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化古州兴亡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起哪一个家族最先来到古州新化的,他们往往会说,当然是“饶普郑”三家了。后来长大读书,方知此说为乡里笑谈。新化大姓最早进入史志的是普氏一族,饶氏和郑氏晚普氏一两百年。</p><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饶氏和郑氏不能与普氏一族同日而语。从《新化饶氏家谱》来看,饶氏先祖饶璋,祖籍江西抚州东乡七都水南,书香世家子弟。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游学来滇,作为新化土司普氏的幕僚,从而定居新化,开基立业。而普氏土司,不仅被载入地方史志中,还被载入了《元史》和《明史》。在新化设州之前,设州期间乃至裁州归县以后的长时期中,普氏一族就和古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发生的不少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p><p class="ql-block">新化普氏土司</p><p class="ql-block">从史志中可以看到,马龙他郎甸(古州新化的前身)长官司长官普氏的始祖叫必蒙,居蒙古乌撒部。元朝期间,必蒙有三个儿子,分任元江总管、临安宣慰、马龙长官。到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第七代土司官名叫普正。是年,明军讨平云南,普正率众归附,跟随明军东征西讨,屡建战功。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表彰他忠诚勇敢,下诏让普氏世袭镇守马龙他郎甸这块边地。普正向众彝族首领宣布皇帝恩典,彝酋领诚服,安抚百姓,实现一方水土安宁。</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普正去世,普正墓在新化乡海外村的日月潭边上。现在,每年清明,新平、红河等地的普氏后裔上千人纷纷回乡到普正墓地祭祖。也就在这一年,其子普赐继任马龙他郎甸编次长官司副长官。朱元璋曾给普赐下过一道圣旨《赐承务郎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副长官普赐勅》:“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西南诸彝土俗世官,然必皆上奉朝命,下安小民,始能父子相承,长守富贵也。故马龙他郎甸土官普正,当朕平云南之初,输诚纳款,屡著勤劳,即已殒逝,特命其子普赐为承务郎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副长官。欲其绍父忠诚,永康彝甸。尔吏曹速为施行。洪武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p><p class="ql-block">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普赐亲自朝贡京师,献上良马,皇帝赐他钞币。当年8月,漠沙万夫长刀瓮率兵攻陷马龙他郎甸长官司衙门,放肆残杀无辜。黔国公沐晟奏请皇帝发兵征讨,帝命“遣人谕之”,刀暂停扰民。三四年后,刀又不服招抚,帝决定设州镇之,授予普源族叔普润土巡捕一职。这一世职传到普照始建宗祠,最后传到普大漠,普氏的世袭官职才被终止。</p><p class="ql-block">普氏居新化州辖的漠沙另一个支系,史籍从土巡检普宁起有记载,洪武年间他也率众归附明朝,得以沿袭世职,依次下传普荣、普从化、普治、普天晓、普承勋。到清军平定滇南,普承勋投诚,土巡检之职仍获得沿袭。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普承勋与禄益叛逆势力暗中有联,平乱中他藏匿大山深处,不知所终,世职终被革除。</p><p class="ql-block">从珍存下来的《重修土官普氏(宗祠)碑记》一文中可以看出,普氏世袭土官中,多有审时度势、保土安民业绩卓著之人士。碑记如下——</p><p class="ql-block">盖尝闻之有不世之功德者,宜享不世之报祀。若新化土舍普君之先,其功其德宜绍厥祀于无穷。粤稽诸古滇志,普氏始祖必蒙,系出乌撒,为故元之藩臣。生三子,分任元江总管、临安宣慰、马龙长官,传七世至普公讳正。</p><p class="ql-block">洪武十四年,大军征讨云南,正当干戈扰攘,愚者抗侮,弱者潜伏,独公知天命有在,率诸彝首先归附,从师征讨,屡著勤劳。