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我的团 ” 第7期 2022年7月24日

缪根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终生难忘战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丁怀华</b></p> <p class="ql-block"> 战友情,是纯真、纯洁、纯粹之情,是永远、永久、永恒之情。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变幻,战友情依然历久弥新。在当今市场经济金钱交易条件下,战友情更加弥足珍贵。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胜似兄弟。战友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工作、同劳动、同训练、同战斗,平时是兄弟之交,难时是患难之交,战时是生死之交。人世间有些事久了可能会忘记,唯有战友情更加难以忘怀和割舍。</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久远,历史的变迁,人员的流动,年龄的增大,我们更加怀念激情岁月中的战友情,更加怀念青春年华时的战友情,更加怀念情同手足般的战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29团兵声报道组部分战友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丁怀华、周继学和二二九团组织股长尚长印,在邹平县“支左”时合影</b></p> <p class="ql-block">  老部队二二九团,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政治处宣传股,是我们难以忘怀的革命大家庭。老部队虽已渐行渐远,宣传股虽以走进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宣传股是我们成长的新起点,是我们成才的大熔炉,是我们成功的奠基石。宣传股永在我们心中!宣传股情谊永葆青春!</p><p class="ql-block"> 我在宣传股工作学习前后9年多,与老首长老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肩工作朝夕相处的镜头一幕幕又出现在我的面前。值此隆重纪念我军诞生九十五周年之际,我对老部队、对宣传股、对老战友的怀念之情,难忘之意,油然而生,更加强烈。请让我谨以此篇献给,伟大的光荣的“八一”建军节。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七0年春,在那桃花盛开的莱阳东营房大门前,二二九团宣传股长张福元(前排左三)丶干事张首吉(前排右二)丶干事魏自杰(前排右一)丶干事王成秀(后排中),与兵声报道组成员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b>我难忘我的好老师——宣传股报道组新闻干事张首吉组长。</b></p><p class="ql-block"> 懂得感恩的人,对启蒙老师最是难忘。首吉老领导,是我新闻报道工作的第一位启豪老师,从而指明了我的成长进步之路。在七十年代初的第一次野营拉练路上,他主编的二二九团《战斗报》,每天都采用我这个新兵的稿件。拉练结束一进莱阳营房,他就把我调到团报道组。他带我们下连采访写稿,手把手地教,耐心地给改稿,从来没发过脾气。我们初学写稿,写的不好,他都不厌其烦地给每人改稿,他改的很认真很仔细,有的成段地重写,所改之处,确实水平不一般,我们都很佩服。我写的稿子,就喜欢他修改,他每修改一次,我就提高进步一次。他每次改稿从不马虎,蝇头小字是舒同体,很工整,很隽秀,很耐看。每次写稿加班加点,他都陪着我们熬到深夜,我深受感动和教益。</p><p class="ql-block"> 他派我和周继学跟随团首长到邹平县“支左”,报道“三支两军”工作。两年期间,他经常去信打电话问候。还亲自去看望我们,带着采写重要稿件。有几篇先后被山东省报《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还有一篇被邹平县以县委文件转发基层学习,引起很大反响。他调到师报道组负责,常叫我去一块学习和写稿。带我参加军报道工作培训班,边学习边写稿,提高很快。他调到军文化处,后又调到军区宣传部,还跟我保持联系,常送我好书学习,指导帮助我成长进步。</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到济南开会或出差,都去看望首吉老领导,他都亲切热情地招待我,教导我鼓励我。前几年,他带领济南威海的老领导老战友及其家属,来永城看望我,又带着我们去合肥、常州,后又到胶东等地,看望分别多年的老战友,交流了感情,加深了友谊。</p><p class="ql-block"> 他的做人做事,我打心眼里佩服,他永远是我非常敬重的好领导、好老师、好兄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首吉</b></p> <p class="ql-block">  <b>我难忘我的好老师——宣传股报道组新闻干事吴明田组长。</b></p><p class="ql-block"> 明田老领导,是我新闻报道工作的第二位启蒙老师,从而巩固了我的成长进步之路。1972年6月,我从邹平县“支左”写稿返回部队,因团报道组已撤销,又重回通信连任文书。不到几个月,团报道组又重建,是他又把我调回去搞报道。他处处以兄长的榜样关爱我指导我,一起采访写稿,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亲密无间,无话不啦,给我谈工作谈人生,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做事。那是1974年底,他让我去参加学习培训两个多月,而他自己去参加艰苦的野营拉练。还有1976年初,宣传股派我俩去莱阳农村采写我团九连一退伍老战士怎样当好大队书记的先进事迹。