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娘子军连

赫本

<h3><font color="#010101">我曾是一个兵,是娘子军中的一名女兵。那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更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似水流年,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但那难忘的军旅生活,那些光阴浸染的情怀,终是停留在记忆深处,明媚了岁月,芬芳了生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71年元旦刚过,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乡音的女孩子汇集在一起,建立了武汉军区第十二测绘大队三中队这个軍营中的女儿国。这些女兵们爱唱爱笑也爱哭,但是经过三个月的军政训练和极其严格的业务训练,她们很快缩短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距离,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成为一支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的队伍。<br>这是当兵两年后在武昌磨山驻地的全连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照片下二排右三是中队长腾树田,右五是指导员张运兰,他们中间是大队政委。中队长曾是业务尖子,经常给我们上课,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但生活中和我们打成一片风趣幽默,他的笑容使人想到慈祥的老妈妈,他曾深入炊事班和我们一起挑灯夜战包棕子……<br>当年他才30岁,我们称他为党代表洪常青。<br>指导员张云兰,时年25岁,她红朴朴的脸,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后排左边二名男兵是上士王洪昌和司务长詹厚荣。他们分别来自偏僻农村,不会讲普通话。司务长去买半导体说成要买扳道叉,一次连队射击比赛,王洪昌竟打了光头,大大托了班里成绩的后腿,对此,他对着我们憨笑,向我们敬礼,就是这样两名土得掉渣的人,把我们的衣食住行安排得井井有条,后勤服务绝对到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排右一是付中队长王彩凤,一个标准帅气的女兵。下边第一排右二为付指导员郭凤英。记得她每次在宣传队这种场合点到我的名字时,就会用她的家乡话戏称我为黑灰,然后窃笑……</font></h3> <p>女兵连三中队当年领导班子,中队长腾树田,副中队长王彩凤(上),指导员张运兰(中),副指导员郭风英(下)。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导班子,中队长30刚过,指导员25岁,副中队长22岁,副指导员20岁。</p>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当兵后的第一次拍照,那是新兵连军政训练时我们从驻地汉阳月湖堤步行至长江大桥每人拍一张留念,关于这次拍照的情形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二零零二年壹月二十八曰巜辽化报》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任炊事班长时和全班合影,提起炊事班那是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照片上一半人都是北京知青,她们来自河南的一个五七干校。我是第二任炊事班长,一切都要和她们从头学起,在那里我不仅学会了做各种饭菜,而且和大家一起学会压面条生豆芽养猪种菜……<br>炊事班是军队大熔炉中的小熔炉,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人都何往的地方。<br>我们的炊事班是个快乐的集体,总是歌声笑声不断,特别是后排右一来自内蒙的张爱兰,她在炊事班任猪倌,她甜美的歌声,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畔。<br>虽然论干活她们都象女汉子,但她们可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她们中不乏高干子女,但从不张扬,前排右三张成云,五九年国庆上过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和毛主席近在咫尺,当时她只有七岁,复员几年后,我们在北京相聚,正是毛泽东逝世不久,我们在闲聊中才得知此事。<br>在炊事班度过了许多幸福时光,当我们划着小船下湖捞猪草水芙莲时,当八一建军节我们杀猪宰羊喜气洋洋忙忙碌碌时,当我们养的英雄母猪下崽时,当我们种的莱喜获丰收时,当全连烩餐中队领导及战友们向我们举杯敬酒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娘子军连中曾经有这样一个傻傻的女兵,每次外出都怀着雀跃的心,从驻地磨山通往汽车站要走过鲁家巷,这并不是小巷,而是一条蜿蜒的公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油菜开花时节滿目金黄,豌豆花开则呈现出淡紫萝兰色的花海……但她来不及细细欣赏,因为纪律所限她有严格的归队时间,她不逛商场、不去影院,她大多时间要去书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照片上为二排长周社先,下为四班长杨素英。新兵连结束后我任四班付班长,而杨素英是唯一的新兵班长,一次连里开联欢会,我和班长上台说对口词,她忘词我笑埸,湖北籍战士说掉底子喽,北京籍的战士说漏气了……为此班长在班务会上还做了检查。后来们演出了自己创作的小话剧巜野菅路上》大获成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图为二排长周社先和称我为小友写给我的信。