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岩画

山之阳

<p class="ql-block">沧源岩画</p><p class="ql-block">沧源岩画,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勐来乡境内文化遗址。沧源岩画是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成颜料绘制在距地面高2至10米左右的石灰岩崖面上,现在可辨认的图像有1063个,包括人物、动物、房屋、树木、太阳等,多为狩猎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沧源岩画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剪影式轮廓画法描绘人物,绘制技法简单、粗率,造型稚拙、古朴,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沧源岩画</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Rock paintings in Cangyuan</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p><p class="ql-block">描绘人物方法</p><p class="ql-block">剪影式轮廓画法</p><p class="ql-block">发现时间</p><p class="ql-block">1965年1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勐来乡境内的深山岩壁之间,隐藏着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之一——沧源岩画。沧源岩画是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成颜料绘制在距地面高2至10米左右的石灰岩崖面上,现在可辨认的图像有1063个,包括人物、动物、房屋、树木、太阳等,多为狩猎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沧源岩画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剪影式轮廓画法描绘人物,绘制技法简单、粗率,造型稚拙、古朴,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发现</p><p class="ql-block">沧源岩画是1965年1月发现的。1978年七月作了第二次调查,又发现了两个地点。画分布在高山崖壁上,崖面一般比较平滑,现在保存较好的几处都是崖壁上有巨石,从而避免了雨水的直接冲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岩画特点</p><p class="ql-block">画呈红色,是用赤铁矿之类的颜料所绘,画具或用手指。图形较小,以人像为例,大者身高不过20-30厘米,小者身高不足5厘米。画面集中,常以连贯的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狩猎、斗象、舞蹈和战争凯旋等场面,内容明显可辨。按红色为很多远古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欢乐。画人不绘面部,而着重表现其四肢,通过四肢的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的动作、行为,甚至可以看出身份和地位(在身部涂色人群中若偶有未涂色者,或为了表现其特殊身份。)。动物则着重表现耳、鼻、角等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可以辨别动物的种属。无论动物或人物,一般都是遍身涂色,只有少数图形仅绘轮廓。 [1]</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位于沧源县勐省乡小黑江北岸</p><p class="ql-block">洞口向南,呈半圆状,高约20米,宽约50米;</p><p class="ql-block">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3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有建筑遗存,火堆灰烬痕迹,出土物有陶器、烧土、碳化稻谷等;</p><p class="ql-block">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洞穴遗址,属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沧源岩画是中国发现较早的岩画,分布在西南边境沧源县勐省、勐来2乡。岩画点多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崖石壁。据科学测定为距今3000年左右原始社会晚期文化遗物。</p><p class="ql-block">岩画内容</p><p class="ql-block">岩画内容极为复杂,可辨认的图形约750~800个,以人像居多,人物似为裸体,男多女少,部分有头饰、尾饰。次为动物图像以及太阳、树木、手印、舟船、洞穴、道路等。描绘场面有房屋、村落、舞蹈、归家、娱乐、斗象、杂耍、战争、祭祀、狩猎、放牧、舂米等。推测绘画使用的工具多为树枝 、竹片、手指、石头等。岩画分布于10个点,共有1063个图形,其中人物785个,动物187个,房屋25座,道路3条,各种表意符号35个。沧源岩画均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p><p class="ql-block">岩画的发现,为研究原始社会史、民族史、艺术发展史,都提供了新颖的形象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图像,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原始生活的生活。连缀起来,可作为一幅原始社会的历史画卷。图像显示,先民们的劳动,主要从事狩猎、畜牧、采集。他们张弓搭箭、持棒甩石,猎取野兽,包括猴、牛、猪、羊等。他们把捕获的一些动物加以驯养,以备日常的需要,骑牛、牵牛、赶猪、养狗、围象的图画频频出现,尤以牵牛的图像较多。看来,驯养畜类,已经开始。同时,先民们还从事采摘野果的劳动,低处举手采摘,高出叠立摘取。直接表示农业生产活动的场面,尚未发现,说明当时的生产活动仍十分原始。</p><p class="ql-block">岩画的人物图像,身体部分多画成较为单一的三角形,面部不绘五官,四肢部分变化较多,通过双臂、双足的多种动态,表示人在做何种事情。身上也未绘衣、裤之类,唯头上有一些装饰,有的头部扮成鸟形,有的成羽状,有的饰以枝条、穗状物;有的翎状头饰,长几乎与人身相当;少数腰部有裙状物。看来,穿衣问题,尚未解决。</p><p class="ql-block">至于先民们的住房,则有三种:岩洞、巢居、干栏式的简陋房屋,并开始有村落。岩画中还有一些娱乐活动的场面。如用树藤串上枝叶作“道具”起舞;大人头顶叠立小人走动、头顶羽状长竿、手提花簇的杂耍,手舞流星般的甩石的活动,头戴牛角、臂插角刺的单人、双人舞蹈,甚至有5人围成一圈扬手起舞的生动图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有几个特殊的图画。如,在光芒四射的太阳图像中,立有一人,姑称之为“太阳人”,它反映出原始社会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另一幅图像:一头牛拴在木桩上,牛后有数十个戴有角、尾头饰的人物,右侧有人执武器,还有人于左侧列队起舞,其中有一个头戴牛角的巨人在月亮、星星下跳舞,从形象和位置的特殊看,此人似巫师或族长。似乎这是最早的剽牛祭祀活动。从这些图像中,可窥见原始宗教的若干影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沧源岩画出现后,当地佤族人民视为神画。每当春节时,有人常去祭献。相传,还有人将岩画的图案织在布上,且十分逼真,平时保存在头人家,到春节时才挂出来。勐来岩画点背后那座高山,叫“农格罗”,即木鼓林之意。在古时候,佤族祖先在那座山里放着木鼓祭谷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