他教我怎样调查研究,怎样选好角度,怎样取材下笔。我俩同睡一个炕,每晚都闲聊到深夜,半夜三更还给我盖被子。我们谢绝在大队吃饭,四五天来都是跑到三四里路远的公社饭堂买饭,他还争着付饭费。我回家探亲,他都想得很细很周到,教我怎样谈对象,主动给我手表、皮鞋用。家属临时来队,他又把单身宿舍让给我们住。离开部队后,我们常联系,常来往,用电话、微信指导帮助我。十几年前,我去滨州看望明田好老师,受到他和滨州老战友的热情接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吴明田(中)刘明福(左)丁怀华(右)</b></p> <p class="ql-block">  <b>我难忘我的好伙伴——宣传股报道组和电影组的战友们。</b></p><p class="ql-block"> 在报道组同时期的周继学、蒋士栋、朱金贵、朱木顺(已过世)、陈福大、唐永泽、张剑忠、刘明福等当年的小伙子,亲热地像亲兄弟。我们在一起写稿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团结友爱,从来没红过脸。我和周继学远离部队到地方写稿两年多,相互关心帮助,像一对亲兄弟。那是1971年冬,我俩想到部队野营拉练那么苦,自己在地方“支左”也不能舒舒服服,就打起背包,徒步几十里,下到农村大队边支农边写稿。走在路上,好心的公交车司机停车让上车,我们婉言谢绝。在蒙家大队时,晚上突然一家失火,我们争先恐后地冲进火海抢救人员。分别几十年来,至今还保持着联系。我和刘明福、蒋士栋去昌阳农场写四连的稿件,春天里我们沿着小河堤,一路赏景,一路说笑,一路打闹,多么地开心快乐。我和蒋士栋相处较长, 在几个单位工作都配合得很好。他的很多长处我很佩服。几十年来,我们常联系常往来。有一年的阳春三月,我携带家人去常州看望老战友,蒋士栋专程赶到火车站迎接,把我们直接拉到高档酒店,老战友王国平丶陈福大早已安排就续。我们边叙谈边喝酒,不知不觉喝得一醉方休,终生难忘。刘明福是我崇拜的老战友,我俩在一起经常说说笑笑,从他身上学到不少知识。他爱学马列丶毛著,理论水平高人一着。他调到国防大学任教授和教研室主任,我们经常电话联系,交流感情。他编著的《中国梦》、《强军梦》,第一时间邮赠给我,先睹为快。我在报道组时,一次我去莱阳照相馆,取报道组集体合影照片,骑车下陡坡急拐弯,为了躲避行人,摔成重伤,当场昏迷过去,正在训练的老连队战士们看到后,把我抬到通信连连部。是张首吉老首长找团卫生队长抢救我,找救护车并护送我去住院,报道组的战友们经常去看望我,是周继学、蒋士栋去接我出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兵声”报道组、电影组部分战友与宣传股部分领导、干事合影。前排:从左至右,陈福大、程作华、蒋士东、朱金贵;后排:从左至右,唐永泽、关继品(已过世)、周继学、张殿训(已过世)</b></p> <p class="ql-block">  电影组的战友们如一个父母的两兄弟,不分彼此,相互支持。朱金贵是从报道组去的电影组,我们还天天在一起学习、吃饭。他退伍时,我们一起为他开欢送会,勉励他到地方要发挥特长,坚持写稿定能成功,后来成为主政一方的县(市)委书记。电影组长张景起老大哥,爱好画画,我俩一起去师开会,在文登县汽车站等车时,一会就画几幅速写。他的杰作多次在报刊上发表,为团的报道工作增添了光彩。电影组的郭志强、繆根山等谦虚好学,热心助人,经常帮助我们抄写稿件。我常用电影组的自行车去县城寄稿,是随骑随给。我家属临时来队,到莱阳火车站半夜下车,他俩放完电影不顾休息,又陪我骑车几十里去接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朱金贵(右)丁怀华(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右一)张景起(右二)郭志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右一)张景起(右二)唐永泽(右三)朱金贵(右四)缪根山</b></p> <p class="ql-block"><b>  我更难忘我的好领导——宣传股的股长和干事们。</b></p><p class="ql-block"> 他们经常到报道组问寒问暖,指导工作。老股长张福元又是首长又像父兄,他给我们提供报道线索,给我们审稿签发。教导我们开阔思路,既要会写稿又要会写材料,让我们练习写团首长的大会讲话,写全团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等材料。我们把材料改写成稿件,一举两得,既在报刊上发表,又被上级转发。他给我说的一句名言,至今我记忆犹新,就是“艺不压身,多学多写有好处,到哪里都用得着。”这句话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终生受益。几十年来,每当领导交给我写份外的材料时,我就想起了这句话,不断激励我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逢年过节,家属来队,他都请我去他家吃饭。家属第二次来队,我去海上训练不在家,是他派人从车站接到他家吃住。可是他对我们丝毫不沾。我回老家探亲时,他让捎二斤香油。我是真心实意送给他,可他无论如何非给我钱不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老股长张福元夫妇</b></p> <p class="ql-block">  宣传股副股长关继品(已过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每天一有空就到报道组看看聊聊。一九七0年五月二十日,毛主席发表五二0声明,即《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关副股长一大早就到报道组,组织我们收听学习讨论。上午带着我们下连队,组织战士学习座谈。返回后接着组织我们起草部队的学习体会,他修改后上报师、军政治部,当天就被上级机关转发。我们又把学习体会改写成稿子,被济南军区《前卫报》采用。