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李伟 —“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b></p><p class="ql-block"> 李伟是谁?大连街叫李伟者不少,可这里要说的是的哥李伟,他与"劳模"的哥的姐顾庆泰、王淑英一样,都是行业的领头羊,为大连文明增添了爱心底色,所获得的荣誉奖章挂满了胸前,知名度也是腿肚上绑大锣——走哪儿响哪儿。</p><p class="ql-block"> 我初识李伟时,还得从他弟弟李建说起。1996年2月,我从部队转业调至行业协会工作。这天,我正在伏案办公,忽然有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走进来,扶了扶眼镜说:“李伟是我大哥,都叫他‘的士兄弟老大’,大连街第一辆个体出租车就是他开的……”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他又补充道:“我真的是他弟,老二啊。”听后,我不禁笑了,因为平时有人爱把“老二”喻为男士的那个。一会儿,服务窗口为他办完了所需的手续,临走出门口时,恐怕我还是不大相信,他再次强调说:“领导,我真的是‘老二’啊?”从此,我俩有了一面之交。</p><p class="ql-block"> 送走李建后,我开始查阅“老大”李伟的有关内容,果然是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一份资料中这样写道:“1984年10月,李伟辞去某街道主任职务下海,成为大连首个个体出租汽车驾驶员,第一批被授予‘全国文明出租汽车驾驶员’称号,是第一个被授予‘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和‘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一个当上‘大连市劳动模范’的哥……”面对这么多的“第一”, 我便产生了写一写李伟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b> 李伟(左)与爱心的哥顾庆泰</b></p><p class="ql-block"> 那天一见李伟的面,我仿佛是见到了喜剧大师游本昌,不高的个子,“教授”(较瘦)的身材,一张笑眯眯的面庞,厚道中带有几分机智。李伟坐下后,几乎是我问一句他就答一句,采访在较为尴尬中结束了。事后,根据李氏仨兄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人人羡慕“万元户”的情况,我写出《李伟:大连个体的哥第一人》稿子,不久被《中国出租租赁汽车》刊用了。对此,我心知肚明,这并不是我能笔下生花,而是他的事迹适合了形势需要,因为当时媒体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个体经济。</p><p class="ql-block">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李伟对此似乎不大感兴趣,反而还不客气地对我说:“出租车这活儿是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可以说是什么鸟都有,什么鸟都能遇到。你不要老是盯着谁拾金不昧了,谁拉客不要钱了,谁又捐了多少款了。你想想看,一个车伙子一天能挣多钱,除了交租子、加油还能剩几大毛,总不能让人饿着肚子去献爱心吧?”说到这儿,他的情绪似乎有点激动,又点了一支烟吸着,平静地说:“这文明服务的关键,是司机如何多动脑筋让客人满意,让人家高高兴兴地把钱掏给你,这才算是真本事啊。”听后,我由衷地笑了。可以说在这方面,李伟的确是给同伴们打了个样儿。例如,在营运过程中,李伟总结出了“四勤”,即:眼勤,勤发现乘客;嘴勤,勤问乘客去向;手勤,勤帮乘客开关车门;腿勤,勤帮助乘客搬卸物品。同时,李伟还能及时掌握乘客心理,用不同思维对待不同乘客。比如说,车辆在行驶中,当遇到阳光强烈时,他就先将副驾驶座上方的挡光板放下,让乘客感到不刺眼。然后,他再放下自己上面的挡光板,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不知赢得了多少乘客的信任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b>李伟(右二)与行业领导、顾庆泰(左一)和笔者(左三)等的哥在北京合影</b></p><p class="ql-block"> 《大连出租汽车》报主编姜柳,曾写过《的哥的生意经》刊登在《中国道路运输》(2011年第11期),其中“一碗拉面出效应”一节写道:“李女士领着母亲、儿子和儿媳包车去旅顺口祭拜父亲,本来说好全天包车费400元,可是李伟师傅如实说,今天是星期一游客少,你就给300元吧。到达坟地时天降大雨,李师傅就拿出一把伞撑在老太太的头上,一直把她送到了坟前。一会儿雨停了,李师傅摘了一束小黄花放在坟头,并三鞠躬表示哀悼,让客人很是感动。午餐时,李女士硬要李师傅上桌一起吃饭,李师傅怕影响到人家吃饭的情绪,便婉言谢绝了,自己则悄悄到路边小店吃了一碗拉面。