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歌好比春江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忆著名导演苏里在阳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寿平 文/ 图</span></p><p class="ql-block"> 因执导电影《刘三姐》等影片的著名导演苏里先生于2005年5月2日晚突然病逝于长春寓所,终年86岁。</p><p class="ql-block"> 苏老的名字与阳朔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他执导的影片《刘三姐》。我在1960年夏天时,跟随人们到《刘三姐》外景拍摄地看热闹,见一人坐在竹椅改成的担架上指挥拍戏,当时听人们说这位双腿被开水烫伤的中年人就是导演苏里。他右颊上的一片淡淡的色斑给我留下了一点模糊的印象。 </p><p class="ql-block"> 1991年,苏里先生和当年《刘三姐》剧组的成员重到阳朔,在水东门码头受到阳朔各界人士的隆重欢迎,我当时因事没有到场。</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与苏老接触的是今年元月五日,虽然时间只有两个半天,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想不到时隔五个月,苏老便仙去了,得此消息心中怅然。</p><p class="ql-block"> 得识苏老是缘于我的一位朋友,南宁金島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广西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曾学强先生。他于今年元旦后电话跟我联系说他的老师(曾导曾经在长春电影厂进修)苏里先生要到阳朔拍摄其艺术生涯的一些场景,要我帮一下忙,我将此事请示县委领导,同意接待。</p><p class="ql-block"> 元月五日下午,苏里夫妇在曾导及广西电影制片厂的二位拍摄人员的陪同下,从南宁到达阳朔,受到阳朔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热情接待,晚上还去观看了《印象·刘三姐》演出。</p><p class="ql-block"> 六日上午,由县里安排船只往漓江下游拍摄。昨天下午还是烟雨蒙蒙,次日便阳光灿烂,苏老喜不自胜,在船上指点江山,回忆当年在阳朔拍摄工作的情景。当游船到达大桥下白沙湾时,苏老谈起1960年春天,他和当时将彩调剧《刘三姐》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从桂林乘船到阳朔,一路选择外景地点,乔羽先生为漓江的神奇山水而惊异不已,船到阳朔时,即兴吟诗的情景。说到这里时,苏老当场背诵乔羽先生的诗:“桂林山无脉,拔地姿意出。宛然雨后笋,畏巧不成竹。桂林水无涛,浅滩亦苗条。只为山作镜,不为自身豪。”背完后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船到书童山下,苏老犹能指出当年的拍摄地点。在谈到观看《印象·刘三姐》的感受时,苏老表示张艺谋非常有创意,是成功之作。他说刘三姐本来是少数民族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由故事而到彩调,再由戏剧到电影,直到演绎成现代艺术形式和理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苏老说,艺术需要不断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才能长盛不衰。苏老为阳朔能再次利用刘三姐这个品牌,把阳朔的旅游产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感到由衷的高兴。</p><p class="ql-block"> 谈笑之间船到福利码头,苏老上岸后和当地一些群众聊天,一位老年人还指出了当年在此拍片时的一些情形,苏老听后很高兴,还说了一些在渡头河岸上搭建村居,以及在码头上追赶刘三姐的拍摄经过,说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胶片供应很紧张,想多拍一些镜头都不能,以致有不少美景未能收入片中,留下了不少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从福利乘车到达大榕树后,苏老游览了穿岩村,在大榕树拍了几个镜头。此时他回忆当年刘三姐与阿牛在榕树下抛绣球定情时的拍摄经过,当时刚好有一群鸭子在河中扑翅嘻戏的情景时,声情并茂,高兴得像个孩子。同来的广西电影厂的两位拍摄人员感到这一镜头很生动,请苏老在树根下重复刚才的动作,一连做了五、六次才达到满意的效果。苏老一生中执导和与人合导的影片达20多部,工作认真负责,人称“拼命三郎”,是长影厂的艺术副厂长,今天在这里当“演员”,虚心听从年轻人的调度安排,以86岁高龄,不厌其烦的重复同样的动作,而不以为累,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苏老一行当天下午离开阳朔去桂林,临走时我送他两本画册。他笑着对我说:你这位“三陪先生”(我名片上印的头衔)字写得不错,请送一幅字与我如何?我忙说您是大名人,是中国文联的名誉委员,艺术地位很高,送您书法的人都是大名家,我是一个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字写不好,怎好意思送您?苏老一再强调不要忘了。过后我以为这是客套话,也不把这当回事。二月春节前,曾学强先生从南宁打来电话,说苏老再次请你写字,我才认真起来,书写了几幅,然后挑一幅趁开会之机带到南宁,曾导到西园饭店来取,后寄与苏老。曾导后来打电话给我说苏老看后很满意,并再次感谢我,弄得我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 苏老出身贫苦,原名叫夏传尧,早年当过农业技术员,1938年经邹韬奋先生介绍投身革命,到延安上抗大,从母姓改名苏里,当过文工团和游击队长。后东北解放,经袁牧之推荐,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并调入电影界。1958年导演《红孩子》时,在长影厂摄影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协助严恭导演的《祖国的花朵》,在全国上映时,因片中的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浆》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一直传唱至今。他和武兆堤联合导演的《平原游击队》以及他执导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都被列为经典影片。1999年,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评选百部电影精品,苏老有三部入选。但是使他在观众中获得最高声誉的还是电影《刘三姐》。当年上映时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在东南亚一带掀起一股“刘三姐热”。新加坡1961年上映该片时,居然160多天座无虚席,创下了新的放映纪录。</p><p class="ql-block"> 桂林阳朔的奇山秀水,剧本的传奇色彩,优美动人音乐、山歌,经过导演的精心组合,成了一代经典。许多人通过观看《刘三姐》才认识阳朔的。数十年来,这部影片产生的巨大影响,促进了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电影《刘三姐》到漓江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成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典范,为阳朔塑造了一个无法替代的知名品牌。刘三姐的歌声,伴随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不停地流向远方,流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纪念著名的电影艺术家苏里先生。</p><p class="ql-block">(写于2005年5月7日/2022年6月10日重订发美篇)</p> <p class="ql-block">苏里先生在游船上 笔者摄于2005年元月</p> <p class="ql-block">苏里先生和学生曾学强先生 图片为曾提供</p> <p class="ql-block">红帆船三姐对歌 笔者摄</p> <p class="ql-block">白鹤山和龙脊山 笔者摄于1995年</p> <p class="ql-block">书童山,电影《刘三姐》拍摄地之一 笔者摄于1993年</p> <p class="ql-block">碧莲出水 笔者摄</p> <p class="ql-block">漓江大桥下转弯处 笔者摄</p> <p class="ql-block">苏里先生和曾学强 图片为曾学强提供</p> <p class="ql-block">曾学强为苏里先生拍摄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大榕树江上的鸭群 笔者摄于1978年</p> <p class="ql-block">笔者在曾学强先生家 2007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