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您在哪里!

唐林古兆峰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唐. 孟郊</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10月22日,是老妈离开我们8周年忌日,(几天前,我去北京看病,因“疫情”原因,在家隔离,利用隔离时间,流泪写下这段对老妈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说老妈是女人男相,有福之人。可 老妈生前经常跟我说,她是个苦命人,1931年8月21日,在那军阀割据,兵荒马乱的年月,农村缺医少药,姥姥生下我老妈不久就去世了。当年,在风雪交加的寒冬,姥爷 抱着几个月的老妈,从北戴河到沈阳,投奔舅姥爷家,把幼小的老妈托付给舅姥姥(老妈的舅妈)。当时舅姥姥家有一个儿子,(我大舅)两个女孩,老妈在女孩中行二,舅姥姥就叫老妈二闺女,(后来老妈就直接把舅妈叫妈,当然我就叫姥姥)舅姥姥家添了一大一小两个人,本来贫困的家里更困难了。为了讨生活,姥爷出去做短工,一去就没有回来,据说是被日本鬼子抓劳工,死在黑龙江了。</p><p class="ql-block"> 在舅姥姥的精心养育下,老妈逐渐长大,穷苦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老妈五、六岁时,就跟着舅姥姥下地,干着力所能及的活计,在那糠菜半年粮的岁月里,培养了老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p><p class="ql-block">1948年,年仅18虚岁的老妈和21虚岁的老爸结婚,到了秦皇岛。新中国成立后,老爸从秦皇岛机务段调到中国最大的机务段—— 古冶铁路机务段,1951年老妈抱着刚满周岁的我,从秦皇岛来到古冶区(当时叫东矿区),一直生活到2014年,老妈在古冶去世。</p> <p class="ql-block">老妈共生了5个男孩,1个女孩,(其中第三个男孩儿夭折)。这是老妈和长大成人的子女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妈和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平平淡淡的生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在我们眼里老妈是伟大的贤妻良母。</p><p class="ql-block">老妈是老爸工作,生活的贤内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爸在古冶铁路机务段工作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荣获唐山市、天津铁路分局、北京铁路局和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老爸这些荣誉的背后与老妈的支持密不可分,除了日常可口的饭菜,最使我难忘的是老妈为老爸洗工作服。那时候我国铁路上使用的是蒸汽机车,老爸在机务段洗修和架修车间,整天在煤和油里打交道,浑身的油泥,那时工人们把工作服称为“油包”,记得老妈为老爸洗工作服,得先用刀把工作服的油泥刮下来,再用火碱水洗,油泥和火碱的味道呛得人睁不开眼,从没听到老妈有一句怨言……老爸获取了很多奖章和奖状,可以说有一半的功劳是属于老妈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老妈</p> <p class="ql-block">在舅姥姥家的十几年里,老妈吃饭从不挑食,无论是高粱米粥就咸菜,还是吃糠咽菜,总要吃饱,老妈跟着舅姥姥风里来雨里去,养成了强壮的体魄,说话大嗓门,走路一阵风,干起活儿来向来不服男人。老妈没有文化,没有固定的工作,但辛勤劳作了一生,五十年代老妈在古冶铁路机务段内的小食堂工作,几年后,城市精简人口,鼓励到农村去,老妈离开食堂工作,不久就到了唐山钢厂耐火材料厂装卸队,做了一名装卸工,每天和壮小伙们一样装卸车。</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妈又到古冶区小煤窑井下干起了男人都喊累的采支工,每天在几十米的井下,和壮小伙们一样攉煤打柱,推车运料,在小煤窑一直干到54岁。由于老妈劳动出色,被评为先进工人,这是老妈被评为先进工人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像所有的妈妈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老妈脾气不好,刀子嘴豆腐心,对我们五个孩子既打过也骂过,但过后又非常后悔。