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什么是“气”</b></p><p class="ql-block"> 气,属于古代的一种自然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这种“气”为万物之本的朴素唯物观渗透到医学领域后,逐渐形成了医学中气的基本概念。</p><p class="ql-block"> 医学中的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还是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形质躯体,是以气为最基本物质聚合而形成的。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气又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诸多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均以气为物质基础,诸如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都是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基本物质。</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生所赖,唯气而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p> <p class="ql-block"><b>“气”来自何方</b></p><p class="ql-block"> 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先天之精气,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生命形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p> <p class="ql-block"> 水谷之精,又称谷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胃为水谷之海,人摄取饮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依赖肺的呼吸功能而进入人体,并同体内之气在肺内不断地交换,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因此,气的生成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是肾、脾、胃、肺等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肺能生成宗气。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入人体,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宗气,聚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p><p class="ql-block">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人在出生后,依赖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把其中营养物质化为水谷精气,维持生命活动;另外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p> <p class="ql-block"> 肾主藏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先天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后天之精气,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和谷气,化生于肺和脾、胃,灌溉五脏六腑,供给脏腑代谢之消耗,剩余部分藏于肾,与先天之精共称为肾中精气。</p><p class="ql-block"> 总之,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物质来源丰富,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是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p> <p class="ql-block"><b>“气”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 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b>(1)推动作用:</b>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p><p class="ql-block">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如元气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所以人体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也都赖气之推动而完成,如心气推动血行,肺气推动津液输布等。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导致发育迟缓,或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p> <p class="ql-block"><b>(2)温煦作用:</b>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依靠气的温煦来维持相应的体温;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需要有相应的体温,才能确保正常的循环运行,故有“血得温而行,遇寒而凝”之说。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不仅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还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郁而化热,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热象。</p> <p class="ql-block"><b>(3)防御作用:</b>指气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气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驱邪外出。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气侵入,但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时,机体抵御邪气的能力就要下降,不但易染疾病,而且患病后也难以痊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防御作用还体现在病后脏腑组织的自我修复。所以气的防御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b>(4)固摄作用:</b>防止血、津液流失。</p><p class="ql-block">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二是控制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的分泌、排出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三是固摄精液,防止精液妄泄;四可固摄冲任。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可导致体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如气不摄血,可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致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气不固精,可出现遗精、滑精和早泄;气虚而冲任不固,可出现小产、滑胎等病症。</p> <p class="ql-block">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气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使其保持应有的流速,又可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由于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分泌、排泄的双向调控,这是维持人体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水液代谢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p> <p class="ql-block"><b>(5)气化作用:</b>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p><p class="ql-block">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而言指气具有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人体的气化运动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化就是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没有气化活动就没有生命过程。