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杂记

影旅

<p class="ql-block"><b>上海,傲立东方的国际大都市,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从心底里热爱她爱护她。过去的几个月来,号称“魔都”的上海发生了许多不可理喻的“魔幻”之事,叫人郁闷、痛心、愤懑。在那些日子里,打开电视机,用投屏看各档节目,成为这段日子每天生活中调节心境放飞心灵向往美好必不可少的内容。其间除观赏最新海外影视外,看了不少戏剧歌舞大戏,听了多场音乐会,还随着旅游风光片和博主直播作了一番精神旅行…现作“看戏杂记”,算是给这段生活留下一点还值得回忆的记录。</b></p> <p class="ql-block"><b>这次疫情期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线上放出不少话剧录像,一下子又吊起了我看话剧的兴趣。还记得上小学时去延安路上的儿童艺术剧院看过话剧《地下少先队》和《马兰花》,上世纪六十年初,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除话剧团外还有个方言话剧团,演员讲剧中人各地的方言,曾在大同戏院看过它的方言话剧《啼笑姻缘》,大跃进年代曾在长江剧院看过由孙道临参演的讲大炼钢铁的一部话剧,剧名早忘,网上已查不到记录。中学年代有一本很喜欢的刊物《文艺报》,刊登文艺界动态讯息,电影戏剧的介绍和评论,对一些经典戏剧还是熟悉的。十年浩劫后的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那时复排和新编的各剧种戏剧不少,已可在家中电视机前看实况和录像了,对当时的演艺界也一直很关注。只是这些年多看的是海外精彩有影响的影视,很少看戏剧了。似乎很长时间内话剧舞台并不景气,这次有机会能看到上话中心当今的多部话剧,很是期待。</b></p> <p class="ql-block"><b>盘点了一下,上话中心线上直播的话剧录像不知不觉挑着看过已有十四部,对好几部现实主义的经典话剧和演员的精湛表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有些先锋剧目只是了解如今的话剧舞台在演出什么,看过走过了。</b></p> <p class="ql-block"><b>《商鞅》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剧,演绎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传奇一生,其时得奖无数,赞誊度极高,那个年代编的一些所谓借古讽今的历史剧都要闯祸,这部戏为冲破陈腐不惜牺牲性命的改革家叫好,精益求精磨了很多年了,舞美道具剧本演员到位,值得一看。</b></p> <p class="ql-block"><b>这版《商鞅》演员都不熟悉了,唯有一出场就认出了饰演景监的关栋天,好嗓子念台词尤其读诏书似京剧念白,倒也不突兀。谢幕时,老导演陈薪伊还介绍了这戏的几届演员,见到了当年青话的老演员张先衡、娄际成、张名煜,都是八十几岁的老人了 ,当年电视中看过很多他们演的戏和电视剧,没见到焦晃,当年他主演的话剧《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太红了。</b></p> <p class="ql-block"><b>《万尼亚舅舅》2018 上海大剧院演出录制版 时长约145分钟,契诃夫戏剧作品,多年前看过同名的苏联电影,剧情都知道,欣喜的是见到了老演员许承先、吕凉、周野芒和郑毓芝。不知怎么,看着台上的演出,不时脑中会浮现出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他的话剧表现手法与前辈大师契诃夫有很多相似之处。</b></p> <p class="ql-block"><b>学生时代很早就看过伏尼契的小说《牛虻》,还记得在长城电影院看过五几年苏联拍的同名电影,亚瑟一个富家公子为信仰历经磨难直至献身,以及与神父蒙泰里尼爱与恨的复杂情感,很震撼,至今仍有印象,上话中心的话剧让我再次进入牛虻这一角色。没看过网红郭京飞演的电视剧,他的声音好听,演出有激情,扮演的亚瑟很到位。许承先宝刀不老,演的神父和另外几出戏都很出彩。</b></p> <p class="ql-block"><b>《太太学堂》莫里哀喜剧 法国人执导并担任舞美设计,名剧还是要看的,舞美很新潮,不时出来一个跟着剧中人提着话筒的,很出戏,主要是看看林教头周野芒的表演了。</b></p> <p class="ql-block"><b>《浮士德》德国大文豪歌德的代表作,久闻这部巨著构思宏伟,结构庞大,但从没接触过其作品,总觉得太高大上,可能无法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深遂的哲理。这次看的是上话中心08年版改编的话剧。