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艺术探索24

吴大师

<p class="ql-block">  吴建平从事媒体工作30多年,采访了很多书画名家进行报道,鉴于吴建平同志在书画领域取得的优异成就,名家及美术评论家对吴建平传记进行了报道。今推荐……</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简历</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1958年出生,祖籍天津,现居上海。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名人档案库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亚细亚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和旅游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画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副秘书长;北京城市山水画研究会副主任;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中国绘画年鉴》上海清墨礁书画院院长;《雅尚逸品》执行主编;《中国画坛》副总编;《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的画,从人物画入手。他的人物画最讲究的就是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把握线条,抓住形神,只有反复不断地在简练的线条勾勒和繁复的线条相衬上下功夫,才能使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经历了几年的训练后,尤其是这几年来在画家王宏喜、王仲清、王铭划、刘小晴、等名家指指导下,他的作品愈来愈获得行家的认可,他的一部中国历史人物画作品集的册页,捐赠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永久珍藏。吴建平的绘画作品在《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书与画》、《雅尚逸品》、《大美术》、《中国画坛》、《中国名家》、《人民画报》、《上海企业家》、《上海书画》等六十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入编《2008年中国绘画年鉴》、《上海市现代书画家名录》、现有多幅作品被联合国总部、联合国“世界老子同盟会”、联合国中国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画院、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人士收藏。</p><p class="ql-block">2006年“任伯年杯”全国书画大赛《仕女图》获优秀作品一等奖。</p><p class="ql-block">2006年参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作品展,《松下吟诗》获奖被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收藏。</p><p class="ql-block">2008年1月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迎春4人画展”在静安文化馆举办。</p><p class="ql-block">2008年1月出版教科书《写意动物十招》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2008年1月上海教育电视台《诗情画意》专栏报导。</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参展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41周年北京大学画展,作品《高仕图》被北京大学收藏。</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捐赠《中国历史人物画册页》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参展联合国《世界老子同盟会》主办“全世界画老子”(25个国家)作品《老子出关》获优秀奖,作品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参展《人民画报》大展,《张旭醉酒图》作品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10年6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专栏报导。</p><p class="ql-block">2010年9月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书画家》专栏报导。</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参展中央党校、人民画报联合作品展,作品《仕女图》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全球资本与企业战略合作峰会在“国际会议中心”参展画展。</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出版《吴建平作品集》</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个人画展。</p><p class="ql-block">2011年12月上海教育电视台《艺海星空》专栏报导。</p><p class="ql-block">2012年5月上海新闻综合台《上海故事》专栏报导。</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参展“全国中国画名家精品展”作品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策划“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展赛”。</p><p class="ql-block">2012年12月参展“共和国将军---大风堂艺术家书画展”《爱鹅图》作品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13年4月参展“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精品展”《高风亮节》作品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13年4月参展“当代中国画50位名家作品邀请展”《爱鹅图》作品《中国画院》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13年10月参展“当代中国画60位名家作品邀请展”《五子登科》作品被《中国画院》收藏。</p><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参展中央党校“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母亲》作品被中央党校收藏。</p><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艺术中国——中国画走进联合国大展(维也那),《饮中八仙图》作品被联合国收藏。</p><p class="ql-block">2014年第50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日本),《贵妃醉酒》获现代美术金奖。</p><p class="ql-block">2015年第51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日本),《佛缘》获国际艺术奖。</p><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艺术名家展(意大利),《陆羽品茶图》获银奖,作品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上海——纽约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美国纽约),向联合国总部赠送《长城颂》(5人合作。