记得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那年大年初一,街道食堂只供应稀粥,我和二弟,小妹三个人,饿得肚子咕咕叫,老妈在唐山钢厂耐火材料厂装卸队干了一夜,从厂里食堂买了一饭盒饺子,急忙回到家里,一个饺子没吃,全给我们三个人吃了。记得那年的中秋节,全家五口人凭票供应四块月饼,吃完月饼后,二弟出去玩,老爸上班走了,一会儿,姓范的邻居找到家来,说二弟把他家孩子的月饼抢吃后跑了,那天我没能上学,和老妈分头去找二弟,一整天老妈急得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到晚上找到二弟,老妈没有一句埋怨的话,搂着年幼的二弟,眼泪默默的流。1968年10月10日,我要下乡插队了,那天老妈起的好早好早,特意做了白面和玉米面的馒头,(白面是留给老爸吃的)白菜熬豆片,(凭票供应),一再叮嘱我多吃一些,吃得饱饱的,饭后老妈帮着我背着行李,从古冶铁路西工房,走四、五里路,送我到北范铁路中学,学校欢送会后,我临上赴农村的卡车时,老妈塞给我一元钱,(15号老爸才开支,这可能是家里仅有的一元钱),我把这一元钱还给了老妈,卡车开动了,我看到老妈追着卡车,手比划着衣兜,嘴里说着什么,(因学校欢送知青的锣鼓喧天,听不清)我摸摸自己的衣兜,不知老妈什么时候把一元钱又塞给了我,卡车走远了,我看到老妈在揉眼睛,瞬间,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七十年代我结婚,当时住在地震后的简易房里,老妈用白灰水,把简易房粉刷一遍,为在家举办酒席,年近五旬的老妈到古冶区小煤窑,请示领导同意,带着我夜里到小煤窑挑拣煤块(当时凭煤本定量买煤),用车拉回来。</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老妈</p> <p class="ql-block">老妈是个热心肠的人。平常见到那家有困难,无论是钱和物,毫不吝啬慷慨解囊帮忙。每逢家里来了客人,老妈总是热情款待,生怕客人 吃不好,老爸朋友比较多,朋友经常来家聊天,老妈常常做饭留客,久而久之,老妈练就了一手炒菜的技术,在困难时期,老妈为了让客人吃好,甚至“寅吃卯粮”,向别家借钱借粮,下个月赶紧还上。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出现人员伤亡、房倒屋塌,很多人纷纷找东西搭建简易棚,老妈到古冶小煤窑拉回来一小车棍棒,自家搭好后,利用剩余棍棒帮助别家。当天晚上大雨瓢泼,电闪雷鸣,老爸到机务段值班,我们一家躲在简易棚里,这时一对素不相识的母子求助,老妈把他们母子让进本来就已经很狭窄的简易棚,几个人挤着坐了一宿,第二天,老妈做了早饭,让母子二人吃了饭走了。</p> <p class="ql-block">老妈是知恩图报的人,她始终没有忘记舅姥姥的养育之恩,多年来,老妈多次到沈阳看望舅姥姥,五十年代带着二弟和小妹到沈阳,1988年,老妈和我到沈阳看望舅姥姥,这是老妈和我跟大舅在沈阳北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妈出身于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这是老妈使用了10余年的芭蕉扇。现在传给了我 </p> <p class="ql-block">老妈是一个刚强的人,上了岁数后,由于当年生孩子,无人照顾落下月子病,加上常年过于劳累,特别是十四年的井下工作,落下严重的老寒腿毛病,双腿变形,行走不便,我们多次要求老妈搬到我家,把轮椅也买好了,但老妈怕拖累我们,坚持独立生活。老妈生来胆子小,一人睡觉总是把防盗门锁上,我退休后,为了给闺女看孩子,搬到外地,每周六、日回家陪老妈两天,老妈说这两天睡觉是最安稳的。现在想起来,我太自私了,怎么不多多陪老妈几天啊!“子欲孝,而亲不在”,老妈您把心血百分之百的给了我们,但却不让我们回报万分之一,老妈我们后悔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妈八十大寿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4年,老妈听到舅姥姥病重的信息,古稀之年的老妈赶赴沈阳,喂水喂饭、端屎端尿,侍候舅姥姥一个月,直到为舅姥姥送终。(舅姥姥终年96岁)</p> <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20日,老妈脖子起了个大包,吃不下东西住进医院,虽然我们轮流看护,大夫们精心治疗,也没留住老妈。22日凌晨1点50分,老妈在睡觉中仙逝,(享年84岁)老妈到临终只住了两天医院,饿着肚子离开了我们,真使人痛断肝肠啊!2014年10月22日,我们永远失去了老妈。</p><p class="ql-block">老爸老妈辛劳一生养育了我们五人长大成人,操持我们结婚生子,组建家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们的养育之恩,您们的高尚品德,我们代代相传,老爸老妈您们在哪里!您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