她高高的个子总使我想起白杨树,她朴实无华不失天真,夜里查铺脚步迈得鹅毛轻,那时不懂事的我却说她:一个幽灵,在营房徘徊……<br>想念的二排长,你在安阳过得还好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战友李燕,她是一个文文静静非常腼腆的女孩子,当兵两年后,才偶然知道自己的身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战友楊卫东,全体女兵中唯一的老三届高中生,她为人随和谦虚,阅读她给我的信,感到非常亲切。</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亲密战友何素珍朴实善良而漂亮,只是身材袖珍了点,那不能怪你哟,因为你是四川娃。</span></p>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战友孙速建,她是一个喜欢自嘲的人,有时内务不整,作风稀拉便称自己是窩囊鬼,其实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亲密战友廖小韵,你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女兵,你好学习,爱思考,我们总是在一起畅谈人生理想,你那么多才多艺却谦虚低调,蓝球场上经常看到你奔跑的身影,独舞《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我们中队的保留节目。我们在宣传队练习拉二胡时,我俩总在一起调弦,相互对视一眼,心有灵眸一点通,那次演出伴奏的曲子叫《边防战士爱红柳》,它己和軍营里的起床号熄灯号及紧急集合号一样,至今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font></h3> <h3>刘晓林与黄萍是当年的一帮一“一对红”。</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四班和战友们的留影,那是一段最幸福的时光,我们已从汉阳搬到武昌元宝山东湖之滨,住在干休所的房子里,棕红的地板,雪白的墙卫生间里有大澡盆,还是坐便呢,够侈奢吧,作业室窗外一片芝麻地,每天眼看芝麻开花节节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上两张三人照是在三班时和战友葛黎明何淑珍、李海鹰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那年那月我和战友姜慧荣盛香荣出公差途中拍下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战友刘晓林在汉口留影,晓林,多年未联系,你在他乡还好吗,记得你在斯大林去世那天出生,因些起了这个名字。</font></h3> <h3>这战友当年才14岁,全连最小的兵。但她非常懂事,一点也不比别人差。</h3> <h3>我的沈阳老乡王华丽。我知道你的家在皇姑区,那年战友来信告诉我你退伍了,要来找我,我正在上大学,学校就座落在皇姑区,可一直没见你的踪影……</h3> <h3>四班战友宋军,爱唱样板戏。《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的唱段是她的保留节目。</h3> <h3>黄运华我三班的战友,那年在磨山营区,夏天的武汉酷署高温,我们夜晚都在楼顶大平台上睡觉,一排排的床铺,上边拉上长长的钢絲,一排排的蚊帐,我们俩人床挨床,便把两个蚊帐中间用夹子夹起来变成一双人大“房间”。每晚熄灯前我们都窃窃私语,我们还偷偷吃过你家里寄来的奶豆饼干。这只是我们俩人的秘密。</h3> <h3>黄运华送我照片后边的留言,当时并不在意,40多年后的今天,做美篇时才发现:“革命战斗结友谊,数年之后永难忘”。</h3><h3>注:寻找到战友后才得知,黄运华战友因病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h3> <h3><font color="#010101">时而沉思,时而遐想,无论怎样也想不到我会变成今天的模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飒爽英姿没挎枪,曙光照在挎包上,三中队女兵多奇志,走着队列去照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照片后边有的写着献给未来的回忆,其实只是随便写写而已,没想到现在真是到了该回忆的时候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四班时的战友田莉,大眼腈卷头发,这可愁坏了她,因为她怕别人说小资,就是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在一次紧急集合归来发现自己没穿外罩裤,于是哇哇大哭,她喜欢画画,有时在作业室工作时间偷偷画……这些都是当兵之初的事了,在后来的野营拉练中,她脚上打了许多血泡,腿有关节炎,硬是不上收容队,柱着两条树棍,艰难的跟着队伍……人们说她象她爸爸当年,因为她是老红军之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战友三班长李海鹰,祖籍广东,我们戏称她广广,她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学校一零一中学,多才多艺,给人扎针灸下手狠胆子大被战友们称为蒙古大夫,她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也是个不拘小节的人。</font></h3> <h3>李海鹰是我在三班的班长,忘不了我离队退伍时,她送给我一支竹笛。她在送我照片的背面写下了“为革命远隔千里,心在咫尺”。</h3> <h3><font color="#010101">左下边是战友张秀英,她正直善良,朴实能干,曾当过猪倌,她是地道的武汉人<br>右边是战友刘金云,性格活泼开朗,我称她小金魚。上边是说湖北洪安口音普通话的田莉,在三中队能听懂各地方言很重要,曾有一个叫杨小丽的战士在班务会上给我提意见:从不找她谈心,不爱理她……天大冤枉,我听不懂她说话,后来我和她们学湖北话,用方言念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军营里有顺口溜说:新兵信多,老兵病多,新兵爱照相,老兵爱睡觉。我们这些女兵天生爱照相,只是当时条件所限,照相只能去照相馆。