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大古镇之隐逸同里 <p class="ql-block">生命里总要有一段静谧的时光,过一阵慢下来的日子,这个时候最适合去古镇走一走。同里古镇不大,你可以在清晨看古镇的阳光与薄雾,可以在岸边看粉红色晚霞漫过天际,可以在夜晚享受古镇的寂静与安逸,可以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通幽的石板路,可以在临水的河岸看船来船往,听一曲宣卷放空自己…同里,有一种在万千古镇中最难得的融入感,有别于一般的江南古镇,同里更多了一份烟火气,举步幽深古巷,轻轻踩在一千多年前的青石板上,脚下仿佛响起来自历史深处的跫音。</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位于苏州吴江区东北,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得名”富土“。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宋代,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拆字为“同里”。同里,同里,同为乡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亲切,因而沿用至今。同里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家家临水。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从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吴中重镇,由于它与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乱之灾,便成为富绅豪商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不难看出,同里名字的变更,取决于当地人含而不露的传统观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四周都是水面。同里东邻同里湖,南接叶泽湖、南星湖,西枕庞山湖,北靠九里湖,西北襟带吴淞江,东北连通澄湖。小小一个古镇,有大小岛屿十五,桥梁四十九,至今,唯一通向外界陆地的交通咽喉还是一座桥梁。先民择地而居的时候,是非常讲究的,因为只跟外面世界通以舟楫,同里的好梦就难得打扰,桃花源一样的同里轻轻的避开了浑浊世间。水,是一把真正可以打开古镇文化基因密码的钥匙。水,可以封闭,大河两岸的炊烟散尽,老死还是不相往来。水又是流动的,代表财富聚散。同里因为具有不一般的水乡地貌,历来被有钱的官宦人家当作避难之地。解放前,全镇二千户人家,退休的官僚地主倒有五百多户。同里是富裕的,外面打着仗,富翁们鱼一样流进了同里,小船载着水一样的财富流到了同里,就再也不会走了,它被小心的以各种方式庋藏起来,造园,收古董,送子弟读书。温柔乡的一个同里,富贵乡里的同里,稳妥内敛,不事张扬享受着生活的同里,就这样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姑苏同里客闲游,细雨轻云洗旧愁。”总觉得落雨的江南最温柔。像极了诗人笔下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最喜欢游览雨中的同里,此时的古镇细雨绵绵,道路泥泞,撑一把油纸伞,踏着斑驳光滑的青石板,走在狭窄悠长的朦朦雨巷之中,用心感受那烟雨江南水乡的婉约秀美,让心灵在此迷醉驻足……来到同里,如果恰好遇上梅雨季节,空气中草木的清新带着一抹湿度。天边水光乍现,有雨滴一路顺着街道两旁的黑瓦蜿蜒而下,落在青石地里炸出一朵朵小小的雨花。石桥,碧波,人家,雨中的同里古镇在千年的文化底蕴外又添了一抹温润而清透的气质,连墙角边的白玉兰,碧绿的竹林和从墙头中探出枝丫来的不知名绿植,都显得格外可爱而富有活力。</p> <p class="ql-block">唐朝就有了的同里,是江南浓缩的一本古书,浮在江南春水里的同里,是我们所有人的一枕好梦。春天的同里,藏着一杯清茶,携着一卷春风,古桥与光阴相连,流水与诗意并肩,饮一壶茶,赏过去的作品和文化,听曾经人们不平凡的故事,在这里,总能看见时光刻下的印记,也最能感受岁月静好的温柔。江南的湖泊与湿地,鲜活了这一方水土,古木葱茏的明清建筑,见证了这里的似水流年。恬淡悠然的同里人,还似当年一般守着这里的岁月静好。一方天井,藏着云外的青天,白墙黛瓦,如古老沉香,带着旧年的味道,在空气中氤氲。浸润在青翠水色里的小桥人家,静谧曲巷、幽深庭院,安安静静的好似时光从未从这里经过。唤一艘摇橹船,在悠悠流水间轻荡,在和煦的阳光里,听船娘唱着曲词婉约的吴歌,看两岸粉墙黛瓦、小桥人家,顿时让你产生莫名的幸福感,忘了今夕何夕。走进这一方水土,去寻觅,去体验属于你的雅致生活吧,同里,以自然之名为你留存着干年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