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茅草屋

Lzf

<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也慢慢地老了,许多孩童时代的清晰印象早已开始断层,即便还记着一些也在越来越模糊。但却会在一个偶尔的转身间,犹如被初春惊雷搅动后水塘,泛起阵阵混浊,不停地搅动起自己的情绪,然后在浮想联翩里久久无法恢复。</p><p class="ql-block"> 最深处的记忆还是那些挥之不去的茅草屋。虽然如今已经很难再能看到,但在那个时代里却如神一般的存在。所谓的茅草屋,就是将泥掺上点稻草,然后加水经过几次踩踏形成一定的韧性,再垒成约二米高的四堵墙,留一扇门与几孔透气透光窗孔。顶上架上几根木头,上面铺上层稻干或是茅草。我村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茅草屋,是因为1942年日寇侵略时将村里差不多房子都烧光了。靠着那点薄田过日子的老百姓,只能先搭个简易茅草房应上个急,却谁也想不到一住就是几十年。到六十年代后期,还有一部分人家还居住在这样的茅草房里。必备的烧饭的灶台、养猪的猪栏,连同大小便也挤在这个窄小的空间里。这样的房子里,门板也是装装样子。晴天还算马马虎虎过得去,稍下点大雨就漏得全屋都湿漉漉的,连地面也一步一滑;冬天也防不住寒冷,夏日更是闷热陪伴。都得挂张破了又破补了又补的布帐来躲避蚊子。</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那样的生活环境,各家还都得喂上几只鸡,将母鸡下的蛋积蓄起来换成钱,补贴家里所有的盐、酱油钱。除了养鸡,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猪,养猪既是全家的希望,也是那时的唯一副业,是除生产队分粮食外的最重要经济上的来源。大家都靠着这几只猪长大后换成的钱供小孩读书、买布做衣服、买树做家具等等,甚至还盘算着买年货、办喜事等方面的支出。</p><p class="ql-block"> 猪过冬时要保暖,睡觉床上也要垫上层稻草碎末,再在猪栏上方搭上个架子,架子上盖上层厚的稻草保暖。那时的一家之主,都会在睡觉前提着灯盏去看一下猪窝看看猪的情况。这样的一个习惯却也留下了很在的隐患。如一个偶尔的疏忽,就会不小心点燃猪窝上面的稻草,睡觉时油灯碰到布帐也会引起新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我们最怕突然响起的一阵紧似一囝的敲锣声与救火的叫声,每每听到,就像如今听到的救火车的鸣叫声一样的揪心与不安。除了烧饭时经常出现茅草屋烧着外,晚上也经常被突然惊醒。</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茅草屋,在七十年代初最终消失了。甚至田野上与茅草屋很像的临时搭建的看瓜棚,也很难看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