大8尺整张)。</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在上海中心大厦37楼观复博物馆,策划举办了《中国绘画年鉴》十周年名家题字展。</p><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第52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日本),《齐白石小像》获亚细亚国际奖。</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韩国),向韩国文化院赠送《江原今昔》(6人合作,大8尺整张),获韩国最佳荣誉奖。</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韩国),《郑板桥》被韩国最高法院收藏。</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韩国)《孔子》被韩国科技院总裁收藏。</p><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参展世界华人艺术家书画展(上海中心)。</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参展第53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参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巡回展,《母亲》《松下吟诗图》获优胜奖。</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参加中国国家绘画与书法学院创作千米长卷(2538米),荣获世界记录证书。</p><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入编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p><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参展第55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鹤》获环太平洋美术协会会长奖。</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韩国),向韩国科技院赠送《仕女图》,获韩国最佳荣誉奖。</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入编中国文化艺术名人档案库。</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荣获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授于“全国百名杰出人物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奖”。</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参展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书画展,作品《不忘初心》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策划上海清墨礁书画院成立18周年大展。</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参展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北京城市山水画研究会名家作品邀请展。《浦东新貌》被收藏。!</p> <p class="ql-block">  鉴于吴建平同志在书画领域取得的优异成就,经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专家评审组审核通过,授予其“2021年度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同金炳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龚心瀚,陈燮君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刘振元,叶志康,郑辛遥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美国罗杰斯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联合国副秘书长贝楠画像</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副秘书长贝楠现场签名</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副秘书长贝楠现场签名展示</p> <p class="ql-block">感谢联合国副秘书长贝楠先生</p> <p class="ql-block">同刘振元,联合国特使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彩墨海韵惊涛骇浪</p><p class="ql-block"> ---访国画家袁志明</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近日、看到袁志明先生所画的中国画彩墨海景,以写实手法展示大海的辽阔和壮美,颇有新意,深被感动。他纳中国绘画之优,补传统用笔之缺,大胆地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中固有的程式和表现手法,让西画的透视、素描关系、色彩表现等用于中国绘画之中,用彩墨画法来表现大海,探索出一种具有新意的反映海景的绘画方法。</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的绘画实践,让袁先生深知,仅依靠我国传统绘画技巧很难表现大海的英姿和活力,因为画水、在中国画课里一直是个大题目,也是一个大难题,从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就出现了表现水的技巧;唐宋时期,绘制水法的大家辈出,当时对山水画评说就有“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说法,说明当时画山水费时颇长,而画水尤为时。这都因为线条画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代,陆俨少在画水技法上发生了变革,他画江河水流,常有漩涡、回波。而用没骨法来画写意水法,近代,当首推傅抱石和李可染。</p><p class="ql-block"> 如何认真地吸取先辈的经验,如何越过历史长河,让中国绘画艺术跟上时代节拍,不断更新理念、丰常技巧、迫在眉睫,否则中国画就会失去他继续张扬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袁先生选题大海,决心用传统的笔墨来表现大海的浩瀚和雄伟,决非来自偶然。一生痴迷绘画和音乐的他,曾因带队到外省市演出,经常涉足大川丛林、江河湖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他连续三年组队赴海岛,曾多次涉足乘泗列岛、乘山岛、枸杞岛、舟山等地。几个月的海上生活,让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海大城市的他从接触大海到认识大海,爱上大海。他看到风和日丽下海的美丽、辽阔:感受狂风暴雨下海的咆哮和狂暴;欣赏海中的岛屿、礁石;那星罗棋布的礁石屹立在激浪中、沐浴在阳光下,随着潮起潮落的节拍,向人们演示着一回又一回生命的乐章。大自然的诱惑,激励了他绘画的天赋,从此、在他的画作中不断出现海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一切都很匮乏,清贫的生活买不起照相机,为了画海,他笔录、脑记,为了画海,他利用每次出海的机会,向船员、渔民问讯,了解、学习关于海的知识。大海曾经给他留下成功的喜悦,也曾给他困惑和烦恼。