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性建筑物。它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是一座<u>贝壳形屋顶及</u>剧院和厅室结合的水上综合建筑。 歌剧院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该建筑1959年3月开始动工,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时14年。用时如此之长,并不完全是施工问题,政府的争议使得预算严重超支,使歌剧院的完工整整延迟了九年。 <br> 悉尼歌剧院独特的轮廓立刻使它在1973年竣工以后就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 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约恩·乌松<b>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b>。(这句话误导了无数人)<br><br> 得知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b>来自于海边渔村的生活积累</b>后,你们可不要被误导了。 其实,看到悉尼歌剧院的外型,我也一度认为澳洲的周围是大海,歌剧院如此造型,灵感一定是来自于大海,贝类就是大海生物的代表,该外型一定是贝壳的艺术化。或者说帆船是人类航行大海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悉尼歌剧院的外型以帆船的风帆为原型也是不错的解释。 你们如此想肯定是错了,我也错了,还一错就是几十年。一直到我写这个美篇,查了一下网,才给了我纠正错误的机遇。 1956年,丹麦37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看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br> 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u><b>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b></u>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 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他当年的创意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 我想也正是澳大利亚这个特殊的国家才使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这个设计造型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了。甚至连设计师本人都认可了这两种解释。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呀! 我在悉尼歌剧院周围转了两个小时,也围着歌剧院转了一个圈。我站在歌剧院的台阶上看着这个别致的建筑,也走到隔海相望的对面眺望着它。没有想到我在去往悉尼动物园的渡轮上又从它的身边经过,也在动物园的山顶上拍到了它。 正因为如此,才促成了我的美篇。使我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拍照。 因此,我的美篇标题就叫做《悉尼歌剧院面面观》。但是今天悉尼歌剧院没有开门,连参观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无法展示歌剧院的内部,只能观外部了。 又为了担心朋友们看美篇时围着一个建筑物看几十张图过于无聊,我又在部分图片中植入了一些图片。由于头一次正式做这种植入,技术上难免不成熟,但愿不是画蛇添足吧。 注:关于悉尼歌剧院的知识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