾸次⾃主成功开发锂离⼦电池隔膜专⽤树脂。</p><p class="ql-block">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三五”165项重⼤⼯程项⽬实施⼯作的意见》,⿎励电⼒、油⽓等领域承担重⼤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国有企业研究探索通过混合所有制等⽅式,积极引⼊多元投资主体。</p><p class="ql-block">中化泉州炼化⼀体化项⽬(⼆期)举⾏开⼯建设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产品评价—涂料》发布。</p><p class="ql-block">2018年“⾼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煤制油品/烯烃⼤型现代煤化⼯成套技术开发及应⽤”项⽬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等奖。</p><p class="ql-block">中国⽯油⾃主开发建设的⼤化肥项⽬——宁夏⽯化国产化80万吨/年尿素装置成功投料。</p><p class="ql-block">中海油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宣布,位于⼴东惠州的⽯化⼯⼚的⼆期项⽬第⼆套120万吨/年⼄烯裂解装置及其衍⽣品装置正式投产。</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动计划》提出实现化肥使⽤负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商投资准⼊特别管理措施(负⾯清单)》发布,除油⽓开采、化学矿开采等极少数领域外,炼化和化⼯⾏业基本向外资全⾯开放。</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通过了《⽯化产业规划布局⽅案》,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p><p class="ql-block">2019年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型⽯化项⽬,巴斯夫(⼴东)⼀体化基地项⽬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并开始建设⾸批装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盐城响⽔县陈家港化⼯园区的江苏天嘉宜化⼯有限公司发⽣了特别重⼤爆炸事故。该事故共造成78⼈死亡、76⼈重伤,640⼈住院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19.86亿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恒⼒2000万吨/年炼化⼀体化项⽬打通⽣产全流程,产出汽油、柴油、航空煤油、PX等产品,⽣产稳定运⾏。该项⽬从调试、功能联运到打通全流程,创下了⾏业最快纪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中国国家重⼤外资项⽬、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烯项⽬,在⼴东惠州⼤亚湾⽯化区开⼯。这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个重⼤⽯化项⽬,主要建设160万吨/年⼄烯等装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p><p class="ql-block">中国化学在⼰内酰胺、⼰⼆腈等领域形成了⼀批科技成果。体现了很强的技术创新能⼒,为做好下⼀步打造成为全球知名“专利商+投资商+承包商+运营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的世界⼀流⼯程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化学工业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三阶段五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近代化学⼯业——在艰难中起跑近代中国化学⼯业开创者们在综合国⼒弱⼩、全社会⽣产⼒⽔平不⾼的现实状况下,怀着实业救国抱负,千⽅百计、排除万难发展化学⼯业,终于得使我国在上世纪⼆三⼗年代拥有了酸碱⼯业,虽然距离当时发达国家化学⼯业发展的⽔平差距还很⼤,但民族化学⼯业艰难起跑,在那个特殊时期,在世界化学⼯业领域发出了“中国声⾳”,成为中国⼯业化道路上的重要⼒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新中国后,封锁中“顽强”⽣长新中国成⽴后,国家开始有计划发展化学⼯业,⾯对国际封锁,坚持⾃⼒更⽣发展原则,全⾯推动有机和⽆机化学⼯业起步并有所发展。从建国初期到改⾰开放前,化学⼯业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波三折的探索性特征,但总体发展势头是向前向上的。⾏业发展基本满⾜了国民经济、百姓⽣活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化⼯产业全⼒推进化肥增产、研发化⼯新材料,在保障百姓吃饭穿⾐、建设国防⽅⾯展⽰了“化⼯⼒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改⾰开放后,迈⼊⾼速发展阶段改⾰开放到今天的“⼗三五”收官,我国的化学⼯业从规模⼩、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少、产业结构单⼀、⾼端产品匮乏的状况开始跑步进⼊⾼速发展阶段。改⾰开放后,多种所有制企业的活⼒迸发,化学⼯业发⽣巨变,产品种类剧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除少数化⼯新材料和⾼端精细化学品外,绝⼤部分化学⼯业品均能⾃主⽣产,我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化⼯⼤国,多个领域发展稳居世界⾸位。化⼯兴,百业兴,化学⼯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1952 恢复生产时期</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原有化工厂的生产恢复工作。到1952年,当时主要的化学产品产量,都已经恢复到或者超过了解放前最高的年产水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53-1965 全面建设时期</p><p class="ql-block">化学工业按照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发展和建设。