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往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我在229团经历的趣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友铸</p> <p class="ql-block"> 我1973年入伍来到229团3营8连(岱崮连),任战士、班长、文书等职,后提为营部书记。1979年从济南军区步兵学校毕业后,先后任8连副指导员、3营炮连指导员。回忆在229团连队生活,有些生活片段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女民兵左眼练瞄准</b></p><p class="ql-block"> 1973年夏天,连队组织实弹射击考核,我取得了半自动步枪5发子弹中48环的优异成绩,连首长把我送进团轮训队“优等射手”集训班学习,结业后正赶上连队为“挂钩队”莱阳县河洛公社贺家沟村进行民兵训练,由代连长姜利带领我去完成这个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时任八连代连长姜利</b></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到贺家沟村,就受到了男女民兵们的热情欢迎。大家利用劳动间隙,轮流进行步枪射击训练,从操枪验枪、装退子弹到瞄准预习,各种动作要领都练得刻苦认真,一丝不苟。我无意中发现,在“一”字排开练习卧姿瞄准的队列里,有位女民兵卧倒的姿势与其他人明显不一致,看上去很别扭,我几次提醒她注意纠正。第二天训练时,我特别留意观察,没想到那位女民兵的“老毛病”重犯。为了不影响其他人正常练习,也为了不让那位女民兵难堪,我就悄悄地给她讲解如何摆正射击姿势的要领,谁知她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就是身体不肯挪动。我试着用脚尖轻轻地触碰一下她的双脚,可她调整的幅度还是不大。当时我想过手把手地教她,但觉得人家是个大姑娘,总有些不好意思,再说我是一名革命军人,要注意维护子弟兵的形象。于是我灵机一动,找了根小树条拿在手上,看到她哪里的姿势欠准确,就轻轻地敲打一下,可这个办法对她来说,也不管用。没辙了,我只好把姜连长请过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姜连长一下子就看出门道来了。原来,射击瞄准时,一般人都是左眼闭右眼睁,枪托依在右肩上,而那位女民兵却是习惯右眼闭左眼睁,枪托依在左肩上,难怪她的射击姿势与众不同。姜连长当即决定给那位女民兵来个“单兵教练”,让她继续用左眼练习瞄准,这样一来,她操枪动作自如了,训练劲头也更足了。贺家沟村民兵训练任务结束时,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弹射击比赛,那位女民兵和她的战友们都取得了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摔个跟头学会推小车</b><b> </b> </p><p class="ql-block"> 1973年八一前夕,我们连队的"挂钩队"莱阳县河洛公社贺家沟村为表达拥军之情,准备将村里生产的瓜果蔬菜等物品送来连队进行慰问。由于部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连队首长得知消息后马上谢绝了。不过,我们还是低估了革命老区人民的拥军热情。一天下午,我随同代连长姜利在贺家沟村完成当天民兵训练科目后,准备徒步返回营房,这时有位男民兵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着几筐东西跟了过来,我们劝阻不住,只好由着他。快到营房附近时,姜连长让那位民兵同志歇歇脚,叫我来推车子。说实话,我不是山东人,这种小推车只是以前在电影里头见过。若让我帮着拉车还行,可让我直接推着车子上路,那可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呢!既然连首长有令,我只好硬着头皮试一试。于是,我铆足了劲,两只手使劲攥住两个车把,刚起步,车身子就朝一边歪,紧接着车把手也摁不住了,车轮子就像要飞出去,整个人的身子也好像要飘起来一样,结果连人带车一下子摔到公路边的排水沟里。姜连长和那位民兵同志赶紧把我扶起来,将小推车和几筐东西挪到路边放好。这时我拍打着军装上的泥土,觉得真丢脸。为了让那位民兵同志在天黑之前赶回村里,姜连长同意他推着小车先走了,同时命令我跑步到连队找来一些战士,大家七手八脚把东西抬了回去。那天晚上,看到战友们分享贺家沟乡亲们慰问品的高兴劲儿,我的嘴角掠过一丝苦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推小车。每逢参加连里组织的整理菜地、清理猪圈、助农劳动时,我都主动与会推小车的战友搭档“结对子”,专拣推小车的活儿干,尽管开始也出了不少洋相,可没多久我就基本上掌握了推小车的技巧。