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即可影响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而言指气具有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人体的气化运动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化就是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没有气化活动就没有生命过程。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即可影响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因此,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对体内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的基本认识。</p> <p class="ql-block"><b>(6)营养作用:</b>为各脏腑器官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p><p class="ql-block"> 人体之气分布于全身各脏腑组织中,为各脏腑器官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源于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尤其是其中的营气。另一部分是经肺吸入的自然界新鲜空气。在气虚不足,营养作用减退时,可导致各组织器官因营养不良而机能减弱的种种病症。</p><p class="ql-block"> 此外,气具有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整体联系的中介作用。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间,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气的运动来感应和传递,从而实现了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 上述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及中介等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彼此协调配合,共同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b>“气”的运动方式</b></p><p class="ql-block">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布散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中,无处不到,时刻发挥着推动、气化、营养等多种作用,从而产生和维持各种生命活动。气的运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p><p class="ql-block"> 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人体气的运动,也毫无例外地遵循着升、降、出、入这一基本规律和形式。</p><p class="ql-block"> 人体之气运动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相互之间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协调状态。只有如此,人体之气才能正常运行,各脏腑组织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气机正常,也就是气的运行畅通协调,升降出入和谐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如果气机失常,也就是气的运行受阻,或升降出入关系紊乱,便称之为“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常有气滞(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指气的上升太过,或者下行不及,或横行逆乱)、气陷(指气的上升不及或下行太过)、气脱(指气不能内守而突然大量外逸)、气闭(指气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等病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机”,即事物的关键。之所以把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是因为气只有在运动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发挥其效能,所以“运动”才是气存在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b>“气”的运动和五脏六腑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方式,是脏腑活动的基本特征,故脏腑组织的功能体现着气机活动。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活动,共处于升与降、出与入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之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保障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地自我更新。既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取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因此,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才能确保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若有失常,轻则为病,重则危及生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医说的人体的气有多少种</b></p><p class="ql-block"> 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其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p><p class="ql-block"><b>1、元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b></p><p class="ql-block">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p><p class="ql-block"> 元气是由肾所藏的先天精气化生,依赖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充养和培育。所以元气的盛衰,既取决于先天禀赋,又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内达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发挥其生理功能。</p><p class="ql-block"> 元气的主要功能,一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二是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所以元气的主要功能,一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二是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所以说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旺盛,机体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损耗,导致元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时,就会导致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虚性的病变。</p> <p class="ql-block"><b>2、宗气:推动血气的运行</b></p><p class="ql-block">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宗气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在肺的气化作用下生成的。因此,肺和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向下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其贯入心者,经心脏入脉,在脉中推动血气的运行。</p><p class="ql-block"> 宗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三是与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p> <p class="ql-block"><b>3、营气:营养全身,化生血液</b></p><p class="ql-block">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的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常以“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性为阴,故又称营阴。</p><p class="ql-block">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作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营运于全身。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全身,二是化生血液。