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赴台第7天</p><p class="ql-block"> 来台之前就对海岸景观路苏花公路早有所闻。虽然一年多前一名大陆女游客经过此地时被落石砸中身亡; 虽然一辆旅游大客车在此翻下大海,依然挡不住人们乘汽车走苏花的热情,我就是其中之一。尤其看了刚游过台湾的发小写的有关苏花公路最险峻的“清水断崖”段的生动纪录,更引起我极大的兴致。 她这样描述:清水断崖其实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全长118公里的从花莲到苏澳(苏花公路)中的一段20公里长的海岸公路。清水断崖的“崖”实际上是中央山脉的大断层,最险峻的路段在一个名叫清水的小地方,一大片800多米高的山体就跟商量好了似的,忽然间齐刷刷地集体垂直跌落,像蹦极般直挺挺地插入碧波万顷的太平洋中,令人耳晕目眩。就在这险象环生的路段上,一条公路像天梯一样悬挂在半空中,蜿蜒曲折、临崖逼岸,抬头是壁立万仞,俯瞰则惊涛骇浪,凡走过者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清水断崖”宛如飞跃云霄的“空中走廊”,汽车行走盘旋于其间,上摩危岩,下临大海,凌霄壁立,睥睨狂澜,跟穿越川藏公路那段“地质博物馆”、“滚石路”大有一拼,想着都刺激。(图片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赴台之前听旅行社介绍,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应该是台湾最好的旅游季节,气温不高不低,雨水不多,更没有台风的骚扰。来前还特意查询了天气预报,看了在未来10天花莲没有大雨,不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塌方事故。来台这些天老天爷也特别照顾,几乎天天蓝天白云,最差也是多云。眼看着乘汽车走苏花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期待着。</p> <p class="ql-block"> 前一日从太鲁阁前往花莲住宿的路上,徐导发话了:最近花苏公路实行交通管制,每天只开放两个时段:中午11点到13点,下午5点到7点,其余时间封闭。为了不因时间错过影响下一段的参观安排,另外也考虑我团人员岁数比较大,把原定坐汽车通过苏花公路改为坐火车。这样汽车2个半小时的路程就缩短到火车的1小时。</p><p class="ql-block"> 前排年纪大的纷纷响应。</p><p class="ql-block"> 不过每人要再交35元人民币的火车票款。导游补充道。</p><p class="ql-block"> 钱倒是次要的,也不算多,关键是清水断崖的美景就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不同意坐火车的举手。导游句句紧逼。</p><p class="ql-block"> 车厢里静悄悄的没有一只举起的手,我确信决不止我一人想走花苏公路,至少团队里最年轻的那对70后的小两口儿,还有我家先生。只是被这种气势镇住了。</p><p class="ql-block"> 我缓缓地举起了手—我一人跟着林师傅坐汽车去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一人不同意坐火车,全团就都要坐汽车。因为一个团队是不能分开的。导游说。</p><p class="ql-block"> 啊,这不是拿全团人的心理和身体承受力来捆绑我一人?!我知道有几个团员在上阿里山时被车咣当得东倒西歪地快晕过去了。我可不敢担保在清水断崖上他们不出问题。</p><p class="ql-block"> 你们坐你们的火车,我坐我的汽车有什么不行!我当初办的赴台通行证就是自由行的,过海关时我都没跟团队走绿色通道,而是填写了“报关单”走的红色通道,这会儿怎么就不行了呢?</p><p class="ql-block"> 不行,导游斩钉截铁,全团必须一致行动。</p><p class="ql-block"> 导游让我再想想,尽快定下来好买票,说是火车票也不是那么好买的。</p><p class="ql-block"> 前座那七十多岁的老先生说了,少数服从多数吧。</p><p class="ql-block"> 被逼无奈,还有考虑商量的余地吗?只能坐火车了。只是以后旅游再跟团一定要注意团队里人的年龄,像这次这样那么多超过七十的人,趁早免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早,天还真下起雨来。</p><p class="ql-block"> 徐导得意了:别处不下雨花莲也会下。</p><p class="ql-block"> 我心说了,这么点小雨根本不会对公路造成什么影响!否则这么些年那路还能要吗!</p><p class="ql-block"> 一路跟随我们的旅游巴士要先出发到苏澳去了,顺利的话,汽车要比火车多花费一个小时。我们各自留下随身小包,把行李放上大巴,然后一一跟林师傅握手道别,祝他一路平安。</p><p class="ql-block"> 从函园旅店另外租了一辆车负责接送我们在花莲市大理石店参观购物,然后上火车站。 我算是明白了,坐火车节省下来的1小时,全用到购物上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函园旅店的小花园湿漉漉的 </h3>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花莲的这家旅店,虽然只是家三星级酒店,不豪华但很雅致。