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民间文艺家协会釆风记实 <p class="ql-block"> 银都水乡,大师云集。这儿传承着"小锤敲过一千年”历史的银饰锻制技艺,还隐藏有数百年历史的土法手工造纸技艺。那一件件闪光的银饰作品皆有怀旧的色韵,情怀的纹理;那一张张色如雪的白棉纸,将岁月造成一首首流淌在天空下的田园诗。</p> <p class="ql-block"> 有海拔2200米的夏季,6月19日,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大师洪钰昌,云南省民间美术大师寸彦同,云南省民间刺绣非遗传承人杨文焕,云南省土法手工造纸非遗传承人尹旺松,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洪卫,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梁波,著名白族民歌手李秀祥,鹤庆县非遗传承人郜玉生等20多位鹤庆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走进银都水乡进行釆风活动。特别是鹤庆县作家协会主席王宏志、秘书长杨宝贵专程前来指导。更感动的是,著名白族民歌手李秀祥为本次活动特意从昆明赶来,值得点赞!</p> <p class="ql-block"> 90后的李钢从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子承父业,在“造纸世家”手工作坊认真耕耘,让古法造纸技艺不断进步。从构树剥皮到成品白棉纸的16道工序,他都熟练于心。在作坊内,漂浆池、抽纸池、榨水台、贴纸台、烘干板、取纸板和包装处,应有尽有。每一处都有白族乡亲,在布满岁月痕迹的物件上工作着。</p> <p class="ql-block"> 虽然只是一张张平凡而又普通的白棉纸,但其碱化程度、温度和湿度等这些外在因素,有着无穷的变化,也有妙不可言的美,让每一款产品的问世也是独一无二。取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白棉纸,有淳朴平和、实用性广的特点,让它美到了极致,白亮到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度退出人们视野的手工白棉纸又悄然兴起,再度受到众多艺术家的青睐。现很多画家、书法家总喜欢添置一些白棉纸搁于书房,复古又时兴。造纸世家的作品,因手工而成就了世间唯此不多的独特美感和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心手艺”银饰作坊主人,80后的李耀华热情招待众人。李是第一届云岭技能大师获得者,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饰锻制技艺”)的继承人。作品多多,获奖多多。他与几名小伙伴一起创业,成立“心手艺”工作室。大伙同甘共苦,虽受疫情影响,产品有所滞销,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坚信风雨过后必定有彩虹!</p> <p class="ql-block"> 李耀华与其创业的伙伴们,饮尽一杯人生的美酒,品味于心,漫于征途中。我静静地回望陈列柜上绝美作品,那一切的努力和心血尽收眼底。真诚祝愿他们别于昨天,写于今朝,一路坦途!那一件件作品,镌刻着爱意,一定能获得几季的热切与收获!</p> <p class="ql-block"> 那独具白族特色的青瓦白墙内,是寸银匠金工工艺传习馆。其主人是云南省民间艺术大师寸彦同,加工作坊、休息室、拍照室、陈列室等分别亮于眼前。</p><p class="ql-block"> 中国银器看云南,云南银器看新华。这里着重讲陈列室里的宝贝,多的是拍卖不尽、获奖不完的作品,多的是等待与你相遇的美妙和缘分。一件件作品,宛如横空出世的浪漫,不经意间跃入你的双眸,窥听着其浅唱低吟。</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一抹温柔与浪漫,足以让你屏住呼吸,睁大眼珠,让人无力抗拒地欣赏!莫名的激动,认真咀嚼这一场动情的盛宴。轻轻来,银为媒;悄悄看,银为情。</p> <p class="ql-block"> 踏进这艺术空间,就能拾取一段记忆。望动情处,心灵悸动,盈了思绪,美了眼帘,烫了心底!且允许我用手里的笔,写下对艺术品的热爱,有心灵深处最深刻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 60后的寸彦同已是第三代传承人。自高中毕业后随同其父闯荡江湖,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人居住的地方,皆留有他的脚印。跨入新世纪,他选择在家乡开凿一片永远属于自己的天地。当然,创业是一个沉甸甸的课题,可他成功了,并获得了永久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不相信的话,请看那功勋墙上的一帧帧照片。美国金工师jack来了,英国金工教授maria来了,日本工艺名家松田真扶来了……中通快递董事长兼总裁赖海松收藏了其作品,台湾百福藏仓创始人张清立收藏了其作品,连中国工艺美术馆也收藏了其作品。</p> <p class="ql-block"> 他身上的光环太多,却十分谦逊,手把手教好徒弟及儿子。他儿子也十分争气,亲手设计并打制刻画的作品获得全国大奖。如今,一家人暖意融融,笑口常开。</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寸彦同已把目光眺望至国际市场,一件件作品整装待发,纷纷销往台湾、香港、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他不断地回味,又不断地挑战,其心灵的底层,只有作品,只有永远的情怀!那也是他最适合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出大门,辗转至大理文盛祥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嗒嘀嗒”、"叭叭叭”之声不绝于耳。呵!还有机床在压砸模具、锻延银锭,这大大压缩了原手工制作的程序。然而,这只是选材的第一步,其余部分则要手工传统操作工艺,丝毫不能马虎。</p> <p class="ql-block"> 银饰加工流程分选材、熔炼、敲片锤揲、制模、充模、錾刻、拉丝、金银错、熔化、组合焊接、清洗、打磨、抛光等13道工序。银匠所用工具有木墩、火炉和锅、风箱、錾子、小锤、吹灯、挫刀、松香、剪刀、洗洁剂和铜丝刷等。</p><p class="ql-block"> 手工加工出来的产品有茶具、酒具、炊具、刀具、首饰、吉祥物、宗教法事用品等,涉及藏、苗、彝、白、傣、景颇、德昂、阿昌、布朗、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其生活文化用品近一百多种。用料款式按市场和顾客要求制作,现大多以网络订单为主,价格从几元至上万元,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新华也是"中国淘宝第一村",十分活跃于各大电商平台,让一件件飘洋过海的作品,已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银都水乡,“非遗”是底色。这儿的人,十有八者是传承人。银饰技艺其源头可追溯到南诏、大理国时期。据《鹤庆县志》载,元明清时期,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经一代代人多少年的制作传承,并加以改进,让银饰技艺日趋成熟,并不断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更可喜的是,还有一大批百余位外省人也来到这儿安家落户。杨兴录,辽宁省鞍山市人,2013年和其儿子杨于跃考察新华后,果断把广州的公司搬到此处,成立“鹤庆县光宝堂银壶工坊”,年销售达4000多万元。胡海涛,河北省沧州市人,2017年来这儿创办古韵堂,还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办分店,年销售达2000多万元。王海军,陕西省西安市人,2018年来到这儿虚心学习银饰技艺,并将其所熟练的锔瓷技艺与新华传统工艺相结合,不断设计出受消费者欢迎的文创产品……这一些“新新华人”勤奋创业,努力拼搏,誓将鹤庆建设成最美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与银都水乡相遇,寻觅时光之美,是人生最美好的瞬间。一程有一程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越走越多的是景色,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长的是智慧,越走越明的是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