水谷精微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作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营运于全身。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全身,二是化生血液。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4、卫气:温养脏腑,护卫肌表</b></p><p class="ql-block">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性为阳,故又称为“卫阳”。卫气同营气都来自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是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卫气产生于中焦,借助肺气的宣发作用而行于脉外,布散于全身。卫气在全身的循行有三种方式:一是在脉外与营气同步相谐运行,协调平衡,“营卫和调”即是指此;二是白昼布散于阳分、肌表,夜间入于内脏、阴分;三是根据机体生理需要而散行全身。</p><p class="ql-block"> 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肌肤腠理是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卫气温养肌肤腠理,司汗孔之开合,使皮肤柔润,肌肉壮实,腠理致密,构成抵抗外邪入侵的防线,使外邪不能侵入机体。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在正常状态下,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体温的维持,有赖于卫气的温煦作用。三是开合汗孔,调节体温。卫气司汗孔之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调和气血,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四是影响睡眠。卫气的运行与睡眠活动有关,当卫气行于内脏时,人便入睡;当卫气出于体表时,人便醒寤。</p><p class="ql-block"> 营气与卫气同源而异流,均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皆出入脏腑,流布经络,但在性质、分布和功能上又有区别。营气,其性柔顺精粹,主内守而属阴,具有营养周身,化生血液之功。卫气,其性慓疾滑利,主外卫而属阳,具有温养脏腑,护卫肌表之能。一般而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营中有卫,卫中有营。营卫之气的运行,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并行不悖。分而言之则营卫不同道,合而言之则营卫同一气。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维持腠理的开合、体温的恒定、“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能力。若营卫不和,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昼不精而夜不暝”,以及抗御外邪能力低下等病症。</p> <p class="ql-block"> 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所谓“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实际上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而成为该脏腑或该经络的气,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气”在中医学里有多种涵义,例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因素,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但不外乎有哲学概念的气、医学概念的“气”在中医学里有多种涵义,例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因素,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但不外乎有哲学概念的气、医学概念的气,以及生活常识的气三方面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b>人体气虚可出现在任何脏腑组织</b></p><p class="ql-block"> 气不足,又称气虚,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致气的亏损,从而使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气不足的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少;或后天失养,生化不足;或久病劳损,耗气过多;或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以致气的生成减少。</p><p class="ql-block"> 由于气具有推动、固摄、气化等作用,所以气不足的病变,常表现为推动无力、固摄失职、气化不足等异常改变,如精神疲乏、全身乏力、自汗出、易于感冒等。气不足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导致精、血、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失于固摄而流失等。气不足病变,可出现在任何脏腑组织器官,由于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特性不同,其气不足的病理表现也各有区别。如脾气虚则运化无力,可见食少便溏、全身消瘦、四肢无力等症;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退,无力宣降,可见声低懒言、动则气喘等症。</p><p class="ql-block">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不足,功能减退,称为“气虚”;二是气的运动失常,如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称为“气机失调”。</p> <p class="ql-block"><b>人体“气”的运动失常面面观</b></p><p class="ql-block"> 气机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气在人体内不断地运动,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同时气的运动又是在脏腑组织的共同配合下进行的,如脾胃的升清与降浊,肺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升发与疏泄,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等,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所以气的运动和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否,不但影响着精、气、血、津液的运行,而且影响着脏腑经络等气机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气在人体内不断地运动,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同时气的运动又是在脏腑组织的共同配合下进行的,如脾胃的升清与降浊,肺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升发与疏泄,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等,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所以气的运动和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否,不但影响着精、气、血、津液的运行,而且影响着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反之精、气、血、津液的运行是否协调,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与否,亦能影响气机的运动。气机失调可以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五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b>1.气滞: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b></p><p class="ql-block"> 气滞是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由于情志郁结不舒,或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实邪阻滞,或因外邪困阻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脏腑之中,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滞不仅见于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而且肺、肝、脾、胃等脏腑的功能障碍,也能形成气滞病变。不同部位的气机阻滞,其具体病机和表现各不相同,如外邪犯气滞是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由于情志郁结不舒,或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实邪阻滞,或因外邪困阻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脏腑之中,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滞不仅见于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而且肺、肝、脾、胃等脏腑的功能障碍,也能形成气滞病变。