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姓百年》长篇传记连载之(六十五)</p><p class="ql-block">时间进入到一九八四年,刚刚教了三个学期的课,当了一年班主任的我,课程轮空了。大约是三月份吧,党办主任找我谈话,说市委组织部跟咱们学校借人,参加干部考核工作,条件是文笔好的,你就去吧。</p><p class="ql-block">我没有什么说的,只能是服从了。只是觉得,我带的八二中文班,还剩一学期就要毕业了,不能送他们走,有点遗憾。好再新调来的李洪印老师跟我年龄相仿,专门做他们的辅导员,人也挺好的。</p><p class="ql-block">我到了组织部青年干部科,科长说,这次是省委组织部来人,考核咱们市第三梯队干部。他们想在铁岭找一个文字工夫好点的人参加进来,就是你啦。</p><p class="ql-block">当时龙山宾馆是市委市政府对外接待和召开重要会议的地方,除了一栋大型的主楼,还有一栋小点的二号楼。二号楼虽然小,档次却高些,以接待贵宾为主。考核组就进驻了二号楼,可能是出于工作性质的需要,虽然才来十个人,却把整个二号楼包了下来。这十个人,除了二位年长些的正副组长来自省里,其余的都是从各市地临时抽调的。铁岭除了我,还有一位银州区的常委组织部长,是位老大姐。外市来的人,多数还算年轻,最低职务也是科长。</p><p class="ql-block">我们考核的对象有一个三十多人的名单,都是市委确定的第三梯队人选。我对这些人不是很熟悉,但通过看表格也知道了都是副县级以上在职干部,所以明白了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厅局级。这些人多数都在各县区,所以把考核任务分配下来以后,大家还要分赴各县区去完成任务。都是二个人一组,没有给我分组,如果组长要下去就带着我,我等于是跟组长一组了。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对每个考核对象最后都要形成二份材料,一份是一千字的考核鉴定,另一份是一万字的小传。这两个材料上来以后,组长看过了就交给我做最后的文字敲定。我心想,我这就等于是组长的秘书了。果不其然,考核组工作临结束前,大家开了一个总结会。最后组长说,小郭,你根据大家的发言,形成个材料吧。</p><p class="ql-block">在考核组工作期间,虽然我家在本市,也给我留了一张床位,和营口的一位同志住一个房间。我有时候回家住,也是我的自由。他们都难得回家一趟,挺羨慕我的。我回来就给大家带点苹果什么的,大家就挺高兴。那时候生活刚刚好转,苹果都是各单位搞福利分的,放进菜窖里,现买还真不方便。</p><p class="ql-block">大家住的还行,沙发床,有洗澡间。吃的也可以,在二号楼给我们开了小灶。圆桌饭,每顿都好几个菜,随便吃。隔三岔五地,市里领导就单独或借什么人的光,把我们请到一号楼那边的大餐厅吃一顿,都是酒宴。当时的市委秘书长杨新华就曾指着我说,小郭你是东道主,大家有什么需要,你就找我,你要待好客人啊!我也就权当是他的一句客套话吧,从来没有麻烦过秘书长。大家也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要求。</p><p class="ql-block">只是有一件事,算是个例外。就是大家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人说晚上没什么事,缺少点娱乐活动。看看能不能去看点演出什么的。我听了就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这么说,我脑子里也有个事,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毕业回来之后,因为爱写点啥就和市文联搭上钩了。他们办的《龙首山》杂志给我发了小说散文好几篇作品了,编辑部主任朱桂琴就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到考核组工作她知道了,还约我去一趟聊聊天。他老公李启云当时就在文联楼上的文化局当局长,我也认识了,他们家我去过,算是比较熟悉的朋友了。朱大姐已经知道,原定的市委宣传部部长人选被考核组否决了,李启云是后提出的人选之一。为这事她挺上心的,所以才找到我,主要是打探消息。至于我能不能起点啥作用,可能也没抱什么希望。</p><p class="ql-block">有了要戏票的事,我就给李启云直接挂了电话。没过几天,李启云就给我回电话了,说票搞到了,你看……</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他的意思,就接过他的话头,你就给送来呗,还摆啥局长架子啊!</p><p class="ql-block">不一会他就来了。我站在二号楼的门口等他呢,怕他进不来。</p><p class="ql-block">我直接就把他领到组长那屋,先介绍一下,这是咱们文化局李启云局长,来给我们送戏票来啦。</p><p class="ql-block">二位组长当然很高兴,聊了几句,李启云就告辞了。他刚出去,孙组长就说,人挺好,皮相不错。我头一次听到皮相这个词,也明白了孙组长把宣传部部长和李启云联系起来了。李启云大高个,穿着当时挺流行的烤花尼长大衣,比康平县那位副书记有派头多了。那位县委副书记原来是市委宣传部部长候选人,我跟组长去考核的,我记得很清楚,见完面谈过话,组长就摇头了。我心想,这两个人都是辽宁大学老五届毕业生,差距咋这么大呢!</p><p class="ql-block">我在考核组工作期间,关于我的工作也将要有了变动。</p><p class="ql-block">那就是,按上级要求铁岭市政府新设了一位非党副市长。他叫梁文萱,老东北师大毕业生,原来是法库县高中的历史老师,后来提为法库县人大副主任。这次又被市里相中,刚上任不久。组织部门想给他配个拎包的,征求他的意见,他提出来三条,一是不要干部子女,二是必须有大学文凭,三是当过老师。组织上就让他自己找,他在铁岭也不认识谁,就想到了他的小舅子刘德厚老师和冯玉柱老师。这两个人都是我的中学老师,文革以后就更加熟悉了。他们俩一商量,立刻就想到了我。然后就安排见面,在刘老师家吃的饭。梁市长和我聊了几句,可能印象还不错吧,就同意要我做他的秘书了。我的考核组工作还没结束,当时的政府办文教处处长赵元策就到师专去要我,并把我的工作关系转走了。</p><p class="ql-block">四月份,考核组工作结束了。组长按着有关规定给大家发放补助费,银州区组织部长和我都是铁岭本地的,跟一般上班没什么区别,就说我们不要。可是组长说了,这是规定,不要不行。我一看推不掉就想留下了。还是部长大姐见过世面,我们收了钱之后,她找到我说,咱俩到人民百货,正好用这些钱给他们买点礼品吧。二三个月的补助费,钱也不少呢,我们分别给大家买了不同的纪念品。老人买顶帽子,有小孩的买件衣服。都是部长大姐拿的主意,在社会交往方面,让我长了见识。</p><p class="ql-block">送走了客人,我到市委组织部去了一趟,也算是告个别。后来才知道,关于我的工作,组织部从借我的时候就是有考虑的。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又涉及到新来的非党副市长,组织部也没啥办法阻挡了。记得青干科女科长话里有话地说,行啊,你先去干着看吧。我当时还真是没太理解,结果在文教处也真没干长,才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了变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