改造和扩建了老化工厂,同时建设了一批各种类型的新化工厂。其中重点建设了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化学工业的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66-1978 动荡时期</p><p class="ql-block">此期间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穿衣吃饭”,化工战线广大职工坚持生产和建设,各省市的化肥工业尤其是小化肥得到了迅猛发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78-2000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p><p class="ql-block">化学工业经过“六五”到“九五”四个五年计划建设,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化学工业进入到全面和快速大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发展新时期</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为了迎接WTO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化学工业继续进行重大重组和调整,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成为行业的排头兵。</p> <p class="ql-block">国际奥林匹克化学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竞赛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起源于捷克斯洛伐克。自1968年在捷克举行第一届竞赛以来,除1971年停赛一年外,每年一届。第一届Icho竞赛仅有三个国家参加,后来参赛国不断增加,现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这项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学校学年完成后召开,时间一般为七月,在参赛国中的一国进行。主要组织者是东道国的教育部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和化学协会等。</p><p class="ql-block"> 每个国家队由四名学生组成,申请参赛的应该是非化学专科的普通中学的正规学生。有二名老师或教育工作者陪同竞赛学生,并作为竞赛的国际评判员。主办国要准备四种译文的竞赛题: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陪赛老师把题目译成本国语言。竞赛题由主办国安排,一般由大学教授和讲师以及中学老师命题。由于各国的化学课程有所差别,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前几个月,主办委员应提供模拟试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分为两部分:理论和实验。竞赛一共两天,理论部分4~5小时,隔一天后再进行实验部分竞赛,约4小时。参赛者最高分100分,理论部分60分,实验部分40分。根据所得分数,通常有3~5个一等奖,较多的二等奖和三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2008年-2017年的十年中,中国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上面总计获得33块金牌,7块银牌。学科竞赛网根据2008年-2017年中国国家队在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夺金情况独家发布《2008-2017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之中国高中金牌榜》。</p><p class="ql-block"> 根据榜单:共有23个学校入围金牌榜。其中华中师大一附中以4枚国际金牌夺得榜首,杭州二中以3枚金牌紧随其后占据榜眼,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成都七中,长沙一中,深圳中学五所学校以2枚国际金牌齐名探花。</p> <p class="ql-block">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有4个:</p><p class="ql-block">其中最基本的两个是会有新物质生成,伴随有能量变化;另外两个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十大化学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比如每次下厨的煎炸烹饪,都伴随着化学反应而生成新的物质;又比如,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吃一次药、点一根火柴,甚至每一次呼吸,都有赖于化学反应,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可以说“化学”一直都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看生活中有哪些看似寻常的例子,但可以让我们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光合作用——光的使者,养分的源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食物(葡萄糖)和氧气。这是日常化学反应最常见的一种也最重要的一个,因为通过这个反应植物为自己和动物生产食物,而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p><p class="ql-block">反应过程是这样的:12H2O+6CO2+阳光→(与叶绿素产生化学作用)C6H12O6(葡萄糖)+6O2+6H2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细胞呼吸——与氧气的亲密接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与光合作用相反,细胞呼吸的反应过程是将能量分子结合我们吸入的氧气释放细胞所需的能量、二氧化碳和水。细胞能够使用的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一种叫做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学能。