回到宾馆后,李女士觉得过意不去,硬是多给100元钱,说是给李师傅的午餐费,还多买了一份桃子相送,并提出明天继续包李师傅的车。事后,李师傅把桃子分给同伴们吃了,还展扬地说:“一碗五元钱的拉面,换回来的何止是100元的效应?你给乘客一块炭,乘客才能还你一盆火啊。”</p><p class="ql-block">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出租汽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小舞台。”李伟常这样说,天天在街上跑,啥样客人遇不到?如果在不适宜的场合,再遇到不合适的乘客时,你虽然是敬语相待,但是未必能得到好报,甚至事与愿违遭到冷遇,往往还惹了一肚子气。这天,李伟驾车行至大连殡仪馆门前,拉了一对年轻夫妻。上车后,他像往常那样,头一句话就热情地说:“您好,请问……”不料,还没容他说完,男乘客就恼羞成怒地说:“好、好个屁?我妈刚去世了,我能好吗?”李伟被噎得够呛,只好将客人送到家,连车钱也搭上了。从此,李伟吸取了教训,在殡仪馆或医院门前拉客人时,再也不主动问候“您好”了,而是客气地直接说:“请问,您到哪里?”还有一次,李伟拉了一位才出院的老人。到站下车时,李伟热情地祝福说:“再见,您一路走好啊。”听后,老人的儿子怒气顿生,大声道:“你怎么说话了,俺爸刚出院,你就诅咒他啊?”事后,李伟反思自己,“一路走好”既是一句祝福语,也可理解为去天堂的哀悼词。如果我这样说:“请您好走。”乘客不就没得挑了吗?所以啊,“吹笛要吹在眼上,说话要说在点上。”</p> “的哥不仅仅是一名驾驶员,还应是导向员和调解员,要善于用语言沟通,用行动感动乘客。”李伟回忆说,一天,他拉了一对夫妻。乘客刚坐下,他就主动说:“您好,请问您到……”刚问到半截儿,男乘客劈头盖脸地来了一句:“闭嘴。”李伟先是一愣,但是没有吱声。等车启动以后,他从后视镜中看到后座上的男乘客好像在找烟。李伟便破例递上一支烟问:“朋友,你的心情好像不太好啊?”这时,前座的女乘客突然转过头说:“抽什么烟,你还有脸抽烟?”原来是小两口吵架了。李伟风趣地说:“抽支烟解心宽,解馋、解懒、解腰酸,解伤寒、解腿疼,还解心中小困难。”女乘客忍不住笑了,小两口的矛盾也在笑声之中化解了。<br> 李伟就是这样一个乐观派,实实在在待人,从不刻意去追求做好事。对李伟来说,扶老携幼、助危扶困,已是他的本能,是生活中应有的道德。他是个有名的孝子,当时家里还赡养着98岁的奶奶。家里家外他都是讲文明、讲道德的表率。他是个体户,要挣钱养家,但是他从不抬价宰客,只要取之有道的劳动所得。一旦谁有困难,不论你是否是老弱病残,也不分你是什么职业,他一律免费服务,甚至倒贴都干。他把乘客看成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他也特别珍惜“的士兄弟老大”这个称呼。<br> 2014年4月14日,是李伟光荣退休的一天。上班后,老李来到了我办公室。向我说明来意,并表示谢意后,他就急急忙忙地走了,说是车上还有客人。当我将他送至车前时,果然有位长者坐在车厢里,李伟笑着说:“这是我今早拉的一个客人,免费送他到虎滩海洋极地馆,算是留个念想吧。”听后,我深受感动,立即请书法名家写了一幅祝福的字,赠给了这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大连个体的哥,并写了一篇《“劳模的哥”李伟退休的时刻》,被《人民交通》杂志刊发了。<br> 李伟曾担任大连沙河口区出租汽车个体联队党支部书记,首创了“和谐号”爱心车队。他从业30年零投诉,也没有乘客在他的车上遗失过东西。在60华诞的晚宴上,李伟表示说,退休后我要写一本反映的哥的姐生活的书,书名就叫《的哥老李谈生意》。一晃8年过去了,还不见有啥动静,我就问书写的咋样了?老李苦笑道:“现在要出一本书太难了,需要层层审核不说,还得四五万的出版费,我一个车伙子上哪儿去弄这笔钱啊?”退休后,李伟的生活很充实,除了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外,还经常外出旅游,常以“卓别林”的形象活跃在热闹场合,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特别是他对行业发展很是关心。前些天,我正在收看电视台播放的一个的哥在车内拾到5万钱,几经周折后终于完璧归赵,受到了多方表扬的报道。忽然,李伟来电话了,愤愤不平地说:“客人乘坐你的车,不慎将物品遗忘在了车厢,作为驾驶员为什么不在乘客下车前提醒说,请您携带好自己的物品,这可是你的职责啊?”几天后,当又谈及起此事时,李伟又说:“就是由于缺少了这一句提醒,结果给乘客,也给自己带来了这么的麻烦和周折。这又不是在车厢外捡到的钱,怎么还能受到大张旗鼓的表扬,不感到脸红吗?”听后,我深感李伟虽然已退休多年了,可是他还是心系行业,仍是那么热爱和执着,因为这里毕竟是他曾经服务和培育过的地方啊。<br> 多年来,李伟与我一直有微信联系,虽然极少谋面,但是每逢年节,他总是发来滑稽的表情以示问侯。他的微信名是“老玩童”,我认为是笔误了,便玩笑地问:“你是‘老顽童’还是‘老玩童’?”他哈哈一笑道:“我老李头是老玩童,玩而不顽嘛。”借此,我祝福“老玩童”李伟,老有所乐,玩兴盎然,童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