虽然、他的作品曾数次被多家报纸刊载,新喜年、一幅歌颂改革开发的“海潮”被全国总工会专刊选登,而他总感到在它的画作里还缺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1995年、为了举办个人画展,他先后去过海南岛、九寨沟、威海、大连。各地海景再一次激励了他对海的憧憬。2001年的个人画展上,一幅题名为“涛声依旧”,用水墨描绘海浪的作品,得到前来祝贺的著名画家徐昌铭、曹豫、王克文等人的赞许,还有好友想以高价购买。面对偶得之作,袁先生爱不释手,他从自己的画作中品味成功,增加了创作的灵感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本月初、有幸拜访袁先生,巧遇先生在整理画作。他说、年内将由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他的海浪画册。看那一幅幅即将入选的作品尽现了大海的各种场景,有近滩水流抚慰沙石的潮涌;有凶猛奔勝气势宏伟的激浪;夏日的朝辉在海水中闪烁;春天的潮汐给人留下一片温馨。面对那一幅幅作品,波起、潮涌,画中块块顽石,或置于岸边,或挺立波中;细看、皴法新颖,结构严谨,在墨色的依托下,大胆赋以光色,景象尽现蓬勃生机;再看其浪花,晶莹剔透,干姿百态,无序中有序,在层层海水涌动中或推起冲天大浪,或粼粼闪光。在这些画作中,我仿佛感悟到先生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开拓,看到中国画的另一种生机和活力。先生的海浪之作,既有油画和粉画的机理,对光、色的正确应用,恰到好处,又有中国画的韵味,细细品之、他已在变幻的宣纸上摸索出一套特有的表现水浪的技法。</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3年10月4号《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刘振元副市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黄文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金闽珠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刘振元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多面手孙林发</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孙林发先生高大英气,为人豪爽,是一个在艺术上助人为乐的好好先生。</p><p class="ql-block"> 孙先生在绘画上是一个多面手,他油画、水彩、水粉画的画艺都十分精湛,在中国画上,山水、花鸟、草虫、人物无一不能,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个性和灵气。</p><p class="ql-block"> 造就孙先生的人品和画品的合一,与他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职业生涯有关。孙先生一九五八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学生时期曾受到傅抱石的教益和影响,傅抱石的品行,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标。孙林发的山水在皺法上多变而且大气磅礴,我们从他的山水画上都能感受到傅抱石先生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孙先生从来不会因才高而傲世,相反他为人十分随和谦虚,每次与他谈论到他的作品时,他总笑着说:“没有画好,没有画好,中国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是十年八载能出大成就的。”孙先生的绘画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名利搏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4年5月5日《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刘振元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韩国科技院总裁吴健泽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韩国最高法院院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韩国科技院总裁,中国驻韩国总领事,会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韩国精英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吴健泽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朱伯雄谨遵“踏实”</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踏进朱伯雄的客厅,只见壁上两幅篆书,左为陈毅元帅诗一首,右为周宣王毛公鼎铭文,皆为朱伯雄教授所写。章法有度,不弛不急:线条遒劲,笔法端严。</p><p class="ql-block"> 今年73岁的朱伯雄教授是建国后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史论专门人才,中央美术学院的首届博研究生,主编了《20世纪世界美术大系》《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等著作,如今其十卷本《世界美术史》修订本又已摆放在案头,等待最后审稿。在这部全面反映世界美术史整体概况的巨著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术史演进脉络清晰可辨,一改西方人的美术史立足点仅限于欧洲的偏见。</p><p class="ql-block"> 写篆和研史构成了朱教授晚年生活的两大重心。朱教授笑言:中年时年富力强,踌躇满志,而草书正适于张扬个性;晚年“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改写篆书,以此修身养性。问朱教授书法作品中最要紧处为何?答:布局章法。章法,古人称“布白”。蒋和云: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朱老又以书法喻人,章法似处世原则,乃立世之本。</p><p class="ql-block"> 治史之人需甘于寂寞,治世界史之人还要以外语为基础。一个是精神上的要求,一个是学术上的要求。在时显浮躁的学术界,朱教授谨遵“踏实”二字。</p><p class="ql-block"> 朱教授由严谨的史观获处世章法,又从书法中悟人生至理,从而在艺海中畅快遨游。</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4年5月6日《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刘振元,杨留义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联合国教科文副主任,秘书长等朋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徐炯,郑辛遥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新民晚报副主编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体育部副部长王义夫,王铭划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文广集团总裁叶志康合影</p> <p class="ql-block"> 生态画法</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铭划画山水,出手痛快淋漓。他每天凌晨三时起床作画,一抓笔就是十来个小时,所以作品多产。唐寅有诗云:“一日兼它二日狂,已过三万八千场。”可用来比喻他抢时间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有次我请他画一张四尺整纸的山水。他选用一杆破笔,在我尚未定神留意间,已见他一阵狂风般地挥洒,那笔尖、笔腹和笔根在急促地皴擦宣纸,其势如破竹,又如密雨敲窗,几分钟已有数百笔线条使山骨显现。