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宣传股部分战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合影于莱阳东营房(前排左二关继品已过世)</b></p> <p class="ql-block">  邵华干事当我的指导员时,我在连部当文书,接触多,谈的多。他千方百计把我留队,极力推荐提拔我。我重回报道组时,他又设宴欢送我。在团宣传股一起工作时,他对我关爱有加,热心传帮带,提高了我的文字写作水平。这些年来,我们常联系,互勉励,探讨问题,交流思想,从他这个高级教授身上学到很多新知识,使我的分析认识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从左至右:唐永泽、邵 华、丁怀华</b></p> <p class="ql-block">  程作华干事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从团到师我们接触较多,他教我写材料,方便让给我。我家属第二次来队,他把单身宿舍和炊具让给我用,自己住宿“打游击”。一辈子参加那么多好宴席,我都记不清,唯有一次我俩喝酒记忆犹新。多年来我俩见面或电话,都情不自禁地啦起此事,成为我们感情的纽带。那是1977年秋的一个周末,连阴天下小雨,闲来啦呱,他煮一盘五香花生米,我拿一瓶从老家带来的口子高梁酒,边喝边啦,有滋有味地从中午喝到天黑,一瓶老酒下肚,痛块地真是乐不思家。正是好酒好菜那么多,不及那次酒意浓!分别几十年来,我们常联系,常来往,相互关心问候勉励,这些年我们两家相互走动看望,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叙不完的战友情。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程兄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从左至右:程作华、刘明福、丁怀华</b></p> <p class="ql-block">  张殿训(已过世)干事对我关爱有加,我们去安徽联系退伍孤儿老兵接收事宜。到最后一站时,路过我家乡不远,他让我回家住几天,自己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还有宣传股干事包清田、马乐欣、王成秀,对我们报道组非常关心帮助,大力支持工作,常给我们出主意,提建议,提供报道素材,使报道组上稿率上升很快,走在全师同行的前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从左至右:包清田、张景起</b></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宣传股大家庭深厚的战友情谊,说不完写不尽,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真是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战友送我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宣传股部分战友,从左至右:丁怀华、刘裕超、唐永泽、张首吉、刘明福、张 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丁怀华与战友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丁怀华夫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丁怀华与孙广徳(左)合影</b></p> <p class="ql-block">  沧桑巨变,岁月流失,但我们深厚的战友情谊没有变;告别军营,各奔东西,但我们优良的传统本色没有变;精简整编,部队变迁,但我们对老部队对宣传股的怀念之情没有变。没有老部队的培养,没有老首长老战友的关爱,没有宣传股报道组的砺练,就没有我的成长进步,就没有我上半生的事业有成,就没有我的今天!是你们成就了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对老部队老首长老战友的感谢感激感恩之情!值此,让我向你们敬一个庄重的军礼!</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当兵的第一个单位就是身经百战的老部队二二九团,是缘分,是福分;在全团千里挑一,把我们又调进宣传股,又是缘分,是福分;分别几十年,我们战友情与日俱增,更是缘分,是福分!</p><p class="ql-block"> 二二九团宣传股,我终生难忘的好地方;宣传股的战友们,我终生难忘的好弟兄。虽然宣传股不覆存在,但已铭刻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我们老战友惜别多年,但你们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宣传股我心中的摇篮,老战友我亲爱的弟兄,你们已成为我人生的永恒记忆,成为我奋进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 敬礼!永远的老部队。</p><p class="ql-block"> 敬礼!难忘的宣传股。</p><p class="ql-block"> 敬礼!亲爱的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丁怀华近照</b></p> <p class="ql-block">《我的战友我的团——回忆我在229团的日子》编审组</p><p class="ql-block">顾 问:于天松 孙明勇</p><p class="ql-block">总 编:张首吉</p><p class="ql-block">执行总编:程作华</p><p class="ql-block">副总编:邵 华、吴明田、丁怀华、郭志强、刘友铸、刘建华、姚进国、张 龙(按入伍时间为序)</p><p class="ql-block">主 编:繆根山</p><p class="ql-block">副主编:张桂荣、牛文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