</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坐火车走花苏景观路</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天导小杨给大伙儿发火车票,说,你们见过像台湾这么小的火车票吗?大伙儿异口同声说“见过”。十多年前内地的车票跟这一样大,只是比它厚,是硬纸板做的。哈,80后的小杨少见多怪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将近11点来到新城(太鲁阁)火车站</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因太鲁阁是过路站只停两三分钟,所以要上车的人们在站台上等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厢里还比较干净舒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窗外—隔着玻璃拍出的片片</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偶尔可以看见大海</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路毕竟比公路离大海远一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清水断崖”也不能下车看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平”是经过的一个小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果天晴一定也很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澳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2点到达我们的终点站—苏澳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乘坐的火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澳新站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路是从台东经花莲、宜兰到台北的。苏澳是宜南县的小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边经花莲去台东,另一边经宜兰去台北。</h3> 出了站,看见林师傅已经在等着我们了。徐导说要带我们去吃农家菜。<br> 徐导说,宜兰县的农户都非常富裕,别墅很大,但年轻人都出外打工,老人留守在家,就把家里都搞成了“农家乐”。这倒有些像内地某些地方和北京郊区。<br> 今天请我们吃这里最有名的两道农家菜:鸭和糕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约应该叫老鸭汤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糕渣:里面是鸡油、粉浆、蔬菜等等,非常烫,吃时要小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台北101大楼</font></b></h3> 当今的世界有些发疯,都在比着拼着建摩天大厦,高508米、地上101层、地下5层的台北101大楼,刚当没两年世界第一,就被迪拜塔给争了先。即使是这样,还是要说“去台湾不去台北101就是没到台北”。因为101仍然包揽着几个第一:第一座在地震台风带建造的摩天大厦;世界上第一座防震阻尼器外露于整体设计的大楼;有世界上速度第一、长度第一的电梯。<br> 当我们坐火车从太鲁阁到宜兰,吃了顿地地道道的台湾农家菜后,13点整登上在台期间一直伴随我们的旅游客车,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于13:55到达101大楼门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仰望台北101高不见顶 </h3><div> 大约《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说的就是台北冬季的特点,飘飘零零的雨丝如同内地江南春季的毛毛雨,打不打伞都无所谓,湿漉漉的水汽包围着你,让你头上、脸上凉凉的,润润的,想起小时侯在南京生活的日子。</div> 101大楼大有鹤立鸡群之势,上部直插云霄云雾缠绕<br> 台北101大楼由国际级建筑大师李祖原精心设计,KTRT团队建造,超越单一量体的设计观,以中国人的吉祥数字“八”作为设计单元。每八层楼为一个结构单元,彼此接续、层层相叠,构筑整体。在外观上形成有节奏的律动美感,开创国际摩天大楼新风格。造型宛若劲竹节节高升、柔韧有余,象征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建筑意涵。<br> 这种多节式、锯齿状外观,还有防灾防风的显著效益。每八层形成一组自主构成的空间,自然化解高层建筑引起的气流对地面造成的风场效应,经由风洞测试,能减少30-40%风所产生的摇晃。