看看这些军营花朵的神韵和风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往事穿越时光,伸手似乎还能摸到往日的温度,蓦然回首,你己不在灯火阑珊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軍队这所大学虽然不发文凭,但它所给予我的,胜过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最美好的年华在绿色的军营中度过,青春无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每张笑脸都有自己的故事,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左边是中队舞蹈家孟琳,右下边宋军唱样板戏里的沙奶奶最拿手,中间两位北京藉战友分别是郑小明和薛玉洁。</font></h3> <h3>1978年初春,大学寒假去北京与炊事班战友张成云在天安门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退伍回乡途中,我和战友盛香荣在北京颐和园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74年l月野营拉练途中在革命老区大洪山双门洞留影。<br>这次拉练历时月余,每日平均行军百里,且有急行军强行军,淌河过桥翻山越岭,早上破冰洗脸,晚上宿在老乡家地上,铺上稻草就是床铺,而且每家都有给老人准备的棺木,怪吓人的,但是大家一路艰辛一路歌,途中人人都是演员、诗人,这次拉练大家写下不少打油诗,我写的巜大洪山宿营》和十六字令三首巜山》保存至今……<br>多日翻山越岭,见到平地那一刻的心情是旁人无法体会的,革命老区的贫穷也是无法想象的,回到部队那一刻,我们竟忘了战友重逢先敬礼再握手的军规,而是叽叽喳喳的和留守在家的战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二中队的男兵们见状,称三中队在打麻雀战……</font></h3> <h3>北京籍战友严平,连队笔杆子,善于文艺创作,野营途中双门洞照片就是她拍照的,我退伍后寄给我的,不知她现在哪里?</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部队进山前战友们到汉口中山公园留影,此时三中队要转移到襄樊的山沟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沟里的生活艰苦也浪漫,此时我已复员,但时刻关注着我曾经的娘子军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l973年秋妈妈来部队探亲时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全体复员老兵合影,照片上排第一人为我的亲密战友连部班文书李杰,一个具备领导才能,有远大志向又脚踏实地的人,她做人低调、为人大气,去了她的家,才知她的父亲是军内高干,复员几年后才在一本书上得知她的母亲是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离开武汉那天李杰把我送到火车站,还给我买了路上吃的蛋糕,看着我登上北去的列车,依依惜别,那天空中飘着细细的雨絲,走出营区时,战友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真可谓情深深雨蒙蒙……<br>每年的老兵复员,都有共同特点,欢送会的节目演不下去了,前年连部班的诗朗颂最后几句说到:再握一把战友的手啊,再嘱咐一句知心话的时候全体:声音哽噎……我复员前一年我们集体创作了诗歌巜毛主席的战士最值得骄傲》送给复员老兵,结尾这样写道:欢送战友上大道,海内天涯心同照,待到山花烂漫时,同把胜利喜讯报。此时台上台下一片欷嘘……<br>其实,人生就是用感情勾勒的一幅画,五彩缤纷,岁月就是用经历写的一本书,浸滿悲欢离合……<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闲遐时光,倚坐窗前,翻阅着一张张当兵时的老照片,它记录着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如今战友们如落叶缤纷撒在祖国各地,远隔万水千山,可无论何时何地想起当年战友都会心潮翻卷,浮想联篇,难忘的军旅生活,是一种永远的怀念,至今保存着军队用过的老物件,出差时带着军用水壶,去温泉疗养,去国外旅游都把它带在身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读书写作是我的最爱,每每提笔都想写写我的娘子军连队,但总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幸好有了美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帮我园了这个梦。<br>图为二十五年前的一九九一年六月发表在巜辽化之声》上的一篇文章,《军营有一条小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那个年代,我和战友们唯一的联系方式只能是通信。写信是一种温馨婉约的艺术,那熟悉的笔迹、亲切的问候都留在我生命的河流里,滋润我心,我把信件装订珍藏多年,翻阅它象读一本有趣之书,让思绪去追踪那些飞扬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0年代初,我与老伴小住于弟弟在部队大院的家,触景生情,我和在宁夏当过兵的老伴及曾在新疆当过兵的弟媳聊起了当兵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我们又重穿军装的合影。当兵的经历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记忆的底片,它象一壶老酒,时间愈久,愈醇香甘甜。<br>三中队,娘子军连,你是我生命深处的眷恋。</font></h3> <h3>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岁月,就拥有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在娘子军连当兵更是我一生的幸运。做的第一个美篇就是我的娘子军连;我当年的测绘大队三中队,你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你永远激励我不忘初心奋发向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