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合着改革开放的节拍,赶上了一考定终身的年月。选学的文科录取院校少、专业选择范围小。分数出来后,经内行前辈的指点、结合自已意愿,最终报考录取在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当年十七岁,全家人尤其是祖母担心初次离家远行,吃喝拉撒的日常能否适应?家长们串并起来石家庄赴张家口师专的同学信息,在初秋的一个傍晚,在嘈杂的人声中聚合在了石家庄火车站候车广场一角:管小葵、张志敏、张青、崔新友、冯丽娟、田向利、底建民、陶炼。经过一夜的颠簸,在永定门火车站换乘到张家口车站的慢车,终于在第二天中午时分到达了五一路上的师专。</p> <p class="ql-block">张家口师专的前身是工农速成中学,1956年6月成为师范专科学校。原址在张家口桥东区五一路25号,在八十年代时是学制三年的大专院校,2003年与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农专合并成河北北方学院,并迁离原址。上图是我们入学时的大门口,临街的一栋东西走向的二层楼,中间的过廊通向校内,大影壁上是毛泽东的语录,什么内容忘记了。几位女同学青春的面容已经模糊。下图是后来改造过的大门,校名题字换成了启功先生。影壁校训成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010年前后,校址随着西侧五一广场的改造荡然无存,一个名为永昌-维多利亚广场的房地产商业项目将师专的记忆埋藏在了一代人‘时光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不知拍摄者是谁,却让我立刻忆起师专生活的食与宿,学与行。师专大礼堂在学校的中心位置,礼堂是学校集会的场所,也是食堂,学生和教职工买饭有不同的档口。每月学校发17元5角的菜金和27斤粮票,粮票粗细粮按四六比例。学校礼堂在校园中心位置,礼堂有南、北两个门。北门面向学生和教职工宿舍楼,南门对着学校小广场。三年中我们无数次在宿舍楼和食堂之间不过百米的距离之间行走。所住男生楼109宿舍窗外,是女生买饭经过时清脆的笑声依然。</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余晖映在礼堂西侧的情景。西侧的小路向南通向临街教学楼。从宿舍到教学楼也不过二百米距离。学校小广场就是一个蓝球场,总有好运动的同学在午后的时光去奔跑跳跃投掷。在"女排精神”热潮的带动下,我也凑热闹打过几场排球。</p> <p class="ql-block">感谢杨佺兄留存的这张照片,带我回到往日大三时光。身后的新教学楼已经峻工,重新整修的甬道从我们的上小课的教室通向新楼,我们三位:杨佺、穆建新、陶炼。正满怀豪情。</p><p class="ql-block"> 毕业已近四十年,如果来年身在石家庄的同学聚会,我们三人还有并排合影的机会。但那条校园的小路,已湮没在翻覆的城市改造中,身旁那株壮硕的已忘记名字的灌木丛,却已融合在我们难忘的记忆中,在茁壮成长着!</p> <p class="ql-block">师专中文科有很多学术造谐深厚的教师,讲授现代文学的郭占愚教授,后来任师专校长。讲授写作课的梅大生教授,讲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任过张家口市文化局长;姜宇清老师才思敏捷,诗才横溢,后到宁波万里学院任教授。白宛清曾是《诗刊》编辑,也在师专任过课。很多老师以他们的芳华之年,滋润了我们成长的年代。学校和张家口文联也经常邀请一些大家讲课,比如汪曾琪、闻捷等。学校的图书馆也是我最爱留连的地方,我把《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妮娜》《茨威格小说选》等书目上罗列的囫囵呑枣般看过不少。学习时光如此美妙,回首心中充满阳光。</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教学楼是我们在校第三学年落成。现已不复存在。照片里陈旧落寞的样子,永成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读师专的年代,寒暑假需乘座绿皮内燃机车来往,由于是慢车,就必须在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办理签批中转,二日内乘车即有效。如果不能签批较短时间的,我就会选择在北京短暂停留。在此期间,我会到附近的公园游览并到地安门内大街任率英舅爷家留宿。改革开放的初期,人员物资并未开始丰沛的流动,东西长安街上只有稀疏的人流,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在我耳边响着,我步行在祖国首都最宽阔的大街上,旁边就是北京饭店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次暑假往返期间在天坛公园回音壁前整个下午发呆,为了构思一首诗。</p> <p class="ql-block">1982年冬和父亲在北海公园留影。在师专上学期间,父亲为了帮助我学业和创作,曾经专门带我去北京后海去拜访了田间先生,田间先生斐声文坛,是建政后察哈尔省首任文委主任,其夫人葛文是张家口市首任图书馆馆长。田间先生给张家口市文协和张家口地区文协分别写了推荐信。后来我也和市、区文协建立联系并成为了文协《浪花》期刊的作者,发表了一些诗作。父亲也曾安排我寒暑假在北京中转乘车的间隙,和他一同去北京任率英先生(父亲的舅)家探望,任率英先生工笔画和黄均、王叔晖、潘絜兹等大家我齐名,画风质朴。夫人李英敏亲和、善良。这些交往活动,开阔了我的眼界。</p> <p class="ql-block">1983年春,在校学生会主席翟海魂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了学校内文学刊物《三原色》编辑部。翟海魂、唐建坡、魏素丽、陶炼四名中文科学生负责编刊印发。并在学校大礼堂内的南侧拥有一间办公室,可以讨论稿件,油印装订刊物。</p><p class="ql-block"> 《三原色》由黄绮先生题写刊名。刊名是唐建坡拟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红黄蓝三原色的组合"是办刊思想。