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热土(三十八)</p><p class="ql-block"> 《知青友谊》</p> <p class="ql-block"> 自从知青灶搬到山下以后,我们不但生活上方便多了,而且精神上也有了很大改观。以前在山上住的时候,每天收工回到宿舍如同进入了一个岛国,四周孤零零的,除了我们知青这两孔窑洞,周围没有一户邻舍。</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男女生分灶以后,大家的心情更加郁闷,想找个人聊聊天都没有,那段日子实在难熬。自从英子她们搬到山下住以后,我们的灶房依然设在她们屋,从此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因为知青灶就在村中心小学校旁边,门前便是村里的主路,南来北往的村民都要从门前经过。知青灶的门前人气挺旺,村里谁家有点儿新鲜事儿我们很快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同样,知青之间甭管什么事儿,也瞒不过乡亲们的眼睛和耳朵。</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中午,我们正在门前的方桌旁吃饭呢,长顺突然用手指着村口的大道说:“你们看村…口上谁…来啦?”</p><p class="ql-block"> “像是知青。”</p><p class="ql-block"> “不是吧?那人肩上还挑着担子呢。”</p><p class="ql-block"> “肯定是知青,瞧他(她)那一扭一扭的姿势跟跳秧歌似的,不是知青才怪呢。人家当地人挑担子谁这样啊。”</p><p class="ql-block"> 英子理直气壮地反驳着华子。</p><p class="ql-block"> 出于好奇心大家连忙放下了手里的碗筷,目光全都投向了村头的那条土路。</p><p class="ql-block"> “英子说得对,咱们挑东西脚底下没根,看样子像是女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话更加引起了大伙儿的注意,都想看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 来人由远而近,一个人挑着担子,另一个人紧跟在旁边,看来她们俩是轮换着挑来的。只见那个挑担子的知青双手托着压在肩膀上的扁担,像个醉仙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左右摇晃着,一看那姿势就知道是个没干过农活儿的人。</p><p class="ql-block"> 当她们走到离我们还有几十米远的时候,我发现她俩不是本校的同学。从村口往南三里地是我们学校最南边的一个知青点儿,再往南走是110中学的知青点儿。</p><p class="ql-block"> 沿着洛河川每个自然村相隔的距离大约有三里地,也就是说,这两个挑担子的人,走到我们村少说也有六里地了。她们这是去哪呢?</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琢磨着。随着来人越走越近她俩的模样展露在大家的眼前,她们穿着20世纪50年代的军装,衣服虽然褪了色,但是因为她俩的身材匀称,尤其是那天生固有的气质,一下将大家的眼球吸引住了。</p><p class="ql-block"> 看模样像干部子弟,这么瘦弱的体质干这种活儿,这要是让爸爸妈妈看到了得多心疼啊!我默默地想着。</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和我一起插队的同学左云章(顺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筐…里装的是香…瓜!”</p><p class="ql-block"> “还用你说呀,离老远我就看到啦。”</p><p class="ql-block"> “这瓜可真够大的,保准好吃,闻着味就香。”</p><p class="ql-block"> 她们来到知青灶的台阶下面,找了块平坦的地方把筐放好,一边用手帕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细声细气地对我们说着:“尝尝我们队上的香瓜儿吧,可好吃了,又脆又甜。”</p><p class="ql-block"> 我望着担子两边的荆条筐,只见里面装着满满的香瓜儿,有白色的,还有绿色花皮的,虽然筐不算太大,可是装满一筐的话也得有三十来斤重,真不知这俩人是哪队的知青,她们队长也真够狠的了,放着村里的男爷们儿不用,让两个瘦弱的女知青干这么重的活儿,真够损的。</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儿,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种义愤。