不同部位的气机阻滞,其具体病机和表现各不相同,如外邪犯肺,则肺失宣降,上焦气机壅滞,多见喘咳胸闷;饮食所伤,胃肠气滞,则通降失职,多见腹胀而痛,时轻时重,得矢气、嗳气则舒等。但气机郁滞不畅是其共同的病机特点,因此闷、胀、痛是气滞病变最常见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由于气能推动精、血和津液的运行,所以气滞不畅病变的发展,可以引起精行不畅而精淤,血行不畅而血瘀,也可进一步引起津液代谢障碍,而成痰饮、水肿;此外气滞日久,还可郁而化火等。</p> <p class="ql-block"><b>2.气逆:多由情志所伤</b></p><p class="ql-block"> 气逆是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当降者降之不及,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滞所致。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最为多见,如外邪犯肺,或痰浊阻肺,可致肺失肃降而气机上逆,出现咳嗽、气喘等症;饮食寒温不适,或饮食积滞不化,可致胃失和降而气机上逆,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情志所伤,怒则气上,或肝郁化火,可致肝气升动太过,气血冲逆于上,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急躁易怒,甚至吐血、昏厥等病症。</p><p class="ql-block"> 气逆于上多以邪实为主,也有因虚而致气机上逆者,如气逆于上多以邪实为主,也有因虚而致气机上逆者,如肺虚无力以降,或肾虚不能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而喘咳;胃气虚弱,无力通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而恶心、呃逆等。</p> <p class="ql-block"><b>3.气陷: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b></p><p class="ql-block"> 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也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由于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气陷病变与脾胃气虚关系密切,通常称气陷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主要是由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泄泻日久,或妇女产育过多等,气虚较甚,升举无力所致。</p><p class="ql-block"> 由于气虚下陷病变,突出地表现以清气不升,气不上行和升举无力为气虚下陷的主要特征,所以其病理改变主要有由于气虚下陷病变,突出地表现以清气不升,气不上行和升举无力为气虚下陷的主要特征,所以其病理改变主要有“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个方面。因脾气亏虚,升清不足,气不上行,无力将水谷之精气充分地上输至头目等,则上气不足,头目失养,常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脾虚升举无力,则气机趋下,陷而不举,甚至引起内脏无托而下垂,常表现有小腹坠胀、便意频频,或见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病变。</p> <p class="ql-block"><b>4.气闭:多因七情过极而引起</b></p><p class="ql-block"> 气闭是气机郁闭,外出受阻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指气机郁闭,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多因情志过极,肝失疏泄,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气郁心胸;或外邪闭郁,痰浊壅滞,肺气闭塞,气道不通等所致。所以,气闭病变大都病情较急,常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温、呼吸困难、面唇青紫等。</p> <p class="ql-block"><b>5.气脱:全身性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b></p><p class="ql-block"> 气脱是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出现全身性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是各种虚脱性病变的主要病机。多因疾病过程中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气虚至极;或大汗出、大出血、频繁吐泻,气随津血脱失所致。由于气向外大量流失,全身严重气虚,功能活动衰竭,所以气脱病变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汗出不止、口开目闭、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等危重征象。</p> <p class="ql-block"><b>血: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b></p><p class="ql-block"> 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p><p class="ql-block">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有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中循环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发挥濡养和滋润作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则形成出血,即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生理功能。</p> <p class="ql-block"><b>揭开“血”生成的秘密</b></p><p class="ql-block"> 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的最基本物质。营气和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中焦脾胃在消化活动中,将其中的水谷精微分别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水谷精气和津液,水谷精气中的精专部分就是营气。营气和津液进入脉内,经肺的气化和心阳的温煦便化生为血液。</p><p class="ql-block"> 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资生和转化的关系,因此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血液的生成过程与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此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水谷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p> <p class="ql-block">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温煦作用下变化成为红色的血液。</p><p class="ql-block"> 肝在生血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可从三方面认识:一是肝能疏泄气机,影响脾胃运化,促进血液生成所需的营气和津液的充分化生;二是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可以调济充足的血流量营养与血液生成有关的脏腑,使诸脏腑在生血过程中功能活跃;三是配合肾精化血。</p><p class="ql-block"> 肾对血液生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肾精生骨髓,骨髓生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二是肾精所化生的元气对全身各脏腑功能均有激发和推动作用,间接促进了血的生成。肾精充足,元气旺盛,则血液因之而充盈。</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血液生成的基本条件在于物质基础和相关脏腑的综合作用两个方面。在物质基础方面是以营气、津液为主,还与肺吸入清气及肾精有关;在相关脏腑中以脾胃最为重要,还与心、肺、肝、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见,血液的生成是脏腑整体功能活动的综合体现。</p> <p class="ql-block"><b>“血”的主要功能有哪些</b></p><p class="ql-block"> 血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对人体有濡养、运载的作用,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b>1.濡养作用</b></p><p class="ql-block"> 血具有营养和濡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在脉中循行,如环无端,运行不息,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等组织器官发挥着营养作用,以维持其生理活动。