校团委大力支持,校长张晓东写了创刋词。红、黄、蓝在我们的头脑中,变幻着一个色彩斑斓的、丰富的、包容的世界。《三原色》是文科学子展示作品的窗口,也是我们锤炼才干的难得契机。甚至有过从饭堂买饭出来,转到编辑小屋边吃饭边谈论稿件的情景。在此期间,我也在《飞天》《浪花》《张家口日报》《河北物资报》等报刊发表过稚拙的诗作和文章。我们原班人员共编出四期《三原色》,后交由下一年级人员。我们年轻时代的采编实践就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忘记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忘记了这次游宣化公园的组织者。荡着小船儿的一行人悠然自得,班花儿任凤霞、吕琦月,精干的班长何中英,德平同学,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过了五一,我们就忙着实习了,绝大部分同学都分到宣化区的各个中学,我到了宣钢一中,指导老师是个脾气温和的女老师,年级组长是个经验丰富、能言善辩的年长男教师,而上年级毕业的一位学兄张靖则已在这个学校成了教学骨干。我们住在学校内,饮食安排在宣钢第一炼铁厂食堂,当时厂内食堂搞的好,两角钱可以吃个小炒肉菜。</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宽松而有趣,期间热心的同学就组织了一次游宣化公园,大家漫步在垂柳依依的湖边,泛舟在波光闪闪的水面,留下了些许难忘的影像。几十年过去,面对这些青春的容颜,一丝淡淡的无法言语情绪,就象一支饱醮浓墨的笔,点在了记忆的宣纸上,慢慢晕染,由浓而淡,弥散而模糊起来!</p> <p class="ql-block">81级中文科2班,有学生40名,男23名,女17名。毕业30年后聚会,我见到了22名。当时形容相见的感慨心情时,我写道:才别青葱,蓦然已知天命。好象中间的三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在学校三年,我们慷慨激昂;也暗然神伤;曾傲立东山上,也面对清水河;流连图书馆,偷闲电影院;诵诸子百家,览欧美文学。大专三年虽是专科,也相当于今的一本以上院校。同学们的青涩、质朴、真率。老师们的热忱、优雅、博识,全浓缩定格在这一帧完美的影像里!</p> <p class="ql-block"> 左图是1983年和崔新友同学合照。新友同学是从石家庄十七中学、我从石家庄二中分别考入师专,是同级中文科。入学第一年的新年联欢会上,我俩一起演出相声《歪批三国》,我是捧哏。新友同学多才艺,还在晚会上弹奏了扬琴独奏《步步高》。课余时间,我们也会到桥西的一个澡堂子花上两角钱舒舒服服的泡上半天澡,到清水河边的通桥两侧闲逛。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标志性建筑张家口饭店。</p><p class="ql-block"> 右图是1988年冬我和建新同学在和平西路新文里文联宿舍家中合影。建新同学家乡是辛集市辛集镇孤马营,有文采,看问题深刻,写得一手漂亮钢笔字体。我俩在师专学习期间结下友谊。毕业前夕曾在五一路街边的小饭店喝的醉意朦胧,直抒胸臆,毕业后也常交往。</p> <p class="ql-block"> 学生生活轻松而丰富,我囫囵看了很多文学作品,也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实践,教授写作的姜宇清先生对我进行诸多引导和提携,姜老师家乡是坝上沽源,他热情奔放的性情,才思敏捷诗情文采,全班同学记忆犹新。我于83年7月在《飞天》杂志发表的诗作《乡村印象》也收获了同学们的羡慕和赞誉,在同学们的口中有了诗人的称谓。毕业服役以后,我利用假期多次往返张家口姜老师家中,策划《同题诗选》等比较文学的项目,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出版。姜老师在1986年到石开会时也到家中做客留影。那些未获出版的诗稿早已尘封,那些刊载作品的期刊纸已泛黄。学生时代的创作美梦和青春诗心却不时在时光的波涛中时隐时现,带给我追忆的痛苦或幸福!</p> <p class="ql-block">2014年4月,张唯同学来石参加会议期间,在石的几位同学一起共同聚会,畅叙友情,快意酩酊!同年8月,30年毕业后的全班聚会在张市举行。我写下了感言:感叹时光飞逝,而同学之谊近在咫尺,却又恍然一世一般。和张唯同学的聚会大家尽兴畅饮,红酒数只。在服务员的多次催促中我们才散去。</p> <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1日,师专81级中文科2班的大部分同学在分别30年后再聚首。</p> <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2日,在草原天路野狐岭入口路边,全班聚会人员留影。大家因为对同学友谊的眷念而重逢,毕业三十年,怀念师专的缘份来相聚。一别三十年,再相聚不知在何时了!这次聚会采用AA,每人交了千元,中英同学贡献了聚会用酒,孙丽萍同学张罗聚会活动计划行程安排,赵山城同学搜集聚会通讯录,整理影像资料,我用相机为大家拍了照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2日,师专同学同游天路和闪电河,在一片油菜田里,大家兴奋的合影,我和几位同学簇拥着辅导员刘南平老师合影。刘老师是我们一、二年级时的辅导员,并任古典文学教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尽心尽职尽责,师生结下深厚的友谊。2014年全程参加聚会。并在其后组建的我的大学微信群中和大家交流互动,情真辞切,且永远有充沛的精力和激情。刘老师定居在广东清远,2022年已76岁年龄,但回首曾经的芳华岁月和喜相逢的欢聚时刻,让我们师生都彼此变得年青!</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春节后,由我提出石家庄6位同学在正太饭店聚会。这一年是入学聚首40年的时间了。屈指一数间,人生近暮年,赓续同学情,夕照又一篇。聚会虽不常有,全聚更是难得,那晚共饮红酒一瓶,低度白酒3瓶,大家畅叙时光易逝,尽兴而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