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宝鸡市滨河南路石鼓山上的中华石鼓园内,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主体建筑分为五层,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时也完美地结合了石鼓文化与青铜文化。</p><p class="ql-block"> 博物院介绍,馆藏文物12000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20余件,包括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主陈列“周秦文明之光”,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鼎、盘、盉、盂、壶、鬲、匜等)、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展厅是按比例定制的宝鸡地形沙盘,沙盘上标明了宝鸡的三区九县及重要遗迹遗址。吊顶上设置有“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及“宝鸡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 </p><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厅 周礼之邦 核心看点是厉王胡簋、墙盘、何尊等。展出在眉县杨家村出土的大型青铜礼器,有27件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其中逨盘的铭文长达372字。“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可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以周王室的衰败和东迁为背景,以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为线索,展现出曲折流转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厅以视觉冲击力强的宽幅多媒体系统,生动有趣的作坊体验,多层面、多角度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重点展示国宝折觥,展现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独特艺术神韵,突出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2012年6月21日,我在宝鸡。我的一名同事(陕西岐山人)与我同行,他对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等历史非常娴熟,热情约我和其他几位同事去他的家乡看看。我们在他们家乡品尝正宗岐山臊子面,参观西岐周公庙、五丈原诸葛亮庙后,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随机拍摄部分青铜器图片。</p><p class="ql-block"> 我的观后感很简单:要探索“中国”称谓,要认识青铜器,要了解周秦史,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最好的选择。</p> 逨盘。水器,用于古人行沃盥之礼。该器造型优美,腹部及圈足处装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盘外部布满翠绿色铜锈。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盉。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也可以用来盛水,用来调节酒的浓淡。 叔五父匜。古代一种盛水洗手的用具。 三年兴壶。西周中期物件,<br>该器形体庞大,造型庄重,纹饰古朴,是西周中期青铜壶器的典型作品。整器束颈垂腹,下承圈足,大圆顶盖,兽耳对称,双环贯耳。除盖顶饰团鸟纹,其腹、腰、颈用两条素带相隔,环饰曲波纹,宽疏有序,线条流畅。器盖、底圈足饰窃曲纹,形成对应。 簋。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周朝代表宗法制的青铜树 发现时代最早的一组3件编钟。约在西周早期康昭之际。 兽面纹铙。<br> 铙又称为钲和执钟。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何尊。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div><br></div> 逨鼎。内壁均通篇铸录全文。文中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筒形直棱纹提梁卣(you,音有)<br>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群中有一种带提梁及盖的器物,整体呈圆柱状。纹饰极为简洁,除了器盖、颈部、腹底部三处饰以云雷纹衬地的间隔夔龙纹一周外,简单的直棱纹构成卣体装饰的主体。呈现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是卣类中比较少见的品种。 刖人守门鼎——这种鼎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火锅,上面是锅,下面是炉子,正面的门打开放炭掏炉灰,左右的窗通风助燃。 折觥。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的一种造型较为怪异的酒器。此觥为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兽头鼓目,曲角,巨鼻,獠牙外露;盖后端铸兽面纹饰,中脊起透雕脊棱,两侧饰回首夔纹。鋬上为兽头,中为鸷鸟,下为象鼻。器腹饰兽面纹,转角和中线铸透雕扉棱,口部和长方形圈足饰夔纹。器与盖铭文相同,各40字。折觥造型稳重,铸造精美,纹样繁复,装饰富丽,且方形兕觥又较少见。此器应属西周昭王时代,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秦公镈。造型雄伟,鼓部齐平,中起四道飞棱,侧旁的两道飞棱,形状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条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纽上有环。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其上有铭文135字,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