</p><p class="ql-block"> 由于出手快,待山石墨迹未干,他即迅速以色破墨,对那些墨色将干涸的部位,他用笔又拍又敲又擦,使墨彩渗化开来,自成晕章,而山石筋骨犹存,显得更为老辣妙趣,大气磅磚。</p><p class="ql-block"> 他边画边说:“南宋画家写山石被后世批评为过于枯硬,而自然山石,受千万亿年的风雨侵蚀,表面裂纹受到风化,有些光滑或滋润的质感,所以山石的骨线要破墨,才更得目然神韵。”他戏称这是“留筋皴”。</p><p class="ql-block"> 他又补充说:“写山石要使快笔,因为山势的奇险是天然力的鬼斧神工,是万钧之力的表现,快笔增加力度。古人用乱柴皴,也是一种快笔,由于快,在线条结构上,法无定法,更得自然天趣。”</p><p class="ql-block"> 铭划画树讲究密法,近树、中树、远树都写得扎实,高低穿插,也安排得错落有致,在树间叶中留有气眼,即古人说的大空小空,使密法得以透气,因为树木只有通风透气才能欣欣向荣,成活生长。</p><p class="ql-block"> 他画古松巨樟多用重墨,以平衡巨幅山石的压力,他说:“中国山水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力学构图,分力与合力,一定要恰当,才能使画面出现奇险,不失美观。”</p><p class="ql-block"> 他说植物生长是拔地而起,所以用笔也要由下而上,逆锋转出,再加上蘸墨后的笔线较粗,越向上画含墨越少,线条渐细,这就符合树干粗,枝干细,枝梢更细的植物形体构造。而画到长臂枝干时又弯折向下坠,这是地球的引力作用,而枝梢却是上翘生长,因为植物有向光性和向雨性,这是生命力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说到画水,铭划认为那是山水画中最难的一课,自古画家回避者多,就是对水写生,也是一件难事,因为它是动态的东西。只要多观察就可发现:水中有圈,有弧,有折波,有回流,有浪花,是由于河床的高低,坑洼,河面的宽窄和露出水面的礁石的不同形态而产生了水流的纹理现象。画水可以一处高,一处低,水向低处流,水势会有一倾而泻的动态之势。</p><p class="ql-block"> 铭划除了勤作画外,还读了不少书,比如地质学、植物学,他都会仔细研读,所以他画画的方法,可称为生态画法。</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4年6月29日《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赵立凡合影</p> <p class="ql-block">向韩国最高法院赠送作品</p> <p class="ql-block">向韩国科技院赠送作品</p> <p class="ql-block">2012年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赛评委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家同韩国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山水画研究会会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山水画会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联合国总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向联合国捐赠《长城颂》合影</p> <p class="ql-block">颁发联合国捐赠证书</p> <p class="ql-block"> 彩墨鱼虎王</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关山月对汪更新画的鱼、虎曾有评论,说他:“画鱼鱼活,画虎虎威”。汪先生擅长画逆水而跃的动态之鱼,用彩也一反常规,鱼身黑中渗红,青中带墨,有金光闪闪,银色熠熠之感。汪先生画虎,用墨泼辣,笔力雄劲,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突出虎威,增加动感;有百兽之王的大气,却无残忍之气。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汪更新先生出名较早,1959年他与程十发、沈迈士等一起在上海进行艺术活动时,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为他们拍摄了纪录片在全国各地上映。1966年周总理勉励他“为人民创作更多的好作品”。1990年杨尚昆主席访问北美时,将汪更新的画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在国内外百余家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纪念馆都有他的绘画藏品。</p><p class="ql-block"> 由于汪更新的鱼、虎画得别出心裁又姿态万千,所以在国内外数十次大展中获得大奖和最高奖。1996年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三次,并荣获“中国和平统一杯金杯奖”。他的作品有一千多幅流传到世界各地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甚广。</p><p class="ql-block"> 汪更新先生今年已八十一岁高龄,老当益壮。双目炯炯,谈吐幽默。他向笔者讲述了一桩画趣事:他给家乡一位姓武的同乡画了一幅《跳龙门》鲤鱼图,挂上墙就被邻家猫儿发现,那馋猫当真鱼了,一个劲往画上扑,闹得全家不得安宁。无奈,老乡只得把作品取下,猫才安静下来。可见汪先生画的鱼生机勃勃、已经乱真。</p><p class="ql-block"> 李鹏总理在给汪更新写的信中称赞:“九条鱼儿在波涛中力争上游,象征我中国人民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不息。”汪先生自己就是一条跃波而出的鱼儿,自强不息,壮心不已。</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4年7月3日《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合国公益活动在交大举办</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公益活动在上海交大举办</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公益活动颁奖现场</p> <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年鉴创刊十周年,全国名家书画展在上海中心37楼珐琅厅举办合影</p> <p class="ql-block">  寻找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p><p class="ql-block"> 文/管继平《上海家庭报》总编</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从事的是和影像有关的技术工作,圈子里的人都管他叫“大师”。在这个行当中,技艺超群者往往就会被人加上一顶桂冠。说来也真是有点意思,建平确实身手不凡,技术上的小发明还真不少,专利证书就有好几本。说他是“大师”---大师傅,恐怕也不是瞎捧。</p><p class="ql-block"> 当建平拿出他的绘画作品让我们看的时候,我们着实被他“忽悠”了一下:他老兄何时玩起了笔墨营生?建平毕竟是聪明人。所谓聪明人,就是懂得做什么事都得动脑筋。而动脑筋的必然结果,就是有所突破,有所收获。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建平的画,毫无例外地惊讶于他的进步神速,面目一新。你只要打量他作品当中的线条,就清楚了。就像成交量可以作为股市行情的基本指标一样,在中国画当中,线条的优劣决定着作者的水平高下,一点也骗不了人的。所以,建平能够获得“任伯年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并入选“建党85周年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等,不是偶然的。人们往往认为搞技术出身的人不适合搞形象思维方面的事情,这当然也是中肯的话。但例外总是有的,比如李政道的绘画作品就很有个性,张森的字就写得潇洒。