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少年砍柴郎

三峡布衣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梦回少年砍柴郎</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布衣(重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出生在梁平虎城古镇猫儿寨上的我,因两岁多时的一次事故,不得已搬出了古老寨子,来到铜鼓滩的双家坝。虽然平坝里安全,却因缺少柴禾煮饭而苦恼。<br>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时我才十三岁,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跟着大人一路上山捡柴。<br> 我的家乡是在两山之间的丘陵平坝中,一条小河横亘于村子门前,即是一条养育我成长的小河,也是一条界河,小河这边是梁平,小河那边是大竹。到梁平这边山要远些,到大竹的凤凰山捡柴近些。所以我们捡柴多数时间是选择去大竹凤凰山那边的。 捡柴的地方离家单程约30多里,来回大概70里左右,捡柴需要花费约4个多小时。因此,捡柴当天必须起早床,大约早上4点过,要起来煮早饭吃,饭煮好后,先把中午的饭留足,捏一个碗大的饭团,一般的饭团中像包包子一样包点咸菜,条件好点的咸菜里炒点肉点包在里面。 饭团,一般用桐子叶,或芭蕉叶、或荷叶包裹,便于中午烧火加热。外层用洗干净的汗巾包好便于携带。有条件的用军用水壶带上一壶水,口渴了才有水解渴。 吃过早饭后,如果是冬天的话,天尚未亮,需要带上手电筒赶路。从家里出发,第一要过的是小河,从铜鼓滩的石桥走过去,便是大竹的地界了。从打石湾上行至麻立寨,往下进入汪家沟,翻过沙包梁,走过菜家店,眼前便是大竹永兴街,文革前叫永胜,文革时叫永兴,现在又改回叫永胜了。 从街上路过,向下进入堰坝,过李家坝开始上山,记得在半山腰上,有瀑布从山上崖壁上倾流而下,非常漂亮,甚是与庐山瀑布有一比,瀑布下是溪流,小溪边有天然的磨刀石,到了这里,大家都会停下来休息一会,就地磨刀,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瀑布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平坝,零散的有些人家,再往上行不远,有有名青烟洞,又称青云洞,洞壁上有几棵古树。刚才在半山腰看到的瀑布,就是从这个青烟洞的阴河里流出来的,民间还有龙的传说。 过了青云洞,便是陡梯子了。陡梯子爬完后,有两条路进入凤凰山脉,一条是从水家坝、王家槽进入凤凰山,再到九龙节。二条路是从凉水井、关口山进入凤凰山,与九节龙相连接。 捡柴的山,无论是梁平的山,或是大竹的山,都是竹山较多,也夹杂一些松林或杂树林。我们拾捡的柴,多是干枯的竹篙或干树枝,因为上山捡柴的人多,要捡齐两梱柴,需要跑很多的地方,如果运气好,找到一棵枯树木,你所需要的两梱柴就齐了,或许还有多余的。 捡柴,如同寻山一样,过程很辛苦。常常因为一些柴,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因为山中到处都是荆棘。不像我们现在上山看风景那么美好,有时一枝干柴搁于悬崖边上,想得到它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甚至还有生命危险。<br>  其实,捡柴就像上山寻宝一样,捡到好柴,特别是捡到又干又脆的松干枝,就特别开心,杂木枯枝也好,因为树木的干枝比竹篙经烧。<br> 柴捡好后,第一个任务是就近找一些零碎的柴禾烧火煨饭团,饭团煨上后,即开始捆柴。捆柴也是一个细活,一定要捆紧,捆扎实,免得半路上松散架麻烦就大了。捆柴常用的有两种捆法,一种是A字型,一种是H型,中间那一横都是扁担,上肩挑的。 柴捆好后,就开始吃饭,山里的柴禾烧的饭团特别香,特别是硬柴有柴炭,烧出的饭团更香。有时饭团外层有黄黄的锅巴,香脆可口,如吃山珍。饭吃饱后,喝几口竹筒烧的水,硬是巴适得很。<br>  吃完饭,将火源全部踏灭,若有多余的水,再浇上一些,要完全看不到一丁点儿火星才能离开,以防火灾。<br> 到这时,大概是下午3点左右了。挑起柴就往家走,一路走走停停,偶尔还能看到挑柴禾的姑娘或少妇,大人们会说几句挑逗的话,或打情骂俏的话,以缓解疲劳时的压力。稍有才华的男子时而来几句骚情的山歌,逗得女子们花枝乱颤。<br>  第一次上山砍柴,所经历的镜像,一生难忘。<br> 其实,我挑的柴也不多,象征性的捡了点,最多40斤柴禾。虽然捡的不多,但我那么小的年龄,却参与其中,大人们都叫我砍柴小樵夫,拿我开蒜。不知不觉,大家给我封的,现在想起还称得上是一个美名。<br>  樵夫,小樵夫,少年砍柴郎,要是我当时,真的在九节龙山上遇见了小龙女,我又该如何是好?<br> 往事曾忆,文记于此,余兴未了,随笔吟得一曲,以作结尾。曲曰:《中吕·山坡羊·砍柴》<br> 九龙要塞,凤凰山隘。青烟洞内阴河外。望云台,瀑流开。<br>  满山啼鸟林生态,静待松涛谁画彩?吾,砍干柴;伊,砍干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