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荣获孟建国先生《岐下庐诗文稿》后,总得这套有着六十余万字的煌煌著作,颇有厚重和丰盈之感。既有为官者的立德之见,又有著书时的立说之论。既有从政为官时的谏言献策,亦有赋诗言志中的心灵感应。将作者从政时的人生履历,空余时的心路历程,汇集而成上下两册,可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作者秉承前贤“诗言志”的宗旨,在诗词的天地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读者可以读其诗而知其人。从中看到了一位即从政、亦从文的文化学者,勤政为民的人生阅历,和痴情于传统优秀文化的追梦人生。</p><p class="ql-block"> 著作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的四百余页码,涵盖了作者自弱冠以来的诗稿惠存。其中有诸如陈忠实、霍松林、肖云儒、郑欣淼、闵凡路、商子秦等十多位名家撰写的精湛文稿。我想,能够引起省内外这些名家的关注和瞩目,不仅是从政,更在于从文。</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四百五十余页码的下册,其可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是作者的散文随笔,诗论诗评,戏剧评论,序文碑文祭文,和所做的讲演稿的汇编。《下编》收录了作者从政时的各种见解,发展探索和研究,以及政论和访谈记录等,可谓满目的黼黻华章。</p> <p class="ql-block"> 一、诗词中所彰显的言志年华</p><p class="ql-block"> 作者出生于西周发祥之地的岐山,凤鸣西岐的典故源远流长,周文化的深入已经入乡成俗,沿袭至今,依然规范着不少和睦家庭的道德准则,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千古名县,作者自幼不免耳濡目染,便有少年壮志。所以,在求学西安交大、业从理工科之时,已不满足既定学业,对祖国传统文化又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从而开启了自修成才的文学之路。如在1970年,写的绝句《松柏》,或许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血气方刚初志壮,毛头小子愿心强。</p><p class="ql-block"> 山河松柏先贤慕,肝胆昭昭对上苍。</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作者大约就是十七八左右的“毛头小子”,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或许刚刚迈进名牌大学,有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上进之心。即以松柏励志,写出了“肝胆昭昭对上苍”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意,颇有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劲头。</p><p class="ql-block"> 国人向来以诗言志,以诗言情,以表达胸臆。作者在这方面,也有诸多的言志的诗文。如他同年写的《读李贺<致酒行>》中:“李郎亦有腾凌志,吾辈岂无风雨歌”,写得多么豪气!1976年写的《水调歌头·大学毕业辞校》:“白纸犹如一墨,渺小何言自得,翘首望山川。来日路方启,莫负此华年”。学业有成,将自己比作一张白纸,深感个人的渺小,翘起首来,瞭望无限山川,想到未来之路刚刚开启,不要辜负这美好的年华!那时的作者可谓是颇有春风得意之感。像这样的励志作品,作品里还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作者一旦正式走向了工作岗位,那种少年壮志、亲民接地气的作风,便会厚积薄发。如在1995年的《下乡途中》:</p><p class="ql-block"> 乌纱一顶识轻重,忧乐万家系心头。</p><p class="ql-block"> 施政不知民受苦,为民未解府担愁。</p><p class="ql-block"> 原非咫尺鸿沟界,应类尘身风里球。</p><p class="ql-block"> 若是官民相感遇,交融水乳地天悠。</p><p class="ql-block"> 这乃是作者从政为官之后,在一次下乡做调研时的有感而作。律诗首联是为官的感悟,要识趣乌纱的轻重。用心系万家百姓的忧乐,来予以对乌纱的衡量。颔联承上,进一步描写“施政”的准则,知民苦,解民忧,乃是为官之道。颈联是转折,以阐明官民本在咫尺之间,不可被“鸿沟”的无形界限,弄得不可逾越,而为官只是风尘世事里的一只皮球。尾联综合,写出了官民相遇时的应有表现,犹如水乳交融一样的鱼水情深。</p><p class="ql-block"> 作者生长于农村,来自农村,又长期在基层农村,担任领导职务,所以最能感受农民的疾苦。时常把所见所闻,心中感受,总要以诗歌的形式,为民而鼔与呼!如他于1995年在农村任职时,写的《减负歌》里说道:“农人稍温饱,摊派接种来。体小背负重,其苦亦何哀!”诗的开篇,就直抒各种不合理的摊派,使刚刚走上温饱的农人,又苦不堪言。“花样何其多,手段何其歪!譬若唐僧肉,争食亦哀哉!”这种直面现实,敢于鞭笞,勇于针砭,多么令人震撼!作者不是廉价的歌功颂德,不是花前月下的无病呻吟,或者概念化的流行,而是体现了既是基层官员又是诗人的做人良知。“愧我执县事,止遏力未陪。兹事枉食禄,殷犹常存哀。”作者这种自谦自愧,大有中唐时担任盩厔县尉的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的那样:“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之遗风。可见,古今诗人的做人良知和怜民情怀,都是一致的。于是,作者进一步写到:“民为邦之本,竭民邦底催。安邦在固础,岂可自毁哉?”又是多么地掷地有声!自此,作者在诗里大声疾呼:“切切民生念,恒恒恤民怀。快刀乱麻斩,沉药除病歪。”真切地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以民生为念,体恤民情,把那些沉药歪病,快刀斩乱麻似的根除干净,解除黎民痛苦,无不道出了群众的心里话。</p> <p class="ql-block"> 作者的为官民本,不事张扬,为政低调的思想,贯穿在了从政为官的整个生涯。比如在1996年底调任离开凤翔时,写了首《谢绝凤翔老同志送匾》的绝句:</p><p class="ql-block"> 父老殷殷谊意绵,事功些些几经年。</p><p class="ql-block"> 虚名怎敢题文雅?且寄真情向海天。</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县上任职多年,政绩有目共睹。知恩图报的父老乡亲,送幅匾牌也不为过,但还是毅然谢绝了。显示出作者低调做事、高调做人的襟怀。只追求实际效果,不贪图虚名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再看作者同年月写的《下县任职八年感念》这首律诗:</p><p class="ql-block"> 治县八年亦苦辛,心期邑境渐丰盈。