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i>“当前文章已转为仅自己可见,如有疑问可查看 《常见锁文原因》,你也可以 点此申诉”。</i></b></p><p class="ql-block">以上这段文字来自于简书,又是被封杀的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沉沉</p><p class="ql-block">字数 1391 · 阅读 1676</p><p class="ql-block">2019-01-26 09:09</p><p class="ql-block">……遵林会长嘱所做功课</p><p class="ql-block"> 86年初,刚刚到成都工作的时候,还不认识“三花”。知道“三花”这个词的时候。是因为一帮团干部开玩笑。当时有一个厂的团委书记,后来成为了我们一名领导。他是外省人,四川话讲不好,普通话也说不标准。成都大型厂矿的团委书记,总是跟他开玩笑说,“三花”泡好了,请你亲一亲。我不解其意。详问后才知是开玩笑的。原来戏说他是“耙耳朵”,“三花”是花衣服、花裤衩、花袜子,亲一亲是指回家洗衣服,清一清。过去没有洗衣机,家里洗衣服,把衣服放在盆子里打湿了加点洗衣粉泡一泡,搓洗起来才更加的方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生活中,接触到了花茶。也接触到了“三花”,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三花”就是老成都人对三级茉莉花茶的简称。80年代我看见的茶叶包装是比较简陋的灰褐色纸袋(米瑞蓉女士在文章中也写到给父亲去买三花茶的经历),上面盖着特花、一花、二花、三花等章。特花是特级花茶的简称,“三花”当然是三级花茶啦。“三花”是成都人的至爱,不是说他们不喜欢特花、一花,只是那些太贵了。四花以下,品质又太次,全是茶末(还是有很多工人、农民购买,价格低廉,量又足)。三花恰好,人们在浓郁的茉莉花香、清新的茶香与恰当的价格之间找到了迷人的临界点。当年,有条件好点的单位还把“三花”茶作为防暑降温的福利发放。</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三花”,我本人倒是始终都爱不起来。因为。这与自己的工作经历有关。当时我在重庆,在焦炉上工作,高温天气下,我们都喜欢喝下关沱茶。它浓烈、经泡,持续时间长,上班的时候泡一大缸子(重庆称盅盅),半缸子茶叶半缸子水,焦炉上下来满身大汗,一口气喝完,那叫一个爽。就这样喜欢上了那种苦苦、涩涩,然后回甘的味道。相比之下,“三花”的味道显然淡了些,刺激不够,不浓烈,倒像是成都女孩子的口音,软软的、糯糯的、嗲嗲的…。也像成都的风格,慢慢的、柔柔的,看似不温不火,实则韵味悠长,一层一层的溢出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在成都呆久了。才知道喝“三花”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注重的是这个过程。约上两、三好友,茶馆一坐,河边倚靠,一人一杯花茶,谈天说地,指东道西。说的高兴时、说到尽兴头上,喝上一口茶水,浓郁的茉莉花香气在口腔内弥漫开来,提神醒脑,似是花香又似是刚才话语的回味,真是快哉。而且花茶一直不贵,基本上符合成都人民的消费水平。大众价,可接受,实惠。对于重视细节又知足常乐,不刻意攀比也不过分敷衍的成都人来说,集体认同了这个最佳性价比的茶。所以,很长时间内,“啖三花”(即享用三花)是一个幸福成都人的标志——他是享乐的,又是节制的,当然,更是心满意足的。“三花”茶还像成都人的性格,温文尔雅,不争不斗,你过你的、我过我的,相安无事。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收入人群,都有各自的生活圈子,各自的开心方式。但是都可以坐在一起,点上一杯“三花”茶,打点小麻将、吃点麻辣烫。</p> <p class="ql-block"> 做为在外地的成都人。能喝着“三花”,解的可就是乡愁了。成都的“三花”和北京的茉莉花茶有什么区别?一个浓烈、一个轻柔?这个,要等那些花茶的老茶友来解说了。我不在行。不过我知道,外地人到成都来,要了解成都的文化。那就一定要坐茶馆。一定要来一杯“三花”,当然现在是点“碧潭飘雪”了。</p><p class="ql-block">老茶客一定要用盖碗来泡“三花”,体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盖碗泡茶,这又是另外一种四川的茶文化。说起来还与帮会有关。我想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再聊。茶友们也可以聊聊泡茶馆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成都,你想喝好花茶?那就得找花茶研究会的林会长了!他有好茶,也有好茶友,更有泡茶的、接待得体的漂亮美眉,还可以给你轻言细语讲茶的故事,高兴的时候再来一段茶技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