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台北101大厦南面,建造了一排创意设计的玻璃碑石,上面刻满了为建造这所大厦而作出贡献的人员名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铭记着这些名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个永不结束的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裙楼</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口</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台北101大厦的英文名称Taipei 101除代表台北,还有“Technology、Art、Innovation、People、Environment、Identity”(技术、艺术、创新、人民、环境、个性)的意义,真是够巧合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门就是品牌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乘坐自动扶梯上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层是挑高40米的都会广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层的休闲区</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要上到89层的观景台必须先乘自动扶梯到5层,然后再购买400元新台币的票,才能乘坐专门的、世界上最快最长的电梯上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观景台的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旅行社没有安排登顶,没留足够的时间—2点到3:15,总共1小时多一点儿。也没有这个费用。导游的解释是,台北天气经常下雨有雾,比如今天,即使登上顶也什么都看不见,白花那个钱。我可不这么认为,既然来了,哪有不登顶之理?!所以我和先生没顾上在大厅里拍照,直奔观景台购票处,抓紧时间买票,排队上电梯。</h3> 排队登顶的人真不少,打听了一下,大约要排15分钟的队。上下各15分钟,我们在上面观景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div> 排队的过程还有个小插曲:在通过一个小穿堂时,左边架设了一台相机为您拍照,可以一个人、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合影,当然是征求您的意见。我想起在欧美有的景点就是这样,估计这里会是一个101大楼的背景合成片。</div> 果然出了穿堂,就在排队人的上方大屏幕里轮番显示着拍摄过的相片,每份两张,一张是正在放礼花的101大楼夜景为背景,另一张是蓝天白云下的101大楼为背景。还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合影。 如果看着满意,待会儿到89层观光时可以取到相片, 只要每张付50元台币。 电梯里实时显示着一系列有关数据:6秒时上到10层楼,30秒时上到86层。<br> 电梯以每分钟1010米的速度上升—也就是60公里的时速,只经短短的37秒,便从5层登上了高382米的第89层观景台。这种风驰电掣的速度,还不会让你感觉到丝毫不适。<br> 89层是一个圆形的展览大厅,四周全是落地玻璃窗,可以透过玻璃俯瞰台北市全貌。刚开始天还确实不给力,雾蒙蒙的几乎看不见地面的建筑,可过了一小会儿,云开雾散,虽说不像晴天那么清晰,却也看得比较清楚了。 带有“工”字形记号的楼群为台北政府办公大楼,这“工”字是为直升机降落设置的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醒目的黄色四方形屋顶的建筑是国父纪念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阳明山方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隆河就在眼前</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密密麻麻的建筑群包括40-50层的高楼都匍匐脚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个梦幻走廊让人晕,您看出所以了吗?</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本来台北101还可以通过步梯向上走两层,在91层外有个露天观景台。由于元旦要在101大楼上放焰火,所以从12月21日起露天观景台就关闭不开放了,只能网上借一张图片。</h3> 这只黄色球状物体,便是隐藏在台北101大厦第88-92层之间的防风抗震设备——“调谐质块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又称“调质阻尼器”)。这颗大球是由41层12.5厘米厚的实心钢板堆迭焊接而成,重达660吨,主要作用是降低大楼产生的微幅摆动。平时大楼受风吹袭时会左右微幅摆动,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坐在大楼里的人会有晕眩的感觉,这颗阻尼器利用牛顿定律中质量与惯性成正比的原理,使在震动与台风中的大楼摇摆幅度降低。 因为徐导在领我们去红珊瑚展示店前,专门提到这只在台北101展示的红珊瑚做成的大型“雄鹰展翅”,所以我在89层的红珊瑚展示中心把它找到拍下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露天观景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人多高顶部向内弯曲的栅栏,虽是安全防卫的功能,却让人观景也不会太痛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国父纪念馆看换岗</font></b></h3><div> 环游宝岛一大圈,第七日下午返回了台北。