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丽的南师大校门</p> <p class="ql-block">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看见更大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打开 App</p><p class="ql-block">记忆|南师大老教授孙望,采一把车前草 带到课上讲《芣苢》</p><p class="ql-block">彩色港</p><p class="ql-block">彩色港</p><p class="ql-block">21个小时前 ·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金陵晚报主任编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望教授为莫砺锋博士论文手写两千字审核评语</p><p class="ql-block"> 一2022年06月20日 《金陵晚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望先生是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在5月28日南师大中文系创建七十周年及孙望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从孙先生的学生、朋友、家属口中了解到孙先生的许多轶闻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勇担重任,七君起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0年前的1952年,他和当时的同事仅七人,创建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此后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为南师中文系的建设发展奋斗了一辈子。他担任中文系主任长达近三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曾因积劳成疾肺部开刀,拿掉了六根肋骨。后又因为胃溃疡,再次开刀切除了大半个胃。可他为了中文系师资队伍建设,躺在病床上还关心唐圭璋教授等骨干调入手续的进展。身体稍稍恢复一些,就坚持每天上班。南师大校友会名誉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深情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孙望先生才五十多岁,照理说正值当年,可刚进学校的他看到的是,先生因劳累过度,弓背塌腰,每天早晨拎着一个装满资料的布袋子,缓慢地吃力地一步一步登上几十级台阶,来到中大楼办公室上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知先觉,创办资料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筹建南师中文系时,孙望先生以其人格魅力和宽厚胸怀,吸引了国内许多一流学者人才,词学大师唐圭璋,文史家段熙仲、钱仲联,语言学家徐复,文艺理论家吴调公等,都是在其任上加盟中文系,那时期南师院中文系高朋满座,大家云集,成为全国师范院校中文系中具有雄厚师资力量的系科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建系之初,他就考虑到今后要向名校名系发展,建立中文系资料室非常必要,为教师备课、教学、科研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他自己身体力行,为中文系档案资料的建设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他亲自从图书馆选调了大批图书资料,用板车一趟趟地运到南师来,平时一有机会,他就到各书店去淘书。用自己的钱为资料馆购买了甲骨文、带铭文的青铜器等许多文物资料。1956年他到北京开学术会,会议开了二十多天,他竟然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去了十三趟潘家园,为学校的资料馆淘到了稀世珍宝:敦煌藏经书三卷等,现珍藏于南师资料博物馆,已成为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易近人,教育有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有校友回忆说,孙望先生德高望重,才高八斗。可他待人却异常亲和、平易近人。在单位与同事的关系极为融洽,与人为善。平时在路上无论是遇到教师、同事还是年轻的学生,他都笑呵呵地主动朝人点头打招呼,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可他谦逊的人品和宽阔的胸怀,赢得了师生们的景仰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有校友记得,第一次上孙先生的古典诗词课时,讲的是诗经中的一篇《芣苢》。乐呵呵的孙先生先在黑板上毕恭毕敬地用正楷板书,端端正正地写下诗词全文,引起了同学们啧啧赞叹,随后又像变戏法一般从身后拿出了一把青绿的草。他说,昨天我专门到后面的清凉山公园,采集了一把车前草,为的是今天上课时,和同学共同认识一下这种植物,他如数家珍,介绍芣苢即是车前草云云。这种以实物形象的讲解授课的例子,给当时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六十多年过去了,可能有些事情都淡忘了,可是孙先生自己采集车前草带来上课的事情,还深深印在同学的心中,至今仍能脱口而出背出这首诗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孜孜不倦,诲人不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也深情地讲叙了他与孙望先生的交往趣事。上世纪70年代末,莫就读于南京大学,当时的南大中文系主任程千帆带着他到孙望先生的家里,两位大教授一见面就滔滔不绝聊了两三个小时。言谈中既有相互问候和关心,又涉及到文学、教育等众多话题的探讨。两人洋洋洒洒意犹未尽,不觉已日落西山,使当时在座的几位学生深感受益。</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莫砺锋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会上,孙望先生是主考官之一,令莫十分感慨的是,其他的导师评语,一般皆按照表格上的格式写个1~2页,可孙望先生却专门用方格稿纸,一丝不苟地用蝇头小楷,书写了整整五页纸约两千多字的审核评语。这份沉甸甸的厚礼被其珍藏至今。原稿存藏于南大文学博物馆。现在,莫砺锋教授也身为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他每每遇到工作疲乏压力大,且想偷懒懈怠时,就翻一翻孙先生给自己的审核评语,即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讲的一般:立即振作起来,继续努力工作。可见孙望先生终生遵循“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校训之优良作风,已遗留给他的后来者,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孙望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性格开朗乐观,爱好广泛,酷爱音乐,擅弹夏威夷吉他,喜欣赏小提琴演奏,专业方面涉及众多文学领域,本应在专业上有更多的建树,可是他为了培育新人,教书为本,甘为人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为他人作嫁衣上。