皇上加其忠诚,诏仍世守旧土。公乃宣布恩威,抚绥安辑,诸彝悦服,一方胥赖以宁。自后奕叶相承,再传四世至普公讳源者,乏嗣,源之叔讳润以伦序皆承袭,委官勘明,委署司事。间因同事紊争,以故当道奏请改司为州,添设流官掌印,其巡捕之世传诿焉。普氏之源流大致如斯。</p><p class="ql-block">嘉靖壬子年,普正六代孙普照,号马龙山人者,因其祠祀在郡北麻衣内,非妥神之地,乃选之本宅忠节堂之左,重建祠祀,垣墉维崇、栋宇维饰,而轮奂一新焉。</p><p class="ql-block">工既讫,征文于予。予因忆往年山人以戎务谒镇巡,与太守鲁全瓜葛,晋拜予。予见其器宇不凡,谋猷克壮,诚奇男子。既而出所记功册焉,见其九著奇功,七膺荣奖,当道重焉,边民服焉。其恢复旧物而克承祖职,又理势之必然。夫以普氏之本深末茂,繁衍流昌,先世之丰功伟绩,不遐备述,谨记此以著其肇有,茅土克开,厥后而衍普氏之传,因以表马龙山人善继善述以光前人。噫!普氏可谓祖孙同德,后先媲美,诚一方之巨室世家。爰勒石以垂久远!</p><p class="ql-block">又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张素,字季文,号碧泉,安宁人。嘉靖癸未进士,历官湖南兵备道,时出方略,平定贼巢,御赐金帛。后抚四川,以才谞著闻。归舍,恬静无营,时人以品高之。”在碑记中,张素追溯了普氏土司的源流,说普氏土司知道天命所在,率先带领众多的彝族首领第一个归附明朝。从此,跟随明朝大军东征西讨,屡建战功。安抚百姓,彝族诚服,一方水土从此得到安宁。洪武皇帝为表彰他的忠诚勇敢,于是下诏,让普氏世世代代守护新化这片乡土。</p><p class="ql-block">嘉靖壬子年(公元1552年),普正第六代孙普照,自号马龙山人,因为其祠堂在乡土北面的麻衣内,不是一个安妥神灵的地方,于是搬迁到忠节堂的左边,重新兴建祠堂。四围墙壁高耸庄严,室内装饰华丽,焕然一新。祠堂竣工后,普氏族人请张素写下了这篇碑文。碑记中,可以看到自号马龙山人普照光彩照人的形象。张素第一次见面他的时候,气宇不凡,有勇有谋,随后翻看记功册,我看到他九次立功,七次荣膺奖章,勇于担当重任,百姓也钦佩叹服。不禁赞道:“实在是一个大丈夫、奇男子。”</p><p class="ql-block">清朝历史学家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古南蛮地,蛮名马龙、他郎二甸,阿蛮诸部居之。元初内附,立为二千户所,属宁州万户府。至元十三年,以马龙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为马龙部千户所,属元江万户。二十五年,属元江路。明初,改为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直隶云南布政司。弘治中,改为新化州。万历十九年,改属临安府。州今为开化府。</p><p class="ql-block">新化古州兴亡考</p><p class="ql-block">新化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以弹丸之地成就了170年的古州史,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今天,又是五百多年过去。我们一遍一遍地回顾古州史,得到到的却是一个如梦幻一般难于清晰的概念。那么,古州是如何兴起的,它也是怎么消亡的;古州到底有多大?在这170年之中,古州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古州人的生活怎样的?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了裁州入县?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元史》、《明史》、《云南图经》、《康熙新平县志》、《道光新平县志》、《民国新平县志》以及199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新平县志》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多方求证,逐渐疏理、还原出古州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建州以前的历史。现在谈论新化,往往是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改土归流,废马龙他郎甸长官司,他郎甸改名为新化州开始的。古州以前的历史,很少有人问津。但是,古州以前的历史相当重要,它直接导致了明王朝下决心调整边疆政策,从而“设州镇之”。