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米什瓦拉,罗马尼亚西部城市,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和古罗马时代就有人居住。1212年称为罗马兵营泰梅什(Temesiensis)堡。几百年来,匈牙利人、土耳其人、奥地利人、塞尔维亚人都曾是这里的主人,直到1920年才划归罗马尼亚。 蒂米什瓦拉城鸟瞰图(网络图片)。红箭头所指是标志性建筑东正教大教堂。它面对长方形的胜利广场。广场另一端是国家歌剧院。广场左侧是十九世纪的巴洛克式建筑,右侧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 卫星地图上的胜利广场。 从南向北看广场。(网络图片) 广场北端的国家歌剧院。 广场两侧的老建筑,底层都是商店和餐饮酒吧。 电信大楼。 古老建筑底层是无处不在的麦当劳。 这里还有肯德基。广场花坛中间有一座雕塑。 高大的罗马柱上是一座母狼喂奶的雕塑。 吃狼奶的是双胞胎男孩罗慕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在神话传说中他们是战神玛尔斯和女祭司西尔维亚之子,被狼养大后,缔造了罗马帝国。这一雕塑最早就是罗马城徽。在当年的罗马帝国版图内(包括当今的罗马尼亚)不止一个地方都能见到这样的雕塑。 <br> 在拉丁语里,罗马尼亚就是“罗马人的国家”的意思。 从北向南看广场。 鱼之泉,罗马式喷水池。 东正教大教堂,建成于1941年,有11座塔楼,外观独特,具有文艺复兴晚期、奥斯曼帝国和拜占庭式建筑元素。那些尖顶确实不像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样的“洋葱头”,具有罗马尼亚东正教的教堂建筑特色。大教堂已被列入罗马尼亚历史纪念建筑。 教堂建造是为了献给圣巴西略、圣格里高利和圣约翰·克里索斯托三位圣人。大教堂正门上方有三位圣人画像。 花坛上有一座不锈钢现代雕塑。<br> 这是“1989年罗马尼亚大革命纪念碑”。<br> 1989年12月16日,蒂米什瓦拉爆发反政府示威游行,抗议政府驱逐一位东正教神父。示威游行被当时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政权镇压,造成民众死伤。此事件最终引发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发生民众示威、军队哗变、政权颠覆的历史性巨变。<br> 这个事件造成147人死亡。纪念碑下的花岗石板上刻有他们的姓名。每年的12月16日定为全国哀悼日。 1989年12月中的蒂米什瓦拉街头。(网络图片) 可爱的小女孩,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应该是那次历史性事件发生后才出生的那代人的后代了。 蒂米什瓦拉东偏南约四百余公里就是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位于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有“小巴黎”之称。<br> 这是城中心的革命广场。此广场原名中央广场,因为广场旁边曾是原罗共中央总部大楼——就是上图中那栋大建筑物。广场更早的名称是王宫广场,因为广场另一侧曾是王宫,见下图。广场中央矗立的尖塔型建筑是“十二月革命纪念碑”(又称“重生塔”)。 原来的国王宫,现在的国家艺术博物馆。 蒂米什瓦拉流血事件之后不过五天,1989年12月21日,十万罗马尼亚人奉命在中央广场集会。齐奥塞斯库在这幢大楼的平台上发表演说,谴责蒂米什瓦拉事件,呼吁全国保持稳定。谁料本该山呼万岁的集会竟突然演变为一片反对声浪下的民众示威和骚乱。奉命前来镇压的军队倒戈,新建立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br> 2004年罗马尼亚加入北约,2007年加入欧盟。2020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各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罗马尼亚位列49,中国是85位。 1989年12月21日,齐奥塞斯库乘坐直升飞机飞离大楼平台。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网络图片) “十二月革命纪念碑”(“重生塔”),建于1999年。纪念碑如一把利剑直刺长空,刺穿一个黑色鸟巢。鸟巢下的红色象征流血革命。塔下侧有两个半弧形的矮墙,上面刻着在“十二月革命”中死亡的人员名单,共计2000多人。<div> 塔下还有乱七八糟的涂鸦,应该是对此持不同政见的人所为吧。</div> “重生塔”下的现代雕塑。 距革命广场不远的埃内斯库爱乐音乐厅,又称“雅典娜音乐厅”,建于1886-1888年,曾是罗马尼亚王国时期的马术大厅,由法国建筑师阿尔贝加勒马负责设计建造,仿古希腊神庙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埃内斯库爱乐音乐厅前广场上的乔治·埃奈斯库雕像。