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俗话说得好:听书听的是赞儿,听相声听的是贯儿,看戏看的是范儿,追明星追的是腕儿,养王八养的是盖儿,尿炕比的是片儿……咱们比啥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想当年,每天中午十二点,有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打开收音机,听评书。孩提时代的很多知识来源,都源自于收音机的评书时间。收音机也未必家家都有,天气暖和的季节,就围坐在窗台下,天气不好,就厚着脸皮坐到人家屋内。一碗饭吃到十二点半,也不管人家家里有事没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有多么迫切。物质的需求刚刚满足,精神的需求就变得无比迫切。大家也想读书,但是读书需要花钱,也没个地方去买。于是,收音机的评书演义就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文化接受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的第一部评书认知,必须是刘兰芳的《岳飞传》,“八大锤大闹朱仙镇”,“牛头山八百破十万”“高宠枪挑铁滑车”等,那叫一个热血沸腾,心驰神往!今年,学校里要求学生集体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我淡然一笑,脱口而出,抑扬顿挫之中,换来了无数学生崇拜的眼神。唉,孩子们,这有啥可崇拜的,我们那个时代,哪个孩子不会背啊!岳飞,就是我们心中神一般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问题回来了,什么是赞儿?那就看下边这一段文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金盔金甲淡黄袍,五股攒成畔甲绦,护心镜,放光豪,狮蛮带,扎稳牢,鱼塌尾,护档口,战裙又把膝盖绕……背弓带箭逞英豪,若问英雄名和姓,姓秦名琼字叔宝,好汉英名四海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这东西就叫赞儿,秦琼骑的是黄骠马,所以,秦琼的这段赞儿叫做“黄脸儿”。早以前说书的先生考学生,不明说,而是点你,比如,来段黄脸儿,就是告诉你,说一段秦琼的“赞儿”。比的就是嘴皮子,和相声的贯口一样,毕竟是说书的,嘴皮子不利落,那还卖什么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隋唐演义》属于评书里面的大哥级别,不仅人物众多,而且个性鲜明,隋末农民起义的故事被传诵得以假乱真。贾柳楼,劫皇纲,瓦岗寨,锁五龙,李元霸,罗士信,宇文成都,裴元庆……故事人物,至今依然如数家珍。“一猛一绝会一节”“三节反打第二节”……太多的情节被我们津津乐道。至于隋末唐初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谁还会关心呢?我们只关心英雄豪杰,我们只关心扯旗造反,年少有你,无悔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说《隋唐演义》的,叫单田芳,鼻音重,但是,好听。老先生前些年去世了,我们永远怀念他,是他,给了我们少年时代最难忘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听评书,又如何能绕过刘兰芳老师的《杨家将》,最悲情的评书。刘兰芳老师的语言艺术简直无与伦比,听着听着就感觉人物就在眼前鲜活了起来。听过了评书,原著就不用看了,文字的魅力根本不如说书人的声音。于是,那段历史传奇就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一生不曾忘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长大以后才知道,杨家将的故事纯属虚构,我童年生活的林场,就是评书里杨老令公撞死李陵碑的所在地,再往北走,就是杨家将血染过的金沙滩。杨家将的老家在代县,穆桂英的老家就在大同这一带,我们门口的公园里就有穆桂英的铜像,镇上最中心的地儿就叫“穆桂英坡”,可见我们山西人对于杨家将的爱戴。可是,传说就是传说,都是假的。但因为有了刘兰芳的《杨家将》,我们都信以为真。即便你拿来历史书,我们依然相信刘兰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最为羞愧的是没读过《四大名著》。当老师很多年,我给学生讲过无数次这四大名著的片段,唬得孩子们一愣一愣的。但就读书来讲,我一次也没读过。对于四大名著的所有认知,我都来自于同一个渠道——听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听了袁阔成老师的《三国演义》,谁还要去读原著啊?那么费劲,好多字还不认识,好多句子都读不通,袁老师一张嘴,都懂了,而且还是难么风趣幽默。这不仅仅是袁老师的基本功扎实,水平高,还有他对于三国人物的独到理解。现在的孩子们,没赶住那个年代,没听过这些传统艺术继承人的老艺术家们的表演,真的是一种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除了评书演义,还有一类就是公案小说,比如说《三侠剑》《三侠五义》《小五义》《狄公案》。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都是老版的武侠小说。里面的侠客和清官,和新派武侠的郭靖杨过又有哪些区别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三侠五义》属于我家当年的独一份,不知我爸从哪里搞来的,没有损坏,封面封底完好无损,是石昆玉老先生评书的口述本。《三侠五义》也作《七侠五义》,三侠我倒是理解,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小侠艾虎,五义嘛,那就是五鼠。可是要按照七侠来说,三侠的基础上,加上双侠丁兆惠兄弟和黑妖狐智化,还有谁呢?一直没搞明白,也就是看出了我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确实不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评书演义,大都是靠听书得来的。这类作品,让我开始了对历史的兴趣。我以为历史就是这个样子,劫富济贫,狼烟滚滚,等到长大后才懂的,这一切都是善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不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历史,才是真正的残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