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口述人;张敏,录音整理;柳佳明(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p><p class="ql-block">文化载体——报纸</p><p class="ql-block">问; 文科好是因为您看了很多报纸嘛?</p><p class="ql-block">答;在文革期间,我们严格说就是一张报纸,就是《人民日报》。但那个时候的《人民日报》基本就是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只是反映昨天开了什么动员大会、今天毛主席发表了什么指示。比较振奋人心的就是第一颗地球卫星发射,《人民日报》不但有正常版,还有号外。</p> <p class="ql-block">问;当时您是如何获取报纸?</p><p class="ql-block">答;报纸都主要是父母亲单位上有,单位有值班室,里面就有几份报纸,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我们当时在母亲单位上吃完饭,吃完饭后就只能呆在单位值班室里面。那些报纸就放在值班室的报夹上。那个时候的报纸是不能随便丢的,要拿报夹夹好,谁看完也要工整的放回去,报纸每天都有,报夹里的报纸每月更新。当时的报纸除了学习、了解形势,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女士们做鞋底、剪鞋样、糊墙、裱在屋顶上防灰尘等等。</p> <p class="ql-block">问;您当时喜欢看报纸吗?</p><p class="ql-block">答;70年代中期的时候出了一份《参考消息》,现在还有。它刊登了很多其他报纸不登的一些外国消息、外国报道,像法新社、真理报的一些文章,用国外的观点反应中国的事情、或者报道国外的一些新闻,所以我当时比较喜欢读《参考消息》,觉得有很强的可读性。</p> <p class="ql-block">问;在军校时期您还经常看报纸吗?</p><p class="ql-block">答;看,在军校时期,学校为每个班(11人)定了三份报纸:《解放军报》《云南日报》还有《国防战士报》。那个时候因为训练任务重,读报的时间相对较少。报纸也很紧张,三份报纸来了,我们就先看一看,有一些比较好的文章,知识性強的文章,我们就把它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做成剪报,收集资料。很多时候会争抢报纸,争不到的,就拿笔把要的内容摘抄下来。没有剪过的报纸就被拿过去练书法,因为当时哪有什么宣纸,写字、练字最好的就是旧报纸。我们现在的很多书法家就是从在旧报纸练习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部队文化生活单调,空闲时间相对比较多,写书法练字也很简单,只需要一支毛笔和旧报纸就行,报纸还比一般的纸具有吸水性。我们这代人对报纸有很深的情感,有些写毛笔字用掉几吨报纸的都有。</p> <p class="ql-block">问;大概什么时候就不怎么看报纸了?</p><p class="ql-block">答;不怎么看报纸那就是很晚的事了,后面有书籍、杂志。我印象很深在军校的时候,当时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把课停下来,认认真真的学习了三个月。后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出世,我们的思想就开始解放,很多杂志就出现了,共青团办的一些,主要内容有像伤痕文学,存在主义思想,和西方古典主义文化的内容。从这些杂志上我们接收到一些跟报纸上不同的观点和东西,当时主要是月刊居多。杂志封面都是彩色的,有一些摄影作品,世界名画,让我了解西方艺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启蒙,这些都是黑白报纸上没有的。</p><p class="ql-block">从79年到82年我们在军校的时候,我们讨论的东西是很广泛的,当时称为思想解放运动嘛,因为不打破过去在文化上和艺术上的藩篱,我们国家就很难进行思想解放。当时说“四个现代化”,我们就讨论现代化的标准,还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是为了改革开放。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对你们来说观念的转变并不是“开天辟地”似的,而是在大讨论之后,才作出的决定。“文革”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华国锋坚持的是“两个凡事”:“凡事毛主席说的,我们都要坚持;凡事毛主席说的,都是正确的”,你不打破这些东西,你怎么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没有全国人民的大讨论,是达不成这种社会共同认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