</p><p class="ql-block">细胞呼吸反应的总体方程: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能量 (36 ATP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无氧呼吸——微观的化学天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与有氧呼吸不同,无氧呼吸则描述了一组化学反应,使细胞在无氧环境中从复杂分子处获得能量。举个例子,如果你进行了剧烈或者长时间的运动,氧气被耗尽就会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表面上看你的呼吸会很急促,还很可能你大汗淋漓,其实在身体内部的微观世界,你得肌肉细胞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无氧呼吸。生活中,通过无氧呼吸,酵母和细菌发酵,会产生乙醇、二氧化碳和其他化学物质,做出来美味的奶酪,葡萄酒,啤酒,酸奶,面包等美食。</p><p class="ql-block">其反应过程是这样的:C6H12O6 → 2C2H5OH + 2CO2 + 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燃烧——翻滚的化学反应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相信这个大家都不陌生,每次点燃一根火柴,升一把火,或者是搞一次烧烤,你都会看到那跳动着的艳丽火苗。燃烧反应很多,举例来讲,一些壁炉和气体烤炉的化学反应是丙烷的燃烧反应。</p><p class="ql-block">大体过程是这样的:C3H8 + 5O2 → 4H2O + 3CO2 +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生锈——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化学反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变成一种红色,片状覆层称为生锈。这是一种氧化反应的一个例子。日常生活中形成铜表面的铜绿和银变色都属于这类。</p><p class="ql-block">下面是铁的生锈的化学方程式:Fe + O2 + H2O → Fe2O3·XH2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混合反应——活跃的料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把醋和小苏打混合制作出“化学火山”的效果,或者在食谱中把牛奶和发酵粉混合,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那你一定体验了一把双置换或复分解反应。这些料理复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正是二氧化碳气泡形成的火山效果,来帮助焙烤食品上升。这些反应似乎在实践中简单,但往往包含多个步骤。</p><p class="ql-block">醋和小苏打的反应过程大体如下:HC2H3O2(aq) + NaHCO3(aq)→ NaC2H3O2(aq) + H2O(aq) + CO2(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电池——电化学反应</p><p class="ql-block">电池使用电化学或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原电池,而非自发的化学反应发生在电解槽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化学电池工作原理如图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8、消化——最日常的化学反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消化过程中成千上万化学反应的发生。只要你把食物放进嘴里,在你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将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更简单的形式以便身体可以吸收。盐酸在你的肚子与食物反应将其分解,而酶的作用则是切断蛋白质和脂肪,使它们能够通过肠壁被吸收进入血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酸碱反应—盐是怎么产生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把一种酸(例如,醋,柠檬汁,硫酸,盐酸)与碱(如,小苏打,肥皂,氨,丙酮)混合,就会发生的酸-碱反应。这些反应中和酸和碱,得到的盐和水。生成的盐当然不仅仅是氯化钠,不同的酸碱反应还会生产氯化钾等。</p><p class="ql-block">其化学方程式:HCl + KOH → KCl + H2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肥皂、洗涤剂去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肥皂和洗涤剂的清洁作用也有赖于化学反应的方法。肥皂能乳化污垢,把那些油性污渍绑定到肥皂,这样它们自然就与水一起被冲掉了。而清洁剂作为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从而能与油脂相互作用,孤立它们,使它们被冲洗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性爱化学反应和催化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理反应,本质上来说还是化学反应,特别是有机化学反应。比如激素,神经电传导等等,都是由于体内的有机物反应后产生的效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性爱产生的化学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不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还是一场化学反应,能在人体内合成多种化合物。据美国《健康》杂志报道,当爱降临时,人体内会产生下列5种物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上瘾的化合物。</p><p class="ql-block">多巴胺是大脑中的快乐荷尔蒙,当我们开始一段恋情后,多巴胺就会释放,令人产生兴奋、精力充沛的感觉。美国罗格斯大学生物学家海伦·费舍尔博士称,初恋及长期的恋情均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镇定的化合物。</p><p class="ql-block">费舍尔博士称,两性拥抱、接触、亲吻后,就会刺激身体分泌催产素,能够抚慰心灵,增强两性亲密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催情的化合物。