有许承先、周野芒、宋忆宁参演,还有朱杰,当年的电视剧《潜伏》,朱杰扮演最后潜伏最深的穆晚秋,经历复杂,形象清丽,一时大红,很想看看她的表演。许承先演浮士德,周野芒演魔鬼墨菲斯特,朱杰演少女玛甘蕾。看这剧,有点凡尔赛了。</b></p> <p class="ql-block"><b>《上海屋檐下》夏衍193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描写20世纪30年代上海底层的一群小市民和贫苦知识分子生活。学生时代就看过出版的剧本,剧中反映的人与事年代久远了,夏衍的现实主义代表作,还是要看看的。</b></p> <p class="ql-block"><b>《秀才与刽子手》2017年9月 美琪大剧院演出录制版 时长约120分钟,号称黑色戏剧,面具偶人服装舞美都下了一番功夫,剧名就夺眼球,故事很荒诞,还有些恶趣味,形式大于内容,演出效果可能不错,场上不时有笑声,评价还很高。</b></p> <p class="ql-block"><b>《冒牌人生》这剧很先锋,明显从剧本到演出在学习国外戏剧表现形式,似乎现在话剧的主要观众是小青年,不知他们喜欢这出戏吗,看它倒底想表达些什么,耐着性子把它看完了。</b></p> <p class="ql-block"><b>《良辰美景》一曲《牡丹亭》的爱情故事,一个昆曲世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又请来关栋天出演,他演此剧可是得心应手,剧中锦绣偷食禁果,身怀师父二儿子孩子,最后嫁给师父,舞台上师父锦绣生出“儿子”场景,太狗血!剧中锣鼓家生都搬上了舞台,唱昆曲、甩水袖、亮武功,这演的还是话剧吗?干脆编成昆曲京剧得了。</b></p> <p class="ql-block"><b>《大哥》1973 1985 1997 2009,上海一个普通人家的四个除夕夜,大哥生命中的四组片段,大哥有情有义,有对弟妹的照顾,对家庭的担当。大哥人真好!郝平演的不错,上海人看了心领神会的戏。只是剧尾看到大哥柱着拐杖直不了腰的神态,按剧情,其时大哥也就六十多岁,似乎他这个岁数还不该那么老态。</b></p> <p class="ql-block"><b>学生时代就看过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后来又看过两个版本的同名电影,这次是上话中心的话剧,请了明星李宗翰演于连,许承先、宋忆宁演候爵夫妇。原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划和丰富的细节,话剧是很难体现的,这次看剧,只是再回忆起一些情节了。</b></p> <p class="ql-block"><b>很想看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长恨歌》,由《于无声处》的导演苏乐慈执导,演员阵容也很强大,只是那时都是在剧场中架起摄像机录的像吧,技术条件有限,2003年版的录像实在质量太差,看惯了高清甚至超清的影视,只是流畅级别的录像,对话也听不清楚,一幕还没看完,只得断了。</b></p> <p class="ql-block"><b>《贵冑学堂》,其与《秀才与刽子手》为同一编剧,属荒诞黑色晚清系列话剧之一,你看剧照能知道故事的大概了吧,不用动脑看过走过。</b></p> <p class="ql-block"><b>《家客》故事發生在1976年后唐山大地震后,通过剧中人马时途“从唐山回上海”,“没回上海”以及“回上海又走了”三种不同的可能性,展现了三段不同的情节,反映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生活状态。这种形式也有过电影,很时新的。这出戏主要是想看看周野芒、宋忆宁和钱程的演出,喜欢看周野芒的戏,他演的几部戏,角色都演得活龙活现。滑稽演员钱程形象不错,只是演这个音乐歌唱家,退休的知识分子,气质上还是差一些了。</b></p> <p class="ql-block"><b>话剧《富春江山居图传奇》讲述元朝山水画大师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及画作660余年来历经数个朝代,与画作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化人名人所引发的一个个传奇故事。编导搭起这个故事功力不凡,舞美布景简洁似画卷,古风音乐有韵味,那场巧妙換画躲过日本鬼子抢夺的一幕,很有戏剧性,博得全场掌声。关栋天又演乾隆皇帝,演员也都出色,挺喜欢的一出戏。</b></p> <p class="ql-block"><b>恰逢北京人艺70周年院庆,其在线上向观众奉献多部舞台经典。北京人艺国宝级剧院,从第一代的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朱旭、朱琳到后来的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何冰、胡军、梁冠华、徐帆、宋丹丹,以及更年青的一代,北京人艺云集老中青三代演员明星,其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独特的表演独树一帜。