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隆德 ,就是为了上六盘山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8月3日一早,天仍下着细雨,这样的天气虽不适合上六盘山,但因晚上要赶到银川市会朋友,时间错不开,只好冒雨上山。</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打开了通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最后通道。毛泽东即兴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光辉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海内外。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距隆德县城14公里,海拔2832米,于2005年9月18日建成,由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亭、吟诗台五部分组成,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既长征胜利70周年在六盘山上建的红色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的游客服务中心。参观六盘山纪念馆的游客,须在此換乘观光车上车。</p> <p class="ql-block"> 雨雾中六盘山上的红军长征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 游罢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穿过六盘山隧道来到和尚铺村。和尚铺村位于宁夏自治区泾源县六盘山镇312国道和固隆公路交汇处。王洛宾与五朵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建有王洛宾文化园。2011年秋,曾参观过这个文化园,展厅里播放的一首花儿民歌打动心弦,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王洛宾和著名作家萧军等人,受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派遣,奔赴兰州做抗日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们抵达六盘山下的和尚铺时,遇到连天阴雨,无法启程,在一个车马店滞留下来。王洛宾和同伴在屋子里哼歌解闷,消磨时间。声音传到店内小伙计们的耳朵里,引来围观。小伙计告诉王洛宾,他们的老板娘也有一副好嗓子,唱得一手好花儿,只要她一开口唱歌,山雀也会平静下来的……王洛宾喜出望外,没想在这里能遇见民歌高手。</p><p class="ql-block"> 客栈老板娘,虽已人到中年,却依然相貌俊美,因她额头上有梅花状的印迹(宁夏朋友告我,由于和尚铺村在六盘山里,气侯阴冷,过去村民们常患头疼脑热的毛病,头痛时人们就掐额头,次数多了,额头上会落下印痕),认识她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五朵梅”。五朵梅热情好客,虽为女人,但有侠骨柔肠,人缘特好,客栈生意红红火火……最吸引人的是她唱的花儿远近闻名。王洛宾邀请五朵梅唱民歌,五朵梅慨然应允。五朵梅唱的花儿,让王洛宾震撼!第四天,雨后初晴,王洛宾和同行者准备出发。五朵梅站在自己的小客栈旁,欢送客人,唱了一首花儿《眼泪花儿》:“走咧走咧着,走远咧越走呀越远了,眼泪的花儿飘满了哎嗨哎的哟,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走咧走咧着,走远咧越走呀越远了,褡裢的锅盔就轻哈了,哎嗨哎的哟,心里的愁怅就重哈了……”。王洛宾再一次被震撼了,这是一首凄楚苍凉的花儿,宛似天籁传音,久久在王洛宾耳畔激荡。王洛宾记下了这首《眼泪花儿》的曲谱。他没想到西部的民歌如此富有魅力。在此之后,王洛宾放弃了去法国艺术学院学西洋音乐的念头,也没有回北京,而是扎根大西北,最终成为西部歌王。 </p><p class="ql-block"> 王洛宾在1986年的《万朵“花儿”永世飘香》一文中回忆:“四十多年前,我来西北的途中,遇到连天阴雨,在六盘山下一个车马店里住了三天,欣赏到车马店女主人唱的‘花儿’”;“多么迷人醉心的歌,这是最古老的开拓者之歌,那逶迤动听的旋律,句句渗入了人心。原来车马店女主人是六盘山下有名的‘花儿’歌手——‘五朵梅’”;“这段缘由,使得我逐渐放弃了对西洋音乐的向往,投入了民歌的海洋”;“从此,我在民歌中吸取了生命的营养,那首浓郁芬芳的‘花儿’,的确是我一生事业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这期美篇乐曲,我选用了撒丽娜唱的花儿《眼泪花儿》。但我感觉,还是没唱出五朵梅那种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的凄苦苍凉味道。</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什么原因,文化园里的纪念馆不开门!太遗憾了!</p> <p class="ql-block"> 按朋友推荐的路线,中午从隆德县出发,去西吉县火石寨。</p> <p class="ql-block"> 路过西吉县城。西吉县是革命老区,1935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中央红军)一纵队到达单家集一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一纵队行动,当晚宿营于单家集,与清真大阿訇马德海促膝夜谈,宣传了共产党的宗教民族政策和革命道理。西吉县将台堡还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1936年10月22日,贺龙、任弼时、刘伯承、聂荣臻、邓小平等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主力和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参加会师的红军部队和当地群众近一万两千人。</p><p class="ql-block"> 同时,西吉县也是极端贫困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经过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如今西吉已旧貌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 西吉县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 火石寨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在西吉县城北15公里处。