</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王志兰和一起插队的同班同学,李小鸽(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是知青,你们要是担心不好吃,这个算是我们俩请你们吃的,你们觉得好吃再买。”</p><p class="ql-block"> 那个略高一点儿的知青一边说着,一边随手从筐里拿了一个沉甸甸的香瓜,递到了围在筐边的知青面前。她那银铃般娇嫩的话语吸引了我,她的面相很像电影《英雄儿女》里面的女主角王芳,我隐约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却又一时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只见她那皮肤细嫩的脸蛋上,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格外有神,乌黑的短发梳着两个小刷子,上身那件浅黄色双排扣的列宁服十分得体,下身那条军裤有些肥大,脚上穿着一双半高腰的军鞋尤为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的女该儿,一般都喜欢穿白色塑料底儿黑灯芯绒面的扣襻儿布鞋,而她却穿了一双军用球鞋。</p> <p class="ql-block"> 1998年一起插队的同学,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左起:山昌庆,王兴,马平安,杜建平。</p> <p class="ql-block"> 大庆爽快地接过香瓜,用鼻子闻了闻,笑着对大伙儿说道:“这瓜肯定好吃,闻着真香。”</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听他这么一说一下子全都围了过去,我坐在桌前不知为什么猛然想起了京城里的妹妹,要是眼前挑担子的人是自己的妹妹,我该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你们是哪个队的呀?”</p><p class="ql-block"> “孙家角的,绕过南面那两座山峁就到了,离你们村有六里地。”</p><p class="ql-block"> 听着华子和那个高个子女生的对话,一下子唤醒了我的记忆,我猛然想起去年夏天从公社赶集回来,为了抄近道我没走公路,而是沿着洛河边上的小道往村里走的,一路上一点儿阴凉也没有热得我浑身冒汗,口渴的厉害。</p><p class="ql-block"> 途经孙家角队时,只见村中心那棵老榆树旁边有一口井,我喜出望外地跑了过去。没想到井边的辘轳上只有绳索却没有打水的桶,望着井里的清水,我不觉想起那句“远水不解近渴”的俗语。</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插队前,王志兰和同班同学在天安门广场前合影留念。后排左二是王志兰。</p> <p class="ql-block"> 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从老榆树南侧的高坡上走来一个瘦弱的女子,她肩上挑着两只空桶正准备下山挑水,来人上身穿着一件浅兰色大方格子的衬衣十分特别,不用问一看就知道是知青。</p><p class="ql-block"> 当她发现井边站着一个陌生人时,她停下了脚步,我们相互对视着。稍许她将水桶放在地上,转身往坡上走去。</p><p class="ql-block"> 她的举动对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我急忙跑过去拿起水桶回到井边,迅速地打上一桶清凉的井水“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喝饱了以后,为了答谢这位救急的姑娘,我将两只空桶打满了水放在井边上,然后离开了村子。</p><p class="ql-block"> 虽然那次我们没有说话,但是她却给我留下了善良仁义的印象。真没想到,今天她竟然走这么远的路到我们村卖瓜来了。</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王志兰插队时,在延安大桥边留念。</p> <p class="ql-block"> “哦,是孙家角的呀!你们队长可真够狠的,怎么让女生干这么重的活儿呀?真够缺德的。”</p><p class="ql-block"> 大庆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p><p class="ql-block"> “哎,这不能怪我们队长,以前是派男社员出来的,可是他们每次都是瓜让人家吃了,钱收不回去。乡亲们在这方圆二三十里的地界,哪家没有几个亲属朋友啊!相互一聊差不多的人全都有点儿亲戚关系。不是遇到吃瓜不给钱的,就是遇到吃瓜先赊账的,说是等年底分红时再给,可是听队长说,几乎没有人主动把瓜钱还来的。队里年年都是白忙活,一年下来最多落个人情,把队长气得够呛。队上全靠这点儿副业给乡亲们谋福利呢。为此,男社员谁也不愿意干这种又费力又对不起乡亲们的事儿了。我们见队长整天为卖瓜儿的事发愁,于是就主动提出来干这活儿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起插队的同学回京后,在王兴家聚会时合影留念。