在台还有今天下午和明天上午两个半天。<br> 整个安排除购物时间常常无限延长外,景点的时间都卡得紧紧的。这次又是,参观台北101大楼只给1小时15分,下午3点半前必须集合出发到国父纪念馆。害得我和先生紧紧张张登顶,又忙不急迭地下来,出了电梯发现不是进来的口,又赶快跑步绕101大楼一周,气喘嘘嘘地找到了组织——打着小黄旗的导游。看看表,松口气,没超过预定集合时间5分钟,并且还算到得早的。<br> 没敢走远,因为下一个节目是参观国父纪念馆,赶当日最后一班4点整的换岗仪式——如果错过了,这次台湾游就看不到这个节目了。虽说101离国父纪念馆也就5分钟的车程,可这是交通高峰期,塞起车来谁也没办法。<br> 时间到了,赶紧走吧。<br></div><div> 还有人没来,再等等。又等了20多分钟。<br> 谁啊,干什么去了?再不走赶不上看换岗了!<br> 就是那老哥儿俩。<br> 又是他们!<br> 终于在差10分钟4点时——整整迟到20分钟!俩老头两手空空的露面了,若无其事,毫无歉意。<br> 买什么去了?看什么去了?迷路了?都不是。<br></div><div> 那干什么去了?我们登顶的都下来半天了;那个86年出生的男孩以比内地便宜约700元人民币的价格(3100元人民币)把IPAD2都买到手了,你俩什么都没干却耽误大伙儿这么长时间?!</div> 嘘,别问了!俩老头的夫人之一拼命又做手势又使眼色不让别人问话,生怕惹恼了老头——看来在家也是个受管制的主儿。<br> 怎么的,浪费大伙儿这么多时间还不让问一问?他恼,我比他还恼呢!。<br> 上车上车,快点走吧。徐导也没撤。<br> 果然很塞车,4点都过了还没到目的地。等俺们下了车拼命奔跑着进入纪念馆大厅,换岗仪式已经开始5分多钟了,关键是最佳拍照位置已经没有了,举起相机全是人后脑勺!<br> 太可气了!什么人啊!说实在本不想用这么不敬的称呼—老头,可想想这几天的表现着实让人忍无可忍。平日里倚老卖老也就罢了,反正俺懒得答理这种人,可几乎每次都不遵守时间。开始徐导为了严明纪律,在征求大家意见后约定,凡是超过规定时间5分钟不返回的,罚100元人民币,给大伙买水果作为补偿。大家鼓掌通过。可刚约定完,这老头就迟到10多分钟。然后还百般狡辩说是别人的时间全是错的。再次又误了时间,干脆坐原地不走了,说是不认道,要导游满世界找他,不知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当然最后徐导也不能硬逼他交罚款,大伙也不指着那点钱吃水果,就是想让他记取教训。谁知这人是个登鼻子上脸的主儿,一次令行禁不止,以后更加肆无忌惮,这次害得大伙儿连节目开头都没看上!我对年龄大的人一般都比较尊重,可这种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的人能得到他人敬重吗?但愿下次别再害大伙误回家的飞机!<br> 来以前就从发小那儿得知,国父纪念馆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每个整点都有换岗仪式。第一场9点是身着陆海空三军服装的比较大型些的仪式,其他时间只有陆军且要简单些。导游没给安排9点那场,明天还有其他活动,也只能看看简单的仪式了。 仪式举行了大约15分钟。听到有人小声嘀咕:“比升旗仪式差远了!”“啥呀,花拳绣腿!”……<br> 我也觉得动作繁琐不够大气,个头不够整齐,服装尤其是那吊脚裤有些看不习惯。不过要是都以国旗班来比较,怕是国际上那些换岗仪式都有些搞笑和滑稽了。有几个整体人员能像咱国旗班小伙子那么高大精神,个头相近,动作利索美感,有板有眼那么正规的!<br> 就算很多人欣赏的英国白金汉宫、丹麦阿玛琳堡皇宫那高高的长毛皮帽要让身材不够高的人戴上,成小人国了;美国国会山的那帮兵也是高的比矮的差那么多,看着够滑稽。就说“耍花枪”吧,也不是台湾的发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换岗都把枪耍到半空中去了。这花枪也不是那么好耍的,我数了一下,单手一气把长枪旋转15圈,不易啊!可惜没来及拍下视频!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厅正中的国父铜像,本体高5.8米,总高8.9米,重16.7吨,为美术家陈一帆教授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铜像基座刻有孙中山先生以毛笔亲自书写的《礼记 礼运》首段部分内容,第一句为“大道之行也”,最后一句为“是谓大同”。</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馆正前方的广场</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地上一个铜质地标:国父纪念馆园区被忠孝东路、仁爱路、光复南路与逸仙路所包围。 国父纪念馆由名建筑师王大闳设计。于1972年完成主要工程,举行落成典礼。本体建筑为唐朝风格,线条简炼,结合传统与现代。 主要特色为其飞檐与正面入口。本体建筑未完全仿古,例如并未采用斗拱,以小梁取代檐椽。屋顶也放弃传统瓦顶,而使用釉面。该建筑曾获美国教育部“最佳建筑奖”奖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门上的匾额“国父纪念馆”由老蒋题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换岗仪式视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换岗仪式视频</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换岗仪式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