</p><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马龙他郎甸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在最初的时候,马龙甸和他郎甸是合不在一起,它他们是两方土地,各有各的辖区。时间可以往上再推几个世纪,即宋朝大理国时,他郎甸为嶍峨部地,隶属于秀山郡(今通海)。另外,从后来的《元史》来看,马龙甸原为马笼甸,后来才改为马龙甸,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却说明中原文化对边疆文化的影响,包括后来新化一名的形成,也是中原文化渗入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再说回来,到了元宪宗(公元1251至1259年)时,他郎甸为马龙部二千户的辖地,隶属宁州(今华宁)万户府,后改二千户为马龙、他郎二甸,隶属元江万户府。 </p><p class="ql-block">到了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马龙等甸并入他郎甸置司,隶元江府,此时,叫作马龙他郎甸,当地行政长官称作马龙他郎甸长官司。</p><p class="ql-block">《元史》是这样记载的:“元江,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当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诸部蛮自昔据之。宪宗四年内附,七年复叛,率诸部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讨平之,割罗盘、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马笼部,因马笼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蛮阿僰。元初立为千户,属宁州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隶元江万户。”</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所说的马龙山(即马笼山)在哪里,马龙他郎甸也有多大呢?</p><p class="ql-block">先来看看来古人出版的云南地图,当时不叫地图,而叫图经。《云南图经》这样描述:“马龙、他郎,本二甸也。马龙在元江之北,他郎在元间之东北,自古不通中国,宋宝佑二年附于元,立二千户,隶宁州(今华宁)万户。至元三十年,并马龙等甸管民官于他郎置司,隶元江路军民总管府。”</p><p class="ql-block">那么,马龙他郎甸究竟有多大,不查不知道,一查不禁让人大吃一惊,他的辖区范围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还是《云南图经》记载:“东至临安府嶍峨县二百二十里,南至元江军民府二百七十里,西至者乐甸长官司三百四十里,北至楚雄南安州四百三十里,东北到云南府昆阳州易门县三百一十里,东南到临安府石屏州二百八十里,西南到镇沅府三百五十里,西北到谔嘉县三百二十里。”</p><p class="ql-block">《云南图经》还记载了当时的风俗:“大抵男子少治产业,而耕种率以妇人,终岁勤动不辍。有孕将产,方得少暇。既产,则抱儿浴于江,归付其夫,动作如故。”“车苏居高山之上,垦山为田,不资水利,然山地硗簿,一岁一移。其居以就地利,暇则猎兽而食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在马龙他郎甸设立州府?</p><p class="ql-block">有了以上马龙他郎甸的规模和富庶,就不难想像明王朝要在这里建州的原因了。但有一件事情的发生,却直接导致了“建州以镇之”。</p><p class="ql-block">《明史》上这样来解释这件大事的:“明洪武十四年,大军至滇,梁王走死,遂置云南府。自是,诸郡以次来归,垂及累世,规制咸定。统而稽之,大理、临安以下,元江、永昌以上,皆府治也。孟艮、孟定等处则为司,新化、北胜等处则为州,或设流官,或仍土职。今以诸府州概列之土司者,从其始也。盖滇省所属,多蛮夷杂处,即正印为流官,亦必以土司佐之。而土司名目淆杂,难以缕析,故系之府州,以括其所辖。而于土司事迹,止摭其大纲有关乎治乱兴亡者载之,俾控驭者识所鉴焉。</p><p class="ql-block">“云南,滇国也。汉武帝时始置益州郡。蜀汉置云南郡。隋置昆州,唐仍之。后为南诏蒙氏所据,改鄯阐府。历郑、赵、杨三氏,至大理段氏,以高智升领鄯阐牧,遂世其地。