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碧碧珠和李凤珍吊傀儡</p> <p class="ql-block">碧碧珠,真名叫沈碧群,莒溪人,连城第二代吊傀儡师,今年81岁,属马。老人精神不错,思维清晰,记忆清楚,说话声音洪亮,若不是前段时间摔一跤,右手臂摔断骨头,打石膏挂臂,她还要操持一家日常。她13岁去演汉剧,十八九岁开始学吊傀儡,1961年县木偶剧团来莒溪招考,因有演戏基本功,又有文化底子,一下子就被招去。当时剧团有13人,沈碧群行当是小生,63年去龙岩学徒汇演得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在世人眼里,木偶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小时候做事不动脑,或不勤快,常被妈妈骂:像傀儡一样,一根线不吊,就不动。小时候对傀儡戏也不感兴趣,只有王乞佬出来闹场才有点味道。竹制身体,木制脚的傀儡在碧碧珠眼里就是“人”,有形象之别,有官阶之别,有趣味之分。每个傀儡左右耳朵各一根线,右手三根线,左手两根线,左右脚各一根线,背部一根线。耳朵、背部是主线。花旦走路细步细步,丑旦忸忸怩怩;丈夫当官穿的是夫人衣、富贵衣,一般百姓穿素色蓝衣;担官的衣帽穿戴好有5斤重,花旦更轻,身腰是糟笼。吊傀儡最基本功夫是吊住、走路、抓东西。武将佩戴用竹制的剑。舞台简单,用三条学书凳、一块门扇板搭台,三根竹杆挂布景,厅宽则布景一丈,厅窄则折掉一些。配乐有头弦、二胡、扬琴、笛子、萧等乐器,拉头弦此公还包吹唢呐,当官人上朝用唢呐领场。</p><p class="ql-block">王乞佬,叫田公师傅,每年6月24日生日,生日要用大阉鸡或猪祭,祭祀时新学徒不能看,怕“犯法”。传说这个傀儡是石壁爆出来的,戴斗笠,抬锄头,挽裤脚,是看田水的。每次出演开场都要先祭田公师傅,装箱也没放箱底,当地人骂精明人还流行“王乞佬选皮上”的俗语。有王乞佬、白乞佬之分,王乞佬更多“正头”(主意),白乞佬更老实,分家事时,《大名府》“过关”王、白乞佬都有出来,他二人像傀儡相声,有笑点。</p><p class="ql-block">戏本有《白蛇传》《崔氏逼嫁》《花灯案》《大名府》《打金枝》《郭子仪上寿》《双凤锁》等,采访时旁边一邻居也如数家珍一样说戏名,可见,当时吊傀儡是蔚然成风的,其影响也是深久的。79年去江西吊傀儡,一去就是八、九个月,四月从宁化出,然后一路西行,行经石城—南城—南丰—抚洲—南昌等地方,一个戏院演20多天,一日演三场,都是满座。当时2毛5分一张票。徐传华师傅当时月工资61元,像碧碧珠一样资历就18元。</p><p class="ql-block">去万安、梅村演戏,也是一去四五个月,哪个村村寨寨鬼窟窿山旮旯都去过。碧碧珠专做小生,师傅是徐传华,跟她配对的是李凤珍,演旦,两人配合默契,碧碧珠演当官的,她演夫人,两人配一对。演最多的是《白蛇传》,演许仙和其中一个长差,两个角色。碧碧珠一入木偶剧团就做徐传华徒弟,当时徐传华和徐火炎搭档,徐传华演老生,徐火炎演旦。跟徐传华时,他60年代去过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演出,三个国家都有纪念品带回来,每次开会,这些东西都会拿出来摆。徐火炎只去过北京,碧碧珠最远只去过江西,一去8、9个月,江西赣剧团演员说,他们剧团演员像这样出门,只要达一个月就会私自背包回家,连城木偶剧团演员很有吃苦精神、大局意识,常常一出门八九个月都无怨言。</p><p class="ql-block">一场傀儡角色多少看戏文去,有的戏一个人要吊好多个傀儡,徐传华是全能型的,生、旦、净、末、丑都会。下乡去一般演三个大戏:《梅花二度》《鸡爪山》《胡家传》每本都要演五日;白天串演《黄三子》《私情回家》《灯前劝夫》。