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应县木塔与雁门关【神州行系列--山西朔州、忻州篇(一)】

秋蝉视角

2021年10月19日-11月2日,携友13人从上海飞往山西大同,在山西省作全境深度游。 此行历时15天,行程5000多公里,足迹遍布山西10个地级市(仅阳泉市未到达),领略了山西好风光。 第四天的行程是:上午,游览朔州市应县的释迦木塔。下午,游览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关。 <b>一、朔州应县木塔。</b> 早晨从酒店出发,恰逢婚庆公司来酒店布置婚礼场地,看到这特别的婚庆礼仪车,车上装有礼炮,为我们今天的旅程增添了吉祥气氛。 【<b>应县木塔</b>】即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应县木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 应县木塔周边的街市马路,古色古香,连路灯和跨街彩灯都做成木塔的形状,颇有特色。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释迦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但木塔千年不倒,得益于其建筑结构的奥妙、周边环境的特殊性,及人为的保护。 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首先是木塔的力学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结合,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结合、耗能减震的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木塔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观为五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构层。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大大增强。 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采用斗拱这种结构形式,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由于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应县木塔有54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付与的荷载。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此外,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 <b>应县木塔保存的文物。</b> 【<b>佛牙舍利</b>】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盘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br> 【<b>莲花台下八力士</b>】木塔底层大门对面有一尊高大的如来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br> 【<b>匾额经卷</b>】明成祖朱棣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塔内有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 塔内还有一批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 为纪念慧能大师画家绘制"采药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保存与应县文物管理所。<br> 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离开应县木塔,我们驱车前往忻州市代县雁门关。 <b>二、忻州代县雁门关。</b> 【<b>雁门关</b>】,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西陉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是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为历代兵家征战之地。"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 雁门关景区很大,全程游览至少一整天,且体力还要跟得上。我们一帮老头老太,半天时间只能游览精华部分,如下图红色虚线所标。从图中看,出关应该是从图的右下角的游客咨询中心出发由南往北,经昭君出塞、龙爪柳、分道碑、观音殿、马公杀虎处、萧峰跳崖处、壮士亭、观景台、战国石刻等景点到达天险门出关(雁门关主城门,天下第一关)。而我们则是从关桥,由北向南入关。比较省力,但缺少了闯关出塞的感觉。 【<b>杨家将雕塑群</b>】 【<b>关桥</b>】 <b>雁门关的城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b> 【<b>围城门及明月楼</b>】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约10000米,南端分接关城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宁边楼,俗称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为守关御敌第一道防线。 【<b>雁门寨民俗村</b>】我们在村里用午餐。 【豹<b>突泉</b>】与【雁门关长城登山步道】。中间是边贸街入口。 【<b>边贸街</b>】边贸街位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易最繁华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均为砖木结构的六檩鞍架瓦房,青砖砌墙,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 【<b>瓮城门(北门)</b>】瓮城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谓瓮城门楼。<br> 【<b>埊利(地利)门及杨六郎祠</b>】地利门为关城西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高11.5米。门洞上方额匾篆体书刻“埊利”(地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此门坐向南北,城门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一把,城楼上供设大炮两尊。<br> 【<b>关帝庙</b>】 【<b>天险门及雁楼</b>】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东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基砖券,高12.5米。墙垣设垛口,门洞板1道,青石板铺路。门洞上方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上有600多年间清晰车辙印,仿佛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br> 天险门上建有关楼,又名雁楼。雁楼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式,四周设有回廊。<br> 出了天险门往东南就是关内了。 【<b>镇边祠(李牧祠)</b>】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br> 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一副,配设石狮一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院,前院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br> 【<b>旅途趣事</b>】在雁门关镇边祠,因专注地拍摄,居然与上海国际摄影沙龙主席沈健老师擦肩而过,沈老师叫了我都浑然不知。回上海后遇见沈老师说起此事才恍然大悟,搜索照片,居然发现一张照片中有沈老师的背影(见下图)。唉,错失了一次当场向摄影大师请教的机会。 【<b>雁门关长城</b>】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随山势而建,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随山势而建,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b>雁塔与碑林</b>】 【<b>雁门关关署</b>】 【<b>雁门关长城敌楼</b>】 【<b>雁门关全景</b>】 <b>不到长城非好汉</b> 游览完雁门关,我们乘车前往忻州市五台山,入住五台山友谊宾馆(4星)。 <b>【后记】人生旅途,走遍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游览了几十个国家,也拍摄了不少照片。拟按《神州行》、《环球游》两个系列,用美篇的方式将所摄的照片逐步分享给各位朋友。其中《神州行》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归类编辑,《环球游》按国家归类编辑。</b> <b>谢谢观赏。欢迎关注我的美篇,转发、交流、指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