元初,置鄯阐万户府。既改置中庆路,封子忽哥为云南王镇之,仍录段氏子孙守其土。忽哥死,其子嗣封为梁王。</p><p class="ql-block">“新化,本马龙、他郎二甸,阿僰诸部蛮据之。元宪宗时内附,立为二千户所,隶宁州万户府。至元间,以马龙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置司,隶元江路。洪武初,改名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直隶云南布政司。后升为新化州。十七年以普赐为马龙他郎甸副长官。宣德八年,故长官普赐弟土舍普宁等来朝,贡马,赐钞币。八月,黔国公沐晟奏,摩沙勒寨万夫长刀甕及弟刀眷纠蛮兵侵占马龙他郎甸长官司衙门,杀掠人民,请遣都督同知沐昂讨之。帝命遣人抚谕,但得刀甕,毋扰平民。正统二年,晟等奏甕不服招抚,请调附近官土兵,令都督昂剿捕。帝以蛮众仇杀乃其本性,可仍抚谕之,事遂不竟。其地有马龙诸山,居摩沙勒江右。两岸束隘如峡,地势极险,故改州以镇之。”</p><p class="ql-block">从中可以看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72年)改为土官治土民的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直隶云南布政司,司治仍设于他郎甸。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改土归流,废马龙他郎甸长官司,他郎甸改名为新化州。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州改隶临安府(即今建水)。</p><p class="ql-block">分析其原因,不难看出,这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一次交锋,之前一直是世袭的土司制度。</p><p class="ql-block">在诏书《赐承务郎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副长官普赐勅》中,我们可以读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当地土司的希望:“自古西南诸彝土俗世官,然必皆上奉朝命,下安小民,始能父子相承,长守富贵也。故马龙他郎甸土官普正,当朕平云南之初,输诚纳款,屡著勤劳,即已殒逝,特命其子普赐为承务郎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副长官。欲其绍父忠诚,永康彝甸。尔吏曹速为施行。”</p><p class="ql-block">但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大明王朝并不希望土司制度永世不变,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毫不手软地收回权力。</p><p class="ql-block">事情发生在明弘治十五年,刚好当地土司死了,没有后嗣,明朝就建立直隶新化州治,立土司的庶子为世袭巡捕土舍,设知州、同知和吏目。知州是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管理州的一切军政事务。同知是知州的佐官,管理督粮、捕盗、地方建设等。吏目管缉捕、守狱、文书等。</p><p class="ql-block">后来的历史证明,改土归流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规律。那些不远千里来到新化的知州,的确为古州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至此,翻开了古州的历史,从而,马龙他郎甸改名为新化。</p><p class="ql-block">有关古州的几次战争以及战争对古州的影响。宣德八年(1433年),漠沙勒寨万夫长刀瓮及弟刀眷纠集人马,攻占了马龙他郎甸长官司衙门,毁坏房屋,杀掠人民。黔国公沐晟奏请遣都督同知沐昂征讨。后来,宣德皇帝派人抚慰,刀瓮降服,百姓得到一时的安宁。</p><p class="ql-block">正统二年,刀瓮不服招抚,起兵再次造反,沐晟又奏请调附近官兵围剿,令都督同知沐昂征讨进行剿捕,此时,皇帝认为南蛮之人互相仇杀乃是其本性,需要再次进行抚谕。这样,刀瓮后来打打停停,控制漠沙坝区达四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三年,楚雄阿方等人起兵,先是攻占易门,后来是攻破昆阳、嶍峨、新化各州县,开始称王,并纠约当地土官王一心、王行道共同起兵,对抗明军。