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遵义感受红色文化

快乐帝张广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最初了解遵义,还是通过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开始的。遵义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都銘记于心的红色革命圣地。红军纵横万里,最关键的会议,最重大的转折,最勇敢的战斗,最恢宏的辞章,都成就于遵义这片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前夕,我有幸参加《老同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遵义红色之旅”参观团》。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瞻仰了主要革命遗址,聆听解说员为我们讲述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我们虽然未能一一重复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革命先烈无限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首先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一件件珍贵实物,一行行史料文字,一幅幅历史图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红军菩萨的香火弥久不衰,是因为这些劳苦群众打天下的红军还活在老百姓心中,“红军精神不死”。在红军墓前,解说员深情地讲述着红军战士的伟大事迹,突然有一种无比敬佩的心情,不禁潸然泪下。险峻的地形,匮乏的物资,敌军的围剿,“左”倾思想的误导等,真的无法想象伟大的共产党人是多么艰难地走向胜利的。这种顽强的革命精神一直深深地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遵义会议陈列馆,站在多媒体沙盘之上,看着红色箭头所勾画出的壮丽往事来回穿插,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剑指昆明,虚晃一枪,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段所有共产党人耳熟能详长征史,用实践证明了遵义会议决议的正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可以把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等词汇都用在毛泽东身上,正如陈列馆里背景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所唱的,毛主席有足够的理由接受这样的歌颂,但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用兵真如神”依靠的是什么,带领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我认为正是“实事求是精神”。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败仗,长征时候打大城市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毛主席一生打过四次败仗,其中两次发生在被他自认为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期间,没有丝毫的掩饰,败仗就是败仗,没有这种大小战斗实事求是,几近严苛的总结与分析,哪有整个战役用兵真如神的神来之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苟坝会议旧址外,走在那条著名的真理小道上,对于“实事求是”的理解愈发深刻,当年红军指战员正是以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在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的努力奋斗中,熔炼出最顽强不息最灿烂夺目的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短暂且又充实的红色之旅,让我收获颇丰。回望党史,我们党不仅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容与豪迈,更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悲壮与苦难,一部艰辛的奋斗史,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伟大实践,作为一名超过半个多世纪党龄的退休老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走好共产党人新的长征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