遗憾的是,后来我当了连部文书,提了干部,到了机关,转业进了城里,快五十年了,这门“手艺”却一直没再派上用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3、国防施工受磨练 </b></p><p class="ql-block"> 1974年初,我们连队奉命来到山东威海市田村公社河东村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我参军前曾在老家安徽大别山区“三线”建设工地做过两年多的文书工作,对国防施工中的相关程序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连队主要是配属某守备团担负坑道掘进任务,三个步兵排各为一个施工班次,“三班倒”昼夜不停地施工,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为了争取本班次多打炮眼、多出成绩,我们二排高建武排长(已过世)“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定从全排抽调8名体质较好的战士组成 “突击队”,主要负责快速排除施工作业面上的险情并及时清运石渣,保证本班次的钻机手尽早展开作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八连国防施工时期的测绘员茆緖鹏</b></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是第二年兵,刚担任五班班长,排里其他三位班长都是五、六年军龄的老兵了,这个“突击队长”非我莫属。施工中,每当上一个作业班次爆破后的滚滚烟尘尚未散尽,我们“突击队员”就率先冲进坑道内,排险的排险,运渣的运渣,干得热火朝天。为了赶进度,大家干脆 “赤膊上阵”,连安全帽、口罩、手套等装具也顾不得戴上,有时碰破皮、挤破手,口水一抹继续干,轻伤不下火线,还时常被风钻机喷得满身油污,每次从坑道内出来,“突击队员”个个都是汗流浃背,满身烟尘,真是面目全非了!</p> <p class="ql-block"><b>时任8连指导员何风亮</b></p> <p class="ql-block"> 这年7月1日,连队进行骨干调整,我调到连部担任文书。来到连部后,每天除了做好日常事务外,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施工现场,利用“三班倒”交接时间测算上一个班次的进度数据。早、中班是在白天进行交接,夜班交接则是在半夜里进行,晚上刚躺下不一会儿就要起床,一个人行走在通往工地的山间小道上,时常被动物的鸣叫声和它们飞奔的黑影惊得一身冷汗!可只要是施工作业不停,必须天天如此,风雨无阻。第二年初,连队转战栖霞县大柳家公社道西村执行战备坑道被覆任务,我依然马不停蹄,往返于驻地村庄与工地之间。又是一年下来,我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文书业务,还练就了走夜路的胆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4、金鸡咋没飞上天 </b></p><p class="ql-block"> 1979年夏天,我任229团“岱崮连”副政治指导员。一天中午,连部通信员接到营部的电话通知,大意是,今晚7点,在营部大操场,观看进口电影“金鸡上天”。要求部队统一着装,自带马扎,6点45分前入场完毕。 </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我们基层连队干部战士最开心的有两件事——吃大包子、看电影。听说今晚有电影看,还是“进口片子”,大伙儿的情绪都高涨起来,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电影虽然从未听说过,但一听“金鸡上天”这个名字肯定错不了;也有人悄悄地说,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不好,可人家演的电影倒是挺好看的。 </p> <p class="ql-block"> 开过晚饭,各班排做好了准备。6点30分,全连集合完毕,值班员清点人数,除岗哨值勤人员外,全部到位。值班排长在队列前提出了要求,副指导员也强调了几点。在开往营部大操场的道路上,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口号喊得震天响,歌声也格外地嘹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上7点整,电影正式放映。随着音乐声起,荧屏上打出字幕——《紧急下潜》。当这个电影名字出现的那一刻,我们连的队列里许多战士笑得前仰后合…… 原来,我们营里有位老家是山东乳山县的首长,当时正在我们连里蹲点,那天回营部办事时,正巧营部通信员有事出了门,当他接听到团部打来关于晚上看电影的电话通知后,就直接拿起电话将通知内容口述给我们连。而我们连部的通信员是鲁西地区人,入伍不久,听不懂这位首长的 “胶东话”,错把“紧急下潜”听成了“金鸡上天”,于是就闹出这么个大笑话来。</p> <p class="ql-block"><b>左为时任八连副连长刘恩新,中为朱铁军,右为刘友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5、军歌唱响战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1月,我从步兵第二二九团三营八连调到新组建的营炮兵连担任政治指导员。