随后,王一心十分后悔,投奔官兵,请求讨伐。巡抚吕光洵支持王一心,从而由王一心招降数百人。由此,官兵分道进击,大败阿方。王一心乘胜追击,攻克了阿方的大本营,擒获阿方。阿方被斩首,阿方之乱自此平定。</p><p class="ql-block">万历十八年,暴发了有名的普应春等人的农民大起义。此次起义虽然没有在攻破新化州府,但对新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起义军占据了平甸乡一线,直接威胁到新化的安全。</p><p class="ql-block">此时,引出了明朝的一代名将邓子龙将军。万历十九年,是他率师攻入平甸乡境,设鸣鼓营于五花山。起义军退守磨盘山,敌军山一战,异常惨烈,起义军死伤上万,普应春被杀。</p><p class="ql-block">敌军山一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以平甸乡为基础,划入元江、石屏、河西、新化等州县的部分村寨,建立了新平县。此事又对古州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关于邓子龙,乾隆年间的邑贡生饶文馆有一篇碑记,记载了这位将军另外一个功绩,那就是他在五花山修建武庙。后来,武庙成为一所义学,饶文馆当年就在这里孝教出了一大批有名的弟子。据饶文馆的《修武庙碑记》记载:“武庙的气脉发源深远,势如奔马,排如麟凤,层峦叠起,就像五彩横纹一样绚丽俊美。武庙前面有平甸河和清水河两条河流碗转而来,交汇着滚滚流走。岸前两山对峙,好象是捧印相迎,精美致极。自武庙兴建以来,在壬子年间曾经遭受毁坏,在甲寅年间又重新修复。而今,又是五十年过去,风雨飘摇,武庙的砖瓦大多损坏,墙壁已经崩裂,又没有人来修复它,武庙几乎荒芜变为一片废墟。现在,武庙所幸得到当地善人的关爱和资助,也就是纳溪的庠生曾志道,以及三个姓王的人,首先捐资,其余百姓赞助,再次修复武庙,让它旧貌换新颜,这些都是百姓乐善好施的功劳。假如武庙将来需要增加它的华彩,还希望后人乐善好施,不让它荒芜颓废。”</p><p class="ql-block">后来读《明史》邓子龙的传记,才知道他是和戚继光齐名的一代名将。《明史》记载:“邓子龙,丰城人。貌魁梧,骁捷绝伦。嘉靖中,江西贼起,掠樟树镇。子龙应有司募,破平之。累功授广东把总。万历初,从大帅张元勋讨平巨盗赖元爵。已,从平陈金莺、罗绍清。贼魁黄高晖逸,子龙入山生获之。迁铜鼓石守备。寻擢署都指挥佥事,掌浙江都司。被论当夺职,帝以子龙犯轻,会麻阳苗金道侣等作乱,擢参将讨之。大破贼,解散其党。五开卫卒胡若卢等火监司行署,挞逐守备及黎平守。靖州、铜鼓、龙里诸苗咸响应为乱。子龙火其东门以致贼,而潜兵入北门,贼遂灭。</p><p class="ql-block">“十一年闰二月,缅甸犯云南。诏移子龙永昌。木邦部耿马奸人罕虔与岳凤同为逆,说缅酋莽应里内侵,虔从掠千崖、南甸。已,引渡查理江,直犯姚关,湾甸土知州景宗真及弟宗材助之。子龙急战攀枝树下,阵斩宗真、虔,生获宗材。虔子招罕、招色奔三尖山,令叔罕老率蒲人药弩手五百阻要害,子龙饵蒲人以金,尽知贼间道。乃命裨将邓勇等提北胜、蒗渠诸番兵,直捣贼巢,而预伏兵山后夹击。夜半上,生擒招罕、招色、罕老及其党百三十余人,斩首五百余级,尖山巢空,乃抚流移数千人。会刘綎亦俘岳凤以献。帝悦,进子龙副总兵,予世荫。无何,缅人复寇猛密,把总高国春大破之。子龙以犄角功,亦优叙。自是,蛮人先附缅者,多来附。</p><p class="ql-block">“永昌、腾冲夙号乐土,自岳、罕猖乱,始议募兵,所募多亡命,乃立腾冲、姚安两营。刘綎将腾军,子龙将姚军,不相能,两军斗。帝以两将皆有功,置不问。既而綎罢,刘天俸代;天俸逮,遂以子龙兼统之。子龙抑腾兵,每工作,辄虐用之,而右姚兵。及用师陇川,子龙故为低昂,椎牛飨士,姚兵倍腾兵,腾兵大不堪,欲散去。副使姜忻令他将辖之,乃定。而姚兵久骄,因索饷作乱,由永昌、大理抵会城,所过剽掠。诸兵夹击之,斩八十四级,俘四百余人,乱始靖。子龙坐褫官下吏。</p><p class="ql-block">“十八年,孟养贼思箇叛。子龙方对簿,巡抚吴定请令立功自赎,帝许之。命未至,定已与黔国公沐昌祚遣将却之。无何,丁改十寨贼普应春、霸生等作乱,势张甚。定大征汉土军,令子龙军其右,游击杨威军其左,大破之,斩首一千二百级,招降六千六百人。帝为告谢郊庙,宣捷受贺,复子龙副总兵,署金山参将事。先是,猛广土官思仁烝其嫂甘线姑,欲妻之,弗克。偕其党丙测叛归缅,数导入寇。二十年攻孟养,犯蛮莫,土同知思纪奔等练山。子龙击败之,乃去。子龙寻被劾罢归。</p><p class="ql-block">“二十六年,朝鲜用师。诏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东征。