我们甚至可以说,技术和艺术不仅有相通之处,而且有互补关系,比如精确与模糊等等,关键是如何把握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尺度。在这点上,建平把握得很好。所以,他现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以理解,让人欣喜。</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6年11月30日《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杰出画家展在韩国开幕</p> <p class="ql-block">在韩国国宴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向韩国商会会长赠送作品</p> <p class="ql-block"> 入帖难出帖更难</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凡是临摹过碑帖的人都知道:无论学得怎么肖似,总难免会带上每个人的秉性。就像每个指挥家在指挥同一个乐队演奏同一首乐曲,结果也绝然不同。曹瑞祥学的是赵少昂的岭南画风,这并不因此抹去了他自身的个性。</p><p class="ql-block"> 曹先生仿佛更留意空白和画面分割的平面构成和节奏感。他在刻画细部时似乎更放任笔墨多变,以致常常能够获得意外精彩的笔墨,这些偶然性的生花妙笔使得画面显得松动面空灵,使得这些线条所描述的花木更为抽象。他的色彩绚丽典雅却不甜俗。中国画不只在于绘画的结果,整个绘画过程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观看曹瑞祥作画,如何从一根线开始到用阔笔渲染底色,在横涂竖抹的挥洒中得到性灵的释放……这也是任何画家修炼成正果的必经之途。这也犹如学习书法一样:入贴是为了出贴。入贴难,出贴更远。</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米芾几乎临写了一辈子的他人之贴,到晚年才形成米字的书体;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陆俨少到七十岁以后才有了自己的山水画面目。如果说,最能继承岭南套派衣钵而发扬光大者当推赵少昂先生,希望曹瑞祥能够成为岭南画史上的又一光亮点。路漫漫其修远兮,期望他能够闯出一条中西融合的花鸟画新路,走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曹瑞祥画神仙鱼,锦鲤鱼和白孔雀,更留意空白和节奏感。他在刻画细部时似乎更放任笔墨多变,以致常常能够获得意外精彩的笔墨,这些偶然性的生花妙笔使得画面显得轻松而空灵,让静止的空间流动起来: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这样激荡,给人一种享受。他的作品被十多个国家爱好者收藏。 </p><p class="ql-block"> 赵少昂曾说过:“岭南派要的是具有时代感的文艺思潮。要有新的题材、美的构图。有神韵的笔墨和诗的意境,从而达到真善美的效果。能似雅俗共赏,才是最好的作品”。刚过花甲的曹瑞祥先生追求西为中用。他将西画的色彩、明暗融会到自己花鸟画的笔墨语汇中,形成了自己斑斓丰富、和谐,绮丽清远的独特画风,同时,成为岭南画</p><p class="ql-block">派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一名骁将。</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7年11月9日《解放日报》朝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杭州灵隐寺</p> <p class="ql-block">同北京部长,将军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新民晚报总编陈启伟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北京领导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陈佩秋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高式熊,杨继光,陈标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高式熊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韩天衡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周慧君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大战南泥湾 </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大战南泥湾》是王仲清刻画八路军在革命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劳动场景。为了真实再现红军当年大战南泥湾的火热激情和艰苦历程,王仲清亲身走访了众多经历过南泥湾开荒的红军老战士,查阅当年的有关记录以及文史资料,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之后才开始着手其《大战南泥湾》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它首先是抓住了南泥湾的原始地貌特征,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以此渲染了自然条件的恶劣,烘托出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画中的年轻战士或挽起衣袖或拿起粗布拭汗,放下枪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向人们展现出了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其中一个锄柄上按着两个锄头的年轻战士在作者的笔下显的尤为引人注目,他将外衣斜搭在肩膀一侧,左手则手指远处挥舞铲锄进行辛勤劳作的众红军战士,对于众人对自己的赞美丝毫不以为意。那充满激情的眼眸,那谦逊的神态仿佛在告诉他人:“我一个人的努力不算啥,大家的功劳才大着那!众人拾柴才火焰高,才能把我们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哪!”</p><p class="ql-block"> 在中景和远景的布局上,作者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南泥湾特有的地理特征,通过高低起伏的荒山来描绘远近不同红军的开荒场景,既凸显了南泥湾的贫瘠地貌,红军开荒的艰难,又使整幅画显得气势磅礴,层次感立体分明。</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7年7月30日《解放日报》朝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汪观清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周志高,陆艳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于志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张森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刘小晴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俞丽拿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玉佛寺方丈,常健君合影</p> <p class="ql-block"> 西画技巧融入水墨语汇</p><p class="ql-block"> ---记岭南画派后继之人曹瑞祥</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绘画爱好者的心目中,岭南画派一直是一个重镇。她的艺术路数,以艳丽、水灵、透亮、意趣等特色而久负成名,成其一岭独秀。从开山鼻祖居廉、居巢到高剑父、高奇峰,随“四杰”关山月、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以及上海的黄幻吾等,人才辈出。