徐传华还在时每年去龙岩汇演,汇演有连城、上杭、永定。汇演《大名府》抽烟有真烟喷出来,县官扇扇子打开能收回来,都是徐传华创出来了的,因此拿第一名。《白蛇传》里许仙被白蛇吓死,白娘子取还魂草来煎,锅里上汽,滗药、灌药给许仙吃,一手垫头,一手灌药, 晃荡一下晃荡一下,动作很优美,惟妙惟肖。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第四代传人李明卿90年代创新木偶书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应邀到东南亚等国家表演,引起轰动,受到艺术界同行赞誉,被认为是“世界首创”“神州一绝”,已作为“中华一绝”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9年,连城提线木偶被福建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沈国钦诗人有《咏木偶书法》诗赞其事:</p><p class="ql-block">莫笑胸中无点墨,登台傀儡大书家。</p><p class="ql-block">挥毫落纸龙蛇舞,绝技惊人四海夸。</p><p class="ql-block">吊傀儡有苦也有乐。连城木偶剧团是国营的,工资政府出7成,3成自己去赚。去江西那年师傅都演到哈哈笑,一个戏院一般演二十多天,有的演一个月,一天演三场,大家都加工资了。就这样生活还是很艰苦,在江西演出只敢买小地瓜吃,连皮都不敢削,洗净就咬来吃。进内山吊傀儡吃、住更是大问题,上杭吊傀儡老王到内山吊傀儡,村民一家派一天饭,家家只有一碗头黄金瓜吃,他在演戏时就唱:天天吃黄金瓜,这么多猴古仔看戏。住只能去百姓家借床板,她说去演出前世床板都拆回来,村民又讲究忌讳,门扇板一般不借妇女睡,男人睡门扇板,妇女睡竹床。在剧团只有剧团有放假才有回家,一般6月夏收夏种夏管时放一个月假,6月回来,七月半过完就回去。</p><p class="ql-block">采访碧碧珠师傅时,在她家里见到一尊旦傀儡,被闲挂在酒埯、竹篮、瓷瓶、单车、摩托车扎堆的地方,衣着敝旧黯黑,头发脏乱,像落魄小姐。木偶戏是接地气的民间艺术,经典的传统文化,很受群众欢迎。据说以前璧洲南山下水寨下每年9月15日打醮祈福就有吊傀儡,一吊傀儡就会下雨,被称为“镲精”。外婆家在张家营,她是南山下女,每次吊傀儡,娘家人都会邀她回娘家看戏,30里路从张家营托儿带女行路来。三十年代,为扩大革命影响摇旗呐喊过,五十年代上省城进京城甚至出国扬名过。现农村的木偶艺术明显式微,以前莒溪有汉剧团,璧洲有十番等民间艺术,感觉乡村特有活力。80年代莒溪中小校长想请碧碧珠去中小教吊傀儡,主要是条件不成熟,计划流产。时逢乡村振兴好时代,希望乡村文化振兴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文化才有未来。我的外甥在实小上三年级,有幸参加李庆梅老师的提线木偶课,看连城实小那热火朝天的“快乐50分”,看李庆梅师傅那一排“生、旦、净、末、丑”齐全的一整杆木偶人,看那木偶人的光鲜衣装,势头就不一样。国际《尚书》学会会长说:“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是典籍里精神代代相传。”蒙曼也说:“有典籍才有中国。”木偶戏也是华夏经典,希望弦歌不辍,汲取智慧,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旦角</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碧碧珠</p> <p class="ql-block">左四是碧碧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