倭将渡海遁,璘遣子龙偕朝鲜统制使李舜臣督水军千人,驾三巨舰为前锋,邀之釜山南海。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人跃上朝鲜舟,直前奋击,贼死伤无算。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舜臣赴救,亦死。事闻,赠都督佥事,世荫一子,庙祀朝鲜。”</p><p class="ql-block">《明史》还给了邓子龙崇高的评价:“邓子龙始事姚安,名与綎幹,垂老致命,庙祀海隅。昔人谓‘武官不惜死’,盖无愧于斯言也夫。”</p><p class="ql-block">天启四年八月,鲁魁、鲁克在新化、新平作乱,不久被平定,余党全部被捕杀。</p><p class="ql-block">崇祯四年(1631年),开远一带的土司普名声作乱,新平部分彝族响应,第二年攻陷新化州城,第三年攻陷新平县城。县城镇守的将领战死,知县被擒,缴出县印后弃官而逃。</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年,嶍峨土司禄益联合宁州土司禄昌贤反清,其部入新平境内,先是攻克新化州城,后来又围攻新平县城,城内固守未破。</p><p class="ql-block">新化州城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高山城池,但是却被反清部队轻易攻破;新平县城却是一马平川之地,反而守住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成为了历史。这件事深深刺激了清政府,加上另外一个因素,即在康熙四年的土司禄益叛乱中,牵连到当地土司普承勋,普承勋悄悄跑掉,不知所终,土巡检一职从此革除。革除的不仅是普承勋的土巡检一职,最后是裁州入县,新化并入了新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氏一族与古州的历史兴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地方上的显赫家族总是和地方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要谈地方史,还绕不过他们的家族史。</p><p class="ql-block">要谈新化古州史,必定要谈谈新化普氏一族的家族史。因为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的设立,古州的兴建,乃至于“去州并县”,都与普氏一族有着联系。</p><p class="ql-block">在常人看来,新化普氏一族应该是彝族才对,但是,他们却是蒙古人的后代。</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普氏的始祖是必蒙,是蒙古族乌撤部。元朝的时候,必蒙有三个儿子。普氏世袭马龙长官至第七代的时候是普正。</p><p class="ql-block">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征讨云南,普正首先率众归附,从此,跟随明朝大军东征西讨,屡建战功,因此,皇洪武皇帝为表彰他的忠诚勇敢,于是下诏,让普氏世世代代守护新化这片乡土。</p><p class="ql-block">普正向众彝族首领宣布皇帝的恩德,安抚百姓,彝族诚服,一方水土从此得到安宁。之后,土官世代相袭,传到第四代普源的时候,没有后嗣,普源的叔叔普润按天伦之序承袭。</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委任官员必须清明,办理事务需要廉政,平常又因为和同事相争紊乱,所以,奏请改马龙他郎甸长官司为新化州,开始使用流官掌管大印、土官世袭制度到此结束。这就是普氏一族的历史源流。</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普正去逝,任命普正的儿子普赐为马龙他郎甸副长官。</p><p class="ql-block">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普赐的弟弟普宁,朝供京师,贡献良马,皇帝赐给普宁一些奖赏。当年八月,漠沙万夫长刀瓮造反,攻占了马龙他郎甸长官司衙门府,杀掠了许多无辜百姓。黔国公沐晟请求发兵征讨没有结果。从普赐开始,土司传到第四代普源的时候,没有后嗣。</p><p class="ql-block">此时,废除马龙他郎甸长官司,设立州府,使用流官来掌管大印,执掌政权统治。因为这样的缘故,授予普源的叔叔普润土巡捕一职。</p><p class="ql-block">这一世袭职务传到自号“马龙山人”的普照的时候,开始建立宗祠,并请巡抚张素为普氏作记。