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出大师

仝启龙

<p class="ql-block">  在网上浏览,偶然读到一篇谈论 民国大师的文章,敬佩作者才情之余,对其观点却不敢苟同。文中有言:“民国时期文盲占80%,20%的精英中容易出大师;“如果我说你生在那个时代,你也会有机会成为大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国很多文化成果并非开创性的,更像过渡和综合性的,因此难度并不大”等</span>。这些语出惊人的言论难免有贬低民国大师之嫌!</p><p class="ql-block"> 所谓大师,既有超越前人之处,又有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某一时期出类拔萃却昙花一现者不能称为大师。对照这样的标准来看,民国时期,既使20%的精英中可称大师的比例该有多少?遑论80%的文盲了;我等平庸之辈既使出生在那个时代,也绝无可能成为大师。至于说,“民国时期的文化成果并非开创性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更像过渡和综合性的,因此难度并不大”,这一观点更是无根无据,值得商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是《易》。无论是树本,还是树枝树叶,都是“根”生发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本源,但也都是植根于《易》。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家的孟子、苟子、董仲舒、程朱、王阳明等等圣贤大家,无不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少有所谓的开创性,绝非另辟蹊径而别开生面。</span></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大师辈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时势造英雄,任何文化现象和大师级人物的出现,都有时代因素加持;也不可否认诸如家庭背景、人文背景、留学海外等客观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师们的主观努力,契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才成就了他们学贯东西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现在一部分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追求快捷,崇尚速成,不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因而,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更加值得我们敬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