他在世的一生仅仅出版了十多本专业书籍,还有好些已几近完成或正在进行的著作,也因他的突然去世而搁浅。他一生为成百数千的学子、同行做过书稿、论文等文字审核,这些都耗去了他大量的时间。领导和家人也多次请求他,不要再接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审稿工作。可每每有同学和同仁上门相求,他都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一一应诺下来。</p><p class="ql-block"> 1990年6月1日,孙望先生在家里洗澡,忽然有两个学生上门求助,原来他们是往届的同学,因业务晋升需要,恳请孙老帮助写一个资料。孙望先生不顾自己年近八旬,欣然应许,即刻坐在写字台前,时而握笔思考,时而奋笔疾书,刹那间一阵天旋地转,因浴后燥热、用脑过度突发脑溢血,抽尽了春蚕最后一根银丝,燃灭了红烛最后一星火苗,夺走了他78岁不算年高的生命,他真正做到了身献教育,死为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 万分感慨之余,作为南师中文系曾经的一名学生,我也信笔写下几句,以向孙望老师致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株小苗</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前,孙望先生等前辈,在文学的百花园内,种下了一株小苗,它的名字叫“希望”。</p><p class="ql-block"> 手把手的抚育,面对面的浇灌,如今,希望已长成参天大树,它硕果累累,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矗立于中华文学之林,不断绽放着熠熠之光耀,我作为其中的一片叶子,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 南师大校友 张道康</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5</p><p class="ql-block">热门评论</p><p class="ql-block">运动崇左0Y</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老前辈教育家的故事——南师大孙望教授</p><p class="ql-block">回复10个小时前</p><p class="ql-block">快活林145851731</p><p class="ql-block">0</p><p class="ql-block">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p><p class="ql-block">回复3个小时前</p> <p class="ql-block">碧绿的大草坪</p> <p class="ql-block">南师大文学院前孙先生塑像</p> <p class="ql-block">孙先生肖像</p> <p class="ql-block">孙望先生手书</p> <p class="ql-block">到会的许多老领导老教授等</p> <p class="ql-block">笔者和同班同学、孙先生女儿合影</p> <p class="ql-block">莫砺峰教授手执孙先生当年的评语激动万分</p> <p class="ql-block">纪念大会后全体来宾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为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班学子拍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者评论交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许超:</p><p class="ql-block">哇,太棒了,收藏!!!!</p><p class="ql-block"> 康康:</p><p class="ql-block">谢谢,可以转发校友群。《今日头条》也发了。</p><p class="ql-block">卢陽:</p><p class="ql-block">阅读后是深深的感动!大树对小苗的陪育,小苗感恩大树呵护![强][强][强][强][强]</p><p class="ql-block">赵萍:</p><p class="ql-block">孙望先生的品行让后人永远敬之尊之,其品行让后人效仿[玫瑰][合十]</p><p class="ql-block">耿瑗:</p><p class="ql-block">很感人[强]</p><p class="ql-block">王昶世:</p><p class="ql-block">感人!你有情有义有才有貌,文章感人,越读越有味!</p><p class="ql-block">何忧:</p><p class="ql-block">@大道至康 </p><p class="ql-block">朴实深情,适合孙先生本人气度。写得好!</p><p class="ql-block">康康:</p><p class="ql-block">@眭剑平(79级) 谢谢你鼓励, 确实是孙先生的事迹感动了我,我当天就写出来了,寄给报社后,过了20天左右发出来了。</p><p class="ql-block">何忧:</p><p class="ql-block">大德无言而温煦。@大道至康 </p><p class="ql-block">康康:</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也编了一个美篇,在校友群中,反映也是比较好的。</p><p class="ql-block">韩今:</p><p class="ql-block">@大道至康 厉害了[强][强][强][强]</p><p class="ql-block">缪荣殊:</p><p class="ql-block">@大道至康 好文章,值得一读,但读起来不方便。发个原稿吧![强][握手]</p><p class="ql-block">@大道至康 读了老师的回忆文章,孙老在我的脑海中有了具体、生动的故事和高大形象。我64年入学,每每看到一个瘦弱的老者和善的脸吃力地登上中文系台阶,都投去敬佩的眼光。文中提到的名教授都听过课,唯独孙唐二教授未能聆听其课。今读此文,有满满的获得感,对文学院门前孙老的塑像更增加了亲切感,也为母校增加了自豪感![强][强][强]</p><p class="ql-block">徐陆:</p><p class="ql-block">@大道至康 </p><p class="ql-block">尊师颂徳,拳拳之心,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强][抱拳][合十]</p><p class="ql-block">和平:</p><p class="ql-block">道康的文章越写越好!</p><p class="ql-block">要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拥抱] [拥抱][拥抱][拥抱] [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拥抱]</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在母校门口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