世袭的土巡捕一职传到清朝普大漠的时候,朝庭停止了这种世袭制度。</p><p class="ql-block">现在,需要看看这一块重要的《重修土官普氏碑记》。从碑记中可以看出,普氏一族有过辉煌的过去。</p><p class="ql-block">碑记的作者、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碧泉张素回忆马龙山人说:“我追忆马龙山人以戒务之身谒见镇巡大人,从而得与太守鲁全有所交往。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见他器宇不凡,有勇有谋,实在是一个大丈夫、奇男子。随后翻看记功册,我看到他九次立功,七次荣膺奖章,勇于担当重任,百姓也钦佩叹服。所以他恢复普氏祠堂,承袭祖职,也在必然之中。”</p><p class="ql-block">张素感叹道:“普氏一族可以算是祖祖辈辈遵循天德,后起之秀可与前辈相比美,这实在是位居一方的世家望族,故而,勒石成碑,传之后世,永世不忘。”</p><p class="ql-block">普氏一族根深叶茂,繁衍昌盛。新化州漠沙土巡检普宁,曾经在明洪武年间归顺明朝,从而土巡检一职一直世袭到普荣。普荣传给弟第普从化,普从化再传给普治,普治传给普天晓。</p><p class="ql-block">清朝平定滇南,普天晓的弟弟普承勋投诚,从而依旧世袭漠沙土巡检一职。等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另一个土司禄益叛乱,牵连到普承勋,普承勋悄悄跑掉,不知所终,土巡检一职从此革除。</p><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一年,裁州入县。古州历史就此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州文化及对后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州虽然在康熙四年终结了,可是,古州的文化却对新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毕竟,这是哀牢山靠近主峰地带最先开化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最为集中的地方。查遍新平所有县志,留下诗文最多的还是新化。</p><p class="ql-block">据统计,《康熙新平县志》上记载的诗歌总共有八十七多首,仅描写新化的诗歌就达到40多首,占到了一半的份额,见证和保留了新化当年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新化知府自鲁铖始,至米璋终,总共19位。他们都是来自省外的举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他们大多能文尚武。闲暇的时候,清风明月,可以写诗填词;一有战事,能够立即上马杀敌。在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当地优秀的读书人。在建州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歌颂新化“山川风月,异域同天”的诗句;建州之后,自鲁铖的《筑新化州城碑记》开始,新化在有历史眩有了自己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之后出现了许多美不胜收的诗句:“一种清香尘外赏,携来带月共烹茶”、“入韵松风添逸兴,飞花江月映禅林”、“清空松上月,莹洁雨中天”……</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首任知府鲁铖留下了具有史料价值的《筑新化州城碑记》,而最后一任知府米璋留下的则是一篇关于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文章《祭节妇普氏》。比起记载丰功伟绩的《筑新化州城碑记》来,这篇散文更加凄楚动人。文章的开头,他引用了诗经中有名的典故,他说:“我在家的时候,每次读到诗经中的《柏舟》这首诗,都要掩卷叹息,叹息妇女像茹孽一样的悲苦命运,那种至真、至笃、至爱的感情,却象《柏舟》一样真切可爱。”接着,他称赞“女人的本性特别钟爱天地,女人的坚贞特别贯穿金石。”当听到当地百姓黄士麟的妻子普氏生病去逝的消息后,人们告诉他,当年黄士麟死的时候,其妻普氏年方二十岁,留下两个孩子,一个叫黄瑜,一个叫黄瑾。普氏从此一针一线,供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现在,普氏去逝了,年龄才五十四岁。