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房子

村边绿树(陈元春)

<p class="ql-block">文章/原创</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元春</p><p class="ql-block">插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苫 房 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生产队年月,家家住的还是草房。进入八十年代,人们才渐渐使用砖瓦建造房子,其中也有用石绵瓦,油毡纸做房盖的。而草房,在如今已经绝迹,很难看到;偶尔只在旅游返古风情小区中,见到一些复古草房,勾起对那个时代的一丝丝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居住的碾子山区为大兴安岭中段的东南边缘,地貌为低山丘陵,分布一些山溪河流。而河边水甸子中,就生长一种小叶三棱乌拉草,可以用来苫盖房子,我们当地人直接叫它“苫房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谁家要是盖新房子,或者房盖翻新,就找上一帮人,赶上两台大马车,到水甸子里割苫房草。当然割草也是一种辛苦活儿。由于物资缺乏,极少有水鞋,人们则穿着短衫,裤头,光着脚下水去割草。把割下的草捆成捆,再一背一背的背上岸边,装到车上,别提有多遭罪了。同时还要忍受各种蚊虫的叮咬;往往割回草,身上都被叮留很多“紫包”留作纪念,刺痒难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把草拉回家,在房子周围凉晒半干,选好晴天日子,就可以苫房子了。由于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屯子里人口很多,谁家要是传出哪天苫房子,忽拉一下能上二三十青壮劳力帮工。主人家就选用一个能张罗事的,给张罗一下,分配每个人的工作。比如,和泥的,挑水的,上泥草的,苫房子的等等,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合理分配。妇女们则来帮忙做饭,还有一帮孩子看热闹。真是热火朝天,喜气洋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和好一大堆泥巴,够两个房坡使用。再把半干的苫房草,把根用铡刀铡齐整。搭上跳板,上人,先从房檐底开始苫起。拉上标线,摊上一层泥巴,把齐整的苫房草根朝下铺在泥上,用专用苫草板,沿着房脊坡度,向上拍斜,使草根齐整向上斜铺,达到三五寸厚,然后再铺好的草上的约三分之一处铺一层泥,连上底部,再往泥上铺一层草,如此循环,直至房脊。说着简单,也有一定的技术性,因为苫不好,房屋会漏雨的。一般都选用有经验的四五十岁以上的成手、高手上房苫草,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和大泥,上泥巴,上草,干些力气活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苫房的草一定要顺,绝对不能乱,坚决不准有弯倒的,否则漏雨。苫房者,还要用工具拍摆齐整,一个斜度、沿坡脊摆拍,苫出的房子像一块板一样好看,美观,大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苫出的房子,住着才舒坦,冬暖夏凉,雨雪不漏。如果人够多,两个房坡一齐干;如果少,一个坡一个坡的苫盖,一般一整天就可苫好。中午,大家都少喝点,等到了晚上,活儿干完了,都放开酒量,大喝起来,吆五喝六的,一片喧哗,张家长,李家短的,和着酒嗑,酣畅淋漓,尽兴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宽敞的草房,虽说经济实惠,确挺不了太多年头;一般也就十七八年吧。当然,后期也局部维修中。由其家雀(麻雀)喜欢在房檐下掏洞建巢,给房子造成一定的损坏。那时,我们小孩子经常在房檐处掏鸟窝,家大人并不阻挡,也是在变相保护草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草房悠悠,承载了几代人的苦乐酸甜,给贫困时期的人们一个安稳的避风港;见证了一个时期的生产生活。而苫房子的活计,在哪些年代里,是一种常见的农村活儿,每年,一个屯子都要有几家修盖房屋,用草苫房子,是一种家居文化,也是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屯里能苫房子的老人相继去世,剩下的年轻人根本都没见过如何苫房子;当然,也早就没有了草房;家家青砖红瓦,高堂大院,胜比城市别墅,住着更加舒适怡心。屯里人早就过上了幸福生活,而草房子的记忆,也走进了悠悠的历史长河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