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走来的城市

胡成江集

<p class="ql-block">农耕时代,城市呈平面化,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地上,气候地理的差异形成其各自特色,京城略占优势,亦不足以抵挡家乡的魅力,落叶归根是人们的追求。那时的城市在青山绿水间,安静得像熟睡的婴儿一样躺在母亲的怀抱中。</p><p class="ql-block">工业时代,城市中兴建工厂,形成大量产业工人。这些工人来自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跑到城市讨生活。城市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大,工业生产达到一定程度,产品没有销处,为解决这一问题,给城市发展打强心针,催其大了再大。后工业时代,工厂外迁,大而又大了的城市其存续的基础在哪儿,我百思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当下中国城市呈金字塔型,塔尖上,北上广深所谓一线城市,下来,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哪位经济达人完成了这一伟业,其目的何在。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五六百年来,天下英才汇聚,比其它城市略高,尚可理解。广州海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借货物流通之力,略高,亦可理解。上海沾了先行开埠的光,别忘了道光年间的上海在松江城外,像今天遍地开花的开发区一样,马路宽敞,据说仅有九个人,当年洋人的首选并非上海这块河滩地吧,想占泉州,道光皇帝还不答应呢。若说一百七十多年前,历史选择上海作为“洋风”登陆的桥头堡,深圳则是中国再次承接“洋风”的码头,历史给了它们快速现代化的机会。今天中国的每座城市都想有那样的机会,只能是,省会城市抢占地级城市的发展机会,地级城市抢占县城的发展机会,县城抢占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东部沿海抢占西部的发展机会。这是近二百年来人类的逻辑,从英伦三岛上刮起。这一逻辑叫人不再守土,乡情变成唯文学而文学的一种拿腔作势的表达。这种逻辑忽悠着人从农村到城镇,从城镇到县城,从三线城市到二线城市,从二线城市到一线城市,一层层向上涌动,给所谓的经济学家评价城市找到充足的理由,造成城市越聚人越有前途的假象。</p><p class="ql-block">后工业时代,城市中聚集了那么多人做什么。这个问题对塔尖上的几座城市,不是问题,然并非不是问题,只是被人口数量的庞大掩饰,有点“庞氏骗局”的味道。人陷入一怪圈,一线城市机会多,不断有人涌来,不断有人涌来,一线城市机会多,三四线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呢,成了不毛之地。这种经济学家的城市逻辑,我总觉得不大像是人的。人为造出城市金字塔,人口随之呈金字塔型分布,造成大多数地方成了荒凉之地,若想改变,最好能给其找到依托,使生活在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其生活在那儿的充足理由,安居,且能乐业。</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社会是多中心的,甚至细化到家族到乡村。在外面混得再好要衣锦还乡,要落叶归根。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每一片土地都一样,本来就一样,是人使得其不一样的。人应找回那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自信,别再裹挟在社会大机器中,人云亦云,不能自己。营造社会多中心的氛围,别将人困死在经济这一棵树上,城市才可能有自己的特色,诚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再形成“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情形已不可能,只能是尽量而为吧。(2016-12-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