前排左起:张凤萍,黄红华,孙桂琴,后排左起:马平安,王兴,杜建平。</p> <p class="ql-block"> 望着这个善解人意的女生一口气阐述完事情的经过,我顿时对她俩的举动产生了一种敬意。</p><p class="ql-block"> “你们买几个尝尝吧,就算是给我们帮忙啦!”</p><p class="ql-block"> “这香瓜儿确实不错,拿在手里不用对着鼻子闻,就能够感觉到一种扑鼻的香味,比北京卖的香瓜儿强多了!”</p><p class="ql-block"> 大庆一边赞赏,一边用水果刀把香瓜儿切成了几份,递给身边的同学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就是,咱们一人买上一个尝尝鲜吧。”</p><p class="ql-block"> 华子蹲在地上一边挑选着,一边和桂琴说着。大明看着我说道:“既然人家开口了,这么远的路挑到咱这儿,也怪不容易的,买几个吧!”</p><p class="ql-block"> “便…宜点儿,多…买你们几个,一会儿你们挑着还…轻省呢!”</p><p class="ql-block"> 两个卖瓜的女生站在香瓜旁边,用期盼的目光等待着围观的人里有人掏钱买瓜。</p><p class="ql-block"> “ 咋快些往家里刻(走),有甚(什么)好看的嘛!跟你达(爸)一样,看见人家抽烟就不想动地方,一满没个出息。”</p><p class="ql-block"> “哎呀,咋不要说娃娃家啦,谁不想吃上口好东西。”</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孙家角村一起插队的几个女同学,在延安大桥边上合影留念。左起:贺俊英,王志兰,李小鸽。</p> <p class="ql-block"> “就是的,你不是看着心里也痒痒的吗?还说娃娃甚哩。”</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卖瓜的,去哪儿卖不好,偏偏把瓜挑到咱村来,咋是把人馋美啦!”</p><p class="ql-block"> 村上的几个婆姨见自家的娃娃围在筐边垂涎欲滴的样子,大声地催促着他们往家里走。围观的人们鸡一嘴、鸭一嘴地议论着,却没见一个人掏钱买。</p><p class="ql-block"> 听着众人那阴一声、阳一声的议论,两个卖瓜的女生眼巴巴地望着地上的两筐香瓜一点儿不见少,失落的心情使得她们的脸上渐渐地露出了愁容。</p><p class="ql-block"> 看到她俩那失望的眼神,我心想:要是能够把这两筐香瓜儿都买下来就好了,否则她们还得挑着担子满处跑。只是不知道这么多的香瓜儿得用多少钱?我心里琢磨着,还是先了解一下价钱再决定买多少吧。于是我问道:“这两筐瓜要是都要了,多少钱啊?”</p> <p class="ql-block">1970年王志兰在延安大桥边留念。</p> <p class="ql-block"> 听到我的问话,两个卖瓜的女生兴奋地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然后她们低声耳语了几句,那个略高一点儿的女生微笑着对我说:“和你们说实话吧,从队上出来的时候,队长嘱咐我们说:‘如果运气好把瓜都卖了,能收回十块钱最好,如果不好卖收回五块钱也行。反正是地里长的东西,你们看着办吧。”</p><p class="ql-block"> 听她这么一说,我心里有了底。说来事情也巧了,就在她们来的头两天,我刚收到家里寄来的十块钱,放在兜里还没顾上往箱子里收呢。看来这也许就是天意吧!既然老天爷给了我回报她的机会,无论如何也别错过了。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对她说道:“那就全要了吧。”</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听了我的话,一下子把目光全都集中在了我的身上,都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呢。就连那两个卖瓜的女生也吃惊地笑了。</p><p class="ql-block"> 望着大家疑惑的眼神,我猜出了他们的心思。的确,那时候人们的经济收入很少。到年底扣除一年的口粮钱,基本上没有什么剩余。有的户甚至还要贴钱买粮食。</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相对物价也很低——买一斤大粒盐才一毛四,集市上二十个鸡蛋才一块钱,七毛钱能买一只三斤左右的公鸡。按照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价情况,别说是一下子买两筐香瓜儿吃了,就是买上一个两个的解解馋,也得掂量掂量兜里有没有富余的闲钱呀!</p><p class="ql-block"> 我从裤兜里掏出两张五元的纸币,递给了坐在身边的英子,示意她把钱交给卖瓜的人。</p><p class="ql-block"> 见此情景大家顿时一愣,英子急着对我说:“你还真想都要了啊?