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调侃打酱油的是指:不关我的事或指旁观者,还有一个说法,泛指孩子已长大,可以打酱油了。</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小时候是实打实的拎着空玻璃瓶子拿着零钱去副食店打零售的酱油。那时候的酱油装在大木桶里,上面盖着半个木盖,木盖上放着两个提子,大的可以打一斤,小的打半斤,每斤价格是一角五。还有一个漏斗,用于往瓶子里倒酱油。</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孩子们六岁左右就能独自去打酱油了。家中一般有两个酱油瓶子,大瓶子四斤装用于储备,小瓶子是一斤装炒菜时直接使用。当家里做菜时酱油不够了,母亲拿出零钱和小酱油瓶子,抓着谁是谁,要求孩子速去速回。若是哥哥在家,母亲就拿出大酱油瓶子,以旧换新,价格是0.61元,这样可以存储一些延长打酱油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的市场还不那么丰富,吃的都是应季的蔬菜,家中的午饭和晚饭,一家人就炒一大盘菜,菜里面除了放盐,主要的调料就是酱油和醋。如果放上一点点肉,那就是改善生活了,家家户户都如此,没什么感觉。</p><p class="ql-block"> 天津市光荣酱油厂生产的《光荣酱油》(壹号)品牌家喻户晓,由黄豆发酵制作,具有特殊的醇香气,我们已经习惯了菜里面的酱油味道,它是菜肴中的灵魂。闻名的“狗不理包子”使用的就是这种品牌的酱油调馅,从未更换过。</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的酱油有一个缺点,若是夏季,存放的时间长了会霉变,在液面上长出一层白乎乎的醭(bú),花钱买的东西怎会舍得倒掉,这时候母亲在瓶口固定上一小块纱布,慢慢地倒出酱油,将醭滤除,过滤后的酱油依旧继续做菜吃,也可能是心理作用,感觉菜的味道不再那么好吃了。</p><p class="ql-block"> 困难时期,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由于缺油少肉,还没到吃饭的时间便觉得腹内空空,尤其是男孩子,肚子饿的难受,实在找不到吃的东西,有时候会抓起酱油瓶子抿上一小口酱油,再喝上一杯水,权当充饥。</p><p class="ql-block"> 我们插队到北大荒,由于条件艰苦,一日三餐,无论做什么菜,唯一的调料就是大盐粒,青年点未曾买过一瓶酱油,即使吃过几次酱油,那也是心细的男生回津探亲后带回来的固体酱油,做出来的菜香的不得了。入冬前即使杀猪了,也只能入乡随俗吃大锅煮的白肉片,由于肚皮长期未见荤腥,再加之是自家原生态的猪,吃起肉来倒也香的很。</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当改革的春风吹来的时候,带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喜欢的调味品走进了家中的厨房,零售酱油逐渐不见踪影,打酱油的名词已经失去原有的含义,超市里各种品牌的酱油及其系列产品摆满货架,尝过各种广告打得响的品牌酱油,但怀旧的我最终还是对本地产的光荣牌酱油情有独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