血中有大量的津液,所谓血液的濡润作用,是指血液对于脏腑组织、皮毛孔窍、关节筋肉产生的滋濡滑润作用。</p><p class="ql-block"> 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孔窍润泽,感觉和肢体运动灵活自如,关节滑利等。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过度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孔窍润泽,感觉和肢体运动灵活自如,关节滑利等。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过度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产生血虚的病理变化,可见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孔窍干涩、肢体关节屈伸不利或肢端麻木、尿少便干等表现。</p> <p class="ql-block"><b>2.运载作用</b></p><p class="ql-block"> 血的运载作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吸入体内的清气与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在肺的气化作用下渗注于肺脉之中,由血液将两者运载于全身,以发挥其营养作用,此即血能载气。弥散飘逸的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才能在体内输布。二是脏腑组织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气浊物,必须通过血液的运载才能到达于肺,在肺中进行清浊交换,呼出体外。因此血的运载作用失常,人身之气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生命。</p> <p class="ql-block"><b>3.血是精神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b></p><p class="ql-block">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神不仅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反映,而且对脏腑生理活动起着主宰和调节作用,神之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血液对脏腑的充分濡养,因此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情志活动正常等,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畅利。机体的感觉灵敏,肢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神不仅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反映,而且对脏腑生理活动起着主宰和调节作用,神之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血液对脏腑的充分濡养,因此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情志活动正常等,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畅利。机体的感觉灵敏,肢体活动自如也必须依赖于血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因此不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血热或血行失常,均可以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感觉和肢体运动失常,甚则可见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狂、昏迷等多种病症。</p> <p class="ql-block"><b>体内的“血”如何运行的</b></p><p class="ql-block"> 血液的正常运行,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个脏腑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的循行依赖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这是维持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气的推动作用能促使血液运行不息,保持一定的流速;气的固摄作用能使其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至逸出脉外。</p><p class="ql-block"> 气对血的推动、固摄作用是通过各脏腑的生理活动实现的。心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为血之府,是血液循行的通道,血在心气的推动下在脉中环周不休,运行不息。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通过经脉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p><p class="ql-block"> 心气的推动正常与否,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肺主呼吸,朝百脉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脾统摄血液,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的约束,脾气健旺,气血旺盛,则气之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就不会逸出脉外。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既可防止失血,又可根据人体的动静,调节脉管中的血流量,使脉中循环血量维持一定的水平;肝又能疏泄气机,有利于血液的畅行。此外脉道是否通利,血的或寒或热等因素,亦直接地影响着血液的运行。</p><p class="ql-block"> 总之,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血液总之,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血液充盈,寒温适度;其二,脉管系统通畅完好;其三,心、肺、肝、脾等脏功能正常,特别是心脏的作用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b>心主血脉是什么意思</b></p><p class="ql-block"> 心主血脉是指心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的作用,即心气的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心藏血脉之气。”藏之于心的这种“气”,就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现代医学亦认为心脏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器官,这与中医学的“心主血脉”、“诸血皆归入心”的认识有一致之处。</p><p class="ql-block"> 心气的强弱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如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脉运行畅通,其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为之正常。反之,如果心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运行不畅,表现为心悸,脉细无力或涩,甚至节律不整而有结代现象。如果心血瘀阻,则可出现心胸闷疼,颜面、唇甲青紫等现象。</p><p class="ql-block"> 心主血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心主血脉理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气为动力,以血脉为物质基础,血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心主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脉道不通,就可能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可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可以应用药物进行预防与治疗。</p><p class="ql-block"> 心主血脉临床案例:男性,70岁,4年来经常心悸、胸闷、气短,每年都要住院1~2次。心电图显示ST段改变,诊断为心肌供血不足。采用了多种药物静脉点滴治疗,但无法根治。根据患者颜面、唇甲青紫,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细涩,辨证为心气不足、气滞血瘀,诊断为“胸痹”。</p> <p class="ql-block"><b>“心主身之血脉”与“肺朝百脉”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肺朝百脉”,朝为“朝会”之意,指全身血液,都要流经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即脉中水谷精微之气,流行于经脉。全身之经脉(即百脉)之气,又均朝会于肺,因而有“肺朝百脉”之说。</p><p class="ql-block"> 心主血,肺主气,由于肺气贯通于百脉,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类经》云“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注于肺。”