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培训目标</h3> <h3> 2022年6月16日,在观山湖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马巧凤老师的带领下,观山湖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老师们来到观山湖区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参加以“关注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主题的小学科学课例研讨活动。<br>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区内小学科学老师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了解核心素养下四大领域类型的科学课应该如何呈现 。<br> 特别感谢观山湖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马巧凤老师、贵州师范学院柏贵海老师以及特邀嘉宾杨跃鸣专家到现场指导。</h3> <h3> 课例展示</h3> <h3> 早上8:40——12:00是课例展示,这次给大家进行课例展示的四位老师分别是来自观山湖区第九小学的丰倩老师、阅山湖小学的易然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伍月灵老师以及会展城小学刘薇老师。</h3> <h3> 丰倩老师执教《相貌各异的我们》</h3> <h3> 丰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相貌各异的我们》,这节课中,学科整合度很高,贯穿了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还具有跨领域的教学内容,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这一环节就是科学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一节课不但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所掌握,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h3> <h3> 易然老师执教《岩石、沙和黏土》</h3> <h3> 易然老师执教的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这一课,教学中易老师抓住问题核心,很好的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提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我探究时间和更大的思考空间。</h3> <h3> 伍月灵老师执教《月球 ——地球的卫星》</h3> <h3> 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月球 ——地球的卫星》这一课中伍老师引导着学生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全面的认识。对月球地貌一大特点——环形山,进行了深刻的探究,模拟找到了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在拓展环节提出的“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讨,真正的做到了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批判与质疑的能力,加强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伍老师课堂上提出的8个问题及追问就是很好的体现。</h3> <h3> 刘薇老师执教《做框架》</h3> <h3> 最后一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框架》,整节课刘老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及追问,不但让学生知道三角形最稳定,还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最稳定的原因。做到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教学中的五个学生活培养了学生动手、合作、语言表达、思维等能力,对核心素养中提出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科整合,跨领域教学的要求都有很好的体现。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自主学习。</h3> <h3> 学员研讨</h3> <h3> 下午,全体参与观摩课例的老师在马老师抛出了核心素养中“批判与质疑”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对早上四节课例进行了激烈的研讨 。大家各抒己见,提问质疑,在激烈的碰撞中总有新的收获。如在《相貌各异》一课中的数列排列问题的学习上,大家不只是动嘴说说,还进行了现场教学,真正做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h3> <h3> 在刘老师执教的《做框架》一课中,大家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探讨中出现了知识迁移,对拱形受力情况也做了相关学习交流。除此之外对《月球——地球的卫星》这一课中,“陨石撞击地球之后为什么看不见了”这样问题的大家也是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看法。<br> 通过学习让我们对核心素养中的“批判与质疑”这一观点有了更好的理解。</h3> <h3> 专家点评</h3> <h3> 最后知名专家杨跃鸣,对下午的研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提出这样的研讨不是公式化的,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能解决真问题。并对四节课表示了满意,提出能让学生有安全感、能回归主题的课堂才是具有核心素养的课堂。他从课堂声音掌控,老师对学生态度意义,核心素养要在结合学生基础,课堂提问要围绕核心,提问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课堂能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活动的设计要重点思考培养综合素养能力,课堂综合知识的学习,跨领域知识的迁移融合几方面介绍了如何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提升课堂教学能力。</h3> <h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学习的路上我们仍需继续努力。<br></h3> <h3> 观山湖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育项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