他动情地说:“伟岸啊,为何这么晚才听到这样的事。”虽然来不及修书上告,特别是在她死后才来表彰她,他还亲自去她家中祭奠她,吊念她,希望普氏可以瞑目。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悲痛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独自在空房吞下自己的眼泪;每当雨雪霏霏的时候,你独自靠在冰冷的枕头上;每当孤鸾起舞的时候,你在镜前与自己的影子相对;每当两只小鸟展翅高飞之时,你不忍心仰天顾影。 普氏作为寡妇,命运凄苦,真是一意孤行所导致的,她绝不会在人前诉说自己的悲苦。在她活着的时候,既不敢要什么名誉,更何况死了还能要求什么呢?”最后,他说:“所以,我记述普氏的事迹,用茧素加清絮来赠送她,普氏可以瞑目了吧。唉!明月来了又去,永远追随着湘女的环佩;悲风忽上忽下,长久地追随洛神的雾霞啊。”</p><p class="ql-block">这样感动天地的文字,现在的人,还能读到吗?</p><p class="ql-block">还有《新建巽隐程先生祠堂碑记》和《重修巽隐程先生祠堂记》则记载了一个伟丈夫、奇男子的故事。什么才称得上大丈夫?能够在异地他乡建立奇功,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没有遗憾,能够在死去之后史上有名,这种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丈夫,所作所为也才称得上大丈夫行事。这就是古人的标准。而程本立才学博大而精深,文采雄伟而壮丽,才华刚健有持,有勇有谋,赤胆忠义。当他被贬到蛮荒之地的时候,自己曾经发誓说:“我作为朝廷命官,不可以以文章的才华自误,死掉的话仅是死我一条命;救济的话,则是救济一方百姓,这样的功业才称得上伟大!”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为救斯民,单骑入营,建立奇功。后来,先生为史官,准备修订洪武皇帝实录,进升为左佥都御史。可是,没有多长时间,明成祖朱棣(公元1398年)起兵靖难,面对突变,依仗气节,他从容赴难,慷慨就义,以凛凛正气杀身成仁。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愿与吾子图之。”这样的人,人们会永远纪念他。</p><p class="ql-block">在《新化乡赋》中,邑人刘庆治以倾心而淡雅的笔谳描写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他创作这篇佳作的时候,刚好是清朝康熙年间,也就是裁州并县之后不久,刘庆治重新回到这方故土。“这里的城隍庙、土主庙都还健在,过去的风俗也还没有改变;关帝庙、文昌庙也等量齐观,气象巍峨壮观。锁水阁那里,万顷波涛忽暗忽明,时涨时消;盘龙寺那个地方,风雨如晦,半日无晴。这一切都过去了,县里已经不把这里叫做‘州’了。”伤感由此而生。在当时,他就感慨“要考查新化建州之前的历史已无从查考,要想弄清楚更是一片黑暗,难道还是那些流传下来的村言俚语反而可信?”</p><p class="ql-block">但是,和朋友久别重逢,叙旧话新,一天的时间过得飞快,刘庆治的心情一下子好过起来。和朋友在清雅的高堂上促膝谈心,对答如流,就好象两位精通经学的饱学之士,远远望去才华横溢,持重庄严。这样的生活场境,现在还能看到吗?</p><p class="ql-block">《红白各半莲诗跋》也写得神采飞扬而别有情趣。作者说:“我的陋室坐落在路边上,显得比较简陋。虽然清清静静的,但是可以品桃李的芬芳,可以赏潺潺流水,可以看朝霞明月。在这里,何必用手擦干脸上的汗珠;在这里,何必靠采摘荷叶来消除自己的烦恼。”这种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的确让人神往。但他笔峰一转,以淡定的生活哲学契入了文章的主题:“我本来落笔生花,与梦同行,但是我偏偏向盲人问道,逐本求未啊。抱着酒来,就好象登上了草阁,神情飞逸,弹琴论诗,人生足矣。”结尾,作者对自己的诗句作了飘逸如兰的评价:“我的诗句大都是关于梦中的飞花、池塘边的花草、山中的幽兰,花边的解语,烛旁的思念,断碣残碑的古思,凭借山川灵气、昆刀切玉的功力写成。”</p><p class="ql-block">以上仅仅是古州文化中冰山上的一角。虽然古州的遗迹大多不在了,但古州人的开创的大无畏的精神永远不灭。古州文化还有待人们去追寻,去发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6.22.修订于曼干河畔哀牢山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