故肺为百脉之朝会。只有心、肺二脏相互协作、协调,才能使人体气血不断循环周流不息,清气和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将其代谢的废物不断排于体外。</p><p class="ql-block"> “心主血脉”,是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运行的情况是:“动脉血”从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在身体的毛细血管中进行物质交换,把氧气(即清气)和营养物质(水谷精微)运送给组织细胞,并带走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产物和二氧化碳(中医统称之为浊),变成“静脉血”,流入小静脉,再经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返回右心房。这一整个循环过程,叫做“体循环”,也叫“大循环”,其动力来自心气。“静脉血”经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由右心室将其驱入“肺动脉”,然后到肺,在肺泡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浊气),吸收新鲜氧气,又变成了“动脉血”,再经肺静脉将血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的过程,叫做“肺循环”,又叫“小循环”,其动力也是靠心气推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左心房的血再进入左心室,左心室又将动脉血输送出来。就这样,血液在由“体循环”和“肺循环”连续构成的密闭的环行管道系统中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以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在正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流经这两部分的血液量是相等的。而流入和流出心脏的血液量也相等,如果不相等,便是病态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正由于体循环的静脉血流入右心房,肺循环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入于左心房,所以有“诸血皆归入于心”的说法。又全身静脉血流入于右心房,由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再经右心室将其驱入于肺动脉到肺,进正由于体循环的静脉血流入右心房,肺循环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入于左心房,所以有“诸血皆归入于心”的说法。又全身静脉血流入于右心房,由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再经右心室将其驱入于肺动脉到肺,进行气体交换。这就是中医学所说“肺朝百脉”或“百脉朝会于肺”的本意。</p> <p class="ql-block"><b>血自然百病丛生</b></p><p class="ql-block"> 血不足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由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故血不足的病变以心、肝两脏最为多见。形成血不足病变的原因甚多,常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出血等导致失血过多,新血未能及时生成补充;二是化源不足,如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血液生化减少,或肾精亏损,精髓不充,精不化血等;三是久病不愈,日渐消耗营血等。</p><p class="ql-block"> 由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液的濡养,而且血能载气,血少则血中之气亦虚,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在血虚时,血脉空虚,濡养作用减退,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由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液的濡养,而且血能载气,血少则血中之气亦虚,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在血虚时,血脉空虚,濡养作用减退,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如面色、唇、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心悸,失眠,手足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p> <p class="ql-block"><b>人体血液运行失状有哪些</b></p><p class="ql-block"> 血液运行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某些致病邪气的影响,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血液运行瘀滞不畅,或血液运行加速,甚至血液妄行,逸出脉外而出血的病理变化。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肝、脾、肺等脏腑以及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的共同配合。因此,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上述脏腑及气的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血液的运行失常。血液的运行失常,主要包括血瘀、血行迫疾及出血等。</p><p class="ql-block"><b>1.血瘀:局部疼痛的根源</b></p><p class="ql-block">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导致血瘀病变的因素甚多,最常见的有气滞而血行受阻;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滞不通;热邪入血,煎熬津血,血液黏稠不行;痰浊阻闭脉络,气血瘀阻不通,以及“久病入络”等,这些均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而瘀滞。</p><p class="ql-block"> 血瘀与瘀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瘀滞不畅的病理;而瘀血则是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p><p class="ql-block"> 血瘀病理可以出现在任何局部,也可是全身性的。血液瘀滞于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不通则痛,可出现局部疼痛,固定不移,甚至形成癥积肿块等。如果全身血行不畅,则可出现面、唇、舌、爪甲、皮肤青紫色暗等症。</p><p class="ql-block"> 由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由于气、血、津液的运行密切相关,血瘀病理形成之后,又可阻滞气机,甚至影响津液的输布,导致水液停蓄,形成气滞、血瘀、水停的病理状态。</p> <p class="ql-block"><b>2.血行迫疾:精神疾病的病因</b></p><p class="ql-block"> 血行迫疾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液被迫运行加速,失于宁静的病理变化。血行迫疾的形成多是外感阳热邪气,或情志郁结化火,或痰湿等阴邪郁久化热,热入血分所致;也可因脏腑阳气亢旺,如肝阳上亢,血气躁动等所致。</p><p class="ql-block"> 血液的正常运行,虽然要依赖阳气的温煦以促进其运动,但是仍以宁静勿躁为本。由于某些因素导致阳气亢旺,血液失于宁静而躁,必然会引起血行迫急,甚至损伤脉络,迫血妄行。同时因血液与神志关系十分密切,血躁则神亦血液的正常运行,虽然要依赖阳气的温煦以促进其运动,但是仍以宁静勿躁为本。由于某些因素导致阳气亢旺,血液失于宁静而躁,必然会引起血行迫急,甚至损伤脉络,迫血妄行。同时因血液与神志关系十分密切,血躁则神亦躁,易致神志不宁。所以血行迫疾,常表现为面赤、舌红、脉数、心烦,甚至出血、神志昏迷等病症。</p> <p class="ql-block"><b>3.出血:病因多而症状多</b></p><p class="ql-block"> 出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血液运行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导致出血的原因颇多,常见的有外感阳热邪气入血,迫使血液妄行和损伤脉络;气虚固摄无力,血液不循常道而外逸;各种外伤,破损脉络;脏腑阳气亢旺,气血冲逆;或瘀血阻滞,以致脉络破损等。导致出血的病变,不外乎火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和脉络损伤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出血,主要有吐血、咳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以及鼻衄、齿衄、肌衄等。由于导致出血的原因不同,其出血的表现亦各异。火热迫血妄行,或外伤破损脉络者,其出血较急,且颜色鲜红、血量较出血,主要有吐血、咳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以及鼻衄、齿衄、肌衄等。由于导致出血的原因不同,其出血的表现亦各异。火热迫血妄行,或外伤破损脉络者,其出血较急,且颜色鲜红、血量较多;气虚固摄无力的出血,其病程较长,且出血色淡、量少,大多表现在人体的下部;瘀血阻滞,脉络破损的出血,多是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