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柳青镇第一小学 张秀姣</h3> 一、活动背景<br> 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的时间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br>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br>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br> 学生们体验夏至节气,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气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了解各地不同的习俗,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 二、活动目标<br> 1.价值体认:体验夏至节气的互送折扇、吃面、喝酸梅汤等活动,在体验中感受此节气的魅力。<br> 2.责任担当:传承夏至节气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建立起对祖国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br> 3.问题解决: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夏至节气的来历和特点。<br> 4.创意物化:了解夏至节气的寓意后,利用手里的工具画一画或做一做自己所感知的夏至节气。 三、活动对象和活动时间<br> 1.活动对象:三年三班学生<br> 2.活动时间:6月21日 四、活动准备<br> (一)教师准备<br> 为了让学生了解夏至节气的相关内容,提前给学生们搜集一些关于夏至节气的资料、视频、图片等,让其能够更好地了解此节气。 (二)学生准备<br> 学生搜集与夏至节气有关的资料,了解此节气的来历、气候特点、古诗、习俗等,画一画或做一做你所了解到的夏至并体验此节气。 五、活动形式<br>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上依次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学习完成后可以进行制作手抄报、折扇、吃面、喝酸梅汤等活动,从而体会夏至节气的文化气息。 六、活动过程<br> 过程一:<br> (一)创设情境,生成主题<br> 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的时间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br>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巧妙地借喻这种气候特点,写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div> 最后两句因为音义双关而成名句,而这两句诗描写的正是“晴天里的夏日雨”这种奇妙的景象。</div>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体会夏至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二)形成子课题 1.知夏至 2.享夏至 3.赞夏至 过程二:实施阶段<br> 1.在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们分别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夏至节气的资料,如:古诗、来历、习俗和气候变化等,大家交流分享你所了解到的夏至。 2.在了解夏至节气的习俗后,同学们可以体验制作折扇、吃面、喝酸梅汤等活动,从中体会夏至节气的风俗与特点。 3.在了解和体验完夏至节气的特点和习俗后,同学们可以制作手抄报、绘画或文字来表达对夏至节气的美,传递对此节气的热爱。 过程三:总结交流阶段<br> (一)展示成果 1.知夏至 2.享夏至 3.赞夏至 (二)活动总结<br>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夏至这一节气时令的相关内容和风俗,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体验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