买几个大伙儿尝尝得了,再说了,就是全买了,也不能让你一个人花这么多钱啊!”</p><p class="ql-block"> “就是。”</p><p class="ql-block"> “一下买这么多干嘛呀!买上十个八个的大伙儿尝尝得了。”</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p> <p class="ql-block"> 我朝那两个卖瓜的女知青看了一眼,只见那个略高一点儿的女知青低下了头,用手搓着手指,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定了,把钱赶紧给人家。这些瓜咱们吃不了,分给看热闹的娃娃和乡亲们吃,平时村里的乡亲们没少帮助咱们。”</p><p class="ql-block"> 我刚把话说完,只见那两个卖瓜的女生凑在一起好像在商量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围观的娃娃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筐里的香瓜儿,乐得又蹦又跳,伸着手盼望着早点儿吃到又脆又甜的香瓜儿。</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收这么多钱,这不合适。刚才前边儿那个村里的知青还买了几个呢,反正回队也能交差了,给我们五块钱就行啦。”</p><p class="ql-block"> 那个略高一点儿的女知青说什么也不肯接过英子递给她的十元钱,两个人推来让去,显示出了知青之间的一种特殊感情。</p><p class="ql-block"> “刚才付钱的那个知青是谁呀?”</p><p class="ql-block"> “他是我们村儿的知青队长。”英子边说边将人家退回来的五块钱递到了我的手里。</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去陕北插队前,同学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合影留念。中间排右一:王志兰。后排左三张志红,左四贺俊英,右三李小鸽。</p> <p class="ql-block"> “她们还没吃饭吧?既然赶上饭点儿了,英子,你们几个女生安排她俩吃完饭再走。”</p><p class="ql-block"> “嗯,一会儿我和华子照顾她们。”</p><p class="ql-block"> “你们队的知青真好,待人真热情!以后你们要是有机会,到我们村儿玩去吧,我们一定好好接待你们。”</p><p class="ql-block"> “你们对我们俩这么好,还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名字呢?”</p><p class="ql-block"> “我叫王兰英,她叫黄红华。你呢?”</p><p class="ql-block"> “我也姓王,我叫王志兰,她是我的同学,叫李小鸽。”那个高个儿子女生十分大气地向英子介绍着。</p><p class="ql-block"> “大家认识了,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说不定哪儿天我们路过孙家角时,还需要你们的帮忙呢!”</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感到亲密,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索带把大家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上工的钟声响了,几个女同学热情地相互道别。我望着她俩挑着空担子逐渐远去的身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p><p class="ql-block"> 尤其让我没想到的是,我无心播撒的这粒友谊的种子,经过缘分的牵线,六年后,我和那个高个子女生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 向《热土》一书在编辑与发行过程中,给我帮忙的同学们表示真心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2月在北京知青博物馆举办的《热土》售书现场,李小鸽与明尚娜,王志兰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李小鸽,贺俊英,王志兰,张燕,一起插队的同学在宝塔山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4年一起插队的同学,在知青联谊会上合影留念。左起:王志兰,张彦,贺俊英,张志红,李小鸽。</p> <p class="ql-block"> 2014年茶坊公社知青聚会时,李小鸽,贺俊英,金建军,沈鹏,张彦,王志兰,刘力群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在直罗参观革命纪念馆时合影留念。左起:贺俊英,王志兰,李小鸽,张彦。</p>