有评论家认为最能继承岭南衣钵且又能发扬光大者,首推赵少昂。徐悲鸿曾在致胡适的信中称:“赵君花鸟为中国现代第一人,当世无出其右者。”推崇之意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艺术的继承,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推进或者守成。当举世高声欢呼也总有那么一些被称之为“傻瓜”的痴情者无悔的干着守成的工作……曹瑞祥就是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画家。</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让人感觉眼目一亮:少了岭南的旧气,多了赵少昂的风韵,又兼刘继卤的笔踪,其“岭南曹氏花鸟”画法取繁就简,无拘无束,随心出趣,返璞归具。</p><p class="ql-block"> 曹瑞祥画神仙鱼,画鲤鱼和白孔雀,更留意空白和节奏感。他在刻画细部时似乎更放任笔墨多变,以致常常能够获得意外精彩的笔墨,这些偶然性的生花妙笔使得画面显得轻松而空灵,让静止的空间流动起来: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这样激荡,给人一种享受。1994年花鸟画《白鹭》获青岛艺术节大奖赛国画大奖;2000年上海教育电视台摄播专辑《艳丽的花鸟世界于----曹瑞祥绘画艺术赏析》。他的作品被十多个国家爱好者收藏。 </p><p class="ql-block"> 赵少昂曾说过:“岭南派要的是具有时代感的文艺思潮。要有新的题材、美的构图。有神韵的笔墨和诗的意境,从而达到真善美的效果。能似雅俗共赏,才是最好的作品”。曹瑞祥的绘画追求西为中用。他将西画的色彩、明暗融会到自己花鸟画的笔墨语汇中,形成了自己斑斓丰富、和谐,绮丽清远的独特画风,同时,成为岭南画派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一名骁将。</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7年9月1日《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杨留义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星云法师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徐昌铭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王宏喜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汪观清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彩墨海韵惊涛骇浪</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画水在中国画里一直是个大题目,也是一个大难题。从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就出现了表现水的技巧,唐宋时期,绘水技法上大家辈出、当时对山水画评说就有“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说法,说明画水费时颇长,也相当难。</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代,陆俨少在画水技法上发生了变革,他画江河水流,常有漩涡、回波。而用没骨法写意画水法,近代,当首推傅抱石和李可染。</p><p class="ql-block"> 袁志明先生选择画大海,决心用传统的笔墨来表现大海的浩瀚和雄伟,绝非偶然。一生痴迷绘画和音乐的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上大连、山海关、蓬莱、青岛、嵊泗、嵊山、舟山等海岛。让一个生活在上海大城市的他从接触大海到认识大海,爱上大海。他看到风和日丽下海的美丽、辽阔;感受狂风暴的下海的咆哮和狂暴;那星罗棋布的礁石屹立在激浪中、沐浴在阳光下,随着潮起潮落,问人们演示着一曲又一曲生命的乐章。大自然的诱惑,激励了他绘画的天赋。2001年的个人画展上,一幅题名为“涛声依旧”,用水墨描绘海浪的作品,得到前来祝贺的著名画家徐昌铭、曹豫、王克文等人的赞许。</p><p class="ql-block"> 本月初,有幸拜访袁先生,巧遇先生在整理画作。他说,年内将举办个人海浪画展。看那一幅幅作品尽现了大海的各种场景,有近滩水流抚慰沙石的潮涌;有凶猛奔腾气势宏伟的激浪;夏日的朝晖在海水中闪烁;春天的潮汐给人留下一片温馨。面对那一幅幅作品,波起、潮涌,画中块块顽石,或置于岸边,或挺立波中;细看,皴法新颖、结构严谨,在墨色的依托下,大胆赋以光色,景象尽现蓬勃生机;再看其浪花,晶莹剔透,千姿百态,无序中有序,在层层海水涌动中或推起冲天大浪,或粼粼闪光。在这些画作中,我仿佛感悟到先生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开拓,看到中国画的另一种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袁先生的海浪之作,既有油画和水粉画的机理,对光、色的正确应用,恰到好处,又有中国画的韵味细细品之,他已在变幻的宣纸上</p><p class="ql-block">摸索出一套特有的表现水浪的技法。</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7年4月24日《美术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商志勇、徐云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技术部主任商志勇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中国美国商会会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油画大家刘令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刘令华,台湾大画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林曦明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吕忠平合影</p> <p class="ql-block"> 歃血为盟</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歃血为盟》是王仲清先生的著名代表作之一,画作生动地讲述了1935年刘伯承将军和黑彝果基家头人小叶丹兄弟歃血结盟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王仲清受到进步人士,民盟盟员马德周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革命书籍,《西行漫记》等。满腔的爱党爱国之情,激起了王仲清进行军事题材创作的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最好的题材。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长征故事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具历史意义的主题成了王仲清苦苦追求的目标。因此,以刘伯承将军结盟大凉山为题材的“歃血为盟”就由此诞生了。此画还得到了著名山水画家应野平的补景。</p><p class="ql-block"> 红军定盟凉山在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当年的大凉山是个针插不进,油泼不进的地方。葬家兄弟长期聚居与此,由于民风彪悍,外人根本无法横越此山。而对正在进行二万五干里征程的红军而言,此山成了一个必须攻克的目标,倘若失败,对于红军而言,可谓是功亏一篑,将会是石达开第二。在这样的危急深刻,刘伯承贯彻了毛主席的正确民族路线,彝汉结盟,患难与共,通过了大凉山,顺利地达陕北根据地。