这次观赏经典,大饱眼福,直呼过瘾。</b></p> <p class="ql-block"><b>外国经典剧目《哗变 》改编自赫尔曼·沃克获普利策奖的小说《凯恩号哗变记》,曾在百老汇热演。剧本由英若诚翻译,此次播放的是1988年版。一出老爷们的戏,剧中人在军事法庭激烈辩论,由对白推动剧情,塑造人物。尤其剧中朱旭演的魁格船长陷入疯颠的七分半钟的独白,修宗迪(看过他当年主演话剧《丹心谱》)演的通讯官和杨立新演的军医,还有一位老演员演的舰上水手,三位一一分别作证,被任宝贤演的辨护律师格林渥步步紧逼的质问,一问一答的对白,极具戏剧性,精妙!看得人拍手叫好,最后庆功宴上格林渥一番话,剧情又有反转。这剧剧本好,翻译好,演员好,话剧姓“话”,本剧回归了话剧艺术以“话”立命取胜的根本,这出戏北京人艺众演员深厚的话剧台词功底得到充分体现,展播的话剧中最喜欢这部,看得过瘾。</b></p> <p class="ql-block"><b>话剧《窝头会馆》作家刘恒执笔,林兆华执导,2009版,由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等在内的人艺实力派演员出演。聚焦北平解放前一年,名叫“窝头会馆”的平民小院,几户社会底层的小市民的悲欢与离合,挣扎与希望。京腔京韵“京味儿”大戏,北京人艺绝活,好看!</b></p> <p class="ql-block"><b>听声音才认出了𣾴存昕</b></p> <p class="ql-block"><b>《向戏剧致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节目单</b></p> <p class="ql-block"><b>《雷雨》周朴园和鲁侍萍</b></p> <p class="ql-block"><b>濮存昕演的《哈姆雷特》片段中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b></p> <p class="ql-block"><b>话剧《日出》曹禺名作,看过同名话剧电影沪剧,陈白露:“太阳出来了,我要睡了”…</b></p> <p class="ql-block"><b>《骆驼祥子》老舍名作,各班演出,印象最深的是电影张丰毅版,装上假牙斯琴高娃演虎妞的那泼辣劲,这版演虎妞的年青演员没毁相,也演得真好。</b></p> <p class="ql-block"><b>《天下第一楼》片段,岳秀清报菜名。</b></p> <p class="ql-block"><b>《哗变》片段,冯远征、吴刚、丁志诚、高冬平、王刚这北京人艺“85班五虎”上场。与08版相比,冯、吴挑大梁,冯演魁格船长,吴演辨护律师格林渥,大家飚演技,有劲!</b></p> <p class="ql-block"><b>《茶馆》从第一班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英若诚等出演的话剧到后面拍的电影,都已看过,北京人艺压箱底的经典。这次是北京人艺70周年院庆的压轴戏,由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何冰等演员出演,8K录制,现场实况转播,有幸重温经典。“人民艺术家”老舍作品体察人民的疾苦,看到剧中朝代更迭,老百姓的苦难,人性的丑恶,剧末舞台上飘飞的纸钱,不禁潸然泪下,唏嘘不已。北京人艺,话剧艺术天花板,这一班演的《茶馆》依然精彩。</b></p> <p class="ql-block"><b>上海大剧院线上放送威尔第经典歌剧《茶花女》,以往电影和歌剧录像都看过,这次上海大剧院“巡游零号站”放送的是英国皇家歌剧院的舞台高清影像版,一开场脍炙人口的《饮酒歌》,古典精致的舞美,豪华的场面,就很震撼。男女主角薇奥莱塔和阿尔弗莱德演员的表演无懈可击,男主音色华丽透亮,女主高难度的花腔和长时间的抒情唱段,尤其最后的那大段咏叹调,凄婉的演唱,非常有感染力。待阿尔弗莱德父亲上场,这不是多明戈吗?即刻一查果然。当年演阿尔弗莱德,现岁数上去了,只能演阿的父亲了,曾经的世界三大高音之一的多明戈艺术上没得说,晚年陷入性丑闻,据说是得到谅解和解了。这场演出影像质量高,顶级阵容,凝神观赏,绝顶精彩,真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b></p> <p class="ql-block"><b>上海大剧院“巡演零号站”放送法国卡菲舞团演出的现代舞《像素》,众多舞者以现代舞与街舞充满活力的精湛技艺,配以多媒体制造出的虚拟动感逼真的构图,自由地抒发人的情感。十分魔幻惊艳精彩!</b></p> <p class="ql-block"><b>早就知道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这部名剧《玩偶之家》,一百多年前多少妇女受娜拉影响,出走家庭,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此剧对中国话剧的形成发展也影响巨大。