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事/军营娱乐生活点滴

如影随形

<div>七十年代初全军乃至全国的文艺娱乐生活都很枯燥,单调。除了固定的几部老电影轮回放映外,就是八个样板戏了。后来样板戏也被搬上了银幕,似乎给单调的银幕增添了些许色彩。<br><br>七十年代初也是中国电影观众的“饥渴时代”,电影数量少,老百姓饥不择食,那些老电影越发珍贵。<br></div>在部队的那些日子,几乎每周都可以看一部电影,尽管是多次的重复,每每观看也是聚精会神。每逢看电影的日子,我们都会整齐列队,人手一只小凳,统一拿在左手。整齐的队伍在银幕前立定,根据排长的口令,依次放凳子,坐下,等待电影开演。电影放映之前各队拉歌是必不可少的。《我是一个兵》《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声一浪高过一浪,不分伯仲。《南征北战》《小兵张嘎》《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列宁在十月》《列宁在918》对于我们来说,列宁的电影固然好看,不过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我们太远,不如本土电影来的精彩刺激热闹。这些电影不知看了多少遍,我们是百看不厌,别无选择的重复着。如今,电影丰富多彩,影院舒适高雅,却已经找不到当年看电影的气氛和激情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部队宣传队演出时的造型)</span></p> 在部队的那些日子,没有专业的文艺团体到我们部队演出。但我们自己的文艺生活却是有声有色。别看我们当时是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而且文化水平也不是多么的高,可这帮孩子里却是藏龙卧虎。马培林赵肖聿的编剧,梁燕童亚青的舞蹈,李丽康淑敏的歌唱,杜广航童仁才的乐器......个顶个是人才。就我们百十人的训练队,举办一场近两个小时的有水准的文艺晚会不在话下。我们自编自演的诗歌联唱《历史的见证》,用慷慨诗句痛斥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侵华战犯,用宏亮的歌声讴歌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和所取得的辉煌战绩,每次演出这个节目,都会引起台下的阵阵喝彩和共鸣。 <p class="ql-block">我们集体创作的音乐舞蹈诗歌联唱《军民大生产》,也是一个叫座的节目。四十年代国民党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这个节目就是反映了当时军民开垦荒地,纺纱织布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大丰收之后军民齐欢庆的欢乐场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战友王延珍藏的老照片,当年在部队春节晚会上的表演剧照。 )</span></p> 最使我难忘的是,当时梁燕,童亚青扮演两个活波可爱的小姑娘,身穿红袄绿裤,头上扎着两根朝天辫,她们手捧装满果实的竹篮,满面笑容,在庆祝丰收的人们中间,穿梭着,跳跃着,歌唱着,把苏区人民欢庆丰收,渴望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后来梁燕被部队推荐上了西安外语学院,范文接替了她得角色,表演的一样感人。岁月荏苒,如今她们都是奶奶辈了,可当年她们活跃在舞台上的小姑娘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留下照片)<br><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童亚青 左 梁燕 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站在我右侧的就是范文)</span></p> <p class="ql-block">我天生没有多少文艺细胞,不能唱也不会跳。但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我还真是参加过不少文艺演出。除了一些混在大队伍里的滥竽充数以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参加了八人舞蹈《养猪姑娘》的演出,虽然时隔了五十多年,演出时的场景还会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p><p class="ql-block">那是童亚青编制的一个舞蹈,曲子欢快,舞蹈动作轻盈活波,反映的是:一群年轻的姑娘,不怕脏不怕累,把小猪崽一天天喂大,看到又肥又壮的猪群,她们高兴的有节奏的雀跃,享受着劳动过后收获的喜悦。</p><p class="ql-block">记得1971年的春节,我们部队到西安勘探设计院和驻地老百姓军民联欢,舞蹈《养猪姑娘》是入选节目。平日里一身戎装的我们,为应景节目,换上了花色衬衣,还佩戴了围裙,俨然一副养猪姑娘的模样,在后台候演。</p><p class="ql-block">那是在露天搭建的一个舞台。春节时的西安,冰天雪地,北风呼啸着,厚重的幕布被大风吹得飘来飘去,我们虽然在演出服外面穿上了军大衣,还是冻得瑟瑟发抖...</p><p class="ql-block">当报幕员让我们做准备时,我们脱下了军大衣,站在凌冽的寒风中,也许是紧张,也许是兴奋,竟然忘记了寒冷。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唱着,跳着,台下的观众安静的,认真的看着。当我们演出结束退场时,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演出,难忘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位战友的姓名我记不清了,她不是我们同期入伍的,看这功夫了得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延(右)宋一凡乐器合奏剧照。她们都是当年活跃在部队舞台上的积极分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童仁才,张弘林表演快板时的剧照。这张照片尤其显得珍贵。张弘林(左)因病医治无效,已经离世,每每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张弘林当年的样子,非常怀念。愿他在天堂还拿起快板说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个造型蛮专业吧!战友张志华,邵金木和赵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和童亚青为拍照摆的造型,有点红卫兵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张黄河滩农场的照片多次出现在我的回忆里,因为这是唯一一张农场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农场全班合影里我去哪啦??)</span></p> <p class="ql-block">每逢春播或者秋收,部队都会派一部分干部战士到农场劳动。</p><p class="ql-block">没到农场之前,我们天真的认为黄河滩宽阔美丽,干点农活也是一件趣事。</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一路高歌,乘着部队的大卡车到达农场的那一刻,我们惊呆了,偌大的一片沙土地,只有一排干打雷(土砖)的房子,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河滩看不到人烟。哪里有什么大雁飞翔鱼儿跳,哪里有什么田野一片绿茫茫......一路说着唱着的女战士们脸上的笑容没有了,都默默地站在一个大通铺前,整理者自己的背包。</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排长找到我和班长马培林说,编一个小节目,写出战士们的真实思想和严酷的现实,让大家从中体会,黄河滩不是旅游地,艰苦的条件最能锻炼人的意志。一天以后,长篇诗歌《我们的黄河滩》出炉了。(可惜我们并没有留下底稿)诗歌从战士们原来对黄河滩的种种猜想,到严酷的现实,再到丢掉一切幻想,在广阔天地锻炼自己,一气呵成,读后十分振奋人心。后来排里的其他几位文艺积极分子将其配上音乐和歌曲,编成了一部诗歌联唱,在全农场的一次联欢中演出,影响非同小可。记得当时的农场场长全张全兴说,这帮女孩子真不得了!</p><p class="ql-block">不光节目演得好,从那以后,女战士们的脸上天天带着笑容,脏活累活抢着干。靳淑华还创造了单人一天剥花生米几十斤的记录,一时被传为佳话。每天迎着朝阳下地,披着晚霞收工,在我们的心里,艰苦的黄河滩一样很美。</p><p class="ql-block">平日里,排里也经常组织一些唱歌比赛 。不能否认,生动活波的生活气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大大鼓舞了我们的士气。当结束了农场的劳动返回部队时,我们是那样的不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部队的女子篮球队,后右一是队长兼教练杨捷忠。)</span></p> 部队的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乒乓球,篮球,排球,单双杠,游泳,样样不缺。<br>每天晚饭后,篮球场上热闹非凡,几个篮球场没有空闲,篮球不停地传者,张三李四的叫着。曾几何时,我们部队的女子篮球队,也是总参测绘局系统的冠军得主呢!<br><br>在部队里,我学会了游泳,也能凑活打打乒乓球,但因个头太矮,从没摸过篮球!<br>部队的凡人轶事真是太多太多了,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美好,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 图片战友提供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