</p><p class="ql-block">性生活可以增强睾丸素的分泌。当睾丸素通过唾液传递给对方后,反过来又能够增强对方的性欲望。 </p><p class="ql-block">4。兴奋的化合物。</p><p class="ql-block">当遇见喜欢的人时,身体会分泌压力荷尔蒙——去甲肾上腺素,心率继而升高、情绪变激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亲密的化合物。</p><p class="ql-block">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是一组控制细胞表面分子的基因。它可以使身体识别外来入侵者。人体通过身体的汗液、体味、唾液渗出MHC。</p><p class="ql-block">MHC的种类很多,但是研究发现,情侣间的MHC,差异越大,相互的爱意越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性爱反应催化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加州大学女性情绪与荷尔蒙研究院的布里森博士研究:</p><p class="ql-block">两性之间的爱其实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被催化。关键是要找对催化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理一 肾上腺素</p><p class="ql-block">因紧张而产生颤抖的兴奋感 你们刚刚坠入性爱之河的时候,每一次都让你血脉喷张,全身心地放纵。这是因为你的肾上腺素在作用:你的整个身体被点燃,眼睛张得很大、潮润;你的小腹在翻滚,你开始出汗;你的意识跳出了你的身体,高高地飘在空中,情绪极度高涨——一句话,你兴奋到了顶点。 </p><p class="ql-block">找回催化剂 做一些“出轨”的事情,让你们有点害怕、让你们紧张的事情。试一下:在深夜的阳台上做爱,或者在晚饭后散步的时候悄悄地触摸他,或者看一部恐怖电影——害怕可以让你们重新来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理二 苯(基)乙胺</p><p class="ql-block">超常快乐的诱发因素。有这种感受吧?做爱越多,反而越觉得还不够。这是苯(基)乙胺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了超常快乐。当你们在一起的时候,这种作用是相互引发的,如同波状曲线,延续不断。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你和他会非常渴望彼次的爱,从而产生的性冲动也会让你们无暇顾及其他。 找回催化剂 一起喝一点米酒,或是用一把勺子吃完一杯圣代;可可是为数不多的富含苯(基)乙胺的食品,巧克力和咖啡因里也含有一定数量的苯(基)乙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用化学实验结合生理学手段进行研究。例如有人提出女性含有一种属于苯环氨基的化学物质,称为性物质,通过对不同种族妇女的测定,用统计对比的方法了解到中国女性的性物质含量为美国妇女的1/8,而日本妇女较中国妇女高一倍。观看有性刺激作用的视觉材料可使性物质增长20倍。中国女学生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性物质的增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理三 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p><p class="ql-block">熟悉的拥抱中散发性迷恋。</p><p class="ql-block">你们在一起经过一年后,关系就变得更为舒适和稳定,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是让你们产生安全感的主要物质。在你们的每次接触中,这种激素都会释放出来,更加紧密你们的联系;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的另一种释放途径是在性爱过程中,尤其大量产生在性高潮的时候。 </p><p class="ql-block">找回催化剂 不要忘记经常爱抚对方。看电视的时候,抚摸他的背,或是揉他的头发,KISS的时候也别忘了摸摸对方的脸。或者试试下面的方法:用手指来回敲他的手背,用每分钟40次的频率,研究证明这样的抚摸可以使两个人放松下来,靠得更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理四 后叶加压激素</p><p class="ql-block">只对妻子产生激情的微妙分子。 当一对夫妻做爱的时候,后叶加压激素会出现在男性体内,为他创造出一种熟悉的触感,由此引发积累多时的激情。后叶加压激素主要产生在男性体内,是因为这种激素和睾丸激素是紧密相关的。 </p><p class="ql-block">找回催化剂,不要拿工作忙做借口,一周至少保证做爱一次,激活这种微妙分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阿李郎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友们性爱时面红耳赤是表相,小鹿乱撞是心脏,只有化学反应是真相!</p><p class="ql-block">美友们在了解了性爱的化学反应后,有没有想过,原来你做的不是爱,而是俩人一起合作进行了一次化学反应,也许未来想体验顶级性爱,不需要两个人拼命的操才达到高潮,只需要一次射出满满一管化学试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你需要的不是性也不是爱不过是一场化学反应,一场生成让你有快感的化学物质,现在需要男人女人一起配合将来可以独自完成的运动而已,多么神奇的多巴胺,多么神奇的荷尔蒙,多么神奇的l肾上腺素,哪里有什么爱情什么浪漫,爱情底层逻辑全是物质,妥妥的化学物质!</p> <p class="ql-block">声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文中引用图片及数据有部分来自网络,为传播信息之目的,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持权属证明联系本人,及时删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创作不易,谢谢传递及转朋友圈,您的鼓励和支持就是动力。</p><p class="ql-block">欢迎加入阿李郎粉丝,一起用文章探讨我们梦中的乌托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文章版式及内容为本人所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音乐《阳春白雪(排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