那时连队底子薄、条件差,平日里文体活动只能爬爬单杠、跳跳沙坑,既单调又枯燥,许多从城市入伍的新战士和城镇兵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丰富文艺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作为连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压力很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左为三炮连徐维敏排长,曾任南京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中:刘友铸,时任三炮连指导员。右为黄国民战友,现为南京工程学院后勤中心主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1980年春天,上级决定在基层连队开展学唱革命歌曲竞赛活动,以总政治部推荐的《战友之歌》《跟着共产党走》等12首歌曲为规定参赛曲目。连队党支部决定借这次上级举办歌咏比赛的东风,努力唱好革命歌曲,让我们的连队真正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了算,定了干,干部战士齐动员!”连副指导员、团支部书记李德志,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12年军龄的老同志,连里分工他主抓歌咏比赛活动,他很快组织人手将学唱的12首歌曲用毛笔抄写在十多张大白纸上,张贴到饭堂里,还发动干部战士自己动手制作“歌曲集”,人手一册。副连长张兆聪,入伍三年多,能干有朝气,他分管后勤工作,每天都和炊事班的同志一起研究食谱,从改善生活上搞好保障。连长李建祥与我同年兵,我们每天在一起议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组织好这次歌咏比赛,争取好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江都兵、三炮连战友举行入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邀请老指导员刘友铸参加(左四)</b></p> <p class="ql-block"> 刚开始练习唱歌时,大家一味追求嗓门高、声音大,只是扯着嗓子“吼”,很快就 “冒”了“烟”,这时,有的同志觉得这唱歌比军事训练还辛苦,想打“退堂鼓”。我们及时进行思想发动,进一步讲清这次歌咏比赛的重要性,还让有文艺特长的江苏籍新战士丁建虎等担任“小教员”,认真传授演唱技巧,对基本功较差的进行“单兵教练”,全连上下苦练加巧练,咬紧牙关不松劲。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时任三炮连音乐“小教员”的新战士丁建虎战友(中),扬州市江都区人,转业地方后任江都区税务局副局长至退休。</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为了达到竞赛规则中“干部人人会指挥”的要求,连队干部们每天晚饭后就聚到一起“开小灶”,一边熟悉歌词曲谱,一边练习指挥要领,能者为师,互帮互学。通过刻苦练习,大家既能放声歌唱,又会轻松指挥,也给战士们做出了好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里,连队出操前、开饭前、上课前、熄灯前,人人都在学唱革命歌曲,“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嘹亮的歌声在营区的上空回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级有关领导了解到我们连队的情况后,亲自下来现场指导,为我们鼓劲加油。从那以后,我们的组织程序更加规范,演唱水平不断提高,赢得比赛的信心更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连先后在营、团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师里的决赛,终于夺得了全师建制连队歌咏比赛一等奖。除受到精神鼓励外,还得到了物质奖励——一副篮球架和一台电视机,战士们高兴极了!</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我的战友我的团——回忆我在229团的日子》编审组</p><p class="ql-block">顾 问:于天松 孙明勇</p><p class="ql-block">总 编:张首吉</p><p class="ql-block">执行总编:程作华</p><p class="ql-block">副总编:邵 华、吴明田、丁怀华、郭志强、刘友铸、刘建华、姚进国、张 龙(按入伍时间为序)主 编:繆根山</p><p class="ql-block">副主编:张桂荣、牛文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