这个的政策得到了彝族兄弟的响应,从此,彝族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此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使得刘伯承与彝家兄弟结盟的场景一下子就浮现在了王仲清的脑海中,鲜明地就宛如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歃血为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王仲清将刘伯承将军与小叶丹结盟海子边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整幅画作气势磅礴,红军队伍高举旗帜,满山的红旗连绵不断,象征的革命之火生生不息。彝家汉子则露出爽朗的笑容,高举樱抢,振臂呼喊,极具感染力,仿佛将人带入那个战火纷飞,但激情彭湃的年代。画中的刘伯承虽为将军,手捧彝族刻花木碗,内盛鸡血酒,气度文雅。小叶丹兄弟以及其他彝族兄弟则张显出葬族人特有的彪悍爽朗,头顶蓄发椎,俗称”天菩萨”。饰挂战炮披风,好生气派。而在细节的刻画上,更显现出了青年王仲清的娴熟功底。在虽未亲身经历事件的情况下,王仲清之所以能够对人物的刻画如此细致若微,这与他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入腹地一年之久研究彝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歃血为盟》1959年10月在上海参展后,参加全国人物展后,北京军事博物馆一眼看中了王仲清的《歃血为盟》,1960年将其收藏。</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7年6月16号《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胡问遂艺术馆馆长胡考合影</p> <p class="ql-block">向钢琴家孔祥东赠送作品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陈身道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陈燮君,严建平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丁申阳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白云涛,周刚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傅抱石女儿傅益瑶合影</p> <p class="ql-block"> 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四人联合画展</p><p class="ql-block"> 文/陈标《毛泽东旧居》馆长 </p><p class="ql-block"> 本月15日下午由上海毛泽东旧居主办,迎新春,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吴建平、王宣明、朱白云、潘之、四人联合画展。在静安文化馆底层展览厅举行。作品有书法、人物、花鸟等近80幅近年来精品。现场赠送上海邮电总局发行纪念首日封100套。</p><p class="ql-block"> 市人大办公厅副主任胡家辉、原文新集团党政办领导恽甫铭、原新民晚报副总编李森华、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郑幸遥、中华钟馗画院院长,海上书画名家后裔联谊会会长董之一、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画社社长应鹤光、清墨礁书画院院长袁志明、静安文史馆馆长杨继光等人参加,毛泽东旧居陈标主持开幕式。上海教育电视台“诗情画意”作专题报道。15日下午看画展大约700人左右,6歃血为盟</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歃血为盟》是王仲清先生的著名代表作之一,画作生动地讲述了1935年刘伯承将军和黑彝果基家头人小叶丹兄弟歃血结盟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王仲清受到进步人士,民盟盟员马德周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革命书籍,《西行漫记》等。满腔的爱党爱国之情,激起了王仲清进行军事题材创作的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最好的题材。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长征故事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具历史意义的主题成了王仲清苦苦追求的目标。因此,以刘伯承将军结盟大凉山为题材的“歃血为盟”就由此诞生了。此画还得到了著名山水画家应野平的补景。</p><p class="ql-block"> 红军定盟凉山在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当年的大凉山是个针插不进,油泼不进的地方。葬家兄弟长期聚居与此,由于民风彪悍,外人根本无法横越此山。而对正在进行二万五干里征程的红军而言,此山成了一个必须攻克的目标,倘若失败,对于红军而言,可谓是功亏一篑,将会是石达开第二。在这样的危急深刻,刘伯承贯彻了毛主席的正确民族路线,彝汉结盟,患难与共,通过了大凉山,顺利地达陕北根据地。这个的政策得到了彝族兄弟的响应,从此,彝族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此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使得刘伯承与彝家兄弟结盟的场景一下子就浮现在了王仲清的脑海中,鲜明地就宛如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歃血为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王仲清将刘伯承将军与小叶丹结盟海子边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整幅画作气势磅礴,红军队伍高举旗帜,满山的红旗连绵不断,象征的革命之火生生不息。彝家汉子则露出爽朗的笑容,高举樱抢,振臂呼喊,极具感染力,仿佛将人带入那个战火纷飞,但激情彭湃的年代。画中的刘伯承虽为将军,手捧彝族刻花木碗,内盛鸡血酒,气度文雅。小叶丹兄弟以及其他彝族兄弟则张显出葬族人特有的彪悍爽朗,头顶蓄发椎,俗称”天菩萨”。饰挂战炮披风,好生气派。而在细节的刻画上,更显现出了青年王仲清的娴熟功底。在虽未亲身经历事件的情况下,王仲清之所以能够对人物的刻画如此细致若微,这与他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入腹地一年之久研究彝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歃血为盟》1959年10月在上海参展后,参加全国人物展后,北京军事博物馆一眼看中了王仲清的《歃血为盟》,1960年将其收藏。</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7年6月16号《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p><p class="ql-block">同胡考合影看画展大约12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8年1月15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北京书画大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海清墨礁书画院成立18周年书画展合影</p> <p class="ql-block">赠白云涛作品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曹可凡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方思聪,陈世忠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方照华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李奇茂合影</p> <p class="ql-block"> 画如其人吴建平</p><p class="ql-block"> 文/甘建华《长宁时报》总编 </p><p class="ql-block"> 好友吴兄多才多艺,在单位和朋友圈里是有口碑的。