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夏至

溢香居士

6月21日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标志着一年里最热季节到来。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道:夏至,五月中。当太阳达到黄经90°时,昼最长,夜最短,夏至已至,暂别清凉。“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我国自古就区分天时与人的,天时主要指自然节律变化,人时指人文的时序活动。《尚书·尧典》里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天道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昊天无言,却有着无言的威力。“古人心目中时间背后是神秘的上天,如果要生活安乐,就得遵守天时,循时而动。”以当时的条件,对星象、季节转换等的观测或预知。<br> <div> 在上古的时候,只有通天的大巫与王者才能了解神秘的宇宙秩序,因此人间世事由他们依据天时来安排调理,这时候“月令”出现了。王官通过“月令”指导民众生活,‘令’是神圣的自然律令,是天时的体现,‘月令’在当时一方面指导百姓的实际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天时对人事制约的权力。”黄超芬举例:在《礼记·月令》 里有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这说明在月令时代,王官在接到时令节点的预报后,就在相应的时间内举行一套特别的仪式,同时将岁时安排向社会大众公告。<br><br></div><div> 进入历法时代,帝王不再有月令时代的全面威权,但在名义上还是天时的人间代表。帝王登基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告示天下:改正朔,易服色,以示天命所归,可见王家对时间的垄断。<br> </div><div> 南北朝时梁人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是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节令的风俗记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时。”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时出现诸多岁时类著作,月令之书已不再有政令的指导意义,只是一种农事指南与社会生活的参考读物。如宋周守忠《养生月览》、明冯应京《月令广义》、清李光地《月令辑要》等,它们或是记专项的月度养生活动,或是古代月令知识的汇编。月令已失去了神圣的时间指导意味。</div> “明朝进一步以世俗岁时取代传统的王家月令”《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年,重定时飨,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惟岁除如旧”。皇家祭典的时日完全采用民间时序。”<div><br> 节气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生活与民俗系统,其间的文化价值随时间流动而闪亮。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称“夏雨隔田坎”。 <br><br></div><div> 夏至到,温度升高,绿豆粥,解暑妙。吃西瓜,降温好。吃苦瓜,可降火,白开水,要多喝。晚上睡觉,盖好被。空调温度别太低。出门别忘带把伞,防雨又防晒。愿这个夏天快乐一夏!平安一夏!幸福一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