<br> 乔治·埃奈斯库(George Enescu, 1881-1955),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是罗马尼亚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其作品以《罗马尼亚狂想曲》最为著名。<br> 一般中国人对罗马尼亚音乐知之甚少。可能知道的就是《多瑙河之波》,但作者不是这位大师。还有就是罗马尼亚民间音乐《云雀》。<br> 音乐厅正面两根爱奥尼克柱之间是罗马尼亚独立后第一任国王卡罗尔一世。 卡罗尔一世国王像。 革命广场上不远处的布加勒斯特中央大学图书馆以及矗立在馆前的国王卡洛尔一世(Carol I)国王骑马雕像。 <br> 1866年,当时的罗马尼亚联合王国的国务会议作出决定,请德国亲王卡洛尔任罗马尼亚的国王。 罗马尼亚人百分之八十以上信仰东正教。这是克雷楚列斯库东正教堂,建于1720年至1722年期间。1940年地震时教堂受损,在1942年至1943年期间得到修复。<br> 布加勒斯特的东正教堂几乎都是这种盔形屋顶而不是“洋葱头”,尖顶上的十字架也有这种“丰”字形的三重十字架。 教堂一侧矗立着罗马尼亚政治家科尼利乌·科摩苏(Corneliu Coposu,1914-1995)的半身像,他曾在二战期间领导民众抵抗纳粹,并著有《秘密日记》一书。 这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建于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前身是邮局宫,1970年改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现有41个展厅,全面介绍了罗马尼亚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世纪的历史。 国家历史博物馆斜对面的国家储蓄银行,建于1864-1900年,是布加勒斯特极其宝贵的名胜建筑。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坚固无比,从建成到现在从未大修过,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国家储蓄银行斜对面的斯普利顿圣徒教堂。教堂建筑很有特色,中间塔楼高耸,两侧角楼呼应,建筑风格为哥特式与摩尔达维亚教堂建筑的混合体。窗户上镶嵌着画有圣经故事人物的彩绘玻璃,教堂的壁画为文艺复兴风格。<br> 教堂内华丽精美的圣象壁。 布加勒斯特市区西南面宪法广场旁的罗马尼亚人民宫,齐奥塞斯库时代的超级大建筑,1984年开工,直到1992年才建成,据说是世界上第二大单体建筑(第一大为美国的五角大楼)。目前这里是罗马尼亚议会参、众两院和宪法法院办公地点,同时部分房间对外开放,供世界各地游客参观。 这是人民宫、宪法广场一带的鸟瞰图。当年的规划设计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网络图片) 离人民宫不远有一座正在修建的东正教堂“救世大教堂”,2018年开始修建,规模特别宏大。 布加勒斯特还有一个胜利广场,这是广场中央的罗马尼亚“凯旋门”。这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罗马尼亚国家统一而修建的。起初只是一座木制小拱门,三十年代将之改为石头结构。 布加勒斯特集中保留了一片历史街区,作为观光旅游之地。<br> 这是历史街区入口一带的圣安东尼教堂(又称福音教堂),建于1559年,是布加勒斯特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是一座皇家教堂,几百年来这里见证了多位国王加冕。 老街老巷。 路边咖啡座。这在西欧东欧各大城市的老街区里都随处可见。 应该是有些年代的巴洛克建筑,宏伟而精致,里面却是卖旅游商品和其他小杂物的市场。 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罗马尼亚国家银行宫。 银行宫转角处的尤金尼奥·卡拉达半身雕像。尤金尼奥·卡拉达(Eugeniu Carada ,1836-1910),罗马尼亚独立后国家银行的创始人。 紧靠银行宫的地下古罗马建筑遗迹,看得见钢架支撑的玻璃罩下的红砖拱门。 这是斯塔弗罗波莱奥斯修道院,建于1724年,由希腊僧侣建造。精致的木雕和石雕的门廊、石柱,融合了罗马尼亚和拜占庭建筑装饰风格。该修道院里收藏着最丰富的拜占庭乐谱,是研究拜占庭音乐的宝库。 罗马式石柱和圆弧拱。金碧辉煌的圣象墙。 圆拱顶上是耶稣画像。还有很多圣徒画像。据说是以一种称为湿壁画的古老绘画技法描绘的。 内庭院里展示古老建筑遗存:石碑、石柱、石础、石十字架等等。 老街区的小教堂。 三个古老的铜钟正在摇响。 随意从入住的宾馆走到附近的居民区,街巷纵横,颇具规模。住宅建筑美轮美奂,毫无雷同。不知是哪个时代修建的,也难揣测主人是什么样的人。过去的贵族后裔?近几十年的暴发户? 也有一些建筑可能是特色民俗旅馆。 葱翠的巴壁虎,形成一道绿墙。 住宅区的小教堂。 住宅区最大的一个教堂。光焰照人的圣象壁。祈祷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