</p><p class="ql-block"> 囊中轻重口中食,日里奔忙夜里询。</p><p class="ql-block"> 冒雨访寒临僻寨,栉风问困探清贫。</p><p class="ql-block"> 年年筹运几多事,难负乡亲不了情。</p><p class="ql-block"> 封建时代被称作“父母官”的知县,常以“县太爷”自居。山高皇帝远,成为称王一方的土皇上,甚至可以作威作福。今天是新时代,树立新形。作者在治县的八年里,为官的辛苦可鉴,勤政的痴情可闻,心里总是期盼着“邑境渐丰盈”,也就是最大的满足了。中间两联,则是八年辛苦的具体描述。那种忧民之食,昼夜奔忙的往事,那种踏霜历雪,栉风沐雨的访贫问苦,足见为官时的接地气。为此而年年运筹,离任时还念念不忘乡亲们的“不了情”。体现了一位为民办实事、讲实效而高风亮节的党员干部。</p> <p class="ql-block"> 二、离职后的有所作为 </p><p class="ql-block"> 因年龄而到“站”,乃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辛免。但作者并没有因此去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即刻的人生转换。其实作者在从政生涯中,艺术生涯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所以从岗位离职,就有从政到从文的自然过渡,轻车熟路的就进入诗词曲赋这个文化组织里,挑起了三秦诗词组织的大梁。如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新华网访谈录》中所说:“我从小就爱好文学,虽然在大学里面学的是工科,但是爱好文学、爱好文化这个兴趣一直没有减弱。”因为有兴趣,便有了工作之余的自觉笔耕,就不会感觉到劳累,可谓乐在其中矣!据悉,作者所创作的古诗词及散文随笔等文稿,都是在晚上或者节假日创作的。这样的勤学苦练,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p><p class="ql-block"> “无官一身轻”,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从文的实践中来。除了组织开展诗词学会工作之外,作者先后出版了《岐下集》《风雨尘声》《黄楼吟》《东篱诗探》《城南诗草》《亲中赋》以及经济学著作《区域发展探索》等多部书籍。在这套书里,又收编了更多的诗评诗论,讲话,访谈录,以及散文随笔,序文,碑文和祭文等等。一份付出,便有一份回报,功夫不负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在离职后为诗词学会“挑大梁”的这些年月里,作者时常关注我省诗词创作的薄弱环节,如拉起了诗词学会的评论员队伍,多次发表的文章、讲话、访谈录等,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偏。如在这套书下册的《诗论诗评·呼唤符合时代要求的诗词文学批评》中,主张诗词批评要做到真诚、客观、公正。作者在文中写道,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的文学观、批评观,有了真诚、客观、公正等基本标尺,诗词批评一定会摈杂去伪,改变以颂扬赞美为能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的弊病,走上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这是对当今诗词界乃是评论界,所开展的诗评诗论经常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和普遍性,可谓高屋建瓴、真知烁见。</p><p class="ql-block"> 作为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群众组织,要在缺少经济来源的社会运转中,要求得生存和发展,搞得活跃有生气,不是任何人可以胜任的。作者长期担任领导干部,富有组织和领导的经验,于是离任之后,便成为学会组织的最佳人选。故而退而不休,离而不闲。在发扬余热的时光里,又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职位”上来,所发挥的作用,取得的社会效应,无不有目共睹,这里就不赘言了。</p> <p class="ql-block"> 作者的亲民情结,贯穿了整个人生旅途。即使离任之后,到了诗词学会里,和大家一起采风,一起创作。那种关心群众的作风,依然在作品里跳跃。如在2018年6月写的《房价》:</p><p class="ql-block"> 古都房价如风涨,野马脱缰秋草狂。</p><p class="ql-block"> 谁说房屋非是炒,望楼兴叹庶民伤。</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里写的《香菜涨价》:</p><p class="ql-block"> 菜价奇高有远缘,岂因湿雨与干天。</p><p class="ql-block"> 平原沃野尽楼宇,何处还能见采田?</p><p class="ql-block"> 房子本来是居住的,但开发商却昧着良心,大肆哄炒房价,从中牟取暴利,使房价成了“天价”,大赚老百姓的血汗钱。“平原沃野”本来是生长农作物的,现在却到处高楼大厦,哪里还有菜田?面对这种不良的社会倾向,这位身“处江湖之远”的诗人,拿起手中的笔,敢于痛斥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为百姓而呐喊,而呼吁。</p><p class="ql-block"> 古人曾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作者善于采撷前人精华,充实自我,坚持不忘初心的价值恪守,和做人良知的时常体现。</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兼官员,诗人,作家为一体的文化学者。为官多年而夲色不改,从文一生而激情仍在。从政路上常见清风,耕耘园内每有胸臆。著名作家陈忠实在《精神高蹈之履痕,坚实行走的伴唱——我读孟建国诗词》中说:“一个从少年时期便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乡村少年,一路上走来,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抱负以及道德;同时又是洋溢着诗性激情的诗人,从少年至当下,一路吟咏。”</p><p class="ql-block">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建国先生者,谦谦君子也!赏读这套著作,感受这位勤政爱民的文化学者,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有人生之价值,有情趣之挥洒。贵有励志之痴心,难得观念之恪守。岁月用诗心洋溢,业绩用勤政铺成。这篇赏读,难以涵盖所有,只有从这套著作里,方能窥探全豹,领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