看他性情不紧不慢,处事低调平和,没有急吼吼的时候,却是个“玩”啥都能“玩”出个名堂来的主儿。早年捣鼓电子器件什么的,竟给他折腾出了几项发明专利。他为生病住院的朋友发明了超声波医用雾化器,后来发明鱼缸增氧器、美容器、増湿器等、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及国家发明二等奖。作为从事技术的人员,他的电脑也“玩”出了精,在单位上是技术高手,人称“大师”,这里头更多的是赞赏而非调侃。他还有垂钓的雅兴,而且是个多面手,除了钓鱼功夫了得,还会钓鳖钓虾,总是装得娄满盆满。以前给朋友的名片上有他的河畔风采一手中鱼竿弯成了圆弧,鱼钩上一条大鱼翻江倒海。</p><p class="ql-block"> 然而,知道他画得一手好画,却是这两年的事。先是在《新民晚报》、《解放日报》、《诗与画》上读到了他评画的一些文章,很服老兄对绘画的研究,也喜欢他裴然的文采。后来,有几次夜晚或休息天打过去电话,知道老兄正一本正经“孵”在家里作画,方知他还有这一雅好。当时只当他是画着玩玩,没在意。后来,画册上见到了他的几幅大作,细细端详揣摩,才掂出了分量,知道他决非“玩玩”之辈。那天,因我腿伤,他来看我,随带来的几幅刚完成的作品让我吃惊不小,从此对他的绘画功底真正刮目相看了。近年,他向“二王”学习:王铭划的山水、王仲清的人物……后来又拜王宏喜老师等人为师,开始艺术上的练习与探究。“偷点技术”是他最初的想法,画到后来便跳出思维的陷阱,在中国画历史和快笔画法的研习上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品读建平兄的画,能读出他的性情来的。建平兄素常与世无争,淡泊功名利禄,其画常常透着些许散淡“出世”的意境,人物多有些闲云野鹤的飘逸淡定,其配景更是自然天成,顺手拈来,绝无粉饰虚华意味。《酒仙》、《一身正气》等作品为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其中《一身正气》其实是难得破格地带了点“入世”倾向的,那主人公的昂然屹立与挺拔伟岸的苍松互为映衬,既有针砭时事的意味,又于俯视红尘中透露了作者温良平和中的傲骨。</p><p class="ql-block"> 建平是道地的城里人,上班在闹市,居住在闹市,在比肩继踵的人流、遮天蔽日的水泥森林挤压下,他敏感的心灵更加寄情于生活圈子以外的大自然和广阔天地。于是,外出写生、郊游、垂钓就成了他最能放飞心灵的乐事。流水行云,雨露清风,芳草嘉木,野外的景物与风情,是那么贴切自然地成了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建平兄又是个缜密仔细之人,与为人处世的周到和重视细节一样,他的“顺手拈来”是匠心独运而绝没有半点草率马虎的。浪迹江湖、畅怀豪饮的莽汉,由粗犷冷色的一送一石作伴,更显得特立独行,憨态可掬(《酒仙》)。读书女子坐石上,身后秀竹三两枝,简练地衬托出了女子的清丽和宁静(《仕女图》)。一对相爱中的年轻人,置身野外的阑珊春意中,色彩缤纷的花木构成了瑰丽而温馨的感人氛围(《情侣》),特别具有令人沉醉的魅力。画如其人,用来形容建平兄是不会错的。由于不是刻意的、苦思冥想出来的,因此他的画作就透着些挥洒的随性与大气、自然的朴实与可爱。舍此,那就不是他的东西了。</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8年1月10日《长宁时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王仲清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中国驻韩国总领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杨铭仪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以色列上海办主任,加拿大朋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影视导演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厨师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小提琴大师俞丽拿造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印度尼西亚商会会长助理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秦怡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秦怡92岁生日造像</p> <p class="ql-block">同周向党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林容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车鹏飞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牛犇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梁波罗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陈雷合影</p> <p class="ql-block"> 把握线条抓住形神</p><p class="ql-block"> 文/管继平《上海家庭报》总编</p><p class="ql-block"> 苍莽的线条,雄浑的画意,远山近水,老树枯藤……从作品上看,画家的布局和用笔都非常的专业和老练。</p><p class="ql-block"> 画画这玩艺,确实要有点天赋才行。有的人埋首苦练了大半生,还是不得要领;而有的人打渔晒网漫不经心,可一旦创作起来,却也涉笔成趣颇有可观。我想,吴建平应该算是后一种了。</p><p class="ql-block"> 说吴建平原先喜欢的是技术而并不是艺术。他十几岁时就开始自学半导体无线电技术,高中毕业后进入工厂也是爱好动脑筋、搞创造发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居然有多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并曾在1993年还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殊荣。可是当他于1984年进入媒体从事书画图片影像等技术工作后,可能是接触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和众多书画家的缘故吧,忽然一次的突发奇想,使他萌发了将爱好由技术发明向艺术创作的一次转变决定。</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学画,先从人物画入手。因为他清楚,初学人物画最讲究的就是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把握线条,抓住形神,只有反复不断地在简练的线条勾勒和繁复的线条相衬上下功夫,才能使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经历了一段人物画的训练之后,建平又拜名师研习山水画,他将山川的淋漓和树木的葱茏来丰富他的人物作品,使他的笔墨更显灵气,更有生气。他的仕女图,工写结合,神态自然,而且人物画的花木山石背景,恰好又得益于他山水画的功力,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说起人物画的创作,古人曾有一句话是:“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其实,说得简单点,这就是娴熟的技术向传神的艺术的飞跃。虽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对建平兄来说,还很遥远,但我相信,这也是他追求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8年1月10日《解放日报》朝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上海市媒体朋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老师多年来的大力支持,丹青浪花二在编辑中,希望能带给你更多回忆和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