由于它的山峦呈现暗红色,在绿树的掩映下,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故取名火石寨。每当春夏时节,满山遍野花草丛生,色彩斑斓,蜂恋蝶舞,生机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间,还生长着一簇簇箭竹,为北方山水增添几分南国姿色。在火石寨方圆百里之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扫竹岭、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观,还有十多处石窟建筑,和须弥山石窟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游罢火石寨,准备去银川。从火石寨到银川,最优路线是穿过火石寨景区,经须弥山石窟,走京藏高速。全程330多公里,约4小时。火石寨景区管理比较合理,游客驾车去须弥山石窟,可以穿行景区,但不能在景区停车游览和拍照。</p> <p class="ql-block"> 宁夏的清真寺真多,路边随处可见,而且修建的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须弥山是一处拥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风景胜地。它位于宁夏六盘山北端,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须弥山最具代表性的佛像是大佛楼,高度为20.6米,开凿年代为唐武则天时期,就其高度而言,他是整个宁夏境内最大的石刻佛像,也是须弥山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 8月3日晚9点,到达银川市,与朋友相聚甚欢。</p> <p class="ql-block"> 连日奔波,感觉有些疲劳,决定8月4日休整。</p> <p class="ql-block"> 8月5日一早,朋友带我们去水洞沟。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在水洞沟景区内的明长城脚下,还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 这道明代长城外是内蒙古,长城内属于宁夏。</p> <p class="ql-block"> 水洞沟长城脚下的藏兵洞,依托雄伟的长城、险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显神奇。水洞沟藏兵洞洞内分岔,有如迷宫。在清理出来的洞道里,辟有20多间土室,其中有小型粮仓、水井、厨灶、兵器库、火药库及陷阱、暗器孔道及通向大峡谷的炮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土室内墙壁上有小龛,置有破碎陶器,能安放油灯照明。在地面上还可以找到明代兵器的残件、钱币、瓷器碎片等物件。据文物考古专家们认为,藏兵洞为明代古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是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长城立体军事防御遗址。当地文物部门已清理的“藏兵洞”约长3000多米,占藏兵洞道总长度的七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中华回乡文化园。</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游客如织。它整体规划占地1000亩,已建成的一期工程曾获得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十大优秀民族特色地标建筑”等多项冠名。中华回乡文化园的中轴线上,建有大团结广场、主体大门、圣洁广场、回族博物馆、回族民俗村,轴线南北两侧建有景观湖、金色礼仪大殿、演艺大厅、曼苏尔宫清真餐厅、中华回族第一街等。整体建筑还是比较雄伟,有特色。但在宁夏河套平原上占用这么多农田值得商榷。另外,文化园后期宣传的一些文化思想背离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妨害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人们散布“回族起源于阿拉伯”、“回族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等谬论,受到处理,停止了二期工程。现在游客门可罗雀。</p>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回乡文化园旁边,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回族村庄。在村子街心南有一座翠瓦飞檐、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一一纳家户清真寺,它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清真寺。纳家户清真寺历史悠久。据记载为元初贵族塞典赤·瞻思丁子纳速拉丁之后裔纳性子孙从陕西移居宁夏后,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八十年历史。1987年被列入自治区一类文物保护单位。纳家户清真寺现占地9000㎡。该寺融阿拉伯风格和汉唐建筑艺术为一体。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望月楼、厢房、书房、沐浴房几个部分组成。寺院前“凸”形照碑,青砖砌起,高10米,宽22米,上雕《古兰经文》图案与邦克楼对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对宁夏有一种特殊的情怀。1969年4月,父辈的工作单位在宁夏平罗县设立了五七干校,机关绝大部分人员流放在平罗县的一个废弃的劳改农场里劳动锻炼。1971年初,我去干校探望父母,在西大滩车站下了火车,向当地人问清了路,冒着凛冽的寒风步行20多里,在一个破烂的马棚里见到父母……</p><p class="ql-block"> 2011年秋,在宁夏出差工作期间,听说在干校旧址上建了个博物馆,记载了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经历。我专程去参观过,一排排熟悉的人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件件陈旧的用具,触发了我复杂的思绪。这次到银川,我刻意回避了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朋友希望我们在宁夏多留几天,多饱览些塞外风光。滿满的情意我心领了,可毕竟出来50天了,家中还有事情,需要返回北京。有机会我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