但没看过,这次上海大剧院“巡演零号站”线上放送伦敦小维克剧院演出的话剧《玩偶之家》,激起看此剧的願望。话剧英语对白,只有一个场景,原想可能看下来较枯燥,随着台上演员的表演,配着中文字幕,剧中人由对白展开的剧情,看得认真,越看下去越有味道。就是剧中娜拉年青貌美,扮娜拉的演员形象老相了些,四位演员都演得好,录像质量也高。看了这剧,有点感慨,当年多少小说里都讲到,多少妇女受娜拉影响,不依附于男人,寻求独立解放。一百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社会上物欲至上的拜金女还不少,而西方一些国家女权运动风头正劲,有些还真出格,有些两个极端了。(上海大剧院公众号上《娜拉》的剧照放错了,不是这一班演员,当时没截图,就先放上大剧院的这张了)</b></p> <p class="ql-block"><b>上海大剧院线上放送 “巡演零号站”加拿大斯特拉特福戏剧节莎士比亚话剧《驯悍记》</b></p> <p class="ql-block"><b>16年去英国旅行,拜谒过莎翁的故居斯特拉特福,镇上充满了莎翁元素。</b></p> <p class="ql-block"><b>这次播放的是与莎翁故乡同名的加拿大斯特拉特福戏剧节排演的莎士比亚喜剧《驯悍记》,女主人公凯瑟琳娜被彼特鲁乔从“悍女”“驯服”到“贤妻”,荒诞的爱情故事。看过多部莎翁作品改编的电影,但外国版的莎翁舞台剧没看过,怕艰深枯燥,尽管不谙英语,但有很文学的中文字幕,设计新颖的舞台,栩栩如生的表演,众多人物个性鲜明很有戏。一看就欲罢不能,忍俊不禁,非常精彩。莎翁的无数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话剧、芭蕾、歌剧…直至今日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莎翁的戏剧仍盛演不衰,真是皆因莎翁戏剧的无穷魅力啊!</b></p> <p class="ql-block"><b>上海大剧院“巡演零号站”播放纪录片《舞台:永无止尽》,影片讲述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音乐剧《剧院魅影》和《猫》韩国巡演剧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奇迹,顺利演出。还讲述了这两部作品的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经历,现仍坚守在伦敦西区为戏剧的未来而奋斗。真不容易,看了多许感慨,对韩国和剧组人员的专业和敬业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看了上海沪剧团2003年版演出的沪剧《家》,这是香港著名影人吴思远策划带领打造,汇萃上沪老中青三代演员,第一部进入上海大剧院演出的沪剧大戏。小辰光是个沪剧迷,通过听无线电沪剧节目,熟悉沪剧各流派著名演员和唱腔,对王盘声、袁滨忠的唱腔尤其迷恋。记得十年浩劫结束,各剧团复演,还去人民大舞台坐第三排看过王盘声、邢月莉主演的《碧绿黄泉》,不知怎么,其时对这些题材太老,唧唧我我的沪剧时装戏,已无甚兴趣了。这次重看沪剧,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感了。剧中給沪剧迷一个惊喜,在第一场,当时健在的沪剧界前辈著名演员王盘声、杨飞飞、赵春芳、邵滨孙、韓玉敏扮演乡绅,为觉新新婚贺喜,一一亮相。孙徐春茅善玉当年沪剧界一对“金童玉女”,唱来富有韵味,委婉动听,只是用交响乐伴奏,又加上合唱,音乐喧宾夺主,反而失去了沪剧的特色。剧情都知道,就是听听唱腔了。</b></p> <p class="ql-block"><b>后记:断断续续作完了这篇杂记,每晚打开电视机,用上投屏,观赏戏剧影视,忘却眼前忧心事,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感谢不少文艺单位在瘟情中送来精神食粮,放送很多中外优秀经典节目。好的戏剧节目能提高人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净化人的心灵。往往看一部剧,深陷其中,心起涟漪,有回味启迪,受到教育,真是一种艺术享受。当然看影视歌舞戏剧也是一种休闲娱乐,那些干巴巴的应时之作是不会受观众欢迎的。愿文艺舞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上海这么多现代化的剧场舞台上,每天上演各剧种各流派的中外优秀节目,以飨广大观众。</